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驳倒所有明清专家解读中国-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个人即不是笨蛋,也不是猪,因为两个人广泛的征求了辽东将领及兵士民众的意见,并不是想当然做这样一个决定。他们同样知道宁远城地势非常好。假如守宁远,辽东经略与辽东巡抚就是天高皇帝远,自己独撑一方,多好的事,假如失败,大不了就是如同前面的将领和后来的将领一样,降了之后照样富贵!
但是熊延弼和王化贞在朝庭不同意辽东军民撤入关内之后,提出了在山海关建重关。这将形成一个什么格局呢?
*******************************************************
假如没有袁崇焕提出来筑宁远城,那么真的可能没有宁锦防线,取而代之的山海关到大同,包括北京城和蓟州以长城为线的一个防御体系。假如形成这一个体系,内忧外患的大明朝守势谁能够打破?
********************************************************
锦州到沈阳和山海关都是三百里,山海关到北京是三百里。弃了山海关外三百里地,虽然一时失地,但给自己留有战略反击的余地与空间,给自己有重新积蓄实力的可能。而关宁锦防线遥远得消耗着大明朝的实力,后来造成了洪承畴全覆没,中国之精锐付之一炬这样将大明朝实力彻底解决的重大战役。
*********************************************************
袁崇焕的错是什么呢?
他筑关宁锦防线,一时保住了大明三百里地,保住了一百万老百姓没有降后金,结果造成大明朝战略上一错到底。
崇祯十七年来,清兵五次入关,多尔衮要掳人口必须到大同掳了十万,从山东济南掳了二十万,崇祯再也没有机会构筑依托北京城的防御体系了。虽然后来崇祯加三饷使得朝庭有了钱可以构建战略防御了。但是清军连续五次入关,崇祯没有了时间与人口来构筑以北京为核心的防御体系了,皇太极一点机会也没有留给崇祯,因为皇太极知道,一旦崇祯缓过气来,中国巨大的人力物力,轻易就可以灭了满清,所以满清不断进取,不断消耗明朝实力,一天也不停止。
假如没有关宁锦防线和巨大的开销,取而代之的是山海关到大同长城,以北京为中心这样一个防御体系,满清不得不长途到山海关下,远程作战,无人口可掳,无粮可得,结果则消耗满清实力,明朝获得喘息机会。
有时候人和国家都要以退为进,只是小小的退,为的是今后的大进,这一次退了三百里,失了一百万人口,明朝今后就有可能重新打败满清,那么中国历史上没有人去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因为他们如同以往关外的英雄一样,只是一时的英雄,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可是袁崇焕偏偏要小进。从宁远进到锦州,能够进到盛京吗?
吴三桂都读一些什么书?
    吴三桂都读一些什么书?
**********************************************************
1644年,天崩了,李自成百万大军,实际上约六十万,两路并进,杀向北京城,明军再也发不起一次有效的阻挡,直向北京城下。十万火急,真的十万火急。
吴三桂勤王军迟迟不到,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北京城城破,只剩下太监军临守最后的内城,太临只是太临,打不过真正的男人,崇祯吊死煤山。
关宁铁骑那里去了?
可是问题在于,大明那里有关宁铁骑?关宁军以守城为主,机动部队无非是骑军司令吴三桂这唯一敢战的忠臣孝子!但吴三桂没有去救北京。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救不了!
*********************************************************
凭吴三桂的关宁军,想在北京城下反败为胜,是不靠谱的事,关宁军根本不相信自己还有这样的能力。从将士和兵士,没有人再愿意到北京城下去打这样一场战争了,吴三桂也知道打不赢。
此崇祯十七年与崇祯二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完全是另一番情形了,今时不同往日!
当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没有内应,皇太极虽然天下第一英雄,但是也奈何不得天下第一坚固的城防。皇太极四处掠粮之后,卢象升从山西,范景文从河南,秦良玉从四川,史可法从安徽,全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而来,皇太极不撤兵就会覆灭在北京城下,吴三桂当年十六岁,不知道他这时候在不在祖大寿的军中也参加勤王,那时候他还是小孩,虽然十五岁率五十人杀入八旗军中,辽西军中无人不知,但是毕竟他无官无职,没有记载,在不在都不重要,但是他知道当时的情形。大明朝出了圣君,即将开始中兴,全国军民同心对敌,皇太极不得不退兵。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已经扫平中原,六十万大军一路收降各路明军,山西军降了,山东军估计是不会去了,唐通几千人先到了,最终掉头降了,就任吴三桂一军去,兵士将领们不干,除非有八旗军作他们坚强的后盾,现在他们成了孤军了。明摆着着去也非降即灭的下场。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不可能作这样的决定。所以吴三桂慢慢走,北京的城防看有没有内奸。
**********************************************************
吴三桂不是洪承畴,他支不起大明朝的江山!
能够支撑起大明江山的是洪承畴,而不是吴三桂。虽然他二十七岁成为总兵官,洪承畴三十岁才在陕西当参事那样的小官。但吴三桂不是洪承畴。
明朝官员武将太临皇室都纷纷降顺,吴三桂一个人又如何救得了大明朝。
**********************************************************
北京城内的人都要开门迎降,吴三桂救不了北京城,即使他去了,一样救不了,作为军事将领,既然消灭不了对手,就要避免被对手消灭,然后等待机会!
**********************************************************
要问为什么,因为吴三桂读的是《武经七书》,宋明以来军事家们编了《武经七书》,也就是孙吴司马诸葛写了七本军事方面的书,这其中包括张良老师黄石公写的《素经》,任何人读《武经七书》,印象最深的就是:“贤人君子,明盛衰之道,通成败之理,待机而动,方能成绝世之功。”
天下人都看得明白,天不佑大明,崇祯已经是孤家寡人了,真正的孤寡之人了,忠心的太监和殉死的官员也无可奈何了,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都没有任何办法了!那怕是异世之重生,现代人回到明朝当++。
既然救不了,吴三桂当然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要替大明保存一点血脉实力吧。后来太子到了他的军中,再后来太子逃到南京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至于当世之人讨论迁都,这一个问题其实本来不需要讨论,北京是世界防御最好的堡垒,还能够逃到那里去,你能够逃到那里去,机动能力更加强的敌人就能够追到那里去,崇祯当政十七年就走不出北京城,他不可能一个人化装逃走,否则谁相信他是皇帝?他带了文武百官太监后宫然后三十万军队,根本走不出北京城,一出北京城,在往南方任何路上,就会有人鼓动老百姓群起围攻,一下就可以聚百万人短期内跟皇帝拼了,因为此时已经天下大乱,你是皇帝,别人也不靠你吃饭,只想抢你还有的金银财宝,比较实在的硬通货。崇祯是走不出北京城的,将太子送到南京城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后来太子到了吴三桂军中,吴三桂忠臣孝子不怕死的人都保不住太子,派人偷偷送走太子,谁还保得了太子。左良玉那个东林党提上来的武将实在太没用了,史可法自己也保不住,最后无非也是与太子同死。
所以迁都的问题实在没必要讨论,保不了大明朝,崇祯努力了十七年,都中兴不了,因为当世是名臣名将不如名妓的时代!
名臣名将不如名妓
    名臣名将不如名妓
*********************************************************
名臣名将不如名妓,这一句话两层意思都是对的!其一,明朝末年的名臣名将的下场都还不如名妓;其二,名臣名将的名声最后还不如名妓!
**********************************************************
天哪!这是什么世道?
孙承宗全家七十口在河北高阳自尽,清军多尔衮手下一个偏将就打下高阳城;卢象升当世之岳飞,卢家军从山西一直跟着卢将军死战,军纪极强,也经不得八旗军一战之后主帅都死在蒿水桥;袁崇焕死于凌迟,这一段大家都熟悉,就不说了;杨嗣昌死在沙市,他从文字上完美无缺的战略最终成了纸上谈兵,只能以死报国了;史可法困死扬州城,全城遭殃,无技可施;孙传庭死在乱军当中;洪承畴被叛徒出卖,最后虽然没死,但是身败名裂!
当明末七大忠臣良将全部死光光,皇帝也只能吊死了,还有范景文这一些全家自尽的文臣们。下场惨了!
唉!名臣名将不如名妓!
**********************************************************
周延儒,温体仁,钱谦益,田弘遇等等这一些人,也是当世之名人,名节居然不如名妓,唉!什么世道。洪承畴也没享受的声色犬马,全让这一些人享受了。
**********************************************************
名妓在明末和南明真是玩得好,天天弹唱才子佳人,与高官子弟爱得死去活来,搞一个金陵八艳。洪承畴三十岁前以读圣贤书为主,当过小官,没有当过一部手,甚至是部门一把手,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没有当过领导,就不知道什么叫作声色犬马。三十岁之后一生都在无尽的战争中,他的行程也是几万里,洪承畴的生活真是比不得那一些名妓的生活。
洪承畴虽然死抗,但是顺治元年,终于还是出来做官了,而且一做就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七省经略。虽然不死,假使从此不再加官,名节也算是保住了,但是洪承畴不要名节了,他五十年积累名声转眼间就不如名妓了!
没有办法,这一下打得“强盗中的强盗”、“悍匪中的悍匪”一次又一次的全军覆没的洪承畴虽然李自成的克星,但是皇太极注定是他的克星。将他的陕西集团军全军覆没,再将他一世英雄名灭亡。其实无非是一个情字。皇太极的情,要得天下的皇太极尽心竭力的工作,要降的就是洪承畴这样又能干,名声又好的人!既然能两降祖大寿,皇太极就能降得了洪承畴,你要怎么让你怎么,其实他知道洪承畴也不会怎么。
你洪承畴不是爱部将,爱兵士,爱百姓,就让你去当父母官,让你去拯救老百姓,安抚老百姓。
你洪承畴读书不是为了功名,给你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你要实权,给你七省经略。
**********************************************************
现代人远远不如洪承畴懂得什么是名声,因为现代人的所做所为完全不受名声约束,洪承畴受名声约束的事情太多了,曾经撑起大明最后天空的洪承畴,只要洪承畴在,谁敢拿大明朝不当一回事。不过那已经是往事了。
因为那是一个名臣名将不如名妓的时代。名臣名将的待遇不如名妓,名臣名将的名节不如名妓,名臣名将的下场不如名妓,名臣名将全军的下场不如名妓。假如那一家出一个名妓,或许经济上还有一些实在,但是名臣名将往往是全家都得尽忠,吊在横梁上,投在井中,捆起来烧死,一刀一刀的砍死。亲手将自己全家人杀光,名臣得陇望这样做,皇帝也得这样做,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袁崇焕的明末布局与蒋介石兵败大陆
    袁崇焕的明末布局与蒋介石兵败大陆
*****************************************************
曾经看过有人拿太平天国战略上失误与明朱元璋先西后东再北的战略论述。写得非常好,是正确的,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内乱,手是战略失误。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明朝末年军事布局与蒋介石布局其实也是一样的,果也一样。两个时期都可以分为东北和中原两大战场,东北战场集中的关键城市,并且最后决战围绕锦州展开;中原战场则是全面开花,双方搅杀在一些,分不出地盘,一方以城市为主,一方以农村小城镇为主。
蒋介石与明朝同样是以东南为基地,北京为一个防线中心。在中原谁也不怕谁,当一方处于强势,另一方可以走,蒋介石在中原陕北山东华北河南各个战场各有胜负,对方以游击战牵制你,你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你。
在东北战场,明军主力精锐和蒋介石主力精锐全部被压缩到了严密防守的大城市动荡不得。最终以锦州为决战地,结果明军“中国之精锐付之一炬”;蒋介石五十万美式装备,训练,好将好兵严格纪律惨遭全歼!东北战局一结束,双方实力发生根本改变,明军与蒋军再也组织不起任何抵抗,几十万人几十万人的投降。
蒋介石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将五十万精锐投到东北战场去争夺日本人留下来的基地,这也有一些迫不得已。送人不甘心,派去五十万结果造成战备上重大失误,真是两难!
***********************************************************
蒋介石的失误是因为东北是重工业基地,一旦放弃将送给对手巨大的实力。从长远来看弃不得,因为日本人刚刚投降,重工业被美军炸了一些,苏军拆了一些,重要性要打一些折扣,不过几年之后肯定能够恢复的,那时候就不得了了。所以蒋介石是因为想得过去长远而忽视了当前。而明朝不同,到了袁崇焕到辽东的时候,辽河平原已经成了后金的粮仓,明朝只有辽西走廊而已,这时候充三百里地实行坚壁清野损失并不是那么大,并不会给后金实力一个巨大提升,只想到眼前的关宁锦防线而失去了长远。
假如袁崇焕是没有想到八旗军可以绕过关宁锦防线的话,那么他是能力不足,因为他本来在军事上成绩太小了,虽然有专家一再是关宁锦防线如何重要,阻挡清军二十几年。
但作为军事家的话,应该明白,自己不能够消灭敌人,那么也不能够被敌人消灭,一旦被敌人消灭,就再无翻身的机会,只要还存在,就能够东山在起,军事家是不以一城一地得失来考虑大局的。
***********************************************************
所以袁崇焕犯了巨大的错误,导致明朝有限的国防开支全部投到关宁锦了,结果更加重要的北京战区却成了漏斗。
***********************************************************
在关宁锦防线构筑完成,没有机会构筑北京战区防御的情况下,只能依旧使用关宁锦防线消耗国力了。没有办法的事了,运粮更加困,这时候明朝辽西集团军,山西集团军同时被皇太极钳制了。
后果当然是严重的,陕北起义军打进了山西,与山西三十六营南下河南,中原大战!
当辽西和山西两大战略集团被皇太极钳住,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就洪承畴建立起来的陕西集团军。这比起东林党左良玉集团及其他一系列战斗力不强,消耗国家财力与粮食的军队而言,洪承畴的洪军重要性就到了无比的程度了,陕西集团军成了与李自成作战的关键。李自成谁也不怕,独独洪承畴是他的克星。
东林党也并非没有用,这一班文人守住了东南半壁,给大明战争提供最后的保障。
打了十几年之后,潼关南原大战终于打得李自成全军覆没,洪承畴功德圆满差一点点,但是战争只是低潮而已,一个海浪的低潮,往往是因为大海在蕴量更加大的惊涛骇浪。
东北松锦大战又拉开大幕。
洪军这陕西军团是大明朝最后的本钱,但是大明朝想养着这样一军而不用都不行,因为打得要吃粮要军饷,不打同样要吃粮要军饷。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都隐藏起来了,一时找不到他们打,除非他们不闹事了,永远呆在偏僻山村。
这才是明朝决策一个关键地方:将不将洪军投入到东北战场?
**********************************************************
迁都是不可能的,与清军议各也是不可能,迁都了不得北京城,老百姓才不怕皇帝,你几十万人敢动,没了防御,这时候可以几百万人攻你。清军五次入关,皇太极要的就是入主中原,议和也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决战就避免不了。
假如不决战松锦,或许大明朝会更加久一些,但是也长不太久了,长期的东北战场与中原战场已经将大明朝的一切给消耗掉了,人气,龙气,物质。
锦州真是丢也丢不得,救也救不得,这正是当年袁崇焕收复锦州埋下的恶果。
这时候洪军再构筑山海关到北京的防线,没有钱了,没有人力了,没有时间了。守守不得,战战不胜,怎么办?
侥幸是最后的机会,集中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在锦州城与清军决战,可是锦州离沈阳不过三百里,离北京却有六百里。这一个决战点实在选择实在不好,可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又有什么办法?洪承畴攻不下清军的布防,锦州城内铁桶一样,锦州城外一样铁桶,城里依旧突围不出。洪承畴步步推进,与清军一样是你攻不破我的布防,我也攻不破你的布防。
皇太极倾国之兵来援。
洪承畴要决战,不主张退,可是众将与太监都主张回宁远取粮。
《三国演义》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洪承畴都读过的书,当一方开始后退,另一方就进去追击,对于兵士来说,退后的命令一旦下达,全万人向后狂奔,这时候再拿刀剑来阻挡逃兵,军官都会被踩死了。
曹操喜欢断人粮道,皇太极断了洪承畴的粮道。可是八旗军机动力强,野战强,洪承畴没有吕布的骑兵可以驻防城外,与陈宫形成内外合力。洪承畴在野外依赖布营防守。洪承畴当然是对的,主张继续以阵地对阵地的打下去。
可是几万人狂奔,连吴三桂都将印信,虎符之灰的东西都扔了,一个人依赖对地形的熟悉,因为他生于此,长于此,所以吴三桂逃了回来。可怜的是那一些关内来此作战的兵士,他们不知道海潮,也不知道如何逃,结果被八旗骑兵赶到海里去了,尸体漂浮如同人浪。洪承畴主帅终于被困在了松山城,开始了他人生的悲剧,做更加大的官,然后被定性为叛徒。
虽然他报答崇祯的知遇之恩在崇祯死前三年功夫硬是不当清朝的官,但是他还要报答皇太极之恩,不杀败军之将反而以重任。
当明朝全部精锐在东北灭亡之后,中原局势立马翻脸不认人,眼见明军大好形势,作为洪承畴长期的副手孙传庭在陕西还有十万临时征来没打过仗,也没有恩情的兵士。就这样依旧是战战战!
当然,清朝皇太极突然脑溢血发作而死,导致清军权力真空角力,暂时延缓了清军的进攻,否则清军会比李自成先打下北京城的。历史就这样给了明朝机会,假如洪承畴不去救锦州,谁又算得到皇太极会脑溢血发作而死?
**********************************************************
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人算不如天算!
假如洪承畴不去救锦州,皇太极脑溢血发作,满清陷入短暂的权力之争,内部亲王都不愿意征明以首先消耗自己的实力。中原张献忠和李自成这时候翻了天,大明朝还以机会再一次让洪承畴南下,洪承畴是唯一能够对抗李自成的,其他将领都没有这一个能力。明朝这时候还亡不了,然后洪承畴再一次邓取得一些优势,与以前一样不可能彻底消灭李自成。
等满清定下了新的皇帝,新的顺序,更加大规模的战争依旧会到了,这时候清军开始攻宁远,开始攻山海关,明朝依旧得将洪承畴掉往北方。除非几率极小的满清内斗。洪承畴活活累死!
明朝大概还能够晚五年灭亡吧,那么就会有崇祯二十三年,至少机会更加多一点。算了,写到这里吧,因为这一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假设是没有的,不存在的,写了也没意义。如同异世之重生,回到明朝当++
不该发生的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
*********************************************************
中国的皇帝影响力太大了,皇太极的脑溢血发作,结果给了李自成打下北京扬名立万的机会与成为开国皇帝的机会!这两件事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也!但其实满清军事上一停顿,真正消灭明朝主力的满清差一点白辛苦一场,李自成在明军主力在东北战场的时候,洪承畴走了,轮到李自成翻身了,张献忠也失败了杨嗣昌了,当然,事实上是双方也正在恶斗。
李自成十八骑入河南,中原战火又起,一举攻下洛阳这样的大城重镇!天下震惊。
张献忠随后拿下军事重镇襄阳。中原多少次战役都受到了东北战役的影响,每一次清军入关都给陕北起义军带来了机会。现在又将超级世无霸洪承畴搬走了,左良玉算那要葱!
李自成一气消灭明军几十万人,声势浩大,占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三年免征,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其实李自成知道自己真正的本钱老营只有十几万人,未必有八旗军更加多,此时八旗军已经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打胜八旗。李自成军队是很多,可是结果造成吃粮的多,战斗力强的并不多。好歹是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