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色微明的时候,战场上刮起了大风。杨璇命令拉着石灰粉的马车走在部队前,让士兵顺风朝着敌阵拚命撒石灰。石灰粉在大风中飞扬。一时间,阵地上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处在下风阵地的叛军被飘洒的石灰粉吹得一个个眼睁不开,气透不过,更不用说能看清对方阵地上的阵形。
与此同时,杨璇随即命令士兵们点燃马尾上的布条,尾部燃烧的“火马”,惊恐万状,拼命向敌群中飞奔。一下子冲散了叛军的队形。汉军立刻组织有拉弓箭设备装置的兵车快速攻入了敌阵,向敌人万箭齐发。叛军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抵抗,就溃不成军了。
这时,杨璇又命令士兵一边击鼓奏征,一边呐喊,大造声势。叛军实在吃不准汉军究竟有多少人马,在一片灰雾之中,四散逃窜,被杀得尸陈遍野。其首领也在逃亡中被乱箭射死。
此事发生在公元180 年。
太史慈练箭迷敌
公元184 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深秋的一天夜晚。寒风萧瑟,星疏月淡。都昌城笼罩在一片凄厉的杀气之中,守城的东汉官军早已被农民起义军黄中军管亥部围困了近两个月。旷日持久的两军对垒,城中所剩粮草仅能维持守城官兵不到三天的时间了,在城头巡逻的兵士也日益显露出疲惫的神情。
夜,已经很深了。守军主帅——北海相孔融,仍站立在窗口,眉头紧皱,凝视夜色,苦思着破敌之策。孔融心里明白,继续这样长期孤守,终不是办法,何况军中粮草将尽,客观条件不允许。而如若强行突围,敌人兵力数倍于我,弄不好会招致全军覆没,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派人向素与我军友善的平原相刘备求援。
“谁能出城去向平原相求救呢?”孔融正想着,军中太史慈求见,“恩公,此次出城求援的任务,请交给我吧!”太史慈向曾在患难之机给予他帮助的孔融请战。如此这般地一通耳语,说得孔融不时点头。
天刚放亮,被围困以来一直紧闭着的都昌城门,突然打开,吊桥放了下来,随即从城内冲出三骑射手来,每个人都带着箭和箭靶,为首的就是那位太史慈。这一举动立刻引起围城黄巾军的注意。他们一边飞马报告主帅管亥,一边调动人马即刻进入紧急战斗状态。可是,只见三骑射手出城跑不多远便跳下坐骑,来到城下一处堑壕里,领头的招呼着另外二人,各自插好箭靶,练起射箭来。练完后又照直回城。自始至终只有他们三个人。
第二天早晨,都昌城门一大早又大开。太史慈又带那两人骑马出城来练箭,黄巾军官兵见了,有些人稍微起起身,立在远处指指点点议论起他们的箭术来;有些人懒得动,躺在地上闭目养神。太史慈他们练完箭,一如昨天。回到城内去了。两军阵前,相安无事。
第三天清晨,太史慈他们又骑马出城了,黄巾军兵士见他们带着弓箭,又如前两日的样子,眼皮稍微抬一抬就不愿多看了。全部躺在那儿打瞌睡,再也没一人愿站起来注意这三名官军的动向。而这时,太史慈他们却快马扬鞭。直朝义军阵地冲了过来。
“哎呀,我们上当了。”等黄巾军官兵醒悟已经晚了。太史慈他们从城侧飞驰过去。
太史慈突出重围,来到平原相刘备处,立即搬来3000 救兵。
太史慈毁掉奏章
太史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夜色越来越浓越来越黑,他的心情越来越焦急。
自己还年轻,在郡中没做了几天奏曹史,好了,偏碰上个麻烦事:郡太守跟州刺史发生了矛盾,都要向朝廷上书告状。当时东汉末年,朝廷内官僚处理此类地方争端,常以文书到达的先后判别是非。哎,太史慈环顾四周暮色,长长地叹了口气——
“那州刺史先把文书发走了,郡太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让我拼命追赶。咦,那送信的人怎么还不来?”太史慈来到城东。四下观察着。
一辆马车迎面驰来,驾车的正是那个州刺史的送信人。太史慈灵机一动:“何不如此这般!”
太史慈马上抢步上前,“这位客官,您这么行程匆匆,是想向朝里送奏章吗?”
那人并不认识太史慈,忙点头道:“是!”
太史慈又关心地问:“奏章在哪里?”
那人揩了揩满头大汗回答:“藏在车上啊!”太史慈环顾四周,显出一副神秘之色,“客官,您有所不知啊!”
那人打量一下太史慈,见他一副京官派头,暗暗高兴:“本来到京师办事。怕没熟人引荐,耽误了时间,这人准是宫里的官人,准有门路,何不趁此良机给他一看!”
太史慈刚将奏章取到手中,“嗖”地一声,从怀里掏出小刀,飞速把它割坏。那人忙大声叫喊:“有人割坏我的奏章啦!”
暮色沉沉,四野无人,有谁听得见这声音?
太史慈将头一摆:“如果你不把文书给我,我也不会弄坏它。传出去,你我都吃罪不起。我看,咱俩一块逃吧。”
那人走投无路,只得跟太史慈一同消失在洛阳城外。借夜色作掩护,太史慈出城后又偷偷甩下那人,绕道返回城里,送上随身藏着的郡守的奏章。靠着太史慈的机智聪明,郡守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
孙坚笑退几万兵
公元190 年(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冬天,吴郡富春人孙坚(孙权的父亲)准备出兵攻打专权的董卓,替天行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坚筹划让长史(官职名)公仇称先源源不断运送军粮。
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裂,外出押运粮草真是太辛苦了。为此,孙坚特意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城东门外拉起帐幕,摆下酒席,欢送公仇称。箫管齐奏,斗酒不停。众官员全聚会在台上,众士兵威严地排列在台下。
谁知,董卓的步兵骑兵几万人突然开到鲁阳城前,围得密密匝匝,摆出一副马上要攻打孙坚志在必胜的模样,军情十万火急。
大敌当前,众官员呆若木鸡,惶惑地看着孙坚;重兵压境,士兵们惊慌失措,迷茫地翘望孙坚。
孙坚似乎没感到大家的焦急之色,照常跟将领们对饮说笑。他还特意走到公仇称面前,举起酒杯微笑祝贺,“长史,如今冰冻三尺天,此行多有辛苦。现在敬你三杯,就算我敬的暖肚酒,祝君一路平安!”若无其事谈笑自如。他一边作乐,一边暗暗吩咐将领:“整好队伍,不要乱动!”
董卓的人马越聚越多,孙坚才搁下酒杯,停止饮酒作乐。他缓缓站直身子,挥手示意部队有秩序地列队返回城内。
董卓的官兵看到这一幕情景,心中没底,都怕了:大敌压城,这孙坚还说说笑笑,队伍军心不乱。天下哪有这号事?准有埋伏。他们再不敢攻打城池,迅速潮水般沿原路退回去了。
事后,一起跟孙坚饮酒作乐的将领们问:“孙将军,您真胸藏百万雄兵!我们快吓破胆了!”
孙坚笑了:“刚才,我没急着站起来跑回城里,全为了稳定士兵情绪。这关键时刻。士兵的眼睛全盯着将帅。我一怕。士兵肯定要大乱。会互相践踏、堵塞道路。这样的话,你们各位也没法进入城里,哪能再有机会喝酒呢?来,再摆酒宴。我们大家还得为长史敬杯酒呢?大家说对吗?”说完,他冲公仇称笑笑。
“对!对!再敬一杯送行酒!”众将官齐声高喊。
孙坚开怀大笑:“刚才给董卓手下不知趣的兵将扫了我们的酒兴!现在补上!”
祖茂头巾包树桩
公元191 年,孙坚跟董卓部将徐荣在梁县(今河南临汝)东不期而遇。徐荣那边人多势众,孙坚手下兵败如山倒。孙坚忙带着几十人骑马东冲西杀,突围西走。
董卓兵将当然不会放弃这次能邀功请赏的良机,呼叫着拼命追赶。看样子,孙坚快要被追上活捉。
孙坚往日总爱在头上包着红色的头巾,特别惹人注目,这天恰巧包在头上。他边策马奔跑,边在心中核计:“这红头巾惹人显眼,别给董卓的贼兵认出呀。”他马上利索地解下红头巾,扔给并排驱马奔跑的将领祖茂,吩咐他:“包在头上。你的任务是给敌人造成错觉,我脱身后你再扔掉。”
祖茂刚系好红头巾,董卓的大队人马就直向他扑来。孙坚觑个空档,乘机抄近路,一溜烟逃走了。
追敌渐渐地形成包围网,远远地围住了祖茂。祖茂见势不妙,忙跳下马来,解下头上的红色头巾。他转过身子,猛跑几步,迅速将它包在坟地里一个被火烧断的树桩上,自己飞速隐藏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
董卓的大队追兵蜂拥赶到,看清红色头巾,怕孙坚再乘机逃走,忙排成一列一列,里里外外包围了好几层。
过了一会儿,他们憋不住了,忙走上前仔细察看。结果发现红头巾下包着个树桩,怎么也找不到孙坚的影子。他们气极了,举起宝剑,将那红色的头巾剁得稀巴烂,一阵发泄过后,他们只得悻悻离去。
在草丛里的祖茂这才脱身,踏上追赶孙坚的小路。
周纡和死人说话
东汉的周纡在任县官时,执法严明,不畏权势,深得百姓拥戴,可也得罪了不少官吏。
一无清晨。周纡闻报,附近一座寺院的门上挂着一具尸体,且手脚全无。周纡大惊,他治理此地数年,境内太平无事,连偷盗现象亦很少见,今日忽冒出杀人大案,如何了得!
周纡立即赶至寺院,见那里早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他走上前去,果见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挂在门上,手脚被砍。就吩咐众人散开,自己站在尸体旁细细察看;发现尸体的嘴边井无多少血迹,好似死去后被砍的样子。
周纡见状心中闪过一念,便装作与死尸谈话的样子,不时点头。众人远远望着,觉得奇怪。半晌,周纡才命兵卒将尸体搬走,又对一个兵卒耳语了一番。
回到衙门,周纡便将众官吏召来,严肃地说:“本官来此地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凶杀案,我要承担责任。此案如何破,本官已有眉目。刚才我已询问了死者,案情已基本掌握,马上可破。请各位稍等片刻便可揭出真相。”
众官吏心中暗笑:怎么能与死人谈话呢?
不多时,外面跑进来一个兵卒,悄悄在周纡耳旁说了几句。周纡点点头。微微一笑说:“各位注意了,此案已经水落石出,廷掾(官名)站出来。”
廷掾惶恐地站起走到堂中。
周纡道:“你很聪明。不过你要说清楚,为何要恶作剧?”
廷掾顿时面红耳赤,口中喃喃道:“小人不知大人所指何事?”
周纡脸色一板道:“你不从实招来,便以杀人罪论处!”
廷掾知已闯大祸,只得招供:原来他以前在衙门内油水很足,可周纡上任后为官清廉,治下严厉,他对此耿耿于怀,想找机会煞一煞周纡的威风。那天他晚上下乡回城。见荒丘上有个新葬坟墓被盗墓者掘开,尸体抛于荒野,被盗墓者砸得面目全非。他心生歹意,将尸体装入随身所带装稻子的空口袋,尸体太大无法装进,便取刀将手脚砍去。进城后,悄悄将尸体挂在衙门近处的寺院门上,制造凶杀样子,煞一煞周纡的威风。不想被周纡识破。
原来,周纡当时观察尸体,发现稻芒和砍痕有异的情况后,使命兵卒到守城门的士兵处询问昨夜谁背口袋进城的。答是只有廷掾一人;因此认定是他所为。
庄遵放妇擒奸夫
东汉时,扬州陵阳县发生一起杀兄案。
一天早晨,一个女子在房中揪住自己的小叔,大呼大叫:“这可怎么得了啊!小叔子要强奸嫂子,把他哥哥杀死啦!”闻声来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只见她的丈夫果然倒毙在血泊中,小叔子身上沾满了血迹,面无人色,语无伦次。
接着,这女子到县衙门告官。县官将小叔抓来,刑讯几个回合,小叔就供认:自己图谋奸嫂,杀了哥哥。又有满身血迹为证,所以立即被打入死牢里。扬州刺史庄遵,这天到陵阳县察访,正巧遇上此案。问清了案子的来龙去脉后,升堂重新审问凶犯。在堂上,先是女子照旧哭诉一番,然后庄遵问小叔子有什么可申诉的。
小叔说:“我起早发现嫂子与别人私通,杀害了我的哥哥,我就闯进兄嫂的房间去捉奸,没想到一进房门就被嫂子揪住,她摸起我哥哥的血就往我身上涂抹,又喊又叫诬赖我要奸污她杀了哥哥。我一时气昏,有口难辩。县衙大堂,刑罚太狠,无法忍受,才招认了奸嫂杀兄,求青天大老爷作主。”
庄遵听罢,觉得案情并不简单,一时真伪难辨。于是当众宣布:“这个小叔子真是大逆不道,应依法处置,先监禁起来,可将其嫂子放回。”然后,庄遵密令差役在半夜时分,潜藏在女子窗外墙下偷听。
当夜,果然有奸夫到来。他走进屋子就问:“这位刺史大人审问小叔后,有什么疑心吗?”
女子笑着说:“一点疑心都没有。”说罢,两人大喜,相互嬉戏。差役当即闯进屋去,将奸夫奸妇擒拿归案。小叔总算免去一场杀身之祸。
国渊智查诽谤者
东汉末年的一天,内侍给曹操送上一叠公文。曹操逐件审阅,发现其中有一封诽谤他的匿名信,顿时大怒,忙召见京都的太守国渊,令他在短期内查出诽谤者。
国渊回家后,仔细审读了匿名信,发现其中许多段落都引用了《二京赋》的词句,于是决定从查访哪些人读过《二京赋》入手侦破案件。
太守对功曹说道:“我们这个魏郡是一个大郡,如今又是京都之所在,然而缺少有学问的人。可以选派一些聪明的年轻人,求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名少年,到太守处引见。
太守向他们训导:“你们没有学过《二京赋》,这是一本‘博物之书’,却往往为世人所忽略,教这本书的教师已为数不多,可求能读这本书的人教一教。”
又过了十多天,功曹找到一名能读懂《二京赋》的人,国渊便派这几个年轻人去向他求学。
一天,太守请那位教书先生代笔写信,等书笺送来后,他把书笺和匿名信放在一起比较,见二者字迹出自一人之手。这充分证明教书先生就是那位匿名投信的人,太守随即下令将教书先生拘押起来审问,那人在证据面前承认了书写匿名信的事实。
华佗拜师解难题
东汉末年的一天,7 岁的华佗(?—208 年)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去拜师。
行过见面礼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人很多,他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强的孩子为徒。
他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对华佗说:“你瞧,这棵桑树的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你说怎么采下桑叶来?”
华佗说:“用梯子呗!”
蔡医生说:“我家没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我想让你用别的什么办法。”
华佗在屋里找了根绳子,又在绳上系着一块石头,往那最高的树枝上一抛,那根树枝就被压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
过了一会儿,庭院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几个孩子去劝,可怎么也拉不开。蔡医生又对华佗说:“你去想办法叫那两只羊不要打架吧。”
华佗在桑树下转了一圈,弯腰去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草,把这草送到两只羊的面前。山羊打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草,也就顾不得打架啦。
蔡医生对华佗说:“你真会动脑子,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
这个华佗,后来成了著名的医生。 华佗的特殊药
方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内科、外科和妇科。儿科,而且发明了中药麻醉剂,能给病人动剖腹的大手术,难怪丞相曹操也要召他看病。
一次,有个郡太守病了,日不思饭、夜不成眠。整日忧心忡忡。焦躁不安,病人的家属忙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给大守按过脉,看过舌苔,断定太守的病是由于胸中积了淤血引起的,但要清除淤血,不是一般吃药、针灸所能解决的。华佗自有诊治办法,不过他只字不提。
为防不测,太守要华佗住在府上。每天,太守家美酒佳肴盛情款待华佗。华佗照吃不误,而且吃罢就睡,享足了清福。过了一天又一天,却不给太守开药方。每每太守夫人询问疗法,华佗总是推说:“病情古怪、让我考虑考虑。”
数日后,华佗竟不辞而别了,太守恼怒万分,连声骂道:“什么名医、神医,简直是骗酒骗肉的大骗子!”太守气势汹汹地在屋里来回走着,不时发怒大骂,家人吓得不敢吭声。正在这时,管家送来华佗留在住房里的一封信。信中骂得太守比狗屎还臭,比烂蛋还坏,世上所有糟糕透顶的字眼都用上了。气得太守暴跳如雷,声嘶力竭地大吼:“给我快派人追,杀掉那骗子!”
喊罢。大口大口地喷出了污血。
说来也奇怪,过了一会,那太守竟觉得目明神爽,接着觉得腹中饥饿,竟能有滋有味地吃下好多东西。晚上,一上床便合眼,进入了梦境。
后来、太守面谢华佗,问起留信之事、华佗捋须一笑,“那封信、乃是我专为大人开的一剂特殊的‘药方’,你见了气得口吐淤血,不就好了吗?”
孔融六岁巧分梨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 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他6 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 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啥模佯。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 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孔融奇辩胜大官
∽融在10 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李元礼。官至司隶校尉(相当于太守)。因为他多才多艺,道德高尚,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但是,要才华出众的社会名流和他家的亲戚,守门人才给通报。孔融几次央求父亲带他去见见李元礼,父亲生怕他不懂事,得罪人家,所以不肯答应。
这一天,孔融瞒着父亲一个人来到李家的门口,冲着守门人行了个礼,脆生生地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让我进去。”
守门人见他长得乖模乖样,知情识礼,是个书香人家子弟,就进去通报李元礼。
∽融被请进客厅,李元礼觉得他面生,就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
∽融答道:“说来话长,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聃,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者)有师生关系,因此我和您自应是老世交了。”
见这个孩子这么从容不迫、能说会道,在座的宾客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李元礼更是赞叹不已:“好口才,真是个神童啊!”
这时,看门人通报:大中大夫陈韪到。
陈韪大摇大摆来到客厅,听见大家正在赞扬一个不知名的孩子,就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人们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不一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