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旧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滩背(3)
六六粉是一种常见农药,主要用于毒杀田里和果林里的害虫,供销社里敞开供应,价格也很便宜。这种 农药毒性不强,人少量吸进去不会中毒,可招潮蟹吸食了它,腿脚会严重麻痹而失去行走的功能。所以,当 地人爱用它去毒招潮蟹,而用它去毒招潮蟹,办法十分简单——你只要备一只袜子,将适量的六六粉装进去 ,扎紧口子,然后找一根木棒,人一边在涂滩上行走,一边用木棒在袜子上轻轻敲击,使袜子里头的六六粉 弹散出来而落在涂滩上,如此操作完毕之后,你找个地方休息个把小时,然后折回原处寻找目标,这就大功 告成了。原来,在你休息的时候,招潮蟹纷纷跑出洞来,它们一边在涂滩上四处游荡,一边在拣食泥土里的 有机物,这样,它们便不知不觉地中了毒,以致腿脚瘫痪,趴在地上口吐白沫,不能动弹了。显然,这个时 候,你闯进涂滩,涂滩上白花花的,满眼都是那可怜的家伙了。
对毒捕到的招潮蟹,当地人总是将它们放进盛满清水的大木盆里浸泡,这是一种解毒的有效办法。经过 半天或更长时间的浸泡,招潮蟹恢复了腿脚行走的功能,因而标志着它们身上已解除了毒素,可以食用了。 不过,它们接下来的命运十分悲惨,人们将它们成把成把地抓进捣臼,然后用石椿噼噼啪啪捣打它们,直到 把它们捣成肉酱为止!这种肉酱掺上盐,腌上一些时日,就是所谓的“蟹亮酱”了。蟹亮酱很咸,它不会发 馊,且有三分香气,价格也便宜,所以,颇受山里人的欢迎。山里人穷,卖不起新鲜菜蔬,用它来下饭,很 划得来。
除了用六六粉毒招潮蟹外,当地人还用一种特殊的钓钩来钓招潮蟹。这种钓钩一寸多高,形状像锚,但 锚只有三爪,它却有六爪,有人称它为“菊花钓”。用这种“菊花钓”来钓招潮蟹,用不着上诱饵,只要挥 动钓线,顺势将它甩落在某只蟹身后,然后轻轻一拉,就将那只蟹钩了过来。显而易见,这不是在钓,而是 在钩,而钩招潮蟹,钓钩必须要到位,就是说,钓的人眼力一定要好,如果眼力不好,那是很难钩到蟹的, 至少收获是大打折扣的。在芙蓉,一些钓招潮蟹的高手,在这方面,则给人们展示了其超乎寻常的技艺—— 潮水上涨时分,但见他们腰前别着大号蟹篓,在涂滩上缓缓地移动身子,一边不断地挥竿甩钓,一边不断地 钩蟹卸蟹,其眼力之准确,几乎达到“钩不虚发”,百发百中,而其动作之敏捷,且密度之大,简直令人眼 花缭乱。他们钓上个把小时,往往能钓到十来斤,若将篓里的蟹倒在地上,足可以爬满一个房间!的确,看 高手们钓招潮蟹,就像观赏一场精彩的体育或文艺表演,充满了美感和激情。少时,我用弹弓打鸟,眼力很 准,满以为借着这一手,钓招潮蟹应该不在话下,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钓了好几次,却次次因为钓钩到 位率太低而失败了。其实,钓招潮蟹,钓钩的落脚点很难控制,它落在涂滩上,不是偏左了,就是偏右了, 或者不是偏远了,就是偏近了,很少正好落在某个目标的背后,因此,令人老是钩不到蟹,倒是有时歪打正 着,凭着涂滩上密密麻麻都是那家伙,使人多少有些意外收获。
死人钓拉胡(跳鱼)
我在高滩背也钓过跳鱼。钓跳鱼跟钓招潮蟹办法差不多,它同样不是在钓,而是在钩,但钓跳鱼远比钓 招潮蟹困难,它简直是一门艺术,要真正掌握它,谈何容易。跳鱼又名弹涂鱼,是海上有名的二流子,样子 像泥鳅,能潜水能跳跃能打洞,眼睛圆鼓鼓的,十分狡猾。它们分为三类:一类个子特别细小,爱在岸边蹦 来跳去的,当地人称之为“拉胡趵(音bao)”;一类个子又细又瘦,可嘴巴很宽,牙齿特别长,爱在涂滩 的低洼处钻来钻去的,当地人称之为“耙牙”;一类身体硕壮,身上长有天蓝色花纹,爱在涂滩上爬行打滚 ,或在水边窜来窜去的,当地人称之为“花蓝”。显然,这三类中“花蓝”最为珍贵。“花蓝”有“海上第 一鲜”之誉,不光可以鲜吃,更可以烹成干作为香料,它们不论是鲜的,还是干的,其价格在市场上都比较 贵。但“花蓝”天生狡猾,很难逮住它们。因此,人们抓住它们爱在涂滩上爬行打滚这个特点,采用“菊花 钓”来钓它们。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菊花钓”爪子细长,爪尖很锋利,“花蓝”碰上它,无不被扎穿了身 子。从这点上说,钓“花蓝”其实就是扎“花蓝”,人们使用这一招,手段是够狠的。应该说,钓“花蓝” 是比较刺激的。你挥动长长的钓线(一般为尼龙丝,长4米左右),将“菊花钓”远远地甩抛在涂滩上,接 着瞄准某条“花蓝”,轻轻地牵动钓线,并随时调整“菊花钓”的移动方向,让它慢慢地逼近目标,然后猛 地一挥,吱的一声,便将那条“花蓝”给钩了过来。
不过,“花蓝”不是呆头,它们鬼得很,况且,它们的眼睛,视角是三百六十度的,贼亮贼亮,你很难 钓到它们。其实,你在涂滩上的一举一动,它们始终都盯得紧紧的,你脚步移动的幅度稍微大一点,或者你 站立的姿式陡然发生了诸如弯腰、下蹲等变化,它们都会立即弹跳起来,并猛扫尾巴,噼哩啪啦,纷纷钻进 洞穴里去,而一旦钻进了洞穴,它们许久许久才重新出来。因此,钓“花蓝”千万不能耍性子,性子越急越 坏事。当地有句谚语说:“死人钓拉胡”。拉胡就是跳鱼,它主要指“花蓝”。这句谚语实际上是经验之谈 ,它告诉人们一个常识,更传授给人们一个要领:谁想钓到“花蓝”,谁就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万万不 可急躁,要有超凡的耐心,要尽可能将自己变成“死人”。当然,这种“死人”是不好当的。我也尝试过几 次,结果都败下阵来。
高滩背(4)
也许是同个缘故吧,芙蓉专门从事钓“花蓝”的人极少。在高滩背,你天天所看到的,就是那么三四张 老面孔,他们都是家住高滩背北岸的山外人,且都是中老年汉子。
在钓“花蓝”这件事上,我得到的最大教训是,自己不光性子太急,而且,太小看“花蓝”的能耐了。 说来惭愧,我每每看见某些“花蓝”受惊钻进了稀泥,等不及它们重新钻出来,便扔掉钓竿,三脚两步“翁 ”上去,急急地在它们的藏身所在,伸手掏摸起来。殊不知,“花蓝”是涂滩上的打洞专家,它们在稀泥中 钻来钻去,就跟在水里游来游去一般灵活,因此,任我怎么费力掏摸,最后总是双手空空如也。
挖你的洞巢,看你往哪儿跑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花蓝”既然擅长打洞,那就掘地三尺,挖你的洞,看你往哪儿跑 !
同样,网潮、虾蛄、蝤蠓等家伙也是打洞的专家,索性把你们的洞巢也一并给挖了。
于是,赶海就多了一类活动。这类活动使用的工具自然是锄头,只是这种锄头比较方正,又扁又大,像 铁锹,而手柄比较短,使用起来比较轻巧。
在高滩背,挖跳鱼、挖网潮、挖虾蛄、挖蝤蠓等,那几乎成了山外人的专利。山外人以海为生,他们最 拿手的功夫就是挖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亲手尝试过,恐怕谁都很难相信,挖这些东西其实非常之困难。别的 不提,单单那挖泥,五下六下七下,七下八下九下,十下二十下甚至三十下四十下,一鼓作气,将一块块沉 重的泥巴甩开去,这是何等的吃力呀!当然,你在具体挖某个洞穴时,大可挖挖停停,中间歇歇气,但这恰 恰是干这一行当的大忌,因为你要与洞内逃命的家伙比速度,出手必须要快,否则,洞内的家伙趁机转移逃 亡路线,从甲洞窜入乙洞,或者从乙洞窜入丙洞,特别是忽然窜入那些跟迷宫一般的连环洞,那就糟糕了, 就很难逮住它了!恰恰因为如此,一些高手在挖网潮时,眼看快挖到目标了,就扔掉锄头,啪的一声,伸手 往洞里猛地打上一拳,然后“吱”的一声抽了回来,这时你会发现,在拳头上忽然多了一个蠕动的满是触须 的怪物。海边人都知道,网潮是海里没有骨头的动物,比较名贵,其形状与章鱼几乎一样,但个子比章鱼稍 小,且不同于章鱼,人吃得再多皮肤也不会过敏,它身上长满了触须,而每条触须上长满了串串粘盘,这些 粘盘一旦碰触到你的手,就粘得牢牢的,扯都扯不开——正是抓住这一点,人们用拳头轰击它们,从而有效 地缩短了追捕它们的时间。
海口人养牡蛎,让芙蓉出了名
高滩背是山外人的口粮田,也是海口人赖以增收的经济来源地,是“小银行”。海口村位于芙蓉陆地东 部,与芙蓉街毗邻,早年海上涨大潮,潮水常常涌至其村口,故村名叫海口。海口村跟山外村一样,有个传 统,就是大部分人家在高滩背开辟海田搞养殖,不过,他们彼此所养的东西不尽相同,海口人主要养牡蛎, 而山外人则侧重于养花蚶、蛏子。花蚶、蛏子固然好吃,特别是花蚶,它又名银蚶,是公认的高级贝类产品 ,它不光味道鲜美,更有补身之功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它们不好养,产量有限。因此,海口人讲实在 ,讲稳妥,纷纷养起了牡蛎。牡蛎不同于花蚶和蛏子,不骄贵,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它完全可以撇开人的 管理而自然发育成长,况且,它的肉不管生吃还是熟吃,都很美妙,特别是生吃,伴以姜末、白糖和醋,其 味道妙不可言,更被视为宴席间一道不可多得的名菜。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芙蓉牡蛎生”闻名全温州,在 市场上很走俏,许多城里人都以自己能吃到地道的“芙蓉牡蛎生”而感到骄傲。其实,“芙蓉牡蛎生”就是 “海口牡蛎生”,其牡蛎皆出自海口人之手。
海口人养殖牡蛎有着丰富的经验。每年三四月,他们先在高滩背东南部的涂滩上整理出一垅垅海田,接 着在其本村附近的溪涧里挑捡石头,这些被挑捡出来的石头均跟鸡蛋一般大小,堆成一个个小山包,然后, 他们或直接用肩挑,或借来小船,通过船载(一般是顺着大潮,先让船进入溪涧,就近将拣好的石头搬到船 上去,然后,又顺着退潮,使船脱离溪涧而进入大海),将这些石头陆陆续续地挑运到高滩背去,并将它们 整整齐齐地分别摆放在那些海田上。如果把养殖牡蛎看成一个工程的话,那么,那些海田一旦摆满了石头, 这个工程就算大功告成了,因为接下去,不用松土,不用施肥,不用除虫,不用施加任何科技手段,只要凭 着潮水的涨涨落落,那些随潮而来并附丽在那些石头上的牡蛎苗,就会日长一日,渐渐成型并长大,而等到 年底,它们就成熟了,就可以从海田里提出来了。
当然,从海田里提出来的牡蛎,是带壳的,人们要吃到它的肉,就必须把它一粒粒地从壳里撬出来。因 此,每到年底牡蛎成熟时分,海口村就整个儿忙碌起来,大家分工有序,显得既紧张又热闹——男人们接连 不断地去海田提牡蛎,然后将牡蛎挑回家,而女人们在家,夜以继日地撬牡蛎,她们用细扁的牡蛎刀,熟练 地将牡蛎肉从那些如玻璃一般锋利而相互抱得死死的壳球里撬出来……由于牡蛎实在太多,许多人家的房前 屋后,堆满了白白的粘有牡蛎壳的石头,而小孩、老人们则用柴刀的背部,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将牡蛎壳 从石头上砍下来,然后壳归壳,石头归石头,分别堆放——这些壳可以卖给蛎灰厂烧制蛎灰,而这些石头则 可以挑运回海田继续养牡蛎。
高滩背(5)
由于高滩背紧挨芙蓉的两大溪流,淡水摄入成分颇多,因而其出产的牡蛎,不仅个体大、产量高,而且 味道上乘、品质优。这其实是“芙蓉牡蛎生”何以享有盛誉的奥妙所在。正因如此,海口人养殖牡蛎,占了 地局的便宜,确确实实从中受益非浅。不过,“芙蓉牡蛎生”享有盛誉,还跟海口人讲道德、讲信誉分不开 。牡蛎肉有个特点,它被人从壳里撬出来之后,碰上水就会膨胀,往往一斤会增变为两三斤,因此,一些存 心不良的人在出售牡蛎肉之前,总是偷偷地给牡蛎肉掺上水,借以增加份量,以换得更多的钱。当地人管这 种掺过水的牡蛎叫“养水牡蛎”,而管没有掺过水的牡蛎叫“干板牡蛎”。显然,“干板牡蛎”与“养水牡 蛎”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正宗、地道,后者则假次伪劣,而后者如果掺进的是脏水,那么人家吃了,就容易 患病,就往往会拉肚子。所以,给牡蛎肉掺水,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欺诈行为。但对多数消费者来说,特别 是对那些远离大海的城底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也无法辨别什么是“干板牡蛎”,什么是“养水牡蛎”,因此 ,他们到市场上购买牡蛎,完全听凭出售者的良心。恰恰在这一点上,海口人过得硬,他们坚持讲信誉,从 来不干“掺水”这种不道德的勾当,他们卖出去的牡蛎,都是货真价实的“干板牡蛎”,因而使得“芙蓉牡 蛎生”名气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
第四章
高滩背固然是一片涂滩,但它中间还分布着许多浦湾和流水沟(当地人称之为“溜”)。在这些浦湾和 流水沟里,分别潜藏着大量的鱼虾蟹,而为了捕捉这些鱼虾蟹,芙蓉人想出了种种办法。因此,在高滩背, 也出现了一些与水有关的赶海项目,如插鱼、堵鱼、放丝绫、摸蝤蠓、夹梭粗鱼、翻蜊鱼,等等。
插鱼,山外人打阵地战
插鱼,当地人又称签鱼,如果望文生义,认为这是一种类似“叉鱼”的作业,那就错了。
其实,插鱼就是拦鱼。涂滩并非一马平川,它一垅又一垅的,中间布满了沟壑,而人们利用这些沟壑, 在它们的中游或下游插下一排毛竹,呈“V”型,并依着毛竹拉起网,再在网脚埋下大倒笼(这种竹笼,笼 口装有竹编的弹性漏斗,鱼虾蟹钻得进去,却钻不出来),这样,潮水一涨,鱼虾蟹就漂进了网内,而潮水 一退,部分鱼虾蟹就被拦在了里头,其中些许还自投罗网,钻进了大倒笼。由于潮水退后,沟壑里只剩下涓 涓细流,那些没有自动钻进大倒笼的鱼虾蟹,它们大都滞留在网前的浅水或稀泥里,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 扛起大倒笼,获得里头沉甸甸的成果之外,还可以在网前细细摸捉,将那些倒霉的家伙一网打尽。
在芙蓉,从事插鱼作业的都是山外人。有时,街上人有意或无意闯入他们的拦网内乱摸一气,他们发现 后,无不吼声如雷,一路杀奔过来,凶得不得了!少时,我也无意间遭遇过一次,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
当然,这不能怪山外人,山外人没有田地,海就是他们的家,而那些插有拦网的沟壑,就是他们的口粮 田,就是他们的柴米油盐。
妻子是放丝绫的高手
应该说,作为拦截并捕捉鱼虾蟹的一种手段,插鱼是很管用的,实施起来也很方便,然而,它守株待兔 ,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收成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当地人又想出了另一种拦鱼的办法——放丝绫。放丝绫最 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出击。如果说,插鱼是打阵地仗的话,那么,它则是打运动仗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所谓放丝绫,就是指在水中放下丝绫网,拦截并捕捉各种鱼及螃蟹。这种办法在溪里和海里都适用,前 者主要捕捉香鱼、鲫鱼、红帅等,后者则主要捕捉鲻(音zi)鱼、海鲫鱼、箭鱼、蝤蠓等。由于海里潮水一 涨一落,水位时高时低,放丝绫的人如果徒步而行,很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他们在海上放丝绫,往往 以船代步,始终坐在船上作业。鲻鱼、海鲫鱼、箭鱼、蝤蠓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潮水上涨的时候 ,爱在潮头处漂来游去,特别是鲻鱼,它们偏爱集体行动,常常成群结队,在浦湾的浅水处嬉戏打闹,搅得 水花四溅。显然,要逮住这些鱼,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围堵起来,并让它们自投罗网。在这一点上,放 丝绫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要求。
丝绫网一般1米来高、20多米长,网肩有浮子,网脚有锡坠,将它放进水中,立而不倒,像一堵墙,而 且,它由地道的蚕丝编织而成,网眼纠缠性特别强,鱼及螃蟹一旦碰触到它,就立即被缠住,如果挣扎的话 ,就越挣扎越糟,最后往往被缠得死死的。在芙蓉,放丝绫的大部分是山外人和方江屿人,他们几乎家家有 船,有条件操作这个作业。我的妻子出身于方江屿,当年她与她的父亲及两位哥哥,就经常摇着丝绫船出没 于高滩背附近的浦湾放丝绫。妻子告诉我,在浦湾围捕鲻鱼时,他们常常同时放下好多副丝绫网,并用竹竿 狠狠敲打水面,轰击鱼群,让它们因惊慌失措而糊里糊涂撞网,然后手和捞网并用,将那些缠在网上的家伙 捉拿船中。妻子还告诉我,一次他大哥围捕箭鱼,一夜功夫,竟捕获两千多斤!
我问妻子,在放丝绫的经历中,哪件事你印象最深刻,妻子回答说,这具体说不上来,不过,有时碰到 这么一种情况,即缠在丝绫网上的大鲻鱼(分黄皮与黑皮两种,大多重10来斤,当地人分别称之为黄眼和乌 裁),你已将它轻轻拉至船舷,眼看就要到手了,但它突然一弹跳,泼了你满脸的水,挣破丝绫网给跑了, 这时,你是何等的遗憾呀!
高滩背(6)
自然,妻子回忆这些往事时,神情显得很兴奋。的确,放丝绫是一项高级的海上作业,它需要高超的技 术和丰富的经验,不是什么人都一学就会的,作为放丝绫者,他不光要掌握划船、放网、收网、赶鱼、捞鱼 等本领,更要掌握潮水涨落和鱼儿运动的规律,要面对潮水,能识得并能说出,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鱼,或 者哪里鱼比较多,哪里鱼比较少。正是凭着这一点,我对妻子,我对一切放丝绫的高手充满了敬意。
也恰恰因为这个缘故,当年,我在高滩背赶海,每每看见山外人或方江屿人在浦湾里放丝绫,心里总是 羡慕得要命,并不时忘记了手中的活儿,站在一侧痴痴发呆。说真的,我要是有丝绫船、丝绫网,并且跟他 们一样,能划船,那该多好啊!
赶泽——最不道德的是“搅鱼”
浦湾里的水时涨时落,它大潮大退,小潮小退。当地人称大潮大退为“大泽”,称小潮小退为“小泽” 。逢到大泽时,浦湾里的水位显得很低,往往露出许多泥潭、蛎壳坑和石头堆。你别看这些泥潭、蛎壳坑和 石头堆平平常常,其实隐藏在里头的名堂多着呢!因为大泽的机会很有限,它半月才一个轮回,一个轮回顶 多延续三四天,平时人们难得见到这些蛎壳坑和石头堆,所以,每逢大泽,当地人往往群而前往。这种现象 ,当地人叫“赶泽”。
少时,我也常常赶泽,并全副武装,钓竿、蝤蠓钩、夹网全都带上。我与大家一样,在这些泥潭、蛎壳 坑和石头堆里捉鱼擒蟹。大家总是先翻寻石头间的牡蛎鱼、蜊鱼、拉尿虾、辣螺和各种螃蟹,然后再在蛎壳 坑里搅鱼、夹虾,或在泥潭里摸蝤蠓、钓梭粗鱼。
我觉得最刺激最来劲的是摸蝤蠓和搅鱼。
摸蝤蠓不单单就是摸捉蝤蠓,它泛指在水中摸捉一切鱼虾蟹。蝤蠓长有一双强劲的螯子,很凶,它潜在 潭底的泥中,你看不见,你去摸捉它们,自然免不了被咬,而被它们咬住,疼痛是不消说的了。这固然很刺 激,但摸塌鱼更刺激。塌鱼又名比目鱼,身子长得扁而平,它通常平卧在潭底不动,如果受到外力碰击,它 就猛地一蹿而跑开了。所以,当你触摸到塌鱼那粗糙的身子时,你务必用手轻轻地轻轻地拍打它的背部,稳 住它,并让它舒舒服服地往泥里陷,一边用另一只手小心地掏出随身带来的牡蛎刀(像锥子又像剑,一般插 在鱼笼上),然后照着它的背部“吱”的一声猛插下去,这样,它就被你牢牢地串住了,而你双手抬起牡蛎 刀,它就在刀子上扭来弹去,水珠四溅,让人见了好不痛快!当然,碰上这种好事是不多的,而更多的是眼 看快成功了,却因为某个原因而惊动了它,使之蓦地一蹿给跑了。正是因为成功率不高,人们在摸捉塌鱼时 ,尤其是在触摸到它的身子时,心情都显得十分紧张,有时紧张得竟连大气都不敢喘。
搅鱼倒不刺激,但却比较好玩。所谓搅鱼,就是在蛎壳坑中,你横来竖去乱闯闯,尽可能把一坑水搅乱 ,逼得坑中的梭粗鱼、蜊鱼走投无路,使之纷纷躲进石头底下去,然后你摸准石头所在,用夹网将石头围起 来,这样,你只要翻动石头,躲在里头的梭粗鱼、蜊鱼就会自动地跑进夹网里去,于是,你夹网一提,它们 便被逮住了。其实,这种捕鱼的办法带有游戏的性质,是人类玩弄鱼类的一种典型表现,应该说,它是不道 德的,但捕鱼本身就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战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