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陈伯达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章陈伯达之死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逊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枝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关于陈伯达的长篇传记。
陈伯达在接受本书作者的独家采访时;回顾一生;不胜感慨:
我是一个犯了大罪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
我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我是一个悲剧人物;希望人们从我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年已久远;我又衰老;老年人的记忆不好;而且又常常容易自己护短。如果说我的回忆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史料;我就慢慢谈一些。不过;我要再三说明;人的记忆往往不可靠。你要把我的回忆跟别人的回忆加以核对;特别是要跟当时的记录、文章、档案核对。我的记忆如有欠实之处;请以当时的文字记载为准。
我是一个罪人。我的回忆;只是一个罪人的回忆。
古人云:〃能补过者;君子也。〃但我不过是一个不足齿数的小小的〃小人〃之辈;我仍愿永远地批评自己;以求能够稍稍弥补我的罪过……
※※※
1989年9月17日傍晚开始;北京骤降暴雨;竟整整下了一夜。翌日;气温剧降。
9月20日中午;在北京远郊一幢六层楼房的最顶层;85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他的儿媳小张当时在场:〃父亲突然头一歪;碰到墙上;食物吐出……〃
儿媳赶紧敲响隔壁老萧的门。老萧马上拨电话到某医院。20分钟之内;医生就赶到了。可是;陈伯达的心脏已停止跳动;抢救无效。经医生诊断;陈伯达因天气骤凉;死于心肌梗塞。
陈伯达死前和他的儿子陈晓农、儿媳小张以及小孙子生活在一起。突然发病之际;陈晓农却不在家;而在北京驶往河北石家庄的列车上———去看望他的母亲余文菲。余文菲是陈伯达的第二个妻子;已经离婚多年。陈晓农是陈伯达和余文菲所生的孩子。
据陈晓农事后告诉笔者:
〃前几年父亲住院已检查出患有老年性冠心病;但因他心电图一向较好;又从未有过明显的心绞痛;仅是超声波检查有冠状动脉硬化;所以医生和我们都缺乏足够的重视。9月20日那天;北京天气很冷;早上刚下过雨。我9时多临走时;看父亲睡得正香;不忍叫醒他;给他加了条毯子;又把毛裤放到床前椅上。我爱人说父亲起来后;说天冷。现在想来;天气骤冷易使血管收缩;老人血管已脆;经受不住;这可能是发生心肌梗塞的原因……〃
当天下午;陈伯达所在单位负责人徐主任等赶来;和陈伯达的亲属商议处理后事。亲属明确表示:〃听从组织意见;而且父亲生前也一再说过;他去世后一切从简。〃
根据领导意见;陈伯达以他原名陈建相;送往北京八宝山火化。
尽管八宝山不知举行过多少回遗体告别仪式;但是陈伯达的遗体告别仪式与众不同:没有讣告;没有悼词。前来与他作最后诀别的;都是闻讯而来;没有接到任何正式的、以组织名义发出的通知。
9月28日上午10时20分;陈伯达的遗体出现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这些年来他总是躲着照相机的镜头;连家中都找不到他现成的遗像。陈晓农记起去年冬天一位朋友为他拍过一次照片;赶紧请摄影者找出底片放大;才算有了一张遗像。
在哀乐声中;40多人向他的遗体投注了最后一瞥。这些人有的是陈伯达的亲戚;有的是他的老朋友;有的是他的老秘书;有的是他的旧部下;有的是他的学生。陈伯达的遗体旁;放着许多花圈。花圈上写着:〃陈建相先生千古〃。由于一般人并不知道陈伯达的原名;所以没有引起注意。有一个花圈署名〃刘叔宴〃送。刘叔宴是陈伯达分居多年的妻子。她没有参加陈伯达的追悼会。陈的遗体告别仪式虽然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举行;但是很快惊动了那些竖着耳朵的新闻记者。
最早披露陈伯达去世消息的是〃美国之音〃和英国的〃BBC〃电台。他们在9月29日播出了陈伯达在北京病逝的新闻;介绍了陈伯达的生平。
同时;香港《大公报》在第二版下部;刊载了两则报道;内中提及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的陈伯达遗体告别仪式。
9月30日;新华社从北京发出电讯;电文如下:
本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陈伯达已于9月20日因心肌梗塞在他的家中去世。85岁的陈伯达于去年10月刑满释放。
海外记者不了解〃八宝山第一告别室〃的具体情况;曾在报道中称陈伯达死后享受〃高级官员待遇〃。1995年10月30日;陈伯达之子陈晓农给笔者的信中;对此作出了解释:〃将八宝山第一告别室说成高级官员待遇;是搞错了。八宝山有两部分;一为革命公墓;是领导干部治丧处所;一为八宝山殡仪馆;是老百姓和普通干部治丧处所。二者之间有墙隔断。骨灰安放地也不同;领导人在革命公墓;老百姓在老山骨灰堂。第一告别室并非高级官员治丧处所;其场地条件也远比革命公墓礼堂简陋。〃陈伯达的骨灰;最初安放在北京八宝山老山骨灰堂。1991年2月;由陈晓农和妻子小张护送到福建惠安老家。这样;陈伯达从生命的起点;走过漫长而又起伏的85个春秋的人生之路;最后又回到了那里。从陈伯达刑满释放;到他遽然病逝;这一年间我多次在北京访问过他。就在他去世前一星期———9月13日;他还跟我谈了一下午。不料;一个星期之后;他的漫长的生命便画上了终止符。
我给他拍的那些彩照;成为他一生中最后的照片。
他凝固在我的录音磁带上的声音;成为他留在人世的最后的声音。
他题写的《楚狂接舆歌》;成为他一生的绝笔。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成了他向世人的〃告别辞〃。
他离世之后;我在录音机旁重听他的声音;思绪飞到了一年前的那些日子里……
第二章服刑18年
1988年10月底;北京已是深秋季节;我从上海专程赶往那里进行采访。因为我从有关部门得悉;1988年10月17日是他刑满之日。我等待着这一天;以便能够直接访问他;使传记能够更加翔实、准确……
这一天终于到来。
他毕竟已是耄耋老翁;体弱多病;在刑满前已经保外就医多年。
1988年9月26日;他因患急性前列腺肥大症;又一次住进医院。
于是;到了1988年10月17日;他的获释仪式;便在医院里举行。
上午10时;医院里来了许多身穿便服的公安人员;病房里顿时变得拥挤起来。负责拍照、录音、录像的公安人员在忙碌着。
公安部副部长于桑郑重其事地向陈伯达宣布:〃今天;是你服刑18年的期满之日……〃
85岁的陈伯达坐在病床上面对着录音话筒;只是低声喃喃几句;似乎并未对刑期的结束表现出过分的高兴。
接着;宣布把陈伯达分配到北京市某单位工作。
简短的仪式;就这样结束了。
陈伯达;这个久经沧桑的老人;不论谁都无法回避———他是研究中国当代史必须涉及的人物。他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16名主犯之一;在〃文革〃中他是〃中央文革〃组长;他还曾是毛泽东多年的政治秘书、中共中央的一支笔、《红旗》杂志主编。
为了使读者在进入正题之前;能对陈伯达有一个简要的了解;下面全文引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Ency—clopdiaBritannica)中文版第二卷第262页《陈伯达》条目:
陈伯达ChenBoda(1904—)福建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从苏联回国;在北平中国大学任教。1937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教书;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在此期间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在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八大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总编辑等职。著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等书;并协助毛泽东起草过一些党的文件。〃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因积极参与林彪、江青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出党。1976年9月被捕。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
这一条目基本是准确的;但有一处明显的错误:陈伯达被捕;不在〃1976年9月〃;而是1970年10月18日。或者严格地说;在1970年10月18日被拘押;直至1976年9月才补办了逮捕手续。
且把时间倒拨到1970年8月。
毛泽东主席第二次选择了庐山作为中共中央全会开会的地方。从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成为陈伯达一生政治生涯的终点。他一下子成了全党批判的对象。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号召全党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毛泽东的这段话;是针对陈伯达说的。陈伯达顿时从政治的峰巅;跌入峡谷之中。
毛泽东在庐山发动了一场新的运动———名曰〃批陈整风〃;迅速推向全国。〃批陈〃;也就是批陈伯达。
陈伯达怏怏地从庐山回到了北京地安门大街米粮库胡同家中。那是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原是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克农上将住的。陈伯达怕冷;搬进去时修了个玻璃走廊。这位〃大秀才〃嗜书如命;乃〃万卷户〃;秘书〃二王〃———王文耀、王保春特地为他修了个书库。书库里;放满陈伯达个人的藏书:三万多册自然科学书籍;三万多册社会科学书籍。另外;还有一间房子专放线装古书。陈伯达不抽烟;不喝酒;像样的衣服也没几件。他的一些稿费;都花在买书上。此刻;原本门庭若市的陈宅;冷冷落落;门可罗雀。他躲进了书房。平素与书为友的他如今竟怎么也看不进书。陈伯达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见一见毛泽东主席!希望向毛主席一吐心中的痛楚。
陈伯达一次次给主席那小个子秘书徐业夫挂电话;求见主席。得到的答复;要么是〃主席已经休息〃了;要么〃主席正忙〃;反正休息了不能见;工作时也不能见。显然;毛泽东婉拒了他的求见。
就连他的秘书也接到通知;不许往外走;不许往外打电话。不言而喻;陈伯达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这一天毕竟来临了———1970年10月18日。
这一天;陈宅原先的警卫调走了;新来的8341部队不再是〃保卫中央首长安全〃;却是对他实行就地监禁。后来;他的刑期就从这一天算起;他被判处18年徒刑;刑满之日为本书一开头便提到的1988年10月17日;不多1天;不少1日。
在1970年10月18日这一天;他的两位秘书王文耀、王保春也失去了自由。他们被押送到北京政法学院;隔离起来。
也就在这一天;陈伯达不再配有轿车:黑色的〃红旗〃;灰色的〃吉姆〃和褐色的〃伏尔加〃;他的司机于子云也被拘押。就连他家的女工、保姆;原福建泉州制药厂女工陈顺意;也在这一天被关押。
他在1966年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他名列第5。1967年初;在陶铸被打倒之后;他成为〃第四号人物〃;如今;他这个〃第四号人物〃;被一笔勾销了。
波诡云谲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又倒下了一名主角。
第三章秦城监狱
日历翻到了震惊中外的一天———1971年9月13日。
〃我在阜平做过一件好事儿!〃
这〃好事儿〃;他知;毛泽东知。
连他自己都未想到;他在秦城监狱过的日子;竟比家里还舒服。
〃我是很感念、永远感念毛主席的。〃
陈伯达颇为优裕的〃特殊囚犯〃生活;持续到毛泽东去世。
※※※
过着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的日子。
如此这般;陈伯达度过了漫长的10个月又25天。
日历翻到了震惊中外的一天———1971年9月13日。
凌晨1时55分;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飞机;由中国境内越过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飞入蒙古境内。没多久;这架飞机的踪迹从中国空军的雷达荧光屏上消失。
飞机上坐着谁?中国方面是知道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他的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群;他的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林立果。
那架飞机越过边界之后;去向不明;下落不知。
周恩来通过长途电话向各大军区负责人通报了紧急情况;并发布命令:〃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叛国逃跑了!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知道那架飞机〃折戟沉沙〃的消息;是在翌日下午———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发来报告。
就在林彪生死未卜的13日凌晨至14日下午之间;已经被软禁了10多个月的陈伯达受到了密切注意———尽管他对庐山会议后的林彪的情况一无所知。
9月13日凌晨;吃了安眠药的陈伯达刚刚迷迷糊糊入眠;突然听见有人大声地喊他。陈伯达吃力地睁开惺忪睡眼;看见几个穿着军装的彪形大汉站在他的床前。他尚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两个大汉像抓小鸡似的;不由分说把他从床上拉起;塞进了汽车。
汽车出了北京城;奔驰在郊区的公路上。
凌晨;汽车驰抵一个高墙包围着的地方。虽然陈伯达当时并不知道这里是秦城监狱;但是他下车一看;便明白落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他的回忆手稿中写道:
当逮捕到监狱时;在狱门口不愿进去;我大声说道:〃我在阜平做过一件好事儿!〃
什么〃阜平〃?河北省西部的阜平也。
陈伯达为什么要在被押入秦城监狱时;大声提及这么个小县城?他在那里到底做过什么〃好事儿〃?这〃好事儿〃;他往日从未在人前提到过;此时此刻万不得已;才大声地喊了出来。
这〃好事儿〃;他知;毛泽东知。
这〃好事儿〃是怎么一回事?1948年春天;国民党飞机轰炸阜平;陈伯达听到飞机响;赶紧跑到毛主席那里;要毛主席快走;毛主席刚刚离开;敌机扔下的炸弹;准确地命中了院子;爆炸了!
刚入秦城监狱的时候;陈伯达被关在条件很差的牢房里;连床都没有。他想一死了之:
记忆初进狱时;睡在地上草垫子上;看守的同志在门外很难察觉我在做什么。我在铺盖的掩护下;暗中的做法是想自杀了事的……
忽然;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他的监狱生活大为改善。他在秦城监狱过的日子;竟比家里还舒服。有专门的炊事员为他掌勺;还不时前来征求他对伙食的意见!在秦城监狱里;像他这样的待遇;是颇为罕见的。
诚如他所回忆的那样:
过了几天;或许我在监狱门口说的那句话已往上报告;于是把我转移到一个三楼上(整个三楼只关闭我一个);睡床了。生活特别优待;每天都有大夫来看;吃得很好;甚至比在家里吃得要好。我的性命能到今天;经常感谢秦城管理的同志。当然;他们是执行党的意见的;我非常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
我想:只要还活着;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因此;心情慢慢地平下来;断了自杀的念头。
我是很感念、永远感念毛主席的。就个人关系来说;在30年中;他给我重大的教育;使我能够稍微知道中国革命的某些道理。毛主席帮助给了我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些条件。虽然我极浅薄;常犯错误;即使看过一点材料;写过一点东西;也毛病百出;经不起严格审查;这只能说明我的无能。我真正感到求知之难。学生不成器;是不能怪先生的。
我承认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当然;历史上任何天才人物;即使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不会有某些缺点或错误。略读一下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似乎可以使人略知这类问题的一二……
由于毛泽东的关照;陈伯达在那高墙四围、哨卡林立的秦城狱中;居然过着颇为优裕的生活。这时;批林批陈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中国。陈伯达在狱中;每天细细地读着报纸。
陈伯达的〃特殊囚犯〃生活;持续到毛泽东去世。
此后;他的铁窗待遇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大致相同。1978年;他因病被送入公安部下属的北京复兴医院诊疗。由公安人员看守。在1979年12月;在石家庄工作的他的儿子陈晓农获准前来探监。这是他和儿子陈晓农9年多以来第一次见面;使陈伯达兴奋不已;也使陈晓农感触万分。在此之前;陈晓农不仅不知父亲在哪里;甚至连父亲是否尚在人世都不清楚。
第四章最高法庭被告席我没有认识林彪、江青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真面目;在文化革命中一度和他们混杂共处;确实死有余辜。〃批判刘少奇这个问题我负有大罪。〃〃整个案子可以判处死刑〃;但是〃不一定采取这个措施〃;当然;如果〃不能平民愤;那么杀掉也可以〃。
※※※
1980年11月20日;76岁的陈伯
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前。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最高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
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5;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
在10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45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9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他的中式棉袄外;罩了一件旧的卡叽绿军装;戴着一副老式深色边框的眼镜;看上去目光呆滞。虽然步履蹒跚;他头脑还算清楚。
在开庭前;陈伯达的心情更为错综复杂。他说:
〃这个法庭我看着有点害怕;照那么多像干什么?弄到外边叫人都知道。〃
尽管陈伯达心乱如麻;他还是被押上了特别法庭;听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的起诉。
1980年11月23日;陈伯达写下了《读起诉书》;表明他作为被告对起诉书的态度:
读起诉书;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恶;心情激愤。……起诉书对于林贼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以及〃四人帮〃策动上海武装叛乱这两个反革命事变的滔天罪行;揭露深刻;感人至深。特别对于林彪谋害毛主席事实的揭露;令人惊心动魄;普天同愤。
起诉书中还列举有的许多的(引者注:原文如此)、大量的事;是我到监狱以前发生的;也为我完全不知道的;完全没有听说过。
我过去虽然入党时间不短;但缺乏无产阶级意识;没有认识林彪、江青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真面目;在文化革命中一度和他们混杂共处;确实死有余辜。
我的一些重大问题;起诉书本着伟大党中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加以曲恕;同时;各方面的同志也没有对我深究。党的大恩大德;如天如地;使我感动不能自己。
余息尚存;一心想报答伟大的党;报答伟大的全国人民;报答伟大的人民解放军。
平心而论;在10名主犯之中;陈伯达的认罪态度算是比较好的。
作为被告;陈伯达在1980年11月20日与另9名被告一起;出庭听取起诉之后;又于11月28日及29日两次出庭接受庭审。
对于陈伯达的第一次庭审;主要是三项内容:伙同江青、康生批斗刘少奇;诬陷迫害陆定一;利用〃中央非常委员会〃传单诬陷党和国家领导人。
对陈伯达进行第二次庭审;则是另两项内容:制造冀东冤案;提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80年12月18日;最高法院就陈伯达问题进行辩论。
上午9时起;陈伯达用他那令人难以听懂的〃福建普通话〃;为自己进行了一小时的辩护。在陈伯达结束讲话之后;他的辩护律师甘雨沛站了起来;为他作了如下辩护:
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们接受委托;作为被告陈伯达的辩护人。我们接受委托之后;认真查阅和研究了本案的案卷材料;多次会见了陈伯达……
我们对本案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特提出以下几点辩护意见:
一、被告陈伯达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被告陈伯达在诬陷、迫害刘少奇这一共同犯罪活动中;他负有一定罪责;但他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被告陈伯达早在1970年庐山会议时就已被揭露;同年10月即被隔离审查…而事实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陈伯达被揭露以后;还继续进行犯罪活动长达6年之久……他不能对这些罪行负责。
二、关于被告陈伯达在冀东事件中应负的罪责问题……他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但是;成千上万人被诬陷、迫害;数千人死伤的后果;也并非仅仅由于被告陈伯达的话所能造成的。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因此;陈伯达对此严重后果;应负一定罪责;而不能负全部责任。
三、关于被告陈伯达的态度问题。被告陈伯达在庭审过程中;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和所造成的后果;承认他的〃罪恶是重大的〃;并一再向法庭表示他承担罪责;接受应得的惩罚;态度是比较好的。
以上三点辩护意见;请法庭在评议本案;确定被告陈伯达的刑罚时;作为从轻的理由;予以考虑。
在辩护律师结束发言后;陈伯达再度要求陈述;说了三点意见:
〃批判刘少奇这个问题我负有大罪;我只说一句。〃
〃对陆定一同志;在专案组上我写了那个三条;也是有罪的。〃
〃第三;冀东的问题;我说了那些话是有罪的……〃
陈伯达第三次在法庭上发言时;他请求法庭对他宽大处理。他说〃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