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替你作主,把案子弄个水落石出的。”说完,当即吩咐备轿上路,径直到案发现场去。
到了菜园,张果卿叫女人和邻居们都围拢在井旁,向下面细细端详。过了许久,张果卿问道:“尸体是不是这位女人的丈夫啊?”
女人大哭道:“是啊是啊!大人一定要替奴家伸冤哪!”
张杲卿说:“你不必悲痛。请问大家,你们看是不是她丈夫哪?”
众人再看井里,复又面面相觑。有人说:”水井这么深,实在难以辨认清楚。”
另一个人说:“请大人让我们把尸体捞出来辨认吧。”
张杲卿笑道:“现在先不必忙,当然以后总要装棺入殓的。”说完,对女人大喝一声道:“好个刁猾的淫妇!你勾结奸夫谋杀了亲夫,还装出悲恸的样子来蒙骗本官吗?”
在场的众人如同听得晴天霹雳,一个个都楞了。唯独那女人重新又痛哭起来,边哭还边叫喊道:“张大人,您可不要血口喷人哪!”
邻居也纷纷为她求情:“大人,我们平时看她规规矩矩,对大夫体贴照顾,从没见她与不三不四的男人有勾搭行为。”
张果卿笑道:“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么深的水井,大家都认为井下的尸体是无法确认的,为什么独独她就认定是自己的丈夫呢?除了说明她早就知道这件命案外,还能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呢?”
众人一个个噤若寒蝉,不能作答,那女人顿时收住眼泪,面色变得死白。
张果卿吩咐差役将女人收押。经过审讯,果然是女人同奸夫合谋杀死了亲夫。
尹见心询问幼女
某地居民中有个当叔父的贪图侄儿的财富,便同儿子密谋,利用一次家宴的机会将侄儿灌醉,然后猛力摧折侄儿的颈椎使他丧命。
侄儿丧命后,处理尸体成了一大难题。父亲说:“将他碎尸丢入河中或深埋地底,向外谎称他出外不归。”
儿子摇手道:“不行,不行。一则县府破案十分厉害,二则他的财产被我们继承,左邻右舍的眼红者一定会向官府报告我们是图财害命。”
父亲说:“那你说怎么办?”
儿子对父亲附耳说道:“如此如此。”
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大喜道:“如此甚好,名正言顺,一箭双雕!”
原来,儿子与媳妇感情变恶已久,一直无法摆脱,儿子想趁机借“捉奸杀伤”的名义一并将妻子除去。于是,儿子藏利刀闯入卧室,出其不意地将妻子的头猛地砍下,又折返将被摧折颈椎而死的堂兄弟的头颅割下。父子俩将两颗头颅并作一处,以“杀伤奸夫淫妇”的名义向县府告发。
此时、知县尹见心正在二十里之外迎接上司,回到衙门听到命案报告已是半夜三更,他在蜡烛光的照射下细细审视那两颗人头,发现一颗颈项皮肉紧缩,一颗却不缩,心中明白了七八分。于是盘问父子俩:“这两人是同时杀死的吗?”
父子俩同声答道:“是的。”
尹见心又问那儿子道:“你同妻子有子女吗?”
答道:“生养了一个女儿;只有几岁。”
尹见心说:“你们暂且拘押在监牢里,等天亮后再审讯定案。”
父子俩被关进牢里后,儿子说,“奸夫淫妇为世人所深恶痛疾,我们捉奸杀伤,罪名是很小的,只要花费些银两,说不定很快就会结案出狱,到那时我家既富有,我又能再娶到一个美丽贤惠为我家生儿子的闺女为妻。”且说知县尹见心打发父子去监牢后,随即发出另一张传票,派差役将报案的那个儿子的小女带来县府。一到,尹见心就携着她的小手走入衙门内院,给她吃枣儿糖果,和颜悦色地询问真实情况,天真的小女孩便一五一十把看到的经过全部讲了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女人的头颅是被活活砍断的,刀口处皮肉紧缩,血漫周边;男人的头颅是被摧折丧命后割下的,刀口处皮肉不缩,没有流血,呈白色。尹知县当即喝令传父子上堂,经过严正的审讯,父子俩不得不招供伏罪。
张小舍善察小偷
明代的维亭有个名叫张小舍的人善缉察小偷,当时流传着小偷的一句口语,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维亭张小舍。”
一次,张小舍前往赶集,在人群中穿行,迎面过来一位衣帽十分整齐的年轻人。张小舍发现此人穿着虽然像个模样,可脸膛却不干净,而且耳旁有污垢,走路也不斯文,心中感到奇怪,便跟踪而行。行了一段路,前面过来一个挑草的人。那年轻人悄然伸手在擦肩而过的一霎那抽出一把草,匆匆地朝路旁厕所走去。张小舍见状,认定此人来路不正,便在外等候。过了一会,那年轻人从厕所走出,张小舍猛地朝他大喝一声,那人立刻惊恐万分,拔腿而逃。张小舍紧紧追赶,高呼捉贼。路人闻之亦追,将那年轻人捉住,送到官府。审问下来,不出张小舍所料,此人正是官府正在追缉的惯偷。
另一次,张小舍上山去古庙游玩。时值三伏天,十分闷热,来到古庙,只见有三个汉子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旁边有个劈开的西瓜一动不动,没吃。西瓜上面满是嗡嗡乱飞的苍蝇。张小舍大惊,忙下山报告官府,说在古庙发现几个小愉。官府立即派出多名捕快,飞奔古庙。进得庙内,那几个汉子仍在呼呼大睡。捕快二话没说,上前锁住。经审讯,近几日该地几桩大的盗窃案果真是这伙人所为。
人们对张小舍的识辨能力惊叹不已,问有何窍门。张小舍说,“只要留点神,动动脑便可。一般小偷总有不同常人的神态举止。像那次厕所捉贼的事来说,那小偷虽然穿着斯文,人却不斯文,脸上肮脏,上厕所偷草擦屎,我便断定他是无赖小人,他的衣帽必定是偷来的。再像这次古庙捉贼吧,几个人疲惫不堪,大热天睡在古庙里,身旁并无行李包裹,不像旅途之人,我猜想肯定是夜晚劳累过度白天才如此疲倦的;再说劈开西瓜不吃,是用来躲避苍蝇的。我断定这帮人是夜里作案之人,”
富商智擒淫和尚
徽州有个小户人家的妇人,生得天姿国色。
一日,丈夫喝得酒气直冲回到家中,跟她商量一事,说是有位富商早已看上她,并愿意出重金娶她。而她丈夫已收受巨额黄金,答应此事。妇人痛哭不已,丈夫威胁强迫。无奈,妇人只好同意。丈夫大喜,选择了一个晚上;准备了酒食招引富商前来。
那天准备完毕,妇人的丈夫故意藏起来,叫妇人招待,富商有事耽搁,来得稍迟了一些,走进房里大吃一惊:妇人已被杀死,她的头也没有了。富商恐怖之极大叫起来,惊动了左邻右舍。妇人的丈夫也闻声赶来,见状一把揪住富商,拉他见官,说富商杀了他的妻子。
官商连喊冤屈说:“我看上他的老婆,这件事是有的,即使不从,还可以慢慢商量,怎么会因而杀她呢?”
官府派捕头调查街邻,一个老人说:“以前这儿有个巡夜的化缘和尚,在杀人后的第二夜就没听见他的声音,这很可疑。”
官商听人传此讯,立即雇人调查和尚的踪影,果然在邻地找到了他。便设一计,让一个人穿着妇人的衣服,躲在林中。和尚经过此林,那人学着妇人的声音叫他:“和尚,还我头来!”
和尚吓得面如土色,以为鬼魂出现,忙答:“头在你宅上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早已埋伏在林中的众人闻言一拥而上,将和尚捉住。和尚自知漏嘴上了当,只得老实交代:那夜他巡街化缘,见妇人家门半掩,不见里面有人,便溜进去偷东西,进入房内见一漂亮女子,心生歹念欲强奸她。不想女子反抗激烈,和尚一怒之下就杀了她,把她的头带出去,挂在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官府把第三户人家的主人抓来,那人说:“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因害怕招惹是非,就把人头埋在园子里了。”
官吏派人前往挖掘,果然挖出了妇人的头。于是,和尚被处死刑。
宋清虚构杀人案
明朝河北某县有一户弟兄俩,兄长王大,已成家多年,弟弟王二,刚刚成家。成家之前,兄弟合着过,兄弟关系尚可,只是叔嫂之间有些不和。他们的父亲生前经商有些积蓄。照理这笔钱应该是兄弟俩的,可王大媳妇为人刁横想独吞这笔遗产。王大一向怕老婆,只得依顺。王二成家后提出分家之事,并要求得到遗产的一半。王大媳妇一听便哭道:“你真没良心!爹娘死得早,这些年你哥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爹娘死时剩下的一点钱早就为你花光了!你还要遗产,真是恩将仇报,令人心寒哪!”嫂子这么一闹,老实的王二一时没了主意,只得回房跟媳妇商量。
媳妇问:“你可知道有多少遗产?”
王二答:“有一箱银元宝,是我亲眼看见的。”
媳妇想了想说:“你嫂子不讲理,心又狠,听说知县宋清为官清正,判案无私,咱们去向他告状。”
第二天清晨,王二便将状子呈上县衙。宋清阅完状子,问王二:“你爹死时,你多大?”
“七岁。”
“那么小,你怎么知道你爹留下了遗产呢。’“我记得爹的丧事刚完,哥哥就让我帮他把满满一大箱银元宝装在一口大缸里。”
“那缸放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后来,我再没见过此缸。”
听完王二的话,宋清一拍桌案,怒道:“大胆王二,竟敢胡说八道。你自己搞不清楚,叫本官如何去查?来人,把他赶出去!”
王二回到家中,委屈地与媳妇抱头痛哭。王大夫妻听说此事,高兴极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宋清带着一班衙役,忽然闯进王大家中,将王大拿住。宋清怒喝道:“有人检举,说你参与了邻县的杀人抢劫案!”
王大夫妻吓得面如土灰,连连喊冤。宋清板着铁青的脸,喝道:“搜!”房里房后,一下子被衙役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床底下浮土中挖出一只缸,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元宝。宋清道:“赃物在此,还有何话可说?”
王大忙跪于地上分辩道:“冤枉,这不是赃物,而是家父留下的遗产,请老爷明察。”
宋清又喝道:“大胆!事到如今,不说实话,还想蒙哄本官!”
王大夫妻吓得直哭道:“这些钱,真是家父留给咱哥俩的遗产哪!”
宋清见王大夫妻说出实话,命人取下口供。然后,叫来王二,说:“这儿有一份你哥哥的自供,说这些钱是你父亲留下的遗产,请你拿走一半吧。”
见此,王大夫妻再也出声不得。王二这才明白宋清的良苦用心。夫妻俩感恩不尽。王二媳妇当即取出若干银元宝给哥嫂,以谢抚养王二之恩,王大夫妻惭愧不已。
老吏请妓女出庭
故事发生在明代的安吉州。一天,有户富裕的人家娶媳妇,喜事办得热热闹闹,亲戚朋友成群结队前来赴宴。这当儿,有个小偷趁人多杂乱时一头溜进洞房,钻到了床底下,想到天黑时偷些值钱的首饰什么的。没料到,洞房里一连三日灯火通明,新房里也没断过人。小偷苦苦捱了三天三夜,饿得他肚皮贴到背上,渴得他喉咙里冒烟。他实在受不了,趁新房里只有新郎新娘时,爬出来就往外窜。
新郎新娘见了恐怖地呼叫道:“抓小偷啊!抓小偷啊!”
这户人家还有一些帮忙人没走,见一个陌生人鬼头鬼脑窜出新房,他身后又传出呼喊抓小偷的声音。马上扑上去,把小偷绑了个结结实实,推推搡搡地告到官府。
小偷说:“我不是贼,是医生。”
县令喝道:“既是医生,怎么躲到人家的新房里?”
小偷假装镇静地说:“大人,那新娘子患有特殊的妇女病,出嫁前曾求我跟随着她,以便随时上药。”
县令再三审问,小偷对新娘子家的事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有根有据。原来,小偷在床下三天三夜,自然听了那新婚夫妇的全部的私房话。
县令将信将疑,就对原告说,“被告到底是医生还是小愉;只有请新娘子上堂来作证了。”
原告是新郎的父亲,他回家一商量、新娘子爱面子,死活不肯上堂对证。她觉得自己真是太丢人了:一结婚就上堂跟人家打官司,而且被告居然躲在床底下三天三夜,对她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县官听说新娘子不肯上堂,就同身边的一位老吏商量。
老吏说:“新娘子不肯上堂,是怕丢面子,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小偷躲在床底下,又突然逃出来,不一定认识新娘子。如果请另外一个年轻女人出庭对证,我们就可以看一出好戏了。”
一会儿,老吏找来一名妓女,让她穿着结婚礼服,打扮成新娘,用花轿抬到县府公堂。
县令对小偷说:“现在新娘子来了,你敢和她对证吗?”
小偷硬着头皮说:“敢!怎么不敢!” 县官叫老吏揭开轿帘,装扮得很漂亮的妓女从里面走了出来。小愉忙上前说:“新娘子,是你叫我跟来治病的,为什么让你婆家的人把我当作贼?”
妓女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县令再一审问,小偷只好认罪。
五龄童元宵捉贼
某官宦人家,有个五龄儿童,聪颖过人:玲珑活泼,人见人爱。
元宵佳节,老家人背着五龄童上街观灯。今年的灯会特别热闹,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个个兴高采烈,人人流连忘返。老家人正出神观灯,突觉肩上一轻,五龄童已不在背上,忙四处查看,哪里还有小主人的踪影!
再说那五龄童也在出神看灯;正在人群拥挤当口,忽觉身子一掀,两手脱离了老人家的肩膀,待等再抓住老家人肩膀时,眼前的灯队又变了花样,他便目不转睛地观看灯队的表演。
但稍过片刻,五龄童就觉得情况有异,背他之人不往人多处挤,反而向人少处跑。再细一辨认,那人衣著、身影都不似家中老仆,他顿觉自己被骗子拐跑了。
背他之人果是个骗子,外号“雕儿手”,生得精悍,出手灵巧。他见五龄童穿著华丽,特别是一顶帽子镶嵌着一颗硕大的“猫儿眼”宝石,就使出绝技,将小儿移至自己背上,准备背到僻静处再取他的衣帽,故远离灯市,专拣小路僻巷行走。
五龄童年纪虽小,却颇有心计,他默不出声,佯装不知受骗,想着脱身之计,他先想到帽子值钱,故将帽子取下,藏在袍袖之中。
“雕儿手”是个骗子行家,虽然后脑并不长眼,但已发觉了五龄童的举动,心里不免暗暗得意:毕竟是小孩子家,你人尚且在我手里,将帽子藏起又有何用,也默不作声,继续向偏僻处快跑。脚步交错,摇摇晃晃,他觉得背上的孩子竟伏在他肩上睡着了,他更觉得意。这下省事了,即使在路上遇到人也不会碍事。
当他转入一条小巷,劈面过来一乘轿子,“雕儿手”便向路边稍候,让那轿子过去。正当轿子擦肩而过时。五龄童突然向轿内大声喊道:“叔叔快来救我!”这一喊声,吓得“雕儿手”连忙将他扔下,折回原路,混入看灯回家的人群之中。
原来,五龄童刚才是假装睡着,以麻痹骗子,轿中之人也不是他的“叔叔”和熟人,却是一个突发急病要去求诊的老妇人,那病妇问明了情况,将五龄童交结了巡街的官员。
那巡街的官员却是认识五龄童的,知道他是某高官的爱子,虽然没有被骗子拐走,毕竟受了惊吓,自己身为巡街官员,职责攸关,便想抓到骗子,将功赎罪,也好向上司作个交持。他问五龄童:“那骗子长得如何相貌?”
五龄童眼珠一转,回答道:“我驮在他的背上,怎能看得见骗子的面容?”
巡街官员自觉问得可笑,正不知如何抓贼时,五龄童又笑着说:“不过我已在那骗子身上留下了记号。”
原来,五龄童所戴之帽上,母亲给他插上了一枚避邪的金针。五龄童在藏帽之际,偷偷地将金针穿在那“雕手儿”的衣服上。
巡街官员便封锁路口,寻找骗子,不多久就在人群中找到了“雕手儿”。
且说,那老家人因遍找不到小主人,已回家报讯。全家一片慌乱之际,五龄童却笑嘻嘻地回家来、合家上下转忧为喜。齐夸他聪敏乖巧。
杨茂清查疑伸冤
明朝时候,安徽泾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好多人怕涉嫌,原来,该县有个无赖叫王赞,他欠了青阳县富户周鉴100 两白银。王赞游手好闲,挥霍光后还不了这笔债,便起了歹念,欲设计陷害周鉴。
没多久,王赞家收养了一个讨饭老太婆,热心供她吃穿用,俨然一副极孝顺的模样,众乡邻弄不懂:王赞怎么变成了孝子似的?
有一天,周鉴上门来讨债了。
周鉴刚踏上王赞家门前河中那座小木桥,“扑!”那老太婆直楞楞倒向他。周鉴忙闪过,老太婆一头栽倒河中,很快断气身亡。
王赞突然从老太婆身后闪出,见此情景,放声大哭,顿时昏了过去。
第二天,王赞告到官府,声泪俱下:周鉴倚财杀人,还有一位离这儿五十多里路的贩麻的商人作证。
承审的官吏不敢细细追究,因为周鉴太富有了,他怕沾上受贿徇情的嫌疑,再也不敢为他洗冤。
这起案子上报御史,最后,御史调贵池县杨茂清来重审此案。
杨茂清挑灯夜阅卷宗,心中疑窦越来越多:“见证人为何不寻邻居,偏要找五十里外的贩麻商人?说王赞被打晕在地,又怎么能知道贩麻商人的姓名并领来作证人?”他思忖一会儿,又忽发奇想:”这记载着老妇人因伏在王赞背上掩护他而被打死,胸口怎么会有致命伤口呢?对,一定要重审贩麻商人!”
杨茂清连夜审问商人。那商人无奈,乖乖地交代:“王赞是有名的无赖。他要我作假证人,我敢不吗?何况,他还许诺,案子了结后,要给我50 两银子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茂清来到现场察看地形。他边察看,边询问附近居民,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王赞家门前一条小河中戳着一排排养河蚌用的竹竿,河面上架了几根长梢木椽子作为桥。周鉴来讨债那天,王赞乘老太婆不注意,把她推入河中。老太婆胸口猛地撞在河中竹竿上,当场身亡。
狡猾的王赞再也设法诡辩,无辜的周鉴终于洗净冤情,无罪释放。
总辖三次识盗贼
察颜观色,推理分析,历来是断案的重要手段。自从美国的爱伦·坡塑造了杜宾少爷,英国的柯南道尔写活了福尔摩斯先生以后,“坐在转椅上的侦探”便风靡欧美,似乎推理判断是他们首创的专利品。其实,中国古代就大有精干此道者。且不说唐代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和宋仁宗年间的包拯,就是在明朝有个名不见经传的临安府衙专司捕盗的总辖,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不比那些欧美大侦探逊色。
关于这位总辖传闻很多。这里且举三个事例。
有一个官府丢失了几件金器,是掌管这些器皿的婢女发现有贼,但她无力阻挡,左手被伤,金器被盗。总辖来到这个官府,将当事人召集在一起,他在察看婢女手伤时,发现伤势不重,而她却喊痛不已,站在婢女旁边的一个书僮,听到了她的喊痛声,脸上明显露出关切的神色。总辖据此判断,婢女和书僮是有私情的,她监守自盗,将金器给了书僮,又右手持刀砍伤了左手,她不忍用力,但又不得不装作伤重的样子,喊得书僮牵肠挂肚,流露了感情。经过审讯,证实了总辖判断是正确的,这个案件很快就了结了。
又有一次,总辖在茶馆喝茶。这家茶馆比较高雅,茶具也较精致。其中有一只陶壶,据说是茶馆的祖传之宝,价值很高,老板以此来招徕茶客,生意很是兴隆。总辖正喝着茶,忽见踏进一个阔商人,他身材魁梧,衣着华丽,使用的正是这把名贵陶壶。总辖隔着桌子对阔商端详了一会,突然厉声喝道:“有我在此,你休想耍手段,当心我找你!”那阔商羞得满脸通红,离开了茶馆。老板便问总辖,怎么知道那个茶客要耍手段。总辖说:“一般人喝茶都是单手斟水,他却双手捧壶,分明是用手来比量那陶壶的尺寸,好去依样做一只假的,来换取这只真货。”老板听了不由频频颌首称是。
还有一次,有家人家地窖失窃,但窃贼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总辖就对他手下差役说:“可能是街上要猴子的人行窃作案。你可前往盘问,如他不肯说,你就让他吐口唾沫在手心上。”那差役找到了在庙会上耍猴的人,那人见差役盘问,非常慌张,语无伦次,但并没承认偷盗之事,差役就依总辖的吩咐,让耍猴人吐唾沫在手心上。那人只觉得口枯喉干,吐不出一点口水,只得承认利用猴子在地窖盗窃的事实。事后总辖对差役说:“原先,我只觉得这事可能是耍猴人所作的案,所以要你去盘问,他心中有鬼,就必定紧张。
当人紧张之时是吐不出口水的。”一番话使差役佩服得五体投地。
钱藻离间审京军
明朝时期,京军的权势很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城里横行不法,还要到外县去肆意骚扰。地方官对他们毫无办法。
一次,有两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