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骨-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瞒大将军说,老朽已经辞去江都易王国相之职了。”董仲舒说的坦白。
“哦,不知为何?”秦城问道。
“因为大将军。”董仲舒语出惊人道,“准确的说,乃是因为大将军推行的新法。”
秦城若有所悟。
当年董仲舒上疏“天人三策”,将儒家思想阐述为“三纲五常”,并且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的观点,被刘彻采纳,此后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直是官方哲学和治国思想。如今,新法推行,虽说并没有直接动摇儒家的根本,但是博学睿智如董仲舒,怎么会看不出来,秦城等人推行新法的背后,乃是有大行法家的意思?
这样,矛盾便来了。
儒家和法家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而且一般看来,还无法调节。
不过秦城仍是没有想通董仲舒这时候辞职是为什么,难道他是为腾出手来,想跟自己硬磕到底?
于是秦城这便直接道:“未请教博士的来意?”
“大将军行法家,老朽行儒家,本无太大冲突。”董仲舒缓缓道,“但是老朽既然曾谏言陛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不能接受大汉天下再有法家来破坏儒家的大兴。所谓用政必专。不过就你我两人而言,此仍是学术之争,今日到大将军府来,就是想跟大将军论论道,说说这法家跟儒家。”
第三百九十一章 道从论中出(二)
“既然论道,不可没有助兴之物。”董仲舒话一说完,秦城便接话道。
到这个时候,秦城就发现,董仲舒原来是个颇有些可爱的家伙。倘若是一般人碰到当下治国理念之争这种事情,说不得肯定是恼怒不已,然后机关算尽,千方百计来为难自己,展开残酷的政…治…斗争而。但是董仲舒则不然,到了此时,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来与自己论道!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新法势头猛劲的原因,却也不排除董仲舒先来探探底再决定如何区处,但是无论如何,董仲舒能来与秦城论道,就已经说明了其人的别致。
“大将军要何物助兴?”董仲舒见秦城有兴致,便笑问道,也有些心喜。心喜不是因为秦城要助兴之物,而是秦城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能碰到一个说理的大将军,董仲舒怎能不喜?
秦城见董仲舒入了套,便说道:“我若胜,则博士助我;若博士胜,则我日后不再过问儒家法家之事。”
秦城说的有些模糊,但是他相信董仲舒能够听得明白。
董仲舒抚须呵呵一笑,“大将军倒是好算计,如此一来,大将军不是尽占便宜?谁不知新法四位首倡者中,个个皆是大才,尤其是那窦非,时人都说其有商君之风。大将军若是说只你一个人不过问法家儒家之事,是不是太小气了些?”
秦城摇摇头,义正言辞的反驳道:“博士只身一人,我也是只身一人,我要博士助我,也只是要博士一人而已。况且,博士乃是当世大才,秦某区区一莽夫耳,与博士论道本就是硬着头皮,鲜有胜算,若是如此博士还不让我,倒是不公平了!”
“大将军好厉害的说辞!”董仲舒赞叹一声,“大将军这是让老朽无法推辞啊!”
“这么说博士是同意了?”秦城笑道。
董仲舒知道再争论也没用,再争论恐怕就真会出现秀才遇到兵的尴尬了,索性不再纠缠,“如此,老朽有一请求。”
“博士尽管说来。”秦城伸手作请道。
“坐而论道,以茶辅之,未免显得味淡。不知大将军,可饮酒否?”董仲舒洒然道。
秦城稍愣,随即大笑:“如此甚好,正和我意!”说罢向仆人招呼道:“上酒!”
“多谢大将军!”董仲舒拱手,“既然大将军如此耿直,老朽再若多说便是矫情了。**”说着问道:“是大将军先开始,还是老朽先开始?”
“博士乃是前辈,自然是博士为先。”秦城说着行礼道:“今日秦城愿受教!”
董仲舒道一声不敢,这便一挥衣袖,侃侃而谈道:“自大禹立国以来,我中原行道之法,首重于礼。及至周时,礼制完备,当是时,民知礼知耻,天下有序,朝堂有制,以成礼仪之邦,乃有大国文明。后春秋之时,孔夫子传道立说,以周礼为样,始有儒家之说。儒家之说,乃是礼制之说也,天子行仁政,天下行仁道,礼制完备,国家有序,此乃大国之风,昌盛之道。今老朽愚钝,却也愿躬行儒礼一二,以求天和人和。”
董仲舒说时,秦城频频点头,但董仲舒说完,秦城微微一笑,说道:“博士三两之言,尽述国家之道,晚生佩服。”随即话锋一转,道:“然,请问博士,国家有序以礼,然,国家欲强,欲胜敌之兵,该当如何?凭刀兵还是凭道理?”
“若只论刀兵不论礼制,末流耳,乃蛮夷之邦也!”
“如此,博士也说刀兵不可少,是否?晚生并不反对礼制,非但如此,晚生非常推崇礼制。但晚生有一言:礼制为本,但仅凭礼制,可能退蛮夷之兵?”
两人这便你一眼我一语,慷慨陈词,指点江山,大论天下之道。
两人身旁,是仆人温煮的美酒。
而屋外,大汉天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其实从董仲舒对秦城提议的“赌注”表示异议,到最终不了了之,接受秦城的说法,就已经落了下乘,让秦城占据了上风主动。
虽然之后董仲舒主动出击,意图扳回颓势,但正所谓一步乱步步乱,董仲舒越是想要挽回,越是想要扭转先前的劣势,就越是举止失度,越失其风。
反观秦城,轻松而随意,刀锋不显,却动辄杀人,一刀见血,完全掌握了大势大气。
因此这场论道,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结局。
两人这一谈,日月变幻,斗转星移,酒沸酒尽,酒尽就沸,不眠不休,竟是整整两日两夜!
两日之间,便是窦非来府上,秦城也未见。
到了第三日清晨,当旭日东升时,董仲舒这才闭上了嘴,默然不语。
秦城饮尽碗中的酒,抓了一个饼咬了一口,招呼凝神沉思的董仲舒道:“博士,你我已经论了两日两夜,早该饿了,先随意吃些,待会儿我再设宴招待。”
董仲舒却像是没有听见秦城的话似的,一直处在低头沉默中。
秦城也不多言,自顾自填肚子,吃得津津有味。
良久之后,董仲舒长长一叹,对秦城说道:“大将军所言,儒家为本,法家为制,各行各业行百家之说,真乃千古良言,老朽闻所未闻,今日得此言说,老朽欣喜,却又惭愧。老朽也读了不少,可之前从未想过吸取百家之长而成一门新的学说,今日闻大将军之言,才知老朽半生治学,都是固步自封!”说罢向秦城深深一礼,“真乃是后生可畏,大将军之才学,何止是统领万军,即便是大治天下,也无不可!”
“博士何至于此?让晚生无地自容。”秦城放下咬了一边的饼,向董仲舒行大礼,“方才博士所说:汲取百家之长而成一门新的治国学说,可是实言?”
“大将军面前,安敢虚言?”董仲舒叹道,“若是能得此学说,老朽这一生再无遗憾,可如孔夫子所说‘朝问道,夕死可矣!’”
“博士既然有此想法,何不自己去着这门学说?”忽然想到这样一门学说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秦城都激动的有些难以自已。
“此说乃大将军所有,老朽怎能窃他人之道?”董仲舒道,“况且,老朽老矣,余生恐不能得此巨着。”
秦城知道,恐怕后一句才是董仲舒的真实想法,这些治学大家,哪一个不想留下一部煌煌巨着,影响后世?
于是秦城劝说道:“博士应该明白,若是这样一部巨着问世,该会对后人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将是百家之说任何一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而我观当世大儒,未有如博士这般博学睿智者,此事,非博士不能胜任!”
“大将军当真如此以为?”董仲舒的身体颤抖起来。
“当真!”秦城笃定道。
“好!既然如此,老朽愿倾力一试!”董仲舒下定决心道。
“多谢博士!”秦城顿时大喜过望。
若说之前,秦城还没有这样一个立新学的想法,但是没想到今日与董仲舒一场论道,竟然有如此收获,实在是振奋人心。想想先前跟白馨歆说的话,秦城还担心董仲舒老顽固老学究不好沟通,却不曾想董仲舒竟是这般好说话……其实不是董仲舒好说话,而是此时大儒之士比之后世那些士子都还很“单纯”,有着非同一般的胸怀,是真正的君子,而董仲舒更是这其中的杰出者,这才让秦城今日能有这样一番收获。
说起新学,比之董仲舒,秦城更能知道这样一门学说出来,对华夏往后千年的历史,其影响当是何等深刻!恐怕历史都要为此而改写!所以他更是兴奋难以自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助董仲舒完成这个伟大的工程。
“多谢大将军!”董仲舒赶紧拜道。
两人这便相视大笑。
这天下的大势,因这一老一少的大笑,翻云覆雨。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终究只是武夫所为;而谈笑间天地变色,历史转向,才是大才之士应有之风采。
后来,秦城将窦非引荐给董仲舒,两人便合力,耗费多年时间,着成百家新学,大兴天下。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博士,快些喝些酒暖暖身子,待会儿我还要大宴博士!”秦城递给董仲舒一樽酒,笑着说道。
董仲舒接过秦城手中的酒,一饮而尽,放下酒樽,身子晃了几晃,竟然直接栽倒在地。
秦城当即大惊失色,忙让人将董仲舒抬到厢房安置,急请医官。
还好,董仲舒只是精力消耗过度,疲惫不堪,体力不支罢了。
董仲舒这一睡,便直接睡了一天一夜,中间一次都没有醒过。
多年之后,关于董仲舒和秦城在大将军府论道两日两夜,而后董仲舒力竭晕倒多日不省人事,醒来后奋力着立说的传说,随着新学传遍天下,一起为世人所知。当然,那时世人想起这一幕,都只会扬起大拇指赞叹一声:“好一个大将军,好一个大博士!”
第三百九十二章 杀人如宰羊
秦城和窦非等人推行新法,阻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士族公卿,一个是儒家学派,这两个目前都是既得利益阶层,当然要遏制新事物的发展。
如今董仲舒为秦城自己说动,也算是为新法和儒家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新法势头锐不可当,儒家学派的人若是想死磕,不定谁胜谁负,毕竟秦城乃是当权派,背后又有大汉百十万军队作后盾。现在这个儒法合流的局面无疑是最好的,既没有完全颠覆儒家的地位,也让两家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能够展开合作。
想想窦非和董仲舒一起为着述一门新学同舟共济,茶饭不思,唾沫四溅,时而争的面红耳赤,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激动不已,时而沉默苦思。。。。。。秦城就感到心中一阵畅快。
转眼间卫青出征已有八日,边境有战报传来……卫青连战连捷,已经将战场转移到了国境线之外。
如此捷报,自然令举国振奋,特别是天下的汉军将士。
在经过了去年的北军中尉李广河西大败,左大将军秦城入狱的风波之后,汉军的处境就有些不妙,士气也有些低下。这个时候,卫青大捷,再次证明了汉军无往不利的威力,自然让天下汉军士气为之一振,百姓对汉军的信心也再次高涨。
卫青出征的第九日,刘彻召见了秦城。
在宣室殿的军事舆图面前,刘彻对秦城说道:“卫青已经从代郡、雁门方向越过了长城,一路将匈奴残军赶回了草原,如今北方大定,朕心甚慰。”
“右大将军智勇过人,出征必捷乃是常事。”秦城微笑道。
刘彻看了秦城一眼,然后将目光从舆图的北方挪到了西北方,对秦城说道:“三年前,你出自上谷屯军,当时李广是上谷郡守、都尉,如此说来,你还算是李广的弟子。”
“老将军治军有方,带兵仁慈,多年前秦城能在老将军手下为兵,确是人生一大幸事。”秦城说道,心中已经有了不小的震动,刘彻在这个时候提起自己李广弟子的身份,绝不只是信口说说这么简单。
果然,只听刘彻接着道:“既然如此,那么夫子在战场上丢失的尊严,由弟子替他找回来,正是理所应当。秦城,你听懂朕的意思了吗?”
“臣明白!”秦城当即抱拳道,“臣愿率军出河西,以雪老将军当日之辱!”
刘彻注视着秦城,一字一句道:“不要让朕失望,也不要让李老将军失望!打通河西,链接西域,朕只许你有此一战!此战,不仅要胜,而且要大胜!要胜的漂亮,胜的干脆利落!”说着问道:“你,做得到吗?”
“此战若不能如陛下所望,臣甘愿提头来见!”秦城昂然道。
“好!”刘彻随即下令,“着你领军三万万,出河西,灭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一战而毕全功!”
。。。。。。。。。。。。。。。。。。。。。。。。。。。。。。。。。。
闽越,王城东郊。
仍旧是那条小河,那叶小湖,小湖边那个小院,东越王余善蛰居的地方。
“如今东越王已经不再是一年之前那条蛰伏的睡龙了,为何还要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见本翁主?莫不是觉着本翁主分量不够,不能入了那王城?”身边站着面无表情抱剑而立的雷被,刘陵纤手妖娆的拨弄着茶碗,眉目对着那袅袅升起的茶雾,笑着对对面的余善说道。
“翁主误会了。翁主乃是上宾,本王怎敢怠慢?”余善看起来神采奕奕,布满横肉的脸上显得有几分油光异彩,面对眼前的妩媚美人,纵然是阅女无数,余善也不免心情大好,听了刘陵的话,他便笑着解释道:“此地乃是本王之前蛰居之地,不仅山灵水秀,景色宜人,而且这湖中草鱼,也是难得的佳味。这回翁主不远千里到了我闽越来,本王想着翁主对丝竹管弦应该是看的腻了,这便想领着翁主看看我这闽越特有的山水,尝尝这便特有的美味。”说着又道:“不过若是翁主不喜,本王立即请翁主入城。”
刘陵轻笑两声,盈盈姿态道:“方才我只不过是说笑罢了,哪会真有那么挑剔?况且东越王如此美意,正和我心,我岂有不领情之理?”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余善哈哈大笑。
两人这便开始笑谈,气氛无比轻松。
中间有草鱼等闽越特色美味上来,两人这便举杯换盏。
如此之后,两人这才说起了正事。
“此地幽静,风轻云淡,若是以人作比,恰好如如今的东越王。”刘陵直视着余善,缓缓说道,“东越王说我说的对么?”
“翁主是想说本王太过平和,以至低调?”东越王呵呵笑问道。
“难道不是吗?”刘陵不客气的反问。
“自然,翁主可以作此见解。”余善随意道,似乎是毫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刘陵闻言,直起身,向余善行礼,“还请东越王赐教。”
余善充满笑意的眼中闪过一抹欣赏和得意的神色,回礼道一声“不敢”,罢了遂说道:“本王纵观自己这一生数十载,苦思先前失败于南越番禹城的根源,常有所得,而其中行事肆意太过高调,乃是最为关键所在。如今本王深居一年,闽越王驺丑已经成势,本王才终于能再次上位,作为大汉皇帝在闽越平衡闽越王的棋子。若是如此,本王还不知道收敛的话,只怕就算是这回能再次显赫与人前,也好景不长。”说罢深意的看了刘陵一眼,“翁主可明白本王的意思?”
“自然知晓。”刘陵点头道,“不过我仍是要问东越王,你还要韬光养晦多久?”
余善闭眼缓缓深吸一口气,睁开眼的时候眼中精光闪烁,“不出三年!”
。。。。。。。。。。。。。。。。。。。。。。。
漠南草原。
右大将军卫青领军五万,兵分两路进入草原已经三日,这一日,大军汇合,一路追赶战败的匈奴残军三万人,越过查哈地边界线,一路向西北而去。
查哈地之前本是匈奴左贤王的地盘,如今查哈地为乌桓三族控制,已经不见左贤王。过查哈地向西,便是匈奴右贤王的草场,可惜去年右贤王就被秦城和卫青一起给擒获,两人更是率军在右贤王的王庭肆意游猎了一番,将其王庭绞得七零八落。
不过右贤王好歹比左贤王要好上一些,至少地盘没有汉军占领。
右贤王去年被俘之后,其长子继承王位,仍旧在这块草原上统领其部族。
“大将军,此去前方百里,便是右贤王王庭,我等是否继续前行?”与卫青同行的北军六将军之一的苏信开口问道。
卫青立马眺望了前方一番,理所当然道:“前行!”
苏信沉吟了一下,还是说道:“大将军,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卫青道。
“如今我等前面有匈奴残军三万,右贤王王庭中至少有精骑两万,如此一来,我等近五万疲惫之师匆匆赶去,是否会被他们以逸待劳?”苏信面露忧色。
卫青看着前方,“去年我与左大将军马踏右贤王王庭,如今,他们必然会加强戒备,尤其是大战爆发之后,其王庭精骑数量绝对不止两万之数。”
“在我等一路追击的路上,并未遇见多少匈奴骑兵,连游骑都很少,因有前车之鉴,这说明而今的这位右贤王已经将部族骑兵集中到了王庭。如此算来的话,右贤王王庭的精骑,应该不下四万之数!”
苏信听罢诧异不已,“既然大将军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
卫青哈哈一笑,对苏信道:“右贤王之兵,皆羊群耳,谈何老虎?便纵使他有十万兵,又如何?”说着伸手指向身旁行进中的北军骑兵,大气道:“我北军将士个个精锐,骁勇无比,对付右贤王的骑兵,足可以一当十!如此,你我何惧之有?”
“将军。。。。。。”苏信深受感染,顿时有些激动。
“传令,加速前进,明日拂晓,与本将一道,再破右贤王大营!”
“诺!”
北军将士遂加速行军,在入夜时稍事休息,又连夜赶路。
及至第二日四更天,到达右贤王王庭外围。
黑暗中放眼望去,大营中通火通明,人影幢幢,不时有马嘶声传出。
隐没在黑暗中的卫青面色严肃,身后的近五万北军将士无声无息。
查看清情况后的卫青上马,令传令兵将自己的作战计划传达下去,待各部就位之后,一把拔出环首刀,大喝一声:“杀!”
黑夜中,北军将士奔涌如流,杀向右贤王大营!
北军将士主动出击,自然遇到了不少匈奴骑兵,但是还没等这些骑兵结好阵型,甚至是许多匈奴军士都还来不及上马,便被北军将士的洪流淹没!
一路杀穿右贤王王庭,利刃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北军将士气势如虹,冲杀之下形成倒卷珠帘之势。后方的匈奴骑兵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就被前方溃败下来的军士阻碍、冲散,直至汉军杀到。
此战,卫青以长途奔袭的疲惫之师,以匈奴人意料不到的神速,趁右拂晓之前贤王大军不备之时,大破匈奴联军七万余人!
新任的右贤王落荒而逃,随行者不足百人!
经此一役,匈奴右贤王所部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据守原来的草原!
刘彻接到战报时,兴奋的对身边的人说:“自此,我大汉正北方,再无匈奴!”
第三百九十三章 师之耻,弟子雪
自赵信投降匈奴之后,匈奴行事越发有智慧,此次卫青进军漠南,河西匈奴大军有异动的迹象,想要侧击卫青大军。这也是刘彻让秦城出击河西的原因。
既然匈奴人想打,那便陪他好好打!这是刘彻的说法。
秦城率五万骑兵出长安之时,并没有和后勤辎重十万步卒大军同行,而是快马加鞭,一路奔向河朔地区的最南端,在那里,由朔方郡为大军提供短暂的补给。而十万后勤步卒,则是紧随其后而行。
如此行军,是因为秦城这回征战河西的计划。
在秦城的计划中,五万大军进攻河西,必不能一拥而上。
到达朔方郡的时候,时任朔方郡郡守和刺史的张骞、伊雪儿,早已经领着大批物资在等候。
与张骞和伊雪儿一起等候秦城大军,还有南宫商。
南宫商带来的自然不可能是物资,而只能是情报。这些情报,包括河西诸位匈奴王的位置、兵力,相互关系,以及河西大地的粗略舆图。
比之张骞和伊雪儿的物资,南宫商的情报才是秦城真正想要的。
“河西之地,有匈奴大小王不下十位,其中尤以浑邪王、休屠王、卢侯王、折兰王部族势力最大,战力最强。其中卢侯王与折兰王所部在皋兰山,浑邪王、休屠王位置更西一些。”南宫商摆开情报队绘制的军事舆图,向秦城讲解其中的关键。
两人作了简单精辟的交流之后,秦城便让亲兵队正王二将这幅舆图收好。
“向导已经准备好,到时可保大军深入河西不迷路!”南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