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前苏联红军中国团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当时给慈喜皇太后当卫士,也是慈喜的侄孙辈的岳超回忆说:1900年8月15日,上午五时许,他肩扛英国制造的十三响快枪与其他卫士等二十多人随护桂祥上朝。当他们走到神武门时,忽然看见御前侍卫太监宫女等,随慈喜光绪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自宫内徒步走来,到此上朝及各路大臣约有五六十人,还有随员侍从等当即就跪下了。桂祥问:“佛爷上哪儿去?”慈喜似乎怒气未消,因为她出走时曾经强迫珍妃投井,她目光炯炯,神色严峻,仅一摆手未发一言。桂祥见此,马上请慈喜乘坐他的车,这是一辆大鞍骡车,是朱轮紫缰,桂祥坐在车外。此轿车上部围蓝呢,下围红呢,原为亲贵特殊仪仗队用车。光绪乘伦贝子的车,由溥伦跨车外,隆裕及宫眷等分乘各王公大臣的车,慈喜衣蓝布大褂,挽旗头座式发髻,虽然她有六十开外,因保养好容貌有佳,如四十岁的人。光绪则不然,他衣着青洋绉大褂,手携一赤金水烟袋,神色沮丧,盖国运隆替,自身安危,复不可测。当时他的爱妃遭受毒手,计时遗体尚温,光绪能够克制至此已属不易。两宫上车后,各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跻跻跄跄,随后扈从,形成一色彩霞纷呈纵队,约有千余人,静静地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上午至八点,至西直门,急下细雨,从者均未带雨具却均被淋湿,踯躅道中劂状萧条凄凉。
出西直门折北,经通颐和园御道至高亮桥,慈喜光绪等下车,入桥头倚虹堂小息。此处小桥流水,曲槛红墙,槐柳成荫,景色宜人,原有太监看守管理,随时随地准备慈喜临幸颐和园时在此打尖。南岸有船坞,北岸有码头,慈喜如欲泛舟入颐和园时即在此处下船。上午十一时左右到达颐和园,两宫下车入仁寿殿打尖,慈喜每年在此居住时日,较住大内时犹多,故派有总管太监一切供应,自甚周至。各王公大臣旋入殿叩头问安,慈喜见庆亲王奕匡和端郡王载漪等时怫然地说:“都是你们闹的!”言时声色俱厉,各王顿首,叩在有声,但慈喜亦未再开言。移时,出园,向西北行进。此时,由京先后赶来随銮西行者,有庄亲王载勋,蒙古亲王那彦图,辅国公载澜,载泽,志均,定昌,大学士刚毅,赵舒翘,侍郎溥兴等人,另有兵勇数千护驾。大队过青龙桥,红山口,望儿山,西北旺等地,于下午七时到达距离京城七十里的贯市,即在此驻跸宿夜。第二天,也是1900年8月16日,天明起驾,中午抵达南口,过居庸关,在一小村驻跸。以后在怀来,抵宣化,过阳高县,到大同,总算有了安全感,这才在太原喘息一个月又上西安,开始想方设法与洋人联系了。这时的八国联军已将北京刮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由英军与美军管辖,东直门至西直门由日军管辖,朝阳门由俄军管辖,阜城门由法军管辖,北归义军管辖,皇城由比军管辖。八国联军无恶不作,地皮被其分干,油水被其炸尽,这样的日子怎能让人安心?中国到了这样的环境还有中国人的出路吗?皇帝都如此逃走,老百姓还需要什么呢?于是,从南到北,中国人到处是大逃亡,而外国洋鬼子却在中国四处刮分中国财物,而且还引起了日俄战争。
铁岭地处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东北地区,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银岗书院的知识分子受到各种救国派别的影响,也在寻求着救国之路,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曾宪文。不要以为这是闲笔,曾宪文是任辅臣的老师,也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他们都是银岗书院的知识分子,而铁岭就是革命家的起源地。曾宪文这个人十分有威信,而且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对任辅臣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无能力生存极其不满,他在诗中写道:“山多无地求萃野,水好何人有钓台?”“盘桓磴道新泥滑,始信尘间路不平。”他在苦苦求索着救国道路:“拜佛到孤刹,西天何处寻?凉风如有约,随我过空林。”他忧国忧民,夜不能寐:“读史数行泪,忧时一掬心。良夜不成寝,天空月满林。”他为在祖国遭受到欺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内疚,大声疾呼:“帝国又增新岁月,版图往事谁整旧山河!”当光绪和慈禧逃走西安后,八国联军在京城疯狂掠夺财物残杀人民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时,在铁岭的曾宪文为国家遭难深感悲痛,写下了大量诗歌。与此同时,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同时,帝俄又单独调休步骑后十七万人分六路侵占东北企图吞并东三省。9月7日,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八国闻军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各列强军队陆续撤退回国,但帝俄却占据东北拒绝撤兵,并派兵自瑷珲南下,借口镇压东北地区的义和团,占领黑龙江和吉林全部和奉天大部。在铁岭城外,俄军驻扎,骚扰乡民,虎视城关。
铁岭人向来爱国主义者甚多,早在俄军占领之前的七月中旬义和团红灯照首领李寡妇率众焚耶稣天主两个教堂,午间又焚烧俄国人在境内借筑的铁路,当地百姓随而观者千余人,俄军开枪镇压,击毙李寡妇于路侧之麦田,拳众死者亦十余人,纷纷散去。当晚,义和团拳众复聚集城区关帝庙设坛聚众,闭南北西各门,仅留东门。俄军又屡欲攻城,侦察四出,居民仓促逃避,皆无定所。适由北来新募之游男五十人过境,称铁山包(吉林东北之猎户,精于骑射者)。邑防御博靖额惋留守城,遂登城协守,俄人亦以兵单势孤,竟弃辎重而去。这年9月俄军占领东北全境,在铁岭,清廷西狞奉天将军增棋知联军已陷京师,见俄军日逼遂弃城北去。于是驻防省内之仁育两军同时溃散,致使俄军在辽北猖獗,只有义和团奋勇当先抗击侵略者,他们寻机袭击洋人。闰八月,义和团再次焚烧洋人在铁岭的教堂,俄军以镇压拳匪为名,拥兵入城。初七日,知县孟宪彝不敢抵抗竟然放狱弃城潜逃,俄军在城内肆意劫掠。混乱之际,土匪蜂起,商民涂炭,孟宪彝与其练勇二百余人弃城避于辽西省狮子峪,置遭难城民不顾。初十日,仁育两军溃勇,千百成群大掠而来。全县居民因县中无主,空城逃避,任人攫取,溃军未去,土匪又来。东门外大街南北焚烧二十余日,无人过问。据吉后调查,当时铁岭被抢劫焚烧有四十八户粮商,计杂粮三十万石,大豆四十四万石,食盐二十八万石。其杂货铺山货商丝缎商五十余家,麻缕丝絮布帛菽粟,其损失约值东钱千万串。此外,城内及关厢零星商户约二百家,其损失无从估价,是建邑以来第一巨大灾害也。这资助劫难是清王朝腐败无能引狼入室,百姓遭难在铁岭的缩影,在这次劫难中,曾宪文和许多城民一样逃到乡村躲避,幸免于难。兵灾过后,他避难归来,见城内凄惨情景,对清廷的无能列强的残暴,特别是对清军不敢和俄国兵对阵却和俄国兵一样残害老百姓的行径无限愤怒,对国家的前途忧心仲仲。事变过后,曾宪文出于守土保民之心,倡议保甲支应各局,组织地方武装以保卫地方安全。县衙赞同他的倡议,成立巡警局增加警力,他被邀为巡警局的董事,他奔走筹资选任品优之人为巡警,并嘱咐他的学生任辅臣等参加巡警,忠于职守保护平民,这也是任辅臣最早参加警察行列的前因后果。然而,由于清朝政府一味腐败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和侵略,小小的地方巡警局根无济于事,曾宪文的保国爱民的苦心终于化为泡影,他和他的学生壮志难酬。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不想多说,因为读者可以查看其他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我想说的是,联军因为分赃不均而挑起战争,尤其是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镖,他们围绕在东北铁路的权益而互相斗争,引起了日俄战争,这才引出后来的南满铁路及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限。我想说的是,老百姓在这段岁月里过的日子是苦不堪言。
四、生存的艰难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面临着生存的艰难和贫穷,除了少数生在帝王将相家里外,几乎所有苦难都集中在贫苦人家中,这的确是不公平的。可是谁能解决这样的重大问题呢?谁能让人一生下来就不去面对生存的艰辛呢?年年有战争,时时有灾情,安分守己的人得不到温暖,那些仗势欺人的乡土恶霸横行霸道,根本不把穷苦人当人。尤其是在落后的旧中国,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帝和慈喜率两宫逃走后留给百姓的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岁月,国家都没出息,穷人还有什么精神。在这些穷苦人的日子里,任辅臣也是如此,他与黑皮小文元举在一起成长。可是同在一个村子里生存,他们的生活不一样,小文生在有钱的商人家里,元举生在地主家里,黑皮生在官员家里,唯独任辅臣生在穷苦的老百姓家里。四个人的生活开始了,四个人有了四种不同的命运,但富也好穷也罢,他们都在生存,都在为自己寻找生存之路。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别看辽河静静流淌,静得仿佛是一个羞愧的大姑娘,可是她也发着脾气,时不时地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浪花,这下就苦了两岸的劳苦人民。每年六月,地处辽河西岸的河夹心村首当其冲,只要辽河姑娘发脾气这里就会发生水灾,因为这里是一个低洼的村子,平时就没有什么人拔什么经费来抗灾,所以这里经常受洪水侵袭。可以这样说,是十年九涝,村子里的人一户比一户艰难,谁也拿洪水没办法。说来也是奇怪,就在任辅臣生下来后不久,这里发生了一次水灾,但那次水灾并不影响什么,充其量是下了几场暴雨。有人说是借了皇帝的光,也有人说是借了任辅臣的光,否则辽河早泛滥成灾了。然而说归说,信归信,就在任辅臣五岁那年夏天,辽河姑娘再一次发脾气,把田地淹没,当年颗粒无收。这一次水灾可以说是惊天动地,河夹心村经受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许多庄稼地被冲毁了,村民们成群结对逃荒要饭外出讨生活。任家十几亩地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剩余的也被洪水淹没了,当年就颗粒无收。水退后,一家人没有生活来源,父亲任有德只好卖掉田产,为此妻子不同意,她说没有土地的农民就没有活路。其实她是舍不得那些土地,作为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任有德也是舍不得,但为了一家人的活路,任有德执著要卖。尽管当时地价极低,任有德还是含泪卖给了有钱人,领着一家老小流落到铁岭城。然后在城西南(现在银岗小区一带)盖了三间小房,靠捡破烂或在三道街贩卖秫秸和瓦盆为生。这时的任辅臣已经开始帮助父亲和哥哥从事劳动了,任辅臣幼年时很顽皮,但天资聪明过人,十岁时就能做一手好风筝。
银州城内的市场不是很大,从早到晚也碰不上几个买卖人,何况是在艰难险阻的岁月,做什么生意都是萧条的。然而,即使这样人民群众也是需要生产交流共同生存的,虽然生意萧条,但群众需要,还是有人来这里经商的。毕竟这里是一座城区,虽然不大,但也是有商业网的,任家就在这小小商业网里艰难生存。有一天,任有德坐在秫秸摊位前,远远看见妻子领着儿子来了,不知为什么他有些心慌,也许他读过几天书,深知商业道理不想让这么小的儿子看见他赚钱的艰辛,他挥手示意妻子把任辅臣带走。但任辅臣已经朝他这里跑来了,离挺远就喊着:“爸爸,爸爸!”任有德赶紧跑过去抱住任辅臣,心里酸酸的,一颗大大的泪珠落在任辅臣的脸上,这时的任辅臣虽然年龄还小,但他心里还是明白许多事的,他忽然问着:“爸爸你哭了?”任辅臣赶紧拭了拭泪水,兴奋地说:“没有,爸爸是高兴的。”任辅臣盯着父亲的脸发问:“没有哭为什么有眼泪呢?”任有德慌忙掩饰地回答:“爸爸是高兴的,这不是眼泪,是高兴的珍珠。”任辅臣笑容可掬地说:“高兴就有珍珠,那我也哭我也掉珍珠,珍珠是不是可以多买钱呢?”任辅臣边说边往外挤眼泪,他的行为逗得夫妻俩开心地笑了好一阵,他们没有想到儿子居然这样懂事,长大了也是一个国家栋梁。任有德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儿子的话让他这个当父亲的心里骤然一热,多好的儿子呀,这样小就会理解穷苦人的艰辛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人,只是眼下洪水还没有退去,粮价上涨,一家人的生活还没有着落。任有德的脸上现出了不安和忧郁,面对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生意他情不自禁发出疑问:这该死的洪水就不能给穷苦人留条活路吗?这该死的世道就不能改变一下吗?这时,妻子似乎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在旁边轻轻地劝说着:“你也别难受,实在不行我回家借些吃的,总不能让儿子们饿着。”任有德没有再说什么,他心里十分明白,秫秸都被洪水冲走了,留下的也卖不了几天了,靠这样的生意是维持不了生活的。他含着泪水送走妻儿,情不自禁高声地呼唤起来:“谁买秫秸?谁买秫秸?”那一声声凄惨的呼唤,无不透露出一个当父亲的所有辛苦和心酸,无不透露出那些岁月的穷困和潦倒,还有国破家亡的苍凉。有时我真的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苦难中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富裕的生活方式呢?我想了许多,始终没有答案,也许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因,也许他们真的穷怕了真的希望自己富起来。
作为人,可以选择好坏,可以选择黑白,却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贫穷。是你的迟早是你的,想争都没用,不是你的就不是,争来了也会失去,这就是人生的命运。为了更好地把瓦盆生意做好,任有德加班加点连轴转,白天他在市场摆摊卖秫秸,夜里回家做瓦盆,把瓦盆生意搞得有声有色。任辅臣是聪明人天天夜里见爸爸一个人忙碌,便和父亲一块忙碌着,渐渐地他也会做瓦盆了。有了小帮手,一家人的生意开始有了好转,可是依然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少年的任辅臣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在卖瓦盆时,他把所有的瓦盆上都刻上一些花鸟鱼虾的花纹,神态各一的百兽应有尽有,买者喜欢,有的上门订做。然而,毕竟他年龄小,在艺术上达不到顾客的要求,瓦盆生意也不好维持。任辅臣到了七八岁时,由于家境贫苦,无力供他上学,母亲只好把任辅臣托靠给娘舅吴秀才,这才免费上了私塾。舅舅在铁岭虽然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但面临经济崩溃的中国他也是常常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舅舅一失业,任辅臣也失了学业,但他断断续续还是坚持读完了五年私塾。这五年为任辅臣成长打下了文化基础,这五年是任辅臣人生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五年该是多少中国儿童盼望和渴望学习的机会呀。可以这样说,这五年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里程碑,是任辅臣奋发图强的里程碑。看看任辅臣的童年,看看现在的孩子,今昔对比,还有什么需要说明的吗?看看现在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过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我想不用我说家长们也是内疚吧?
五、风筝飘飞的季节
如果对铁岭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铁岭人爱放风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来这里放风筝,这不是现阶段赶时兴而是从古代就有的事实。当和风细雨吹过,春回大地之际,许多人聚集在铁岭驻跸广场开始放风筝。从古至今,深受人民喜爱。风筝,旧名叫纸鸢。原来是五代时,李邺在宫中放装有竹笛的纸鸢,迎风发声近似古筝,于是风筝由此得名。风筝的制作有悠久的历史,用料讲究,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放飞平稳。一般都以竹料为骨架,先把竹料放在水中浸泡,然后用微火慢慢烤,再用刀把竹条修理干净匀称,再用结实的线捆扎。牵风筝于高空,一线在手,两眼望天,风头哨鸣,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么铁岭人喜欢放风筝的主要原因,也是这里的一个特色,我所以写放风筝,原因之一是因为任辅臣喜欢放风筝,这是他从小就有的一个爱好,可以说是铁岭人的一个光荣传统,也是铁岭人为什么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
对于任辅臣来说,他的风筝与他的人一样都有一根线索牵引着,不论他到哪里都有一种力量与他相连,他如同一个风筝,中国如同一根线索牢牢牵连着他。任辅臣从小就向往风筝的世界,喜欢风筝,也许是他天资聪明,到了10岁那年他就能做一手好风筝。有时他自己也幻想做一个好风筝,象风筝那样飘浮在空中,飘向遥远的地方,飘向理想的彩霞里。尽管他不知上有天堂,但他幼小的心中早已有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就象风筝似的飞翔,尽管有线牵着他也想飞舞着,飘浮着。他多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啊!他多想自己能够学到一手生存的本事啊!他多想象那些有钱人那样天南海北地闯一闯啊!可是他不能,现实社会不仅是贫穷和落后,也是非常残酷的,是贫穷使他一次次失去了美好的机会,是落后的制度使他失去了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尊严。当他有时间和舅舅读课文时却遇到许多难以想像的问题,由于舅舅文化层次有限,任辅臣提出的许多问题舅舅不能解答。舅舅读车他也读车,舅舅读马他读马,舅舅念东方的主人他也念东方的主人,可是这东方的主人是谁他不明白,问舅舅也是一问三不知,回答不出来。素有真才实学的老秀才第一次在小外甥跟前沉默不语,他在思索东方的主人到底是谁?应该是谁?他这一生都没有弄明白,不过,他告诉任辅臣东方的主人就象风筝一样自由自在。有了风筝就有了东方的主人,有了风筝就有了自由自在,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从此,在任辅臣的心中多了一层心事,他要找到答案。写到这里我陷入了一种思索中不能自拔,现阶段的孩子有几个想这些问题的,他们的眼里除了吃喝还是吃喝,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没有一点关心别人的心怀。也许一家一个小皇帝,家家都有人宠爱他们,可是家长不知道这种宠爱实际上是害了他们,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天到晚除了花言巧语骗人家,几乎没有别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与任辅臣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地之差,也许写到这里时,许多家长才弄清我为什么不写畅销书来写任辅臣,不写那些阿猫阿狗是为了什么,实际上是为了下一代活得更好更幸福或者说更有人样!
然而,人活着不是目的,人活着要做许多事。有的事是为自己,有些事是为别人,还有些事是为国家,在这样大是大非面前选择什么这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比如象东方的主人是谁这样的问题任辅臣没有找到答案,虽然他在努力寻找却不能如愿,但他的风筝做工越来越精。他制作的大型蜈蚣风筝不仅精致,而且放得比任何人放得风筝都要高,每年春季在银洲城郊举办一次风筝比赛,他总是名列第一第二,这是有史册可查的。如果说风筝改变了任辅臣,也改变了铁岭,更改变了铁岭这一带的环境。那么正值年少的任辅臣,好学之心是何其强烈,每天他面对许多流浪儿童,从他们的身上他感受到一种耻辱,一种悲哀。每天他从那些有钱的孩子身边经过时,他总是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他心里是多想进学堂啊!也许是天意,光绪21年任辅臣的家境稍有好转,12岁的任辅臣考入了银岗书院,这是铁岭最大最好的学府,也是他曾祖父读过书的地方,前面说过在这里出过周恩来,曾宪文,邓士仁,石琰。银岗书院始建成于1675年,是东北三省建院最早保存最好的清代书院,其创建人郝浴是清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和诗人。1962年6月,周恩来视察铁岭时说:“我12岁在银岗书院读过书。”周恩来是1910年在银岗,1896年任辅臣在银岗,任辅臣无疑于是周恩来的学兄,而1924年任栋梁也入银岗,父子是校友,当然这时侯任辅臣已经牺牲6年了。然而,银岗书院似乎成了革命家的摇篮,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当时全家人为任辅臣高兴,为河夹心村高兴,也为他准备了足足一个夜晚。上学那天,父亲领他来到学院,前前后后看了一遍,脸上绽开了花一样的笑容。任辅臣更是欣喜,跑着跳着,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一次进学堂学习的机会。那时的校长还不知道这小子日后会成为世界名人,根本没有把他当回事,想也没想就把他编在一个班里,象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此时,铁岭名士刘东 ,曾宪文等主持银岗书院,主讲举人臧耀辰赵维城等,都是著名的学者。任辅臣在银岗书院读书四年,学业大有长进,同时接受了良好的爱国思想的教育。
时间飞速向前,日子如水,转眼几个春秋就过去了,任辅臣渐渐长大。四年的银岗书院的学习,任辅臣努力钻研勤奋好学,他的学业大有长进,眼界不断开阔,但他的理想依然是要象风筝一样飘荡在高高的空中,飘向更远的地方。时光如水,转眼间任辅臣又长大了许多,为人处事不再是小家子气,而是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和独立的性格。他始终不渝坚信着自己的理想,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