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英雄-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列昂诺夫嘴里这么说,脑子里想的是元帅同志看到午餐肉时的表情和态度:似乎对这种食品没什么好感。
瓦西里手里的赫然是一罐“斯帕姆午餐肉”,列昂诺夫用个配套的开罐器很快打开,用随身的小刀给大伙都分了点。
“味道不错,胖?哈哈,巴不得呢!”阿廖沙可不怕胖打仗有的吃就不错了,按照现在的作战强度,饿不死就是胜利!”
嘴里品味着这种美国午餐肉的列昂诺夫也这会实在难以明白:为什么元帅同志有那么一种看待午餐肉的态度。
对于午餐肉嘛,林俊感觉一般般,虽然还没到美国大兵称之为“灵肉”、深恶痛绝、简直不可饶恕的程度,但对这种除了淀粉、盐和香料味,难以吃出“肉”味的午餐肉兴趣不大。同志们都觉得它味道非常好,大概只有娇生惯养的美国大兵和习惯了中国美食的林俊会对斯帕姆午餐肉不感兴趣。
品种多到眼花缭乱,同志们当然不会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来吃,让德米拉存起来,还给外面的民兵同志送点去,可以把牛肉罐头加进炖土豆里。但有些东西是不乱分的,比如香烟!…大家把所有包装里的香烟都收集起来,到时可以统一分配,还有奢侈的砂糖的咖啡、饮料粉。
打开板条箱时看到的东西让同志们再次一时没搞明白里面的主食竟然是块头快赶上墙砖的巧克力!
第三百七十九章 贴身紧逼
在苏联,巧克力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就是莫斯科的城市居民也只有在节日时才能吃上点,平时根本舍不得买,因为价格非常高,更不用说广大农村了。
制造巧克力需要的可可都需要进口,还需要大量的砂糖,这也需要进口,只有牛奶是自己的瓦西里在参军前甚至没见过巧克力!就是在苏联高层,巧克力也是好东西:参谋们知道副统帅也喜欢巧克力,而且只吃质量非常好的那些,但也不常吃到。
林俊虽然非常喜欢巧克力,但也不会让下面的人想办法大量满足满足自己的喜好,只是在节日时会去商场为孩子们采购一些,放在家里也当做招待客人的好东西在苏联,巧克力是在是太奢侈了!
现在一堆砖头一样厚实的巧克力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当然让身在明斯克的同志们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其实列昂诺夫的介绍有点小问题,眼前的这些是美军d型口粮和k型口粮的混合产品美国人在将这批物资给苏联时,作为性价比最高的k型口粮竟然凑不齐、来不及生产压缩果仁饼干,很多k型口粮套餐里就用体积一样的d型口粮替换了其中的果仁饼干。
d型口粮是什么?就是军用巧克力。阿廖沙几个立刻将其中一大块分了,顺着分割线刚好分成六小块,每人一块尝尝。大伙吃的津津有味,虽然味道比不上节日时长放在客厅里的那些巧克力,但在瓦西里等人的心里,这种军用巧克力差不多就是人间美味。
这美军d型口粮的味道当然比不上林俊喜欢的玛氏公司生产的巧克力(产品之一就是“德芙”),但显然就是美国人自己能在前线吃上巧克力对于提高士气也是有好处的,更不用说还能迅补充热量。其实这些宾夕法尼亚州赫尔西食品公司生产的军用巧克力味道并不是很好…“味道只比水煮土豆强上那么一点。”
如果军用巧克力味道太好,嘴馋的士兵会在非紧急地情况下就把它吃完了,而军用巧克力一般是做为紧急食物提供的。当然,就是挑剔的美国大兵,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下。林雷士兵们对任何比水煮土豆味道更重的东西都“无甚感觉”!
德米拉把一个列昂诺夫打开的炖牛肉加烤豆子罐头倒进开着的铁桶里,让土豆和胡萝卜的味道能好些。
看了看手中的铁皮罐头,递给一旁的萨沙:“还有些牛油。”
大块头接过来,用勺子把里面半凝固地牛油仔仔细细刮出来,抹在自己的面包片上,这样吃起来味道会好得多。
列昂诺夫还没返回指挥部时,希多连科小组回来了,人还在楼梯就听到希多连科地声音:“我说同志们,我们是不是跑到德国佬的司令部厨房了?!”
“恩,错不了!有咖啡。牛肉炖土豆,等等。还有柠檬茶!”后边的伊凡鼻子更灵,都在那报菜名。
狙击手们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物资充足、甚至到了浪费地程度单单那些考究地外包装大概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点羡慕,但不崇拜。都在内务部待过,像列昂诺夫就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如果一个大国边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威胁到自己。加上还有大洋同其他强国相隔。它的经济很容易能够做到高度达。
希多连科果然是去找德国厨房的麻烦,一个小时内干掉了三个吃晚餐的法西斯,直到德国人用迫击炮招待自己。在“如此热情”的招待下,希多连科当然“不好意思”死赖着不走,看看半夜前不会再捞到什么好处就返回休息地,结果赶上一顿盛宴。
今天中午,在指挥部地下室里同孔德鲁谢夫协商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林俊接到报告:一列运送美国援助食品的列车抵达城东工厂区。明斯克的货运车站在城西,现在已经是彻彻底底地一片废墟,第四次将其夺回的红军官兵正坚守在那里。但明斯克不仅仅只有火车站能够装运物资。东部几家工厂就是直通有铁道的,现在成为了零时货运站。
立刻组织足够的人手进行物资的领取和转运工作,第一批先送往几家医院明斯克已经有一周没有获得新地食品补给,支援部队和弹药是被运输部门最优先考虑地,因为靠着城里的食物还能坚持很长时间。但明斯克地肉食除了腌肉以外。连街上的狗都已经不见一只(都被战士们改善伙食了。)。最缺的是高能量食物和蔬菜。
林俊在送来的大体清单上看到自己想见到的东西这趟特别列车还拉着两车皮的蔬菜:整整八十吨莴苣!
八十吨很多吗?少得可怜,分到明斯克头上。大概每人一口就没了。前几天林俊给莫斯科过一份电报:粮食我们还有,要是可能,给我运一火车蔬菜来,萝卜、南瓜和莴苣都行!
仗打到这份上,指挥员还想着搞点蔬菜给部队,这让莫斯科的同志们有点“没话说”!美国运到远东的物资已经通过铁路抵达莫斯科附件,在一列最优先运往明斯克的食品列车后面,莫斯科人把从农场上临时搜集来的两车皮莴苣给挂上,急运往明斯克。
给一火车美**用食品,这会在林俊看来还不如给他一列车南瓜或者胡萝卜来更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现在整个明斯克包括守军和市民,吃的还有,如果让他们在一个牛肉罐头和一根生莴苣之间选择,十个中有九个会选择莴苣!
很多人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过蔬菜或水果的样子,外人很难理解战场上士兵们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会有个萝卜什么的,士兵们甚至会用自己的手表去换!
分的工作是下面的人去办,林俊和孔德鲁谢夫现在有个问题需要去解决德国人使出了贴身紧逼的战术!
对于这样的情况,林俊真的有点“无言以对”照理这是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对付德军的巷战战术: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现在德军讲究各兵种间的协调,红军也是一样,加上红军还在战场上使用了一种另德军咬牙切齿的武器凝固汽油弹,让德军想出这个“用士兵的意志取得胜利”的战术。
目前明斯克西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使用普通炸弹的效果已经一般般,苏联空军在突袭时大量使用成本低廉的凝固汽油弹,集群轰炸时铺天盖地的大火甚至在一开始能烧死整营整团的德军!德国人在吃了几次亏后,就用贴身紧逼战术…你敢扔也会烧死自己人!
“副统帅,目前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在展开激烈的战斗。”
“我们夺回了客厅,但还得和法西斯在厨房里进行战斗。”林俊的话形容的恰到好处,在一些还有一定价值的建筑物,战斗是逐个房间的在进行。有时候在夜间,战士们甚至能听到几十米外德国人的交谈声,结果常常是几个手榴弹砸过去后又是一场恶战。
前天在城西南部,防守文化宫的战士们听到对面不远处的德军阵地上传来音乐声,不是什么《ss闪电部队在前进》(《党卫军在前进》,现在也有叫《弥撒》名的。作者一次在收音机中听到过,哭笑不得,大概播放的那位只知道它叫《弥撒》,也不知道歌词内容和含义,完完全全的纳粹军歌。),而是《喀秋莎》。驻守阵地的红军一个冲锋占领了德军阵地,夺回了唱片和留声机怎么能让《喀秋莎》的歌声在法西斯的阵地上响起!
那次双方阵地距离只有不到五十米,一个进攻的红军营活下来的不到一个连,但士兵们认为这都值得!司令部没有处分那个私自决定动进攻的指挥员,因为林俊和孔德鲁谢夫知道这样的军心可用!德国人现在一时没有动大规模进攻的力量,贴身紧逼就贴身紧逼,红军不怕短兵相接。
“既然德国人想这么打几天,那就陪陪他们,正合我意。”
林俊的计划很清楚,德国人现在也很配合玩贴身紧逼?这可是拖时间的最好办法!
第三百八十章 光头
双手已经有些溃烂,列昂诺夫帮着林俊将包着的纱布打开,最后一层撕扯到皮肉时是尖锐的疼痛!疼痛不可怕,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深入骨髓的奇痒,让人都会疯!
全身的湿疹已经折磨了林俊好多天,这都怪长时间的地下生活,每天见不到一两次阳光。加上还算温暖潮湿的气候又无法常常洗澡,这湿疹在明斯克似乎困扰了很多人。
参谋小心的用酒精为林俊擦拭全身,再涂上一层白呼呼的药膏全身痒,最厉害的就是双手,恨不得狠狠抓上一阵,但那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血肉模糊更糟糕!
忍吧!
“有没有新的情况?”为了分散注意力,林俊不断的同参谋聊天。
“古谢夫刚接到您上次上报的授勋报告批复,其他人都批下来了,谢尔盖同志被授予列宁勋章。”
林俊笑笑:看来斯大林并不想有人走在自己前面。
“元帅,您最好到医院去住几天,靠这药只能缓解,要根治还得住院。”
列昂诺夫学过些医学基本知识,不然也不会做林俊的生活参谋,他知道这样的全身湿疹最好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住院,如果能多晒晒太阳最好。
“哪有时间,医院里治疗伤员都来不及。把做过手术能够后撤的伤员都往后方送。这事你去盯紧了,让同志们工作效率尽量高些。”
“是。元帅。”
下面地同志都已经将所有的工作能力挥出来,像转运伤员,所有能够作为后撤车辆地列车在一卸完货后就进行快布置,每天都有上千名的伤员往莫斯科送。
该裹的地方都用纱布裹上,感觉自己如同半个木乃伊!换上一套新的内衣和衬衫,外面还是套上自己那套已经有些天没洗的空军元帅制服,随手用“木乃伊的手”理了理有些乱的头。
“让指挥部那个会理的同志到我这来。”
列昂诺夫正在整理药品,转头说:“是,我马上让他带上工具过来。”
半小时之后。林俊出现在朱可夫的方面军司令部。林雷顺手脱下军帽地林俊让同志们吓了一跳一个光光的大灯泡头!
副统帅的形象在全苏可说是最光辉的,如果有什么“形象代言”一列的说法,那林俊绝对就是苏联的“形象代言人”。林俊一贯注重自己的形象,中央也要求、或者可以说在不遗余力地塑造林俊的完美形象。去年,林俊的大幅照片甚至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全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很长时间的热门话题人物。
林俊就像一股旋风吹过整个西方世界就连那些苏维埃的敌人也不得不被苏联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普伦雅科夫空军元帅的形象所折服!那期《时代》成为很多人收藏的对象,还为林俊在整个西方世界赢得了无数的崇拜者。
西方的杂志不是没有报道描写过苏联地领导人们。但一般“妖魔化”的居多,像去年那样让一名苏联的高级军官正面戎装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可以说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林俊怎么能上《时代》?间谍们费了很大的努力,而《时代》也希望描写一下那个有些神秘的苏联娶了个旧俄女儿的林俊当然是最好的话题人物。
斯大林大家都知道,在美国的形象都被定型了,克里姆林宫未来的主人当然是选。在美国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地工作,最后《时代》选用了一**俊站在红场前检阅部队的照片,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内里文章的编撰。
美国人当然不会把林俊描写成世界的未来,妖魔化是免不了的,但至少不是**裸地污蔑。虽然少不了描写一下“肃反”中林俊地“屠夫”形象和渲染渲染武金斯卡娅的出生。
美国人“见识广”,当林俊地形象出现在美国的各个书店和办公室时,整个美国都在为之疯狂家庭妇女、公司职员、大学生……他们(她们)一时间甚至难以找到任何一个形象能与林俊相比的人来!
美**官?身居高位的都上了年纪,年轻的不可能有林俊那种身居高位者的气势和藐视一切、犹如能将整个世界踩于脚下的气势!
美国影星?就是再彪悍的西部片明星也没有林俊照片上散出来的气势,更少了那份高位者的涵养!爱情片的明星也没可比性,奶油小生了。
普通的美国青年?那就更没法比了。
在纽约一时间关于林俊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些花边小报更是新闻不断,很好的跟上了那股风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份小报本事大,甚至搞到几张几年前林俊参加英王加冕观礼时的照片。还对搞到的林俊生平大肆宣传。
林俊的履历有些是能够公开的,就是不能公开、但“很多人”了解的那些也被捅了出去…在美国的同志们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意思故意放出去的资料。
寄读学校的孤儿;北极的机械士和飞行员、苏联英雄;西班牙的战斗英雄、杰出的指挥员、马德里雄鹰;南京的保卫者、空中的王牌;芬兰和苏联国内的屠夫;横扫诺门汗的无敌统帅;西进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的总指挥;克里姆林宫板上钉钉的未来主人;苏联、中华民国、西班牙共和国最高勋章获得者……
这一大串的履历和头衔让林俊成了在美国一时间无可匹敌的风云人物,造成的后果让美国政府和《时代》杂志都没想到、也无法控制:谁让美国是“自由世界”呢?!
偶像、林俊都成很多美国青年心中的偶像!各所大学里里到处都能听到对那个苏联空军元帅的讨论,就像林俊在马德里时一样,他甚至成了很多美国姑娘的梦中情人和林俊相比。大学里的那些花花公子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为此也在美国酿成了很多小小的暴力事件…有人吹捧就会有人污蔑。一言不和大打出手者也不在少数。
美国姑娘们甚至都往苏联克里姆林宫写信,当然在美国邮政局现这个苗头后。堵截了大部分,就是极少量到了苏联也被扣了下来林俊可不想被来自美国的信件给压死,再说这都是斯大林搞出来的,他不想参与。
那次对于自己在美国造成的轰动效应,林俊不过报以一笑而已。
红军中虽然有规定:一线战斗人员需要剃光头,但很多老兵和军官并不遵守新兵嘛,夏天必须剃上一回光头,不管战时还是和平时期,这是红军中的传统之一。
剃光头的好处不言而喻,至少万一头部受伤包扎方便。但就是在战时,除了最热的那几个月,红军指战员没几个会去理光头的,因为一个大光头会降低战士们的战斗力…俄罗斯的严寒不是闹着玩的,就是戴着厚厚的羊皮军帽都会丧失热量,而头的保温作用又非常明显。
一位元帅同志光头戴帽子很奇怪(原本头上就地中海的除外),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对于形象中央都有要求的林俊身上更是一时让人难以接受。
“安德烈,你怎么?”朱可夫盯了一眼林俊的脑袋。
“痒的要命,剃个光头舒服些。”
“还是到医院治疗几天,那样好的快。”
“没时间。朱可夫,整条战线情况怎么样?”
“基本都在僵持状态,但估计德军很快就会动一次新的攻势。在我们的北面有一个突出部,明天43集团军要动一次进攻,避免我方侧翼出现危机。”
林俊审视了最新的战区图,白俄罗斯方面军整条战线的情况一目了然。自己很佩服朱可夫的能力,如果让自己来指挥,结果可能就是一团糟。
“乌克兰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情况?敖德萨的情况似乎并不客观。”
“莫斯科的消息上敖德萨应该还能坚持。罗马尼亚军队已经对敖德萨形成了三面围攻的形势,但法西斯的日子也不好过,新派往乌克兰的第56集团军正在侧翼威胁罗马尼亚人,估计等部队集结完毕,西南方面军会想办法打通与敖德萨的6上通道。黑海舰队正在全力支援敖德萨,港口和航线都在我们手里,一个星期内又为敖德萨运送了两个师的红海军步兵。”
“奥尔洛夫把半个黑海舰队都派上支援敖德萨,罗马尼亚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役。”
现在几十万罗马尼亚军队陷在了对敖德萨的围攻里,反而给西南方面军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如果56集团军能打通6上通道,南部的这盘棋就活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恐怖轰炸
9月3o日入夜,明斯克城东5o公里处,二号野战机场。
下午机场接到命令紧急起飞所有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在明斯克城区四周上空进行了一场前后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大战,回来的战斗机不足三分之二,大部带伤,连刚刚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伊万…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上尉的座机都出现了十几个弹孔。
照例德军在动大规模空袭后,地面部队应该会很快、更有可能就在同时动大规模进攻,但德军并没有其他动作。而且今天下午的空袭有些难以理解:德国空军的目标似乎并不是轰炸红军阵地、也不是想歼灭明斯克后方十几个机场的苏联空军,目标就是城市!
一吃完晚餐,阔日杜布就离开简陋的帐篷食堂到停机坪那边,机械师们正在紧急抢修战损的飞机。
上尉的座机已经绘上了第2枚红星那是两架斯图卡。拉了一下皱巴巴的飞行服,问正在修补机翼破洞的机械师:“柳佳,什么时候能修好?”
“很快中队长,还剩下最后一个。”
示意机械师继续忙,感觉到有些疲劳的阔日杜布走向自己的帐篷,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会。
刚在自己那张叽叽嘎嘎作响的行军床上躺下,食堂的炊事员送了杯飘散着香气的咖啡过来,告诉中队长食堂已经给机械师送过饭。
“你喝吧,我想睡会,喝了这东西睡不着。”
“美国人的东西还真是方便,热水一冲就能喝。”炊事员谢基列夫也没客气,他知道年轻的中队长说的是实话。
昨天后勤拉了半车补给过来,结果同志们闹了很多笑话,因为机场的同志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罐头、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只知道是美国食品。第一次开罐头那会就像猜谜。有些同志还用香烟作为筹码打赌。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美**用食品的丰富程度过了所有同志的想象。
老烟鬼们再不会“缺粮”,还有大量飞行员平时需要地咖啡和饮料。每个人兜里还揣着砖头一样的美国巧克力。
舒舒服服的躺着,黑暗中有一丝穿过帐篷缝隙透进来地亮光,能听到远远传来的机械转动声估计地勤的同志们又得忙到半夜。
昨天接到通知,阔日杜布得知自己已经成为“苏联英雄”,这让他兴奋了好一会,虽然正式授予还要到莫斯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但这已经足够了。同志们都向自己表示祝贺那会他已经有25个战果,这对于飞行员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战绩。
其它同志也会获得各种勋章奖章。可惜牺牲的同志们看不到了为了胜利那天的最终到来,飞行员们都时刻做好了为苏维埃祖国献身的准备。
小伙子们是勇敢的,下午的空战中再次有人在打光弹药后使用了撞击战术有些同志并不怎么认同撞击战术,但到了那一刻大家都会那样做,难道让德国人地炸弹扔到城市里的同志们头上?!
“德国人的目标是明斯克和它的人民!”迷迷糊糊中的阔日杜布突然似乎明白了下午德军的空袭为什么和一贯的“近地支援”不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