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植-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不错之外,也是投机取巧之人。历史上,见司马懿势大,就果断投靠于他,并劝降曹爽。对于这种人,曹植已经直接打上了可用,但不可引为心腹的标签。
现在历史已经有些乱了,而曹植唯一还能起作用的,便是这衡量人才品格与才能的能力。这方面,还是让曹植占很大优势的。
除了这帮名士之后外,杨修身边也聚拢了几名文士,其中一人最为特殊,竟是瞎了一眼。曹营之中,瞎眼的人并不多,而如此年轻就瞎眼的文士,只有一个,就是丁仪。
这丁仪,后世之中并不算太出名。但曹植来到汉末之后,却是知道有这个人。其父丁冲,乃是曹操的好友,故此曹操对于丁仪十分照顾。而丁仪除了有眼疾之外,却是才华横溢之辈,不然的话,杨修也不会与他结交了。而丁仪身边,则有其弟丁廙,也是饱学之士。
丁仪、丁廙两兄弟,其他人或许不熟,但曹植又怎会不知。他们二人加上杨修,便是历史上自己与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的智囊班底。他们三人与曹丕结交的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形成对抗,几次都差点成功扶历史上的曹植上位了。能给予以司马懿和陈群为首的谋士团这么大的威胁,这三人绝非泛泛之辈。
这三人里面,只有杨修名声流传下来,更多是因为杨修乃是杨彪之子的缘故。自古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历史上曹丕击败曹植,凭其心xiōng,又岂会放过曹植身边的谋士。
虽然知道三人皆非泛泛之辈,但曹植并没有想过立即招纳三人。现在因为曹昂没死,形势大有变化,而且历史上曹植为何失败。最大的原因也是在所重用的谋士身上,历史上曹丕身边的四友,可谓文武兼备,司马懿、陈群更是其中翘楚,精通治国之道。反观历史上的曹植,聚拢在身边的杨修、丁仪等虽也是饱学之士,然而大都言过其实,像杨修就是小聪明居多。或许他们更善于猜到曹操的心思,投其所好,让曹植写一些诗文哄曹操高兴。
然而曹操何许人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ān雄这等雄才伟略之人,诗文只不过是他的一些兴趣罢了,他更看重的乃是治国之道。特别是当时天下未平,更要选一位强主上位。故此,历史上曹植的失败,也非偶然,他所选取的大方向其实也有错误。
现在的曹植,自然不会重滔覆辙了。现在身边虽然只有司马孚、文稷、关平以及段煨四人。但是段煨手握兵权,加之有关平为继,已经算是掌握了一部分力量。而文稷也是武将,能力虽然平平,但因为是在曹操最困难的时期出过大力,可谓元老。他虽有功绩,但能力不足以胜任高位,但并不代表他的功绩就能抹去。特别是功绩这东西,可以父子相传,待得文钦长大,继承了文稷的功绩之后,他将会是曹植的一大助力。
至于司马孚,现在算是曹植麾下唯一的一位谋士,他在智谋或许比不上其兄,但论内政能力并不会相差太多。现在曹植还是积蓄力量的时候,有司马孚充当大管家,确实帮了很大的忙。
当然,仅仅这点势力,曹植自然不会觉得足够了。这也是为何,曹植趁着曹操和其他人不在特地来颍川书院一趟的原因了。此时的颍川书院,可谓曹操的人才储备中心,曹植来此,就是来发掘人才的。
经过司马孚介绍,曹植已经发掘,颍川书院的人才,比他想象中要多。要知道,现在颍川书院只开了一年多,虽说都是大臣之后,然而若颍川书院没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大臣又岂会将子女送来此处呢。毕竟,像荀家、陈家都是大世家,他们族内的教育本来就好,他们肯将后人送来书院,也就间接承认,书院的教育要比他们族学要好。
而最重要的是,河北才是天下士林的中心,一旦曹操统领河北,那么颍川书院的学生数量和质量,必然会提升。
当然,那时候招纳,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故此,曹植正是利用这空挡,来观察一下人才。
当大家都坐定,以为就要开讲的时候。郑玄忽然微笑道:“子通,汝也找个座位坐下吧。”
听到郑玄的话,人群却是忽然分开,一名学生诚惶诚恐地拱手道:“祭酒大人,我……”
未等他说完,郑玄便摆手道:“你的学问还算不错,可以落座。”
“是”听到郑玄的话,这学生jī动地拱了拱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于末座坐下。这时,曹植却是看清楚,被郑玄点名的人,正是方才迎接自己的那个童子
曹植愣在当场,司马孚却是立即跟后边的颍川书院学生打听,未几就压低声音对曹植道:“四公子,此人名叫蒋济,乃是扬州人,早几个月才来书院。因为路上被山贼劫了财物,故此到书院是身无分文,康成公怜他有学识,于是就着他边当守门童子,边在书院学习。”
听到司马孚之言,曹植轻声念道:“蒋济……”念着之余,眼睛徒然一亮,心中暗呼道:“好家伙竟然是他”而脑海之中,已经闪电般划过蒋济的资料。
蒋济,楚国平阿人,年青时代就在扬州一带名闻遐迩。历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丹阳太守。随后又升迁丞相府主薄、西曹属。在曹操晚年,已经是其心腹谋士。而曹操死后,更是受到重用,历仕曹魏四代,才智与内政,在曹魏堪称一流人物。编著《三国志》的陈寿,更将其与刘晔、董昭比肩,可见其能力,是仅次于曹营五大谋士那个级别的人物。
现在的蒋济还十分年轻,虽然曹植不知道他为何提早来到了许昌,但显然他的才华并没有埋没。郑玄一生学生不少,但真正被他收入门墙的并不多。曹植也曾问过郑玄,孙乾的能力在他的弟子中如何,郑玄的答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见,郑玄并非是没有眼光之人,而是孙乾没有学到他的本事罢了。
因此,当脑海之中闪过蒋济的资料后,曹植的目光徒然就变得炽热起来。特别是想起,方才蒋济拿到自己的名帖,那jī动的模样,曹植就更觉得有机会将这名大才收于麾下了。
深吸了几口气,略略平复了一下心情,同时暗暗告诫自己道:“莫急莫急机会多的是”
就在曹植平复心情之时,那边郑玄便说道:“今日子建和德祖,还有不少年轻俊杰齐至,老夫心慰。正巧,今日又是颍川书院一月一度的才士论政大会,你们都是同龄人了,正好借此机会,交流交流,如此学习,方有进步”
一众颍川书院学生闻言,齐齐拱手道:“谨遵祭酒大人之命”
曹植和杨修两人相视一眼,也跟着拱手道:“谨遵康成公之命。”
郑玄轻轻点了点头,捋髯道:“老夫也不说什么,今日的才士论政,就开始吧。元节,不若先由你出题”
张俭哈哈一笑道:“好老夫也正想见识一下你们的见解。”顿了一下,张俭微笑道:“所谓知行当合一,方今天下大乱,礼乐崩坏,彷如春秋乱世。你们皆是当今年轻俊彦,不知xiōng中可有治世之策?”
才士论政,论的便是这个政。张俭一开口便抛下这么一个大难题,不止一众颍川书院的普通学子,就连座位上的众人,也顷刻间皱起了眉头。
张俭则是淡淡一笑,和郑玄对视一眼,二老便好整以暇地看着众人,不再说话了。
对于这问题,曹植跟郑玄其实亦讨论过不少次,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他今天来,主要是看看,是否有志同道合之人,因此在座位上,只是笑而不语。见着曹植不说话,一直注意着他的杨修,也lù出淡淡的微笑,不再开腔。场面一时之间却是陷入了沉默。
见等了片刻都没有人开口,曹植的眉头却是忍不住皱了皱。他身边的司马孚见着,知道曹植的心意,于是拱手笑道:“在下河内司马孚,学识平平,今日就先来做个抛砖引玉吧”
其他人方才还奇怪,司马孚为何能坐在座位上,开始还以为是因为曹植的缘故。听到其自报名号,却是恍然大悟起来。河内司马氏,可谓名声显赫。特别是现在出仕于曹操的司马朗,屡立功劳,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肯定。至于司马懿,虽然闭目读书,但其名声并没有减低,相反名气之盛,不在其兄之下。
至于司马孚,倒是消失在天下人目光之中有一段时间。今日见着其出现,都很好奇,他的能力究竟如何。
杨修更是lù出感兴趣的神sè道:“司马伯达之才,修见识过。传闻司马仲达之才更在伯达之上。修今日倒是要看看,司马叔达之才,能否与伯达、仲达相比”
听着杨修的话,饶是司马孚脾气好,也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曹植见着,却是暗叹道:“这个杨修,才学的确不凡。但是就因为自小聪明,才学非凡,却是养成了这种眼高于顶的心态,而且说话技巧也太烂了。司马孚虽然名不及他两位兄长,但如此说话,却是带有挑衅xìng质了”
想到这里,曹植却是轻轻瞥了司马孚一眼,看看他如何应付i
' '
第三百二十一章 书院辩论(下)
第三百二十一章书院辩论(下)
司马孚平日看起来很内敛,不似他大哥司马朗那般阔达有长者之风,也不似他二哥司马懿那般智谋高绝,但隐隐极深。平日的司马孚,只是默默做事,不显山不lù水。但并不代表司马孚就没有脾气,面对杨修这当面的挑衅,司马孚自然不会逆来顺受了。
心中盛怒,司马孚表面上却还保持平淡,更lù出淡淡的笑意,向着郑玄和张俭拱了拱手,说道:“自先秦以来,百家并起,先贤都以寻找治国良方为目的。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为显学,这四家探讨治国之道亦为最深。我儒家先贤,取以德治国为良方;法家诸子,则以法治国;老庄之道,则无为而治。孚以为,无为而治,是太宽;以法治国,则太严……”
说到这里,杨修轻笑道:“如此按叔达所言,还是以德治国更为合适?”
司马孚瞥了杨修一眼,摇头道:“非也以德治国,本意虽好,然流于空泛”
听到此言,杨修眉头一皱道:“如此,岂非先贤之道,无一适合治国?”
司马孚听着,哂然一笑道:“德祖兄莫不是忘了孔圣人所言中庸之道”
杨修沉吟了好一会,忽然惊讶地盯着司马孚道:“叔达所言,莫非融合先贤之道?这,怎么可能……”
见到杨修脸上那惊骇的神情,司马孚终于有扳回一局的感觉,轻笑道:“没什么不可能的天地本一物,岂能不融于一体儒起于农,而农为国之本,故儒之以德治国,当为本。然儒之治,则太宽,有大恶者儒难以治,当用法。以法为罚,以儒为教,互为表里,为之中庸。而天下虽以农为本,但还有工、商。墨起于工,故治工之道,当用墨之义。道起于商,治商之道当用无为而治。士则为治国之人,不当仅起之于农,而应工、尚皆取。只是农乃本,故士亦当以儒士为本,其余商、工等人为辅,此方合中庸之道也”
旁边的曹植,听完司马孚这一番言论,心中暗暗点头。司马孚跟着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中间虽然颇为忙碌,但闲时二人亦会经常交流,发表对治国之道的看法。现在司马孚这一番话,显然受自己影响极深,中间有些话司马孚虽然简化了,但曹植还是能听出来司马孚对此有很深的感悟。
不过仔细一想,司马孚有此感悟并不意外。曹植现在虽然不是如一方诸侯那般,掌管偌大一个势力,但是却对多方面都有插手。其中,大部分想法虽然都是出自曹植,但曹植开了个头之后,后面的事情大都是司马孚来负责的。
开设天然居、贩卖茶叶,让司马孚接触了以前都极为鄙薄的商业。刚开始时,他是因为商业乃曹植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不得不帮忙。然而接手之后,才发觉,商业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不堪。加之平日又翻看一些陶朱公、吕不韦之事,让司马孚感悟良多。
除此之外,曹植又经常会和马钧一起捣鼓些其以前眼中的“奇yin技巧”。然而当司马孚亲眼见着这些“奇yin技巧”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威力来,他不得不改变曾经的观念,对其正视之。工商都接触过,加之以前就学过的农事,加上与曹植的经常交流,这才有司马孚现在这一番言论。
不过,司马孚这一番言论,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杨修身边的丁仪听到之后,摇头道:“叔达此言差矣。工,奇yin技巧也,有此等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圣贤书,学习治国之道。商,更是可笑。商人重利,天下皆知,小商人或贪一金一物,大商人贪的就是一国,吕不韦奇货可居,便是最好之证明。故,在下以为,以农以儒为本,方是正道,其他皆取乱之道矣”
丁仪这一番话,最为符合一众学子平日之学习,因为闻言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点头称有理。
见到这一幕,曹植轻叹道:“果然,要改变,不容易啊”
司马孚听着,忍不住“嘿嘿”地发出冷笑来。丁仪见到,脸sè变了数变,凝声问道:“不知叔达笑什么?”
司马孚一摊手,说道:“笑汝只知纸上谈兵,犹如赵括”
丁仪闻言,怒哼一声道:“纸上谈兵?以儒治国,乃我大汉得以连绵至今的因由”
曹植见着,正了正身子,lù出淡淡的微笑。司马孚的表现非常突出,基本上能将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如此根本不需要他出口,有司马孚替自己出言,这更加好。毕竟自己身份不凡,若是说错一句,反倒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司马孚果然没有让曹植失望,不屑一笑,大声问道:“先汉之荣光,最盛乃武皇帝之时,可是如此?”对于此问,丁仪想也没想就点了点头。司马孚见到,不屑之意更浓,凝声问道:“那汝可知道,武皇帝一朝,岁入多少?北伐匈奴,开支几何?”
丁仪听到,脸sè变了数变,不止是他,就连在场不少人都脸有难sè。杨修见丁仪吃亏,连忙接过话头道:“此乃朝廷机密,我等不知亦属正常。”
见到杨修投机取巧,司马孚也不在意,轻笑道:“具体数目,我等或许不知,但德祖应该清楚,自与匈奴开战以来,国库日减。以致后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司马孚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一脸惊讶的望着他。这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但是汉武帝乃是大汉公认最英明神武的皇帝,一般都不敢谈他不是。现在司马孚竟公然数落他,怎让众人不惊讶。
司马孚所说,其实都是公开的秘密了,杨修也不得不承认,轻轻点头。司马孚见着,轻笑道:“那一仗,可是将文景两代积蓄都打得一干二净。若无文景两代之积蓄,又岂能有武皇帝之赫赫武勋”
这也是既定之事实,众人听着,忍不住再次点头。司马孚见到,不等杨修开口,便抢先说道:“文景之治,用的乃是黄老之术,至武皇帝一朝而终结。后孝宣皇帝一朝,天下亦大治,此乃以儒治国之功。然而黄老之术,亦能大治,诸位就能如此肯定地说,以儒治国,当真胜过黄老之术?”
此话有些曲辩,然而却是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儒家的治国之道所能达到的,黄老之术一样可以。众人听到之后,尽皆默言。
见到众人不语,司马孚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诸位言及,儒家治国,方乃正道,却是谬矣。治国之道,不止一条,还有许许多多。就如现今,天下大乱,群豪并起。诸位当真以为,与敌人讲仁义道德,就能退敌兵?我儒家何以在于先秦难以大兴,孔圣人奔走列国何以难受重用?反倒是暴秦,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孚以为,治国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该因势而为。儒家之道,首曰仁;次则曰学。以仁为本,学则为用。天下万物万理无穷尽,我等若是不学,亦即止步不前也。时势变,而治国之道不变,此则乱象生。现今乱象四起,单凭先贤之道,难以救世。我辈子孙,理应于学先贤之智慧,创适应方今时势之道,此方能结束乱世,为万民谋福祉”
司马孚的话,众人听完哑然。一向以多智而闻名的杨修,这时也忍不住皱起眉头,不住沉思。杨修如此,更遑论其他人了。
荀家二子,沉默不语。那边陈泰忽然盯着司马孚,轻声问道:“若按叔达所言,世家当如何自处?”
曹植见到,眼眉一挑,暗道:“这家伙好生厉害,一眼就看出世家这个多余的存在了”
对于世家问题,曹植也跟司马孚讨论过很多次。司马孚沉吟了一下,回忆起曹植所说,于是反问道:“诸位以为,世家乃何物,应做的是什么?”
“这……”司马孚的问题,一时之间却是难倒了许多人。司马孚见到,也不开腔,反而转头望向曹植。
曹植对此,只是淡淡一笑,想当初,自己问司马孚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如眼前众人一般。
陈泰沉吟了一阵,便答道:“我父曾说过,世家子弟,当以所学报万民”
陈泰此言一出,未等司马孚回答,一直沉默不语的郭奕忽然大声说道:“寒门子弟,亦能做到”
郭奕这大叫,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这一声大叫,也引发了众学子的引论。书院之中,不乏寒门子弟,郭奕的话,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郭奕现在虽然已经不算纯粹寒门子弟,但他父亲郭嘉,是标准的寒门,众人都清楚。故此,在书院内,郭奕还是便划归到寒门那里,即便他跟不少世家子弟都很熟。
郭奕这话,倒是让陈泰有些尴尬。他不能否定郭奕所言有误,但是郭奕的话,却是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世家子弟能做到的,其他人也能做到。那么对照方才司马孚所问,就有问题了,世家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就在陈泰有些不知所措间,杨修再次接过话头,轻笑道:“叔达也是出自河内司马家,不知叔达以为世家乃何物,应做的又是什么?”
这问题,司马孚心中早有答案,淡淡一笑,问杨修道:“德祖兄之家族,不知在未发迹之前,是如何的?”
杨修想了许久,才答道:“修祖喜公,诛项羽有功,而得高祖赏赐而起家”
司马孚轻点一下头,说道:“也就是说,杨家在此之前,亦寻常百姓尔”杨修虽然有些不愿承认,但还是轻轻点了点头。司马孚见到,笑道:“德祖兄何须如此,高祖亦泗水亭长矣,然他却能建立大汉孚要说的是,在世家大兴之前,其实大都平民矣,这样跟寒门别无二致。有所区别的,仅仅在于,世家因为先祖之故,而先大兴尔。然先祖英明,并不代表后世子孙亦英明,各世家中,不肖之人多矣,反倒不如寒门子弟。这等无德无才之人,能身居高位,皆祖宗余荫。诸位若皆是寒门子弟,若有一无德无才之人,因为祖先之故,而其位在众人之上,诸位如何想?我司马孚,第一个不服”
能被收入颍川书院中的人,不论世家还是寒门,都有一定的本事。而有本事之人,一般都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听到司马孚这比喻,所有人都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司马孚见着,笑道:“诸位皆是堂堂君子,若出仕为官,是宁愿与人比试才学德行,还是依靠家族之能为官?”
年轻人,总是心高气傲,听到司马孚所说,不少人就已经嚷道:“自然是比试才学德行依靠家族为官,此小人之道也”这话一出,很快就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曹植见到,暗叹道:“果然,汉儒笃实。而且这世家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宁往直中取,不往曲中求的傲骨就摆在那里。科举制的出现,也的确只有这帮世家子弟肯自我革新才出现,寒门不是科举制产生的土壤”
司马孚见到,重重地点头,目光落到陈泰身上,说道:“世家当如何自处?若是取士为官,当以公平考校之策。那么有能之人,为官之后为百姓谋福祉,亦可光耀门庭;而无能之人,即自败家门。若不想家门衰落,就须好学上进,为国为民,一切皆凭真本事,这便是世家自处之道”
“这……”所有人听到,先是沉默,继而一片哗然。司马孚所提的问题,可以说是完全扭转世家多年来的生存之道。所有世家子弟听到之后,第一个反应便是不能这样。然而当他们仔细一想,又发觉司马孚所提,合情合理,更接近于圣人所言之道。反观他们,只为一己sī利,而罔顾百姓,可谓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
司马孚所言,引爆了世家内部的矛盾自小所学的圣人大道,所教导的处世原则与底线和家族利益之间的矛盾
' '
第三百二十二章 陈登的选择
第三百二十二章陈登的选择
对于司马孚引爆这个矛盾点,曹植并没有阻止,相反由司马孚这个标准的世家子弟提出来,更有好处。
这个矛盾点能不能突破,直接关系到科举制的推行问题。虽然曹植已经挑起了让世家牵头进行教化的计划,但是教育这东西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而且就算培养了一大批寒门子弟出来,但世家在其中的影响力还是最大的。
因此,除了发展寒门子弟这个基础之外,分化世家内部,也是必须的。若是这问题由曹植提出,世家那边戒备和敌意肯定会很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