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元的衰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石油价格的巨幅增长。美国以及美国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东的石油。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还无法想象,油价涨两倍或是三倍会是什么样,但这就是2007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油价已经涨到了每桶100美元。事实上,美国经济的脆弱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比如说,如果恐怖分子用核放射武器破坏某一地区大型石油储备的话,美国的石油供应马上就会减少,石油价格则立即上升。尽管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美国经济的脆弱性及其对石油的依赖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思考这个问题。一旦石油价格上涨,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你在加油站需要支出的油价,很多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非机动车形式的旅游、公共设施成本以及当地出租车收费水平等。所有这一切,都让美国消费者饱尝“加油之苦”。到了2007年9月,汽油价格达到每加仑278美元——足足比2002年涨了1倍。继而,“加油之苦”又演变成“钱包之苦”,几乎所有美国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在百货店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排队付钱的人增加1倍——增加1倍的只有成本。仅仅在2007年,物价上涨幅度就达到了56%,而2006年还只有21%。
(3)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的双重困扰。我们实际上是在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但归根到底总需要有人埋单。联邦预算赤字,即政府每年的支出超过税收收入的部分,正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加着美国的国内负债,而未来的利息负担也在一天天变得更加沉重。另一方面,我们的贸易赤字,即美国向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超过向这些国家所出售商品的余额,已经让美国变成了充斥着消费狂的国度。我们不再热衷于生产,而是痴迷于消费。我们不再做东西卖给别人,也不再自己开店,相反只是一味地采购。但我们并不是在花自己的钱,而是在花借来的钱。2006年,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均比2001年翻了一番。任何一个一家之主都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虚构的繁荣最终会灰飞烟灭,土崩瓦解,这是唯一的结局。而这也正是一个更大的家庭——美国,所面临的现实。
美国乐观主义者的答案
尽管美国经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我们的决策者却依旧悠然自得。他们高谈阔论着经济指标,告诉我们美国经济是如何的强大,我们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些信息的价值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真实。
政治家们总是喜欢用深奥玄虚的指标来衡量经济。例如,我们总是会听到消费者信心正在增长之类的信号。有了信心,当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衡量经济呢?在过去的200年中,美国人的乐观主义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乐观主义本身却不足以挽救今天摇摇欲坠的美元。
这是否意味着,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美国已经走到了尽头了呢?当然不是,但它的确意味着: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和财富俱乐部的美国,其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严重的危机。比如说,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近几年以来,美国经济给你带来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衡量经济真实状况的唯一指标是:就业。诚然,每个月的就业人数都在增长,但事实情况却不足以服人。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低收入的健康护理、零售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而我们的座右铭“美国佬有着无坚不摧的创造性”,也逐渐被一个新的口头禅所取代:“来点油炸食品怎么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转移到印度和中国,你也许会认为,我们该勒紧腰带过日子了。但事实恰恰相反,为了满足日渐膨胀的胃口,我们只能不断增加我们的负债。
纵然是那些自认为熟知金融经济的人,也很难真正理解贸易赤字、国内负债、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经济指标之类的东西。
一个让很多投资者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即使是地方议员,也有可能和我们一样,对经济生活一无所知,但他(或她)和我们唯一不同的是,地位让他们有能力去制定种种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决策。当然,他们也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大多数美国人都会把每月的收入用于各种各样的退休计划、长期投资和储蓄等方面,因为我们都坚信,这样,可以为我们的老年生活带来一份保障。那么,到了你退休的时候,这些资产的价值会是多少呢?如果按目前的状况看,你也许会发现,辛辛苦苦攒到退休账户里的钱,最终很可能是血本无归、分文不值。
难道就没有一点好消息吗?你猜对了!本书详尽地阐述了当今美元以及美国经济的现状,以及其他国家将如何最终操纵美国经济的命运,我们的政府是如何用天下太平、万事如意之类的谎言来欺骗我们。最后,我们还将为你奉上诸多策略,告诉你如何在不可避免的美元颓势中保卫自己的财富,甚至飞黄腾达。
安迪森·维金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失约的“复苏”(1)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哪位经济学家为下一顿饭操心过。
——彼得·德鲁克
美国美元——世界的“储备”货币,正在不断疲软、萎缩、衰落。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不解之谜。而这条道路的起点,居然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诞生,一个恰恰以稳定美元币值为己任的机构。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美元价值却从此走上了贬值的不归路;更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形势还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恶化。
多年以来,“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降至新低”这样的标题已经在各大财经报刊上泛滥成灾。从2000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巴黎的办公室撰写财经评论。在始于2002年底的18个月内,我们这些客居他乡、挣美元、花欧元的美国人发现:生活成本几乎上涨了近一半。但是到了2007年,在西欧生活和旅游的美国人还要再多花50%左右的美元。就在2007年感恩节的前一天,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跌至1485 6美元/欧元——这也是美元自欧元登堂入室以来最低的汇率,但对那些在伦敦旅游的The Daily Reckoning的同事们来说,形势显然更糟糕。比尔·邦纳只是紧紧巴巴地到外面消费了一下,就花掉了425美元。在他的全部消费中,也不过是请几个人到西区(相当于美国的外百老汇)看了一场演出,搭了一辆出租车,还有一顿中餐。
但是,对大多数从未离开过本土的美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去关心美元是否贬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身边的一切——无论是牛奶、鸡蛋、汽油还是建筑材料,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现在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而且多得多。美联储在谈论通货膨胀的时候,总喜欢区分总体通货膨胀(overall inflation)与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其中,后者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而这正是最令消费者心惊胆战的日常成本)。
据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统计,从2006年1月到7月,1加仑普通无铅汽油的平均价格翻了一番,上涨幅度超过1305%。到了2007年,每加仑价格再度上涨3美元。
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更严重。根据食品营销协会(Food Marketing Institute—FMI)的调查,美国家庭在食品上的周平均支出为9250美元,如果有孩子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有所提高。2007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75%,超过2006年全年上涨幅度(21%)的3倍。按照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这也是1980年以来最大的年增长率。到2007年底,食品成本已经上涨了56%,超过2006年涨幅的2倍。到2007年10月,即使是受到严格管制的牛奶,价格也从2001年的3美元提高到现在的355美元,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逼近4美元。整个趋势在2008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迹象。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食品价格将继续上涨3%到4%。
3美元/加仑的汽油,再加上急剧下滑的房价,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双重打击。他们又作何反应呢?据食品营销协会调查,自2005年以来,肉类产品是商店中被盗次数最多的品种,进入2007年,几乎所有商店的食品储藏柜均告紧张。
今天这个时代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光怪陆离。在谈到这个现象的时候,经济学家总会这样解释:“并不是这些东西值更多的钱,只是价格更高了。”这就是我们的经济,一切都在变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美国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抑或是不愿意承认),但我们身边的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些经济学家最终或许会理解消费者的苦衷,也许不会,其实,他们自己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却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听到“R”(复苏)这个词了。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商业经济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半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复苏指日可待。但是,就像美联储一样,他们也总是习惯于过度乐观。按照他们的预测,目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将达到26%。尽管这个数字尚显虚弱,但是和2007年尽显疲态的24%相比,终究还是好看点。
第一章 失约的“复苏”(2)
但是到了11月,美联储便把2008年的预测下调至16%到25%,与此前的25%到3%相比大打折扣。而对目前到2009年的“低经济增长”和“下滑趋势”预测,却清晰无误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正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美国视为领导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但是,如果我们从购买力和消费能力角度来理解这个词,美国显然已经不再是领导者,而这又终将影响到美元的价值乃至整个经济的健康。
今天以及在不久之后的未来,我们将会看到,世界经济的主宰者将不再是美国,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他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进口大国,而且支出水平正在突飞猛进。
2006年,中国的国外商品采购量飞涨20%,让昔日的进口大国日本(13%)、美国(11%)和德国(732%)望尘莫及。百分比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还是看看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根据美国海关总署统计,到2007年中旬,也就是5月,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总额已经逼近225亿美元,仅仅与4月相比,这个数字就增加了近60亿美元。从2006年5月开始,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73%。
想到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近期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花掉的时间,这些数字似乎让我们略显尴尬,更不乏嘲讽之意。就在保尔森随心所欲地对美国经济夸夸其谈时,中国人似乎更喜欢躲在一边做点什么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卖出去。纵观全球金融,亚洲市场正在经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此为本书英文版于2008年初出版时作者所引用的数据。——编者注
●在孟买,BSE Sensex指数历史上首次突破15 000点。
●在东京,日经指数225迎来7年来的最高纪录。
●香港股市连续5天以新高收盘。
●首尔股市连续4天创历史新高。
●在悉尼,Aussie股指在本年度第34次创造历史新高。
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我们似乎听到一种沉重压抑的声音:咔嚓,咔嚓……,在债务和超量进口的重压下,我们的经济发动机已经不堪重负,越落越远。
GDP的弥天大谎
经济学家们喜欢从就业、消费支出和国际贸易的角度谈论经济复苏问题。但更多的却只是停留在谈论上,如果看一看花钱的方式和对象,我们就会感到震惊。测量经济提问的最佳方式,就是衡量我们在生产什么,钱花在什么地方,投资于何处,买的是什么,以及卖了些什么。总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然而,GDP只是衡量不同事物综合体的温度计,而这些事物之间却很有可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待GDP并没有实际意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帮助我们认识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要真正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还需要深刻剖析GDP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趋势。
看一下常见的GDP公式,你就会发现,任何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GDP=居民消费+商业性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如果有人说“近期GDP有所增长”,这到底算不算好消息呢?未必,具体还要看我们如何解释GDP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比如说,2003年的GDP变化就会让人们产生误解,这也是The Demise of the Dollar于2005年首次出版时最近一次的经济衰退。尽管经济学家称GDP在2003年的表现为经济复苏的信号,但事实上,它却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复苏相去甚远。现在,面对2006年不可否认的低迷,以及2008年后似乎已板上钉钉的衰退预期,经济学家们依然送给我们一个值得期待的神话,他们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罗列出一个又一个增长动因。所有这一切,无不让我们联想起2001年的最后一场经济溃败,如此的相似,仿佛有着异曲同工之感。
2007年第三季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向我们保证:GDP将重复二季度38%的强势增长态势,实现39%的增长率。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还有报告的大号黑色标题:“三季度GDP增长39%”(见2007年10月31日报告),还要看看第二行小号字符的副标题:“进一步”估计。自2002年以来,统计局几乎每年必下调GDP指标。2007年第三季度GDP的主要增长来自居民个人消费,比二季度的14%翻了一番,达到3%。与此同时出现的情况却是房价下跌,进口增长。 。。 。。
第一章 失约的“复苏”(3)
到本年度目前为止,通货膨胀率已攀升至36%,与2006年全年的25%相比,整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如果指望从政府嘴里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最好是只听他们提供的客观性信息,而不只是政府自以为我们需要的答案。因此,最近这次所谓的复苏根本就算不上复苏——虽然执政者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这样说。
经济学家对经济指标的高涨——强势复苏的标志,似乎更情有独钟。比如,我们常听到经济学家高谈阔论经济强势复苏的证据——2003年第三季度的GDP激增82%。但是,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经济高涨,只是在税收优惠和不动产再融资泡沫作用下带来的暂时性消费支出增长。
经济学家们喜欢经济增长的动因和经济的高涨,但却憎恨泡沫。因为后者意味着不真实的趋势、虚假的经济高涨和没有任何真正动因的错觉。因此,当我们认识到GDP增长的唯一诱因不过是彻头彻尾的泡沫时,经济复苏的观点便不攻自破了。事实上,GDP也许根本没有增长,如果我们考虑到实际情况,甚至有可能是在进一步恶化。
我们有足够理由可以认为,2003年美国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缓慢的经济复苏,而且直到2007年,也没有出现任何改观迹象。我们走过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时期,很多现实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史无前例的低利率,居高不下的预算赤字,创纪录的居民债务,以及导致次贷危机并最终招致房价下跌的信贷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影响到美元的价值,因为从总体上看,进口总额远远超过出口总额,即贸易赤字,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危机,它终然削弱美元的价值及其支付能力。
而政府预算赤字更是让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问题雪上加霜,美元价值在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巨额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在经济学界也被称之为“经常性账户赤字”),而不是GDP净值。
2007年4月,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中国贸易顺差(585亿美元)的2倍。对于美国经济来说,这其中蕴涵着很多东西。我们甚至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翻了一番多,从3 650亿美元变成现在的7 630亿美元。
更火上浇油的是,到了9月,为刺激经济增长,议会居然把外债上限从8 500亿美元提高到9815万亿美元。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确实是万亿。2007年,我们险些跨越9万亿美元这个似乎不可逾越的数字(8993万亿),这正是议会不得不提高债务上限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议会自2003年财政年度以来第三次故技重施。但是,除了我和前GAO主管、新成立的彼得·皮特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Peter GPeterson Foundation)大卫·沃克尔(David Walker)之外,似乎没有任何人为此而感到烦恼。自1997年以来,沃克尔一直负责联邦债务的审计工作,在最新一期审计报告的序言里,他注意到很多令人震惊的事实:
我们对1997财政年度以来的“联邦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在此期间,联邦债务总额增长73%。在最近的4个财政年度里,联邦债务总额从2003年9月30日的6793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9月30日的8993万亿美元,绝对增加额及增长率分别为221万亿美元和33%。这表明,如何控制债务膨胀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
诚然,在过去的3年里,预算赤字确实每年都在下降,从2006年的2 480亿美元减少到2007年的1 630亿美元。但这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问题,沃克尔认为:
……美国面对的真正挑战并不是短期赤字,而是美国政府的长期结构性赤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债务负担。实际上,我们所说的长期性财政危机并不遥远,它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1月1日,婴儿潮这一代人将开始按社会保险享受提前退休金……3年之后,开始享受医疗补贴……GAO的长期财政刺激政策表明,目前的财政状况只是一个前奏,一场更严重的长期性财政危机还在蓄势待发。'2'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想听听这家伙还说了些什么。如果您想多了解一点,不妨登录gaogov/specialpubs/longterm,阅读下述文章,“美国的财政状况:联邦政府的长期性预算失衡”。'3'
第一章 失约的“复苏”(4)
尽管盲目乐观主义者大有人在,但我们还是要以现实的观点去评价经济生活的每个层面。因此,要判断它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就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衡量。而美国统计学家们衡量经济的方法,却常常会让我们对美元的问题熟视无睹。
一般情况下,当经济周期进入低迷阶段时,人们开始大量储备个人财富,偿付部分债务,紧缩开支,精打细算。而2001年和2006年却不是这样,假如历史不会犯错误的话,2008年将一如既往。即使是在衰退期,美国人在刷卡时也毫不吝啬,他们从来就是我行我素地消费,以至于根本就看不到经济衰退期间应该发生的任何迹象。没有人想到还债,银行也不会注销坏账。衰退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每个人对此都坚信不疑。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于黑暗的人来说,经济的复苏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说的。然而,一个冷酷的现实是:我们依然生活在“黑暗”中。虽然GDP只下降了06%,大大低于战前经济衰退期间2%的平均下跌率,但最重要的问题却在于:是哪些因素导致这场衰退变得如此温和?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认为:“经济衰落的温和性和短暂性,体现了美国经济在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的提高。”'4'
于是,美国具有适应性或是灵活性的观点开始被美国经济学家广泛颂扬。但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它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尽管2001年的经济衰退出人意料的温和,但丝毫不足以弥补美国经济此后两年内异乎寻常的颓势——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提及这段伤心事吧。
至于这个令人迷惑甚至是误导性(但却备受欢迎)的经济指标——GDP,在战后各次衰退期的平均下降率为2%。只是这个平均损失大多被随后而至的经济增长所弥补。从平均水平上看,在此次衰退和复苏所经历的3年时间里,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相比之下,在2001~2003年的3年间,也就是这场衰退和复苏的整个周期,GDP实际只增长了57%。
因此,任何有关此次衰退如何之温和的自诩,抑或是美国经济如何之灵活而富有弹性之类的高谈阔论,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夸大其词而已。
之所以说美国经济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论调名不符实,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原因。在衰退期内,债务的增长和偿付通常会显著下降,这是消费者削减支出带来的必然结果。而2001年的衰退却恰恰相反——债务规模加速增长,而这正是格林斯潘的美联储所希望的结局。2003年3月4日,格林斯潘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一次讲话中毫不隐讳地声称,通过抵押贷款,消费者利用自用住房的净资产获得了大量的可支配资金。但是对于整个经济来说,这种财富汲取过程是通过负债融资实现的。
从2001年开始,问题开始日渐恶化。消费贷款每年都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着。截至2004年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