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妈妈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第1个月。他在“妈妈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婴儿看见妈妈的脸时,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自己。”这种杰出的模仿能力对于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妈妈要知道喂奶不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同时也是使婴儿获得发展认知和感知觉,并且建立最初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关键。
  好“爱”不过妈妈的脸
  从婴儿哇哇坠地到能睁大眼睛和妈妈对视的第一刻起,在那无言而热切的感情交流中,母子之间便擦出了“爱的火花”。
  当妈妈接下来开始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妈妈会回赠给婴儿温暖的微笑。而一旦失去这种视觉上的交流,婴儿吃奶时便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妈妈每次对着婴儿说完一句话停顿一会儿的时候,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婴儿,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作为回应。多唱歌给婴儿听,无论唱得好坏,他都喜欢听,因为倾听时,他不仅在练习听力,而且还会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妈妈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婴儿学习与交流的信心,更能增进婴儿与妈妈的感情。在婴儿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意之后,也会深爱着妈妈。
  正是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妈妈和婴儿得到了交流感情、相互了解的机会,进而从彼此的脸上一直到心里,凝固了亲子之间真挚恒久的爱。
  看,这个没有花一分钱的“玩具”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作为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专题6——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不只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孩子的“义务”。我们在学习倾听孩子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学会倾听,尤其是务必让那些只善于夸夸其谈、只顾表现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为什么?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孩子。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没有倾听就没有学习。
  著名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说:“耳朵是由精神决定的器官。我们总是习惯于一边听一边思考。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用耳朵捕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用飞速运转的大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指导行为。”——没有倾听就没有思考。
  社会学家兰金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的品质和习惯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人关系就越融洽。——没有倾听就没有交往。
  倾听,既是孩子需要具备的美德,也是他需要掌握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愿望可以是天生的、本能的,但能力是培养甚至是训练出来的。
  倾听孩子是让孩子倾听的前提
  关于家长为什么要倾听孩子以及怎样倾听,前面已经作过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值得再提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以及促进他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手段。首先,家长认真倾听孩子,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性格中一般就不太会有好胜、烦躁的因素,反而会更加沉稳、冷静,这便为他耐心倾听别人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最好的榜样莫过于家长。家长善于倾听孩子,孩子也会回报给家长一双开放、接纳的耳朵,否则,就不要太指望孩子能够乖乖地“听话”。
  让孩子听到他喜欢听的话
  成人的世界有成人的语言,孩子的世界也有孩子的语言。用成人世界的语言和孩子讲话,第一,他听不懂;第二,他不喜欢听。那么,什么样的话是孩子喜欢听的话呢?
  1。符合他认知水平的话。通常,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有限,他会比较喜欢听到一些简短的、指令性的话和能让他说几个词甚至做个动作就可以接上茬的话。而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已经具备了较多词汇量并且开始有了一脑子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就要抓住他的兴趣点,说一些能引起他的兴趣并且对他有一定挑战的话。
  2。温和、委婉的话。这一类话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喜欢听。这就要求家长尽量避免使用直接命令的语言,因为命令的语言责怪、说教味太浓,说多了,孩子的耳朵就会变得叛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缺少倾听。
  3。逻辑性强的话。语无伦次、缺少逻辑的话会引起思维混乱,对于这种话,孩子肯定心不在焉。
  4。美丽动听、朗朗上口的话。这又是什么样的话?其实,故事、歌谣里面到处都是这样的话。所以,多给孩子读读故事、歌谣,多唱唱歌,对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习惯是很有好处的。
  除了说话的内容,说话的形式也要讲究。国内著名心理学教授董奇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1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越慢越好,对于成人来说,非常难受的语言速度,却是孩子最爱听的。语速要随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到孩子三四岁时就不能跟他讲得这么慢了,孩子再大以后家长的语速就要更快些,否则不能对孩子形成足够的刺激。
  倾听可以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
  游戏对于孩子是再好不过的教育手段了。任何问题只要把它转变成最能让孩子轻松、自然接受的游戏的形式都能迎刃而解,训练孩子倾听也不例外。
  传话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比如,妈妈先贴着孩子耳朵向他小声说一句话,接着由孩子把这句话一字不差地传给爸爸听,最后由爸爸大声把这句话说出来,这时妈妈充当裁判,如果爸爸说的一字不差,则说明孩子传得完全正确,孩子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三个人还可以调换顺序。家里如有爷爷、奶奶等其他人,也可以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传话的内容依据孩子的年龄可以由字到词到句到整段话,甚至可以是整个故事。
  提问可以让孩子学会给他人说话的机会
  倾听,就要给他人说话的时间,如果孩子能够适当地提问,他就可以学到这一点。不过怎样提问是有讲究的。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开放式的提问要好于封闭式的提问。例如:“你去过动物园吗?”“你有游戏机吗?”“你去过上海吗?”这种提问就是比较封闭的,通常对方只回答是、不是或者有、没有就可以结束对话,提问方的倾听便无从谈起。如果孩子能够用一种相对开放的形式提问,就可以引导他人畅所欲言。例如:“动物园有趣吗?你都见到什么了?”“你都有什么玩具?”“你去过哪些地方?有趣吗?”显然,这种提问方式更加巧妙,因为这样的问题能让对方说出很多提问方不了解的并且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为提问方的倾听提供了机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提问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触及他人隐私。
  大自然里充满能让孩子竖起耳朵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因为有了声音,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让孩子发现、体验到这一点,他就会知道拥有一双耳朵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就会渴望倾听,善于倾听。
  风声雨声、燕语莺歌……这许多生动、鲜活的听的资源,都是能让孩子竖起耳朵的声音。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怎能不去利用?带孩子走入大自然,让所有奇妙的沙沙声、呼呼声、呜呜声、嗒嗒声……飘进孩子的耳畔,洗涤孩子的心灵,从而让他从这缤纷绚烂的万籁之声中感悟、思考、想象、创造……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一位哲人说:“倾听,即便从最笨拙的语言里也能让你学到很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倾听,不过是竖起耳朵、全神贯注而己,却能使人获得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专题7——让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会表达
  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孩子要学会倾听,但同时也要学会表达。因为在交流这一“双边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听和说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割。对于孩子,有活跃的思维,就要有大胆的表达;反过来,充分的自我表述和情感抒发又会进一步刺激大脑,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思维更加活跃。
  而让孩子尤其是那种沉默寡言或羞于开口的孩子变成一个能说、敢谈、健谈的孩子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的方法值得借鉴。
  家长“懒”一点儿、“笨”一点儿、“狠”一点儿,孩子就能多说一点儿
  有些孩子到了说话的年龄,还“难开金口”,抛开遗传、病理等因素外,很多时候是家长“太勤快”、“太聪明”、“太心软”造成的。
  家长手勤,孩子嘴懒——如果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嗯嗯啊啊”地指向他想要的一样物品,家长看见了二话不说,立马拿起来递给他,那么,孩子有什么理由非要把物品的名称说来呢?当然没有!久而久之,孩子的嘴就这样在找不到任何开口理由的情况下,被家长勤快的手“关照”懒了。
  家长聪明,孩子嘴笨——如果孩子刚发出“果——果——”的音,家长立刻心领神会:“噢,宝宝要吃苹果!”然后迅速体贴地把一块苹果送到孩子嘴里,那么,被香甜的苹果堵住嘴巴的孩子还能顾得上说出“苹果”两个字吗?于是,孩子总也不会说“苹果”,只能“果——果——”地四不像地叫着。显然,家长的聪明把孩子的嘴变笨了。
  家长心软,孩子嘴硬——如果孩子口渴了,拼命指着杯子要水喝,这时,有些比较理智的家长通常知道这是激发孩子说出“水”的好机会,所以故意不马上给孩子递杯子,并且试着鼓励孩子说“水”。本来,这一做法看上去很好,但遗憾的是还没坚持多久,孩子一把“哭”这个“杀手锏”亮出来,家长就“投降”了,赶紧送水。然而,孩子哪领家长心软的情,慢慢变本加厉地“嘴硬”起来,就是不肯说。结果,除了语言发展缓慢外,任性也养成了。
  看来,孩子语迟常常并非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一个高明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看来,在刺激孩子语言发展这件事上,家长“懒”一点儿、“笨”一点儿、“狠”一点儿,准没错。
  家长少说一点儿,孩子就能多说一点儿
  无论遗传生物因素,还是环境教育因素,它们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都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能动活动来实现。心理学有一个试验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两只孪生猫
  把两只孪生猫养到能独立行走时,给它们提供在食物、视觉刺激等方面相同的环境因素,唯独一只被放在筐里,另一只被人拉着走。一段时间后,对它们进行生理、运动、视觉的检查。被拉着走的猫,它的生理、运动、视觉各方面能力都很好,而被放在筐里的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表现出明显滞后。
  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如果孩子到了能说、该表达的时候,不给他足够的机会去说、去表达,那么他的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著名心理学家董奇教授说:“家长若对孩子说得特别多,90%是自己说,而让孩子说的时间极少,这样孩子说话的能力就可能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表达。听得明白和说得明白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表达能力需要训练,家长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试着自己少说一点,多给孩子留些说话的机会。
  方法策略一点儿,孩子就能多说一点儿
  有了自己少说一点儿让孩子多说一点儿的意识后,接下来就要给孩子创造说的机会。生活中,训练孩子表达的机会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就是让他试着讲述幼儿园或学校里的情况。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慢慢变得善于言谈,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和牵挂,同时也利于巩固和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家长常常因为从孩子嘴里问不出什么感到困惑。但凡遇到这种情形,家长多半准是埋怨孩子不会说、说不清楚,甚至主观臆断孩子不认真听老师话,什么都没学会等等。这真是冤枉了孩子!事实可能并非孩子表达能力欠缺,也并非上课走神……而是源于家长不会问。
  下面一组对话中家长的提问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没有策略的问法。
  下课后①
  女儿从英语班下课回来……
  妈妈:“下课了?今天上课表现得好不好?”
  女儿:“嗯。”
  妈妈:“老师表扬你了吗?”
  女儿:“没有。”
  妈妈:“老师没表扬你是不是因为你没认真听讲?”
  女儿:“不是。”
  妈妈:“那老师怎么没表扬你?”
  女儿:“不知道。”
  妈妈:“跟我说说老师今天教什么了?”
  女儿:“忘了。”
  妈妈:“老师教什么了都不知道,还说没有不认真听讲!”
  这场母女间的对话显然是以妈妈的愤怒而告终的不愉快的、失败的对话。妈妈的问题是提了不少,看似也确实关心女儿,并且诚心诚意要给女儿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但妈妈得到的反馈仅有“嗯、没有、不是、不知道、忘了”这令人生气的寥寥数语。难道真的是这个小女孩有问题吗?让我们来对家长的话稍作分析:
  “上课表现得好不好?”——对女儿缺少信任;
  “老师表扬你了吗?”——太功利,好像孩子上课就是要冲着表扬去的;
  “老师没表扬你是不是因为你没认真听讲?”——主观臆断,乱安罪名;
  “那老师怎么没表扬你?”——没完没了,咄咄逼人;
  “跟我说说老师今天教什么了?”——这么笼统的问题,就算问老师本人也得说上二三十分钟,让孩子从何说起?
  现在你还能说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吗?解决之道很简单:提问的方法策略一点。
  下课后②
  女儿从英语班下课回来……
  妈妈:“下课了?今天的英语课一定很有趣,对吗?”
  女儿:“嗯,特好玩!老师和我们玩抢答游戏来着,谁说的快就奖给谁一个小贴画。看,我得了一个!”
  妈妈:“听上去真有意思!妈妈都想玩了,待会和妈妈一起玩好不好?”
  女儿:“好呀,可是你不会说英语单词怎么办?”
  妈妈:“你先来给妈妈当小老师,把我教会了再玩不就行了?”
  女儿:“就这么定了!”
  不用多说,这是场轻松、愉快的交谈,妈妈不仅从女儿嘴里“套”出了不少话,而且还会在一个叫做“当小老师”的游戏中“套”出女儿英语课上的学习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女儿的收获则更大,不仅练习了言语表达,而且还通过给妈妈当老师、陪妈妈玩抢答游戏等活动很好地再现、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在她模仿老师充当游戏的组织者重新演绎游戏的过程中,她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规则意识……都会得到良好的训练。将这场对话中妈妈的提问策略归纳一下,无非是:从孩子的情绪、感受入手;善用肯定语气;抓住孩子的兴趣;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变成孩子。
  循循善诱一点儿,孩子就能多说一点儿
  马丁?塞利格曼说:“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表达自己的性格,也是可以培养的。当孩子不敢表达的时候,不要误以为他胆小如鼠。要想提高他的自信和勇气,就要试着引导他走出自我。那么,他将变得不只勇敢,也将变得善于表达。”
  想当飞行员的小男孩
  爸爸:“告诉爸爸你长大后想当什么?”
  儿子羞涩地说:“不知道。”
  爸爸:“爸爸在你这么大时想过当一名探险家,还曾经想过要当一名宇航员。想想看,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梦想。”
  儿子想了想:“嗯,其实,我想当一名飞行员。”
  爸爸:“噢,这个理想不错。不过,探险家能走遍地球上的每一个别人不敢去的角落,宇航员则能在太空上行走。说说看,飞行员能做什么?”
  儿子骄傲地说:“飞行员能飞上蓝天!”
  爸爸:“是的,太棒了!可是,万一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那该怎么办?”
  儿子停顿了片刻:“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乘客绑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降落伞跳出去。”
  爸爸:“亲爱的,你的这个想法很特别,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儿子的回答让爸爸意想不到:“我必须赶紧去拿燃料解救我的飞机。”
  这个想法不仅让小男孩的爸爸,想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很意外吧?一个循循善诱的父亲,不仅诱发出了儿子难得的心里话,也诱发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梦想,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位父亲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身上,诱发出了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专题8——多感官刺激让学习变得像玩一样
  感官调动得多,不仅对学习非常有用,而且能使学习变得非常好玩。这种多感官刺激所带来的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孩子学起来就像玩一样,孩子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便在不知不觉中把该学的都掌握了。对于家长,这种教孩子的方法还极易操作,并且,身边处处都是不用花钱就可以拿来用的资源。不信试试看,保你能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厨房是个大课堂
  对于大人,厨房是做饭的地方,对于孩子,厨房可是学习和玩的地方。不要以为这种地方小孩子来了就是捣乱于是将他拒之门外,那样不知会让孩子错过多少学习的契机。因为,厨房是孩子最生动的课堂,锅碗瓢盆全是教材。
  用勺子和碗敲出数学和音乐——①数数:家长用勺子敲碗,每次敲几下,让孩子边看边听,然后报出数字;②运算:准备2—3个不同质地的碗或杯子、盆,家长用勺子在每个上面敲不同的次数,然后让孩子说出总共的次数;③推理:准备5—8个不同质地的碗或杯子、盆,家长用勺子按一定规律在前4—6个的上面敲出不同的次数,如:1∣2∣1∣2∣或1∣2∣3∣1∣2∣3,然后让孩子根据规律接着敲下去;④音乐:准备1—3个不同质地的碗或杯子、盆,家长每次在一个或几个的上面敲出一个节奏,如:在一个上敲“哒哒∣哒哒哒∣哒”,然后让孩子重复敲。
  在上述玩法中,听、看、做几乎都要同时进行。所有环节里,孩子的数数、运算、推理、打节奏能力,手、眼、耳等感官的协调能力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强化。在专门练习听力时,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只听不看。另外,所有玩法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变换角色,而碗的使用个数则依孩子的年龄及程度而定。
  用筷子摆出数学——①排序:家长给孩子一把长短不齐的筷子,让孩子按照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将筷子排成一排;②推理:准备10根长短不齐的筷子,家长按照一定规律摆出4—6根,如:长∣短∣长∣短,然后让孩子根据规律接着摆下去;③摆图形:准备数个一般齐的筷子,用筷子边摆边教孩子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基本图形,引导孩子发现各种图形的特点,并适时提出问题,如:“三根筷子能摆出什么图形?”然后让孩子自己试着摆出来。
  通过玩这些,孩子不仅了解并运用了长、短以及几何图形等数学知识,同时,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手、眼等感官的协调能力也都获得了很好的训练。
  澡盆里面知识多
  澡盆里面也有知识?当然!传说著名的浮力定律就是阿基米得在澡盆中发现的!如果孩子坐在澡盆里既能尽情享受玩水的乐趣,又能学到不少知识,那给他洗一次澡可真够值的!
  用自己的身体和瓶子感受浮力——准备一个空瓶子。引导孩子发现水的浮力,例如问问他:“躺在水里和躺在床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不能漂在水面上而空瓶子却能?”让孩子边做边体会。还可以让孩子做几个实验:试着让空瓶子站在水面上,看看能不能做到?怎样才能让瓶子沉下去?还有哪些东西能像空瓶子一样飘在水面上?
  吸管也能吹出科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