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王讲完故事,又说:“临武君也是惊弓之鸟,他是被秦国的弓所伤的。请他作抗秦主将的问题,请您重新考虑。”
  春申君听了魏加的巧妙劝告,觉得很有道理,点头说:“先生说得很对,我一定好好考虑考虑。” 

侯嬴窃符救赵计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7 年。
  魏国的信陵君因力劝魏王出兵救赵不成,怀抱一腔义愤,亲率自己的三千门客,单独赶赴邯郸、要与秦军拼命。信陵君的门客侯嬴(?—前257 年)劝谏道:“公子,凭您带的这么几个人,去跟强秦硬拼,岂不是白白送死吗?”
  信陵君道:“可是,我家王兄慑于秦王淫威,不敢出兵救援赵国。我又岂能眼看着秦军围困邯郸,对赵国见死不救呢?何况,那里还有我的亲姐姐。”
  “那也不能如此鲁莽行事。我听说魏国将军晋鄙所持的兵符的右半在魏王宫中,只要拿到那东西,您就可把晋鄙的兵权夺过来了。”(古时调兵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发给统兵的将领,只有两半兵符合拼一处,才能调动军队。)
  “可我王兄的宫内戒备森严,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啊!”
  “公子莫急,我倒有个主意。我听说以前您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
  “有此事,如姬对我一直很感恩的。”
  “这就好。公子,如姬不正是最受魏王宠爱的人吗?您何不请如姬帮您把那一半兵符弄到手呢?”
  “对!给先生这么一说,我心里豁然开朗了。”
  侯嬴的话提醒了信陵君,他立即赶到王宫向如姬求助。如姬轻而易举地帮信陵君把兵符偷到了手。
  信陵君随即就要赶往军中去夺晋鄙的兵权。
  “公子,且慢。”侯嬴一把拉住信陵君。
  “先生,救城如救火,我可得赶紧前去哪!”
  “公子莫急,晋鄙见了这兵符能顺顺当当地交出兵权且不论,如果他拒不认账怎么办?”
  “这倒也有可能,先生您看呢?”
  “我有一个好友叫朱亥,是个大力士,我让他跟公子一道去。晋鄙若不交出兵权,就让朱亥杀死他。”
  “好!”
  信陵君带着朱亥等人,来到魏军的驻地邺,拿出窃得的兵符,假传魏王命令,让晋鄙交出兵权。
  晋鄙接过兵符与自己携带的另一半一对证完全符合。可他仍有疑窦,对信陵君说:“大王让我统率10万大军于此驻扎,干系重大,你单身来替换我,这哪行呢?”
  信陵君朝身旁的朱亥稍一示意,朱亥即抡起了40斤重的大铁椎,冲上前去,一下便把晋鄙的脑袋砸了个稀巴烂。
  信陵君夺得军权,便统率大军赶往赵国救援,大破秦军,从而解了赵都邯郸之围。 

毛遂自荐说楚王
 
  公元前257 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受命去楚国讨救兵。他挑选了19个文武双全的门下食客,正准备出发,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同去楚国。
  平原君问:“您在我门下有多久了?”
  毛遂答:“已有三年了。”平原君冷冷地说:“一个贤能的人活在世界上,好比一把锥子藏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立刻就能看见,可是您在我这里都三年了,我从没听说您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您既然没什么才能,带您去有什么用?”毛遂说:“要是我毛遂早就被放在袋子里,就可脱颖而出,哪里只仅仅是锥子的尖儿穿露出来呢?”平原君见他善于言辞,态度又诚恳,就带他同行。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考烈王在朝堂上商量着联合抗奏的事,毛遂和其余19 个人在台阶下等着。平原君和楚考烈王两人谈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这时,毛遂忍不锥自走到平原君身边,说:“该不该联合杭秦,几句话就行了,怎么老半天了还没说完呢?”楚王冒火了:“我跟你主人商量天下大事,怎么要你来多嘴?还不快给我下去!”毛遂拿着宝剑,快步靠近楚王说:“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
  楚王见他按着宝剑,心里很害怕,嘴上软了下来:“那么,我倒要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毛遂说:“楚国有5000里土地,100 万兵甲,称得上威势赫赫。但是,秦国的白起,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子,只带了几万兵马,就占了你的好几座城,把你们国都拿去改成了秦国的南郡,你们的祖先也遭到了他们的蹂躏。这样的耻辱,这样的仇恨,每个楚国人永生永世也忘不了,难道大王就不想雪耻报仇吗?今天跟您商议抗秦的事,还不是为了楚国,怎么单单是为了赵国呢?”
  这几句话就像锥子似地扎在楚王的要害之处,楚王无法辩驳。只得温和他说:“对,对,我同意与贵国联合抗秦。”
  毛遂于是吩咐楚王身边的侍从拿来鸡血、狗血和马血,捧着盛血的铜盘子、跪到楚王面前说:“您应先献血来表示联合抗秦的诚意,其次是我的主人,再其次是我。”
  毛遂三言两语,就使楚王和平原君歃血为盟。堂下的十九个人,都佩服毛遂的胆量和辩才,纷纷说:“这把锥子,今天算是脱颖而出啦!”
  平原君回到赵国,拜毛遂为上客。 

季梁劝魏王息战
 
  季梁日夜兼程,向魏国的都城赶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他都不敢停一停步。他必须赶在魏王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之前回到魏国,劝阻魏王不要做这种蠢事。
  当他回到魏国都城,一打听情况,许多大臣都反对攻赵这件事,只是无法劝醒魏王,都在摇头叹气。他们提醒季梁说:“这么多大臣都没有办法改变魏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季梁早把个人得失甚至生命都置之脑后,直向王宫奔去。魏王看见季梁大汗淋漓地走进宫中,以为外面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他静下心来慢慢地说。  “我这次外出遇见一个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诉魏王说。
  “这个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这几天被大臣们反对发兵攻打赵国的事搅得昏头转向,听见说遇到怪人,感到很新鲜,催着季梁说下去。  “事情是这样的,”季梁接着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坐在马车上的人,正往北方赶路,我问他到哪里去呀?他回答说要到楚国去。我告诉他楚国在南方,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马跑得快极了。‘我又劝告他说:“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你是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说:”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费,我的车夫有很娴熟的驾驭技术,何愁走不到楚国呢?‘我知道再劝也没用,叹了口气说:“可惜你把好车好马用歪了,你这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越来越远了吗?’那个人不再答话,驾着车还是向北方飞驰而去。”“真是一个怪人!”魏王感慨地说。
  “这个人能不能走到楚国,这不用我们担心。”季梁不失时机地转换了话题,“可是如今大王要发兵攻打赵国,却直接关系到我们魏国的成败得失。大王依仗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就无缘无故地去攻打赵国,借以扩张魏国的领土,成就霸主之业。可是,这样不明智的行动必然遭到赵国和天下人民的强烈反对,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能够得到呢?这种举动越多,离大王的目的地就越远,这同驾车向北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魏王听了季梁的话,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发雷霆,而是夸奖季梁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甘茂巧谏秦武王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问哪一个丞相愿意带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说:“要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议。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说服魏王一起发兵攻韩。可是,他担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动作,到时攻韩不成还会丢了性命。于是派人向秦武王汇报说:“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经做通了,我们是不是改变主意不要出兵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领,亲自赶到息让这个地方,找到甘茂,问他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甘茂说:“要战胜韩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国要消耗很多财力,也不是几个月就能结束战争的。如果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是要前功尽弃吗?”
  “有你主持带兵打仗的一切事务,还担心什么变故呢?”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
  “有些事情的发展是现在难以预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跟孔子的门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闯祸杀了人,有人去报告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啦!‘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啦!’曾母仍旧不相信儿子会杀人。第二个人刚走,第三人又来报告说:“曾参杀人犯了大罪,官府来捕人啦!’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谣言,吓得扔下梭子躲了起来。”“左丞相对寡人讲这个故事,这同出兵夺取韩国又有什么联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理很简单,”甘茂解释说,“如果我率领千军万马离开大王身边去攻打韩国,说我坏话的人一定大有人在,万一大王也像曾参母亲那样听信谗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说他,夺取韩国的大业一定也会付之东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说:“为了让你一心带兵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我一定不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如若不信,可以给你写个凭征。”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就藏在息让。甘茂被拜为大将,领兵五万,先打宜阳城。没有想到五个月都没把城攻下来,右丞相趁机对秦武王说:“甘茂拖延这么长时间,莫非要搞兵变或投降敌人。’“秦武王经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写着“息让” 两个字。秦武王拆开一看,知道自己轻信馋言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于是增兵五万开赴前线,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触龙婉言劝太后
 
  赵太后刚刚执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国向赵国大举进攻,赵国国力薄弱,难以抵挡,就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大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答应出兵。可是,赵太后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无论怎样都舍不得,秦国攻势又紧,这可怎么办呢?
  左师触龙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见赵太后。这时太后刚刚送走了一批来劝说她答应人质的大臣,因为双方发生了争执,她正坐着生闷气呢。赵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这个左师也是来劝她送出长安君的,她一定要当面啐他一脸唾沫,以示自己不答应送儿子去做人质的决心。
  左师好像知道赵太后心思似的,一见面就问暖问寒的,绝口不提长安君的事。接着,左师又向赵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儿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编进黑衣卫士的队伍,在保卫王宫中有所贡献。赵太后见左师这样喜爱小儿子,一下子来了兴趣,絮絮叨叨地问道:“左师,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左师挺认真地说:“比你们做母亲的还疼得厉害。”
  赵太后像见到知音一样,彼此有了共同的语言,很动感情地说:“你们男人不了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儿子才厉害呢!”
  左师敲了一阵边鼓,觉得劝说赵太后己到了火候,于是不露痕迹地把话题引到了长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儿燕后就超过了长安君。”
  赵太后连连摇头说:“你搞错了,我疼燕后哪比得上疼长安君呢?”
  左师抓住契机不放:“我记得你送燕后外嫁燕国的时候;你拉着她的手直淌眼泪。以后,你总是祈祷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儿育女,日后继承王位。这不是在为燕后的长远利益打算吗?依我之见,这才是真正的疼爱孩子。”
  赵太后不作声,侧着头听左师说下去:“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和继承侯位的,今天已经没有人了。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祸难,本身就灭绝了;祸难来得慢的,就落在他们的子孙身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君王的子孙地位很高,可他们没有建立功勋;待遇丰厚,却没有做出业绩。这种突出的矛盾,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说到这里,左师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借以观察赵太后的神态。见她频频点头似有所悟,于是又说了下去:“长安君现在的地位够高的了,封给他的土地也够多的了,权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你太后赐给他的。只是,太后忽视了一条最重要的,就是没有给长安君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这样看来,你替长安君的打算远远比不上燕后,所以我说你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赵太后已经完全接受了左师的观点,于是轻快地说:“你说得挺有道理的,长安君的事就全部托付给你了。” 

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赵国北疆雁门关外,尘土滚滚,旌旗飘扬,鼓角激荡。善征好战的单于统率的15万匈奴骑兵,发起了对中原赵国的掳掠战争。
  “嘿嘿,李牧(?—前228 年)这个懦夫,今天再想把脑袋缩在衣领里高悬免战牌可不成了。”
  “对,今天我们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总让我们感到碍手碍脚的。”
  “赵军该不会设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虑了,李牧有胆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数百骑兵打个大败了。”
  “这倒是的。”
  。。。。
  单于和部将们骑着战马,一路谈笑着向前进发。前天,他们已派小股部队前往赵营里骚扰,李牧的军队不战自败。匈奴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抢得百十头牛羊,还劫持了几十名赵兵。
  一连数年中,李牧在雁门关安营扎寨,从不出战。单于认定李牧胆怯畏战,他那几十万驻边守军根本毋须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单于调动精骑15万,从正面发起了对赵军的进攻。
  匈奴前锋部队已攻入李牧大本营了。
  “启禀君主,赵军营中竟无一人。”先锋官赶来向单于报告。
  “嗯、李牧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单于不无得意地说,“命令部队全速开进。”
  正当匈奴主力部队全部进入赵军阵地之时,忽听军营四周号角齐鸣,喊杀声四起。只见四面八方无数的赵军步骑兵似乎从天而降。
  “啊!我们陷入包围了。快撤!”单于急忙下令撤军。
 ∩哪里还来得及,过去一向畏敌如虎的李牧军兵,似乎个个变成了雄狮,呐喊着,举着刀剑枪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冲杀过来。
  一场激烈的厮杀后,单于扔下10 万多个尸首,带着数千人马,丢盔弃甲地逃了回去。
  从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进犯赵国边境了。
  原来赵将李牧熟知匈奴兵骄横跋扈的习性,因此,便对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他命令部队坚守不战,甚至在军中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务必回营自保,不得迎战,有敢捉拿匈奴人的处死C而久之,不用说匈奴人说他胆小如鼠,士兵们也开始埋怨他是畏敌之将。赵王更责怪他无能。但李牧依旧只守不攻,终于引得单于上了钧,打了大胜仗。 

王翦以逸待劳计
 
  战国末年的一天,秦王赢政把大将王翦送到灞上后,还要再送爱将一阵。王翦赶忙再次拦主的马头。
  “大王,您不要再送了。千里送行终有一别,何况,宫中大臣们都在等着您。”
  “好,老爱卿呵,这次重振我大秦威仪的希望,就寄托在您身上了。上次我没有听您的话,让李信他们出战,吃了败仗,丢了咱秦国的脸。王老爱卿能识大体,顾大局,体谅朕的难处,朕很高兴,很感激。”
  “陛下,您说到哪里去了,为大王开疆拓土,荡平天下,是咱大将的本分事。陛下,请回吧。”
  “老爱卿,那我们就此作别,预祝爱卿马到成功。”
  “多谢大王。”
  王翦与秦王在灞上长揖而别,统率着60 万大军直入楚地。
  “将军,我们是否要即刻组织进攻。”
  “不,传我的令,全军进入阵地后的首要任务是构筑营垒,然后好好休养。”
  一到达楚国境内,王翦便向部将下达了命令。大军于是就地扎营,高筑营垒,精修工事。
  不久,楚国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来对阵,一日数次地派兵到秦军营前叫阵挑战。可是,秦军高悬免战牌数月,就是不予理睬。
  在秦军营内,士兵们除了例行的操练外,就是吃喝玩睡。王翦还特地让军需部门从后方调运了大批牛羊到军中。宰杀给官兵们享用。不久,秦军士兵便被养得像一头头健壮的公牛了。
  王翦闭门不战的消息终于传到京城,于是有人到秦王面前去告王翦胆怯畏敌。
  “不要瞎猜想,王老将军自有破敌良策。”秦王对王翦充满了信赖。
  果然,不久,前线的捷报传来了。秦军与楚军交战大获全胜,秦军还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
  原来,秦将王翦使用的是以逸待劳之计。秦军闭门休战,养兵休整,士气十分旺盛。而楚军长时间暴露在秦军营垒之外,日子一久,一个个精疲力竭,疲惫不堪,不用说交战,就是不交战也已坚持不下去了。楚军将领被拖得无可奈何,只得率军撤退。而这又正是王翦所期待的。一见楚军后撤,王翦即令秦军全线进攻。健壮骁勇的秦兵锐不可挡,顷刻间便把楚军打得大败。 

甘罗十二岁出使
 
  战国时,秦王派遣大臣蔡泽去燕国拆散燕国和赵国的联盟。  燕王听信蔡泽的话,叫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又请秦王派一个大臣来燕国当相国。
  秦国吕不韦派张唐到燕国去。张唐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过赵国,赵国悬赏说:”能抓到张唐,赏赐100 里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够去。“文信侯吕不韦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伺奉他的是个12岁的孩子,名叫甘罗,他是甘茂的孙子。听说这件事以后,甘罗就对吕不韦说:”让我去说服他,教他去赵国。“
  吕不韦大声斥责道:“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难道他会听小孩子的话?”
  甘罗不服气地说:“从前项橐7 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我要是请不动他,您再骂我也不晚哪!”
  吕不韦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见了张唐问:“将军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比谁大?”
  张唐说:“武安君南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边打败了燕国和赵国,每战必胜,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胜仗,夺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儿比得上他呐?”  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的权力跟应侯范雎的权力比起来,哪个大呐?”  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不愿意去,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上燕国当相国,将军却坚决不干,我还不知您将死在什么地方呢!“
  张唐慌忙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已准备出发去燕国,可他还有点怕赵国,请丞相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上赵国替他疏通疏通。”
  不几天甘罗到了赵国。赵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国派来的外交官。甘罗问:“燕太子丹上秦国做人质,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知道。”
  甘罗又问:“张唐去燕国当相国,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也听说了。”
  甘罗说:“大王既然都听说了,就应当明白贵国所处的地位。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燕国对秦国信任的表现;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是秦国对燕国放心的标志。秦燕两国友好,就是为了夹击贵国,以扩展敝国河间一带地方。您还不如将靠近河间的五座城割让给秦国,我回去求求秦王,不让张唐去燕国,并送还燕太子,跟他们断绝友好关系,咱们两国结成友好邻邦。如此强大的赵国去收拾那样弱小的燕国,您所得到的哪里仅仅是失去的五座城呢?”
  赵王立即割让5 座城给秦国。于是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后来赵国攻打燕国,取得了上谷一带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让给了秦国。不久秦王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 

优旃三次谏秦帝
 
  优旃是秦国的宫殿演员。别看个儿矮矮的,长得挺丑,可是能说会道,令人发笑。
  初冬的一天,秦始皇在宫中设宴犒劳文武大臣。不巧下起了雨。在宫外台阶下站岗的卫士们,衣服淋得湿漉漉的,一个个冷得嘴唇发紫,牙齿打颤。
  优旃唱了一段戏,走出来看到这种情景,同情地对他们说:“我来想办法让你们休息。不过,一会儿我呼唤你们,你们就得高声回答说‘有!’”
  卫士们点头称是。
  优旃回到官中,高声呼道:“卫士们!”
  卫士们在外面齐声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5 1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