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南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时、地利、人和全在其一边,我军却人生地不熟,因此打起来就格外的艰难些。依我之见,若非黎人多患疾病,而且我军火器厉害的话,恐怕此仗至少还要打上两年时间,到了那个时候,真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方明从身边的一名卫兵手中接过刚才脱下的头盔,用手拍了拍,随后说道:“虽然我军也有些吃力,但黎人早就撑不下去了,要不然的话,也不会珠崖儋耳山岳三部一起投降。”
诸婴看着方明手上的帽子,笑道:“其实这也在公子意料之内,要知道,合浦黄氏用心险恶,有意借战争削弱诸部的实力,同时又在其内部逐步排挤本土派,企图控制珠崖,这样一来,保守的那些首领就感到不满了,而当其走投无路之时,更是树倒猢狲散之时,现在,除了昨日最后投降的唐泽,再除去那些被黄家自己解决掉的头领,珠崖洲那些声名赫赫的头领已经差不多全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乖乖听我们的话。”
方明将头盔戴在头上,接口道:“依我看,黎人快速的灭亡还有一个原因,公子发动的特种战,那些被天花病人穿过用过的衣物,自然会遗留有公子说的那种病毒。黎人的首领穿戴起来,自然很快的感染天花,很快全部落一个也别想活下去。”他顿了一顿,又说道:“这一招不可谓不毒,不知道后世的史书上会怎么写我们?”
诸婴嘿嘿一笑,说道:“史书是人写出来的,你想让它是个什么样,那么它就是个什么样,我们也许会成为千秋功臣,但也可成为千古罪人,就看我等今后怎么做人了!”
方明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诸婴话中的意思,顿时恍然,略微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就看今后你我二人怎么做人了!”
两人相视一笑,随即齐将目光投向远方,望着那南边激烈的海上战斗。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场海战,而是一场单方面的海上屠杀和掠夺,那些最后一批抢在守港黎人投降之前行驶出港口的众多黄家运输船遭到了琼海海军的穷追猛打,那些负责护航的战船在琼海舰队猛烈的攻击下纷纷化做海上烟花,沉入了深不见底的大海,而那些毫无战斗力的运输船则被无情的拦截和俘获,由于此时是东风,因此,敌方舰队并非是向北而去,而是转向西方,慌不择路的奔向那茫茫大海,各自追寻着自己那未知的命运。
望着那密密麻麻的海上舰船,方明折服的说道:“海军战舰极善于海战,以一当十。”
方明笑道:“那也比不上我们天驱军,三天连战五阵,俘获生口十万,海军不可与陆军相提并论。”
方明不再纠缠这个话题,他话锋一转,问道:“这些船深入西方,却不知道何时才能抵达彼岸?”
诸婴冷笑道:“恐怕其中大多数是到不了彼岸了!我军舰队会一直追下去,直到追得他们筋疲力尽,就算是能够逃脱我军的追赶,那么他们也逃不过大海的狂浪,南海的风浪可是有名的。这些船只是徒劳的奔命而已。”
诸婴提起手中刚刚配发的千里镜,向着远方眺望一阵,随后放下千里镜,对方明说道:“这一年里你我二人可以说是齐心协力,不知明年会如何?”
方明笑道:“或日南,或南海,珠崖大局已定,自然挥刀向外,我二人共同对抗强敌,岂不美哉?不过我等皆为大汉子孙,军刀砍向的,必定是外族。”
一名方明的副官跑回方明身边,递给他一个本子,待方明在那本子上签了字,他又转身奔去。
方明将朱笔交给身边的卫兵,转身询问诸婴:“将军这么快就要回三亚了吗?”
诸婴答道:“是啊,马上回去,三亚那边有些乱,必须快刀斩乱麻,至于儋耳此地嘛,一来已经平定,二来有你在此,应该万无一失。第三卫的谢玄还是很有些才能的,上月镇压山贼,着实立了功劳,你不妨更器重他些。”
方明点点头,又问道:“三亚那边怎么乱成这样?”
诸婴摇头叹息,向四周望了望,随即小声说道:“还不是因为内政部在那里强行土改?强令当地酋长卖地,这样一来,不激起民变才怪。现在三亚已经有些糜烂了,因此原先计划的合浦攻略只好作罢,先安定了三亚再说。”
方明惋惜的说道:“其实公子过于急切了,土改此事宜缓不宜急啊!”
诸婴不方便继续议论自己的主子,于是赶紧转移话题,问道:“听说琼海大舰已成,不日将试航?”
方明点头道:“正是!大舰十艘,转为下西洋而建。”
诸婴叹道:“船厂能在一年之内建立如此巨舶,确实了不起!”
“那,公子将去西洋?” 诸婴问道。
“不知道,我们是军人,这些问题不用我等操心。” 方明答道。
诸婴沉思片刻,又问道:“郑问将军也将留在这里?”
“不,他马上就回去。” 方明说道。
“去合浦?”诸婴问道。
方明回头看了看那仍旧骑马立在那里的郑问,随后对诸婴说道:“不是,他将去日南。”
诸婴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随后便不再言语,而是转过身子,与方明一同走到山头的西北角,俯视着那下面的大海。
现在最令毕炜头痛的问题是,他奇缺内政人才。地方越打越广,人越打越多,也越杂。这各部落混在一起,让教化工作增添不少麻烦。现在准备仿效八旗制,很没创意的将海南全岛划分为八旗,大收流民,穷搜山谷。共得六万五千六百八十九户,人二十一万三千八百口。中间大部分是黎人,还有一部分山越人,但基本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将他们分为八部,以红,黄,蓝,白四色旗统制。以三百户为一营,五营为一协,五协为一盟,三盟为一旗。营设营管一人,参管二人,协设协领一人,参领二人,盟设都统一人,参统二人。置各心腹及在众人有声望的各首领分掌各部。
不过这件事情也急不来。在天花攻势后,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海南岛,土著的残余势力,乱七八糟的黄家家兵。纷纷向琼海输诚投降。要不就掉头往合浦跑。朝廷的交州刺史部方面对毕炜在海南的大胆行动也装作没有看见。这些人光复了珠崖儋耳两个郡,谁还敢到珠崖去触霉头?
刘家他们在珠崖经营了几十年,对毕炜部队的支持也是巨大的。从后勤支撑到民政接管。反正早就是分好赃的。可笑那合浦黄家,先是挑动黎人攻击琼海,失败后又直接出动三千家兵助战,不料一败再败,自己这边,如果不是出于种种考量,攻到合浦杀了黄家全族也是又可能的。
这一切,已经改写了历史,在交州,琼海的名字已经为各大家族的族长所记住,已经有很多人来到琼海,想和他见面。
毕炜无声的叹了口气,既然自己已经被深深的卷进了历史里面,也小小的改变了历史走向。为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为了自己身上炎黄先祖流传几千年的血脉。为了眼前这座可爱的城市。他只有做下去,尝试着将历史朝自己以为好的方向扭转。
已经是第二年的深秋了。
第三十五章 贸易与私掠
若是说在汉桓帝永康元年(168年)谁在交州风头最旺的话。那就当属琼海了。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地方到后来一举成为盐业大鳄。最近又以三千人在半年的时间里剿灭了朱崖洲的黎人。更令人吃惊的是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竟然在南海合浦苍梧九真交趾日南桂林七郡同时开了十三家商号。而这家叫“礼和”的商号经营范围更是大的出奇。从寻常的布匹,木材,食盐到各种奢侈品。甚至还有百炼精钢。面对如此迅速崛起的琼海所有人都在议论着那个琼海的公子,统制毕炜。
进入十二月后,琼海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动。
至于商业方面。毕炜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在明年春季之前在南海合浦苍梧九真交趾日南桂林七郡同时设立商行经营范围包括粮食、布匹、食盐,铁器甚至军用物资。这个计划一出就引起了手下骨干们的巨大反应。在此之前毕炜一直要求琼海在商业方面在大陆要保持低调。但眼前的计划如果实行对交州商界无疑是个重大的冲击。毕炜对此的解释是琼海由于实际上征服了整个朱崖洲。现在琼海的名声大振。再保持低调已经没有意义了。当然对于毕炜的这个决定大家并没什么异议。特别象刘武他们这些交州本地的骨干更是赞成这个计划。再由毕炜做过详细的分析计算后他也认为琼海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计划。于是在十二月整个南方商界迎来了一场从所未有的风暴。
行政方面,集中力量建设石禄琼海地区,初步建设三亚临震地区(三亚在汉代设临震县),其他地区实行八旗制度,派人去大陆,向汉朝寻找一个合适的名号。
军事方面,由于火器的小范围使用,原有的军队编制已经不适应了。毕炜之前确立的编制本来就是个四不像,是三三制和五五制的混合体,上下指挥和协同中暴露出很大的问题,他知道古代军队之所以下级建制不健全,是因为在战争中用不上复杂的编制,军队缺乏甚至没有战斗中的机动能力,战场上军队排成巨大的阵型,士兵只需跟随他人前进或后退,平时的训练也不好,就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精确的战场控制。而像秦军和罗马军团,他们的胜利来自他们的下层编制和良好的训练,使得士兵拥有在战场上极佳的机动能力。
汉军的下级编制十分完善,汉军的编制是部曲制,在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曲、屯、队、什、伍的组织系统。部是汉军中的最高一级编制,部的主管军官称校尉,官秩同于太守,出征作战时受领兵将军指挥。曲隶属于部,长官叫军侯,地位相当于县令。屯置屯长,队设队率,什伍是军中最基层组织。这套军事组织体制常年设置,战时则由朝廷任命将军予以统帅,出征讨伐。
隋唐军事制度最有特点。盛唐的赫赫军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运行良好的军事体制。唐朝军权集中于中央,由皇帝亲自掌握。尚书省下辖的兵部,为国家日常军务统理机构,其长官为兵部尚书。贞观十年(636年),对北朝以来的府兵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府兵为国家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于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六率,其中左右卫领60个军府,诸卫领40…50个军府,其余隶属东宫六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每率设率一人,副率二人。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战时经皇帝任命,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8226;兵志》)重大军机要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兵部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免,军队的编制及轮换、甲仗、厩牧、图籍等事务。
府又称军府,是唐朝中期以前基本军事单位,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构思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太宗时,军府又名折冲府,兵员达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每府置长官折冲都尉一人,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全国最多时共设634府,兵员达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陇右、中原等地。
罗马的重步兵军团编制亦是十分完善,但是他在面对骑兵攻击时十分脆弱,因为它缺乏骑兵协同,然而他的好处是适合小国寡民,公元前100左右,罗马对外一系列战争使其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实际上此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罗马军团早已丧失初期那支百战百胜的军队的威名,素质下降兵源不足,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这时候马略又对罗马军团进行了改革。
为了加强兵源,罗马从征兵制走向了募兵制,士兵真正成了职业兵,军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旧的三列阵列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新的三列阵列,最主要的是不再按照士兵的经验能力来布置阵线,因为这个时候士兵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每个人都基本差不多。
这就是棋盘式的阵列布置,实际上,我们常听说的罗马军团是指这个时期,这和这之后的恺撒等等一系列著名人物有关,因为大家都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所以提起罗马军团,也是指这个时期。
新的三列棋盘布置,第一线配置了4个联队,二、三线三个联队,每个联队600人;每个联队中的连队并立着,每个连队是200人;每条线右翼是后备兵、中间是主力、左边是枪兵,一个军团的人数大约是6800人,传统的第三线后备兵被取消了,武器装备也得到了统一,标枪和重剑成了制式装备,而长矛则基本从罗马军团中消失了。但其对轻步兵和骑兵的运用,还是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
但是这些只是对于罗马军团的屡次变革的一个总结而已,废除了老式的指骨组织,长矛完全的从军中消失,军团里的兵种组合也更有更大灵活性,可以看到每支联队里含有各种类型的兵种,战线也不完全是规定三条,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组。军团有10个联队组成,每个联队600人,每个联队3个支队,每个支队200人,分为两个百人队,其指挥系统也有发展,每个部队都有一名指挥官,而下级指挥官将完全服从于上级指挥,这种形式与现代军队有很大相似之处。
罗马人的这次改革使得罗马军团的协调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细分的编制和体制,加上使用军旗来分别队伍和发出信号,大大的加强了其庞大的军团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更利于指挥。而建立的这种隶属上下级的关系,还能使得各单位在战场上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上一贯的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训练,使得罗马军团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最先进的军队,打个比方,其布于侧翼的步兵支队,其任务可能就是对攻击侧翼的敌人进行防御,不必等到将军下达命令,支队的指挥官就能自觉的改变队型,进行防御——这样,罗马的指挥官们对侧翼的顾虑大大的减小。
所以不要对西方军事学家对罗马军团的偏袒的称攒耿耿于怀,其实并不是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如何,而是其编制的军团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的确,罗马军团最终的组成方式带给后世军队非常多的启发和借鉴,这点与我国的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现代战争的最高境界的道理一样。马略提出的这种联队制的军团结构,仔细看,就发现其实与近代的师级编制是非常相象的。
但是罗马人不重视其他兵种的发展,过于依靠自己的步兵战术,使得这支当时编制最先进和最合理的军队却在安息遭到了惨败。
之后,鼎鼎大名的恺撒成了罗马的执政官,这个时期罗马经历了不少次战争,比如征服高卢的战争,期间罗马军队的骑兵只能用表现糟糕来形容,这也难怪,罗马人对其优秀的步兵太过于自负,天才恺撒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骑马的高卢人在重步兵面前一败涂地。
罗马人几乎坚信他们的步兵会击败一切敌人,尽管与迦太基的战争让罗马人接受了马其顿的合成军队的理念,但仍没有把骑兵和轻步兵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西庇阿的对战术的改进似乎也没给罗马带来什么,因为自亚历山大之后,衰落马其顿帝国根本就不是罗马的对手,罗马的步兵在地中海确定了自己的无敌的地位,罗马人更多的依赖盟友提供骑兵,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发展这一兵种,但盟友的骑兵往往并不可靠,这也为日后罗马军团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其实罗马的成功更多依靠了其战略的成功而非其军队的强大,一旦没有这种出色领导者,这支其实看似出色的军队根本不是强大的敌人的对手。
到了罗马的帝国时代,大约公元三世纪,传统的三列法被改成了两列队法,每列5个联队,联队排成6——10个横列,第1列是老兵组成,2列是穿着轻甲的弓箭手和精锐枪兵,2列是轻装的年轻的弓箭手射手和枪兵,4列是有盾牌的射手,5列是弩炮手和投石手,6列是装备精良的步兵,1、2列将担任主力,通常站立不动,3、4列负责发起最初的进攻并引诱敌人,而后1、2列与敌人交战,5、6列最为最后的预备兵,等到最后时刻投入战斗。不过这这时候罗马帝国已经走向衰败,而且无论怎么改革,都跳不出以前带给他们辉煌的这种战术框架,不幸的是时代在进步,各种各样的战术也在进步,骑兵有了马镫之后,其冲击力再也不是这种散位站立的阵型所能抵挡的了,因此,当时有维亥提阿斯提出恢复纵深密集方阵,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到了罗马帝国后期,面对周遍的悍勇的以骑兵见长的蛮族,罗马人不得不大力发展骑兵,军团中的核心重步兵渐渐失去其地位,让位于骑兵了,这不能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早期罗马人不重视骑兵,因为他们的步兵曾经雄霸地中海一时——自从马镫出现后,骑兵成了各国军队中重要的突击力量,罗马人如果再这么故步自封下去,那么早该消亡了,实际上,罗马军团自从败于安息之后,其已经开始衰落了。
这时期的罗马军团的骑兵主力也是一些蛮族和外族人,骑兵的数量占到整个兵种比例的四分之一,而恺撒时期这个比例是十分之一。并且从轻骑兵开始向重骑兵发展。罗马的军事建筑工程水平及规模也得到了发展,比如传统的筑营技术。
帝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掩饰不住罗马步兵军团的衰败,日尔曼成功的摆脱了罗马的统治,非正规军将罗马军团杀的大败;犹太人的起义足足进行了7年,将罗马人弄的焦头烂额。
到了公元3世纪,庞大的帝国终于出现混乱,罗马军团彻底的败给歌特人的骑兵,古老的方阵和军团战术终于到了走下历史舞台的时候,骑兵最终无可非议的被证明成为战争的主力,在新的战术出现之前,挥舞短剑的罗马士兵根本就无法抵挡新式骑兵的冲击。
罗马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出色的。但这是以其背靠地中海为背景的,古罗马的大规模军队调动每每通过海上实现,比如征服迦太基,屋大维…安东尼之战等等。 罗马步兵的机动,标准是一天40英里,对比曹操追击刘备虎豹骑一昼夜行军500华里,这个区别就太大了。毕炜背后可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北部湾,因此可以弥补其重步兵军团机动力不足的缺点,在交州沿海投送他的陆军兵力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南部中国却少有威力的骑兵,当年孙策统一江东手下才有三百骑兵。
新的建制由此拍板确立,新的编制是十人一什,五什一个中队,五中队一个大队,五大队一千二百五十人,再加上直属一个中队五十人共一千三百人为一个营,五个这样的步兵营构成一个军团,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不会有多个军团存在。军团有自己的旗帜。
现有陆上军力是一个不满员的军团,和几支装备抬枪和火药包的独立火力支援分队,一只有五十匹马的独立骑兵队,共计六千人。海上兵力是装备了十门抬枪的四桅私掠帆船八艘,水手共计六百人。
这点兵力,已令脆弱的琼海经济喘不过气来,此次大举向大陆发展,也是经济决定战略。
注:本年度赵云张飞出生。
第三十六章 海权肇造
“将军,马上快要到临震了。”护兵轻声提醒着,他的脸已经被风吹得通红。
“嗯?”诸婴随口应道。
“船家说,刚刚泊岸时,听一条琼海来的船上人讲,昨天公子出海。”
“哦?”诸婴点点头,想了一下,高声向船长喊道:“船长,你过来一下,我有事问你。”
船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听到叫唤,连忙答应了,走过来问道:“将军,不知有什么吩咐?”
诸婴道:“还有多少水路到临震?临震新建的船坞在哪里?”
船长回了话,到了临震港,诸婴满心欢喜下了船来,不料离船坞尚有一里路远,便被差人拦住。任他如何分说,也不准接近,远远看去,里面也没有人出来。最后惹得他心头火起,怒道:“本将军难得看不得吗?造个战船,又有何秘密?”
不料那差人冷笑道:“凭你是谁,小的只是临震尉李大人的手下。若要进去,须得李大人和朱大人手谕,否则上头责怪下来,小的担当不起。细柳营的事,将军难道不记得?” 这些人原来是从越人中招募的水手,虽然越人大都精通水性,但是农民、渔民和军人毕竟不同,因此趁着还没有恢复元气,土人乐意从军混口饭吃之际,提前招募了不少精壮的人,分别编成数队,在船厂内外训练兼警戒。
诸婴点一点头,自有护兵取出证件递上,这些人见了证件,行一个军礼,放他们进去,另有两三人陪着自己,半是监视半是作陪,其他人等便自觉回去继续操练,一切颇有章程,心里倒也佩服这些人尽忠职守。
远远听到有人亲热的笑道:“将军,下官可把你等到了,未曾远迎,还望恕罪。”一边说着,一边走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身材修长,面容极是英俊,让人一见之下,顿生好感。诸婴也迎了上去,说道:“是下官来得唐突了。”一面从怀中抽出军令部的敕令,递给朱璀。
朱璀双手接来,细细看了,又还给诸婴,一面笑问:“将军从儋耳赶来,军中物资粮草还够吗?”一面便要把诸婴往里面请。
“后勤还要仰仗兄台。”薛奕淡淡地回道,身子却一动不动,“我有个不情之请”
“但请吩咐便是。”朱璀倒是答得爽快。
“我想先去看看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