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滚雪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时侯所有的股票都靠提供全面服务的股票经纪人来卖,大多数人买单个的股票而非基金。所有人统一支付一股6美分的固定佣金。交易作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都是当面成交或者是通过电话达成。每一笔交易都是在和“你的经纪人”聊上几分钟后就发生的,“你的经纪人”既是商人,又是咨询顾问,还是朋友。他也许就住在你家附近,你能在聚会上看到他,你和他在你的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或者他来参加你女儿的婚礼。通用汽车每年会出新款汽车,而一个生意人交易汽车的次数可能比股票还多。那就是说,如果他有股票的话。
大客户们并不把沃伦当回事。内布拉斯加联合制造厂(Nebraska Consolidated Mills),他父亲的一个客户,曾经安排他在早上5点30分出来。 “我21岁了。我围着这些人卖股票。而当我把一切都安排好时,他们会问,‘你父亲是怎么看的?’我总是碰到这种情况。” 沃伦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努力地去推销。 他不知道如何解读别人,不会稍稍交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好的听众。他谈话的方式是宣传而不是接收。一紧张,他就会像一个消防水管一样滔滔不绝地讲那些他喜欢的股票的信息。一些潜在的客户听着他的高音调,通过其他渠道验证,然后利用他的思想,最后却从其他经纪人那儿买股票,他却拿不到佣金。沃伦震惊于这些和他面对面说话,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在城里碰面的人的背信弃义。他感觉自己被欺骗了。有些时候他只是感到困惑。一次他去拜访一位70多岁的家伙。他的桌上堆满了钞票,而秘书就坐在他的膝盖上。她亲吻他一次,他就给她1美元。
“我父亲没有教过我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做。总的来讲,我没有得到增援。当我第一次开始卖GEICO的股票,BuffetFalk在市中心有一间小办公室,股票凭证会过来而上面有杰罗姆。纽曼(Jerome Newman)的名字。我是从他那儿买到的股票。那些BuffetFalk里的家伙们会说,‘天呀,如果你觉得你比杰瑞。纽曼(Jerry Newman)还聪明。。。。。。’”
事实上,GrahamNewman正在筹建新的合伙关系,一些投资人于是抛出GEICO的股票以筹集资金加入。因此事实上是他们在卖股票,而不是GrahamNewman。沃伦并不了解这些。 他也不关心是谁在卖GEICO。他从未想过去问公司里的人为什么他们要出售股票。他对自己的观点毫不动摇,也从不隐瞒这一点。
“在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中间,有大学学历的我是个聪明人。有一次,一个叫拉尔夫。坎贝尔(Ralph Campbell)的保险经纪人过来见法尔科(Falk)先生,他说:‘为什么这个孩子在到处推销这家公司?’GEICO不用保险经纪人,于是我回答,‘Campbell先生,你最好买点这个股票当作失业保险。’”
戴尔?卡耐基的第一条原则——不要吹毛求疵——还没有被充分理解。沃伦用后来招牌式的巴菲特的智慧去显示他比其他任何人懂的多,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21岁的年轻人的才智呢?然而他做到了。看到他不分昼夜地查阅手册、汲取知识,BuffetFalk里的人肯定被吓坏了。
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评论(1)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
无比专注的巴菲特
亿万投资家第一本授权官方传记,深度探究非凡心智,及时洞察财富人生
撰稿:艾米?费尔德曼(Amy Feldman)
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因此,他选择9月下旬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一本经他授权的官方传记公开出版,而头版头条却充斥着金融危机的消息,这是他之前都警告过的;而几天之前,他还刚刚同意为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注资50亿美元。
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通过罗杰?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我们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摩根士丹利保险公司公司(Man Stanley)的前保险分析师,再次将这位奥马哈之神敏锐和个性的一面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施罗德历时5年,潜心研究各种资料包括以前从未公开过的档案文件,为读者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菲特,他执着,痴迷,幼时备受母亲打击伤害,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一个小孩想要什么以及怎样得到那些东西。这里,读者将会再次见到这个熟悉的,酷爱汉堡、可乐,时不时说几句名言警句,而又不太入流的家伙。但是,《滚雪球》(为了取得成功,要找到湿雪和一道长长的陡坡,巴菲特提议)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其成功秘诀。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这只是侥幸成功。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施罗德说,在小时候,沃伦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10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所(NYX)。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友说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当然,他确实做到,并且还不止这些。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被哈佛商学院拒绝,于是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投身名扬四海的本杰明?格林厄姆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这是《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价值投资之父。巴菲特从格林厄姆那里明白了市场先生的危险,并且学会了如何抛开市场行情分析公司价值的秘诀。
他开始购买“烟蒂型股票”,只剩一口气,即将出局的公司,最终买进了美国商业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品牌,包括可口可乐和吉列,以及其他的私营公司,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Nebraska Furniture Mart)和喜诗糖果公司(See's Candies)。巴菲特投资战车的核心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也是施罗德第一次和他接触的原因——该公司主要经营保险业务,麾下包括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和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 Re)。这些公司都很赚钱,为巴菲特赚取了大量可供投资的资金。 。。 。。
评论(2)
巴菲特的方法,源自格林厄姆,同时又有独创,十分简单: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尽管在60年代的赌博性投资和90年代互联网的泡沫时期,人们都卷入了这一狂潮之中,而巴菲特的原则依然没有改变。他只买自己能够理解和评估的股票,并且想在很便宜时买进。“任何人都明白这些简单的想法,”施罗德写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行。”
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这本书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她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巴菲特的一家,包括他曾经担任共和党国会议员的父亲沃伦?霍华德,同他一样恪守道德原则;脾气乖戾的母亲利拉(Leila),因为她母亲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卧病不起需要人照顾,所以也造就了她这种脾性;他的妻子苏珊,三个孩子的母亲,以及阿斯特丽德(Astrid),沃伦的情妇。(阿斯特丽德和沃伦在2006年结婚,此时据苏珊去世已经两年了。)
虽然除去注释和索引本书仍然厚达838页,但是它重点突出,明确,并且一位优秀的编辑已经删掉了施罗德的一些口头禅,如“elephant bumping”,用来表示财富和权利的积累。尽管有这些微小的瑕疵,《滚雪球》仍然是一本精炼而有又引人入胜的杰作,赶紧读读吧——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
同时,施罗德也提醒读者,巴菲特首创的新词“定时炸弹(time bombs)”可以追溯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2年的股东报告中,并且说他们疯狂的扩张,可能会“引发金融灾难的连锁反应”,她这样写道。
很遗憾,没有人仔细听,但是正如施罗德所写:“在2008年春天的混乱之中,巴菲特坐在那里,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思考的价值和风险一直都没有改变,总是有人在说规则已经变了。但是,他说,只有短线投资,你才可以这么认为。
艾米?费尔德曼,个人业务部门副主编。
美国《时报书评》
世界最富有的人,他的成长(以及其公司的成长)
撰稿:珍尼特?玛斯林 (Janet Maslin)
出版:2008年9月28日
1940年,10岁的巴菲特被带到了纽约,这是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有些孩子可能渴望去马戏团或者动物园,而小沃伦却想去参观华尔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他设法见到了西德尼?温伯格 (Sidney Weinberg),高盛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并且同他进行了交谈。在他们的谈话结束时,Weinberg把手放在小男孩的肩上,问道,“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从此以后,人们就一直不断地问他这个问题。
据《福布斯》报道,68年之后,巴菲特先生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刚刚宣布为高盛公司注资50亿美元,对它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资产净值。他的见解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对《滚雪球》这本传记,他以极大的热情配合作者,因此即使里面只涉及一些棒球问题,也将会十分有意义。本书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囊括了他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一个个迷人的故事。
选择爱丽丝?施罗德作为他的传记作者,巴菲特十分明智,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欣赏他的传记作者,并且和他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同时这位作者也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娓娓道来巴菲特的离奇故事,抽丝剥茧地理清他那盘根错节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仅对本书主人公的传奇故事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把握到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并且她十分善于分析财政问题。这本详尽、生动的传记,不仅仅会吸引那些对巴菲特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能吸引那些关注他成功秘诀的读者。 。。 。。
评论(3)
巴菲特先生两岁时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咧着嘴,露着牙,嘿嘿地笑着,手中紧紧抓着一个玩具,放在胸前,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他酷爱数值计算和神秘研究,在奥马哈的教堂中,他会计算和对比那些神职作曲家的寿命。因阑尾炎住进天主教的医院里时,他会收集修女们的指纹储存起来,以免将来有人犯罪好作为证据。
从6岁起,他开始梦想赚钱,并且把自己的收入积攒起来。当他看到一美元时,他知道通过复利最终会成为10美元。(他一直到晚年才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这个。)在14岁,他通过送报赚到的钱已经够上缴税了,不过只有7美元,他扣除了手表和自行车这些营业费用。
可以很肯定,巴菲特先生是他所在的高中唯一一个拥有农场,并且比老师赚钱多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他该上大学了,“大学只会让我放慢速度,”他回忆道。尽管如此,他还是来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恶作剧,不修边幅,早熟,使他很快就声名远扬。
被哈佛大学商学院拒绝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最后他决定上哥伦比亚大学。那里的本杰明?格林厄姆教授,《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成了他的导师和榜样。在格林厄姆安全分析思想的熏陶下,“沃伦的眼前豁然开朗,就像一位一生都住在洞穴中的原始人,突然间走出了洞穴,第一次见到阳光一样。”
他那超人的毅力不仅仅帮他搜寻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同时也被用在他的个人生活中。虽然无法博得苏珊?汤普森的欢心,但是他精明地转向了她的父亲,并博得了他的青睐,最终把她变成了苏珊?巴菲特。在他们三个孩子的眼中,父亲是个冷淡而又老于世故的人,“自由散漫,沉默寡言,身穿丝质睡衣,翘着双脚,坐在桌旁,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盯着《华尔街时报》。”但是,爸爸却用他的研究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只有当苏珊不小心把股利支票投入火炉并且迅速捡出来时,她才会发现自己的丈夫究竟赚了多少钱。
《滚雪球》(这个名字也指巴菲特先生积聚财富的方式)追踪他成为世界头号富豪的足迹,避免落入“然后他买进……”之类的俗套。本书之所以生动活泼,主要也是因为描述了巴菲特先生身边那些争强好胜,一毛不拔的人,以及他和这些人的精彩斗争。巴菲特先生商业上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与社会名流交往的结果,而他自己却很像不谐世事的乡巴佬。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和《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之间的离奇友谊,一种不合常规的暧昧关系,因为他声称,喜剧《莱尔?阿布纳(Li’l Abner)》中的黛西?梅(Daisy Mae)是他所喜爱的完美女性。不管怎样,巴菲特先生总是不断地需要汉堡和母性的关怀,因此,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女人,有苏珊,有情人(阿斯特丽德?孟克斯Astrid Menks,后来嫁给了他),还有其他关系密切的女人。
关于巴菲特的女性朋友,流传着许多很有意思的轶闻趣事,有一次,一个朋友恰巧住在了巴菲特曾经住过的格林厄姆家的客房里,她突然给巴菲特先生打电话,吃惊地告诉他,浴室里竟然挂着毕加索的真画。他回答说,他在那间客房住了很多年了,从来没有注意过这幅画,他只看到浴室里提供免费的香波。
《滚雪球》对一些著名人士的描写同样精彩,这包括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以及比尔?盖茨,这些都是巴菲特先生一眼就看作是性情相投的人。书中描述了许多成功的故事,比如关于《奥马哈太阳报》的成功,这是巴菲特先生控股的一家报社,曾经揭露了弗拉纳根神父在儿童城筹款问题上的丑闻。还有一些十分恰当地把握时机的商业故事。1991年所罗门公司濒临破产,巴菲特先生被迫伸手相助,施罗德女士在书中深入全面地描述了这一事件,同时也总结了撤销管制后的经验教训,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风险以及政府出手拯救金融机构的危险。
在深入刻画巴菲特先生的形象时,《滚雪球》没有过分强调他的重要性。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施罗德女士已经不言自明地表达了这一意图。“在历史上,没有那一群股东,”她写道,一只眼睛盯着她主人公的传记,而另一只眼却盯着他的遗留之物,“会像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怀念巴菲特一样怀念他们自己的CEO,毕竟他终将远去。”
不作逢迎
沃伦?巴菲特靠向椅子的后背,长腿交叉于膝,坐在他父亲那张简朴的木桌后面。他那件价值不菲的杰尼亚上装在肩膀处束皱成一团,像一件未经剪裁、批量生产的成衣。每天,无论伯克希尔?哈撒韦总部的其他15名员工如何随意着装,他的这件衣服都会24小时保持这个样子。他穿着一件普通无奇的白衬衫,衬衣领子太小,被撑得鼓鼓的,远离领结一大截,看上去像是他当年轻商人时留下来的,而且在过去四十年他似乎都忘了量一量脖子的尺寸。
他的手穿过几缕花白头发,抱于脑后。粗浓、蓬松的右眉毛耸在玳瑁眼镜上方。很多时候,这眉毛展示出他的怀疑、知情了然或是迷惑不解。一眨眼功夫,他又会带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令任性的眉毛增添迷人魅力。不过,他那淡蓝色的眼睛精光聚敛,若有所思。
窗外,奥马哈晚春的清晨景色怡人,但是褐色的木制百叶窗窗门紧闭,遮蔽了满帘春色。冲着桌子方向播放的电视被调到CNBC频道。虽然电视没有声音,但屏幕最下方滚动的文字全天都在满足巴菲特的新闻需求。有好几年,里面播放的新闻经常都与巴菲特有关,这让他感到很高兴。
然而实际上,只有廖廖数人非常的了解巴菲特。我和他相识了6年,一开始,我的身份是研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金融分析师。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之间建立了友谊。但如今,我依然需要更好的去认识他、了解他。我们坐在沃伦的办公室里的原因是,他不打算自己动手写一本书。动来动去的眉毛配合着说话的节奏,他反复说道:“你会干得比我更好,爱丽斯。我很高兴是你来写这本书,而不是我。”他这么说的原因之后会一一道出。话语之间,我们开始从最接近他内心的东西聊起。
“沃伦,这念头到底怎么形成的?对赚钱竟会如此的用心?”
他的眼神望向远处,看了一会儿,脑中思绪万千:跳跃、搜寻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然后,沃伦开始讲他的故事:“巴尔扎克说,每一笔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桩罪恶,但伯克希尔决非如此。”
他从椅子上跃起,收回思维,几大步跨过房间。落身坐进一把金芥末色的扶手椅子,他身子前倾,那神情不像一位72岁的金融家,更像是一个炫耀初恋的少年。如何诠释这个故事,要采访其他哪些人,内容要写些什么:这本书由我全权构思。巴菲特详尽谈论了人类天性和记忆力的脆弱,然后说道:“当我的观点和他人不同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爱丽斯,选择不太讨巧的那个。”
巴菲特给我上了很多课,其中最精彩的一些就来自对他的观察。第一堂课就是:以谦卑之态而屈人之兵。
沃伦,你怎么了?
巴菲特的300亿美元财产几乎全部——99%——投资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他在太阳谷曾谈到过,市场称重功能如何比投票功能更重要。但正是投票机对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看法决定了他演讲之后的股票价格。人们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他富有。因此,当他预期市场可能令投资者失望上17年的时候,他是站在悬崖边上,他很清楚这点。如果他错了,他不仅会成为太阳谷的笑柄,而且在全球最富有的人的记录本手册上,他的个人排名也会下降。巴菲特可是很关注这个排名。
整个1990年代的末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BRK令他名声大噪,因为BRK的表现远远超过市场水平,并持续到1998年6月的每股80 900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股股票就可以买一套小型的产权独立公寓,这在美国公司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对巴菲特而言,公司股票价格是衡量其成功的简易标尺。从巴菲特以美元/股的价格买下BRK的那天起,BRK就一路处于上升曲线。即使股票市场在1990年代末ROCK,但是购买BRK并坚持持有的投资人获利不菲,一直到1999年。
但是此时,巴菲特发现他自己站在一类不受欢迎的股票的下沉平台上,看着“T&T”(信息技术和电讯行业)类股票上涨。1999年8月,BRK跌到65 000美元/股。对一家大型成熟、每年为投资者赚4亿美元企业,应该支付多少钱呢?对一家小型新生、亏钱的企业,又应该支付什么价格呢?
?Toys“R”Us公司每年赚4亿美元,年销售额110亿美元。
?eToys公司每年亏亿美元,销售额只有1亿美元。
市场投票机号称eToys价值49亿美元,而Toy “R”Us公司价值10亿美元,低于前者。这其中的假设是eToys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冲击Toys“R”Us公司。
悬于市场上空的疑云在于时间问题。专家们都预期灾难可能在1999年12月31日午夜发生,因为全球的计算机的程序不能解决“2”开头的日期问题。害怕市场产生恐慌,FED开始迅速增加货币供应量以解决现金短缺问题,以防全国的ATM机立马被冻结。因此,经过FED的增压推动,太阳谷年会之后不久,市场急速上升,就像7月4日国庆日的爆竹。如果你在1月份在NASDAQ(全部由信息技术股票组成的股票指数)市场投资了1美元,那你下的赌注现在就是美元。而投在BRK上的赌注只值80美分。到十二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年底收盘上涨了25%。而NASDAQ则BLAST突破了4;000点大关,不可思议的上涨了86%。BRK下跌到56;100美元/股。仅仅几个月时间,BRK过去几年的领先地位就被大大动摇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金融评论嘲笑巴菲特已经是旧日黄花,是完成时。如今,在新千年即将来临之日,巴菲特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大标题是:“沃伦,你怎么了?”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巴菲特面临着从未曾遭遇的负面新闻报道,如驾驭着潘普洛纳奔牛。他反复重述:“我知道市场会变化,我只是不知道变化的时间。”巴菲特大受刺激的神经让他迫切的想要反击,不过最终,他只字未提,未作任何回应。
快到1999年年底的时候,即使是众多跟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类股票。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被他称为“内部记分卡”的东西——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时,他骨子里具有的坚韧——让他避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