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能像空瓶子一样飘在水面上?
吸管也能吹出科学——准备几根粗细不同的吸管、肥皂水和一个空瓶子。家长通过提问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并且动手操作找出答案,同时也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提问。这些问题可以是:“怎样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泡泡是什么颜色的?”“怎样吹出有声音的泡泡?”“为什么堵住瓶口就吹不出泡泡了?”
也许,孩子暂时还理解不了什么叫浮力、气压、表面张力等等,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会对用手、眼、身体等协调工作后得出的实验结果产生浓厚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这必将为他日后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孩子在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身体接触的过程中,他会细心观察,用脑思考,提出假设,不断检验,失败重来……这些科学的态度和素养对孩子来说不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吗?
衣柜也能藏学问
衣柜里的衣服五颜六色、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薄有厚,有软有硬……这些都是让孩子学习的好素材。
摸一摸,比一比——准备一年四季的衣服各数件。让孩子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来感知衣服的薄厚、软硬,然后闭上眼睛边摸边猜哪件薄哪件厚,哪件软哪件硬,再睁开眼睛对照一下。在这个活动中,家长充当裁判,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如连续猜对三次可以得到一块饼干等。
用衣服学测量——准备几件长短不一的衣服、裤子和一把直尺。先让孩子用眼睛目测衣服、裤子的长短,然后告诉他最准确的办法是用尺子量一量。教孩子量衣服之前要引导他认识直尺,让他用眼睛观察尺上的刻度,再用手摸一摸。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介绍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
整理衣服学归类——准备一年四季的衣服各数件。让孩子按照衣服的颜色、长短、薄厚、软硬等分类。同时,家长也可以将衣服分出几类,让孩子通过看、摸、量等方式说一说每一类都是按什么分的。
这些利用衣服的玩法使孩子的目测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均获得了良好的训练。同时,眼睛和手等感官也变得越看越灵活,越摸越敏感。
以上几组教育方案,或者叫玩的方案,都是在居家生活中就可以用的,简单易行,可供借鉴。也希望家长能因此获得些启发,从而举一反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趣的教孩子知识以及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和方式。
专题9——指尖流动着智慧
一般来说,运动分为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精细运动。像上一节里介绍的弹跳运动,就属于典型的大肌肉运动,而精细运动主要指手部的运动。常言道:“十指连心,手巧心灵。”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部位在大脑的皮质层中均占有一个相应的运动区,该区域的大小不以身体部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该部位功能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比如大拇指虽小,可它在大脑皮质层所占的“领土”几乎比大腿多10倍。手指的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越能刺激大脑皮质产生兴奋,从而越能使思维变得活跃。大脑在受刺激后又会反过来调节手指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就这样,手与大脑相辅相成的互动便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可见手对大脑的作用非比一般。所以,家长必须格外重视孩子手部的运动能力,想方设法帮助他打造一双灵巧的手。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不仅大肌肉运动,手部精细运动也可以并且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就进行训练,训练得越早,对促进大脑发育的效果越好。因为手先于嘴会“说话”,手部的训练可以从交流开始,这就是在“手势语——孩子与人交流的第一种工具”那一节里面提到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能够提高孩子精细运动能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家长做什么呢?很多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家长不要做!换句话说,即“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让他:
自己的玩具自己抓;自己的车把自己握;自己的铃铛自己摇;自己的饼干自己捏;自己的糖果自己剥;自己的勺子自己拿;自己的小碗自己端;自己的瓶盖自己盖;自己的小脸自己洗;自己的毛巾自己挂;自己的帽子自己戴;自己的拉链自己拉;自己的鞋带自己系;自己的扣子自己扣;自己的积木自己搭……千万别小看这一抓、一握、一摇、一捏、一剥、一拿、一端、一盖、一洗、一挂、一戴、一拉、一系、一扣、一搭等动作,这些几乎囊括了3岁以前所有能产生显著效果的手部精细运动,家长尽管放开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只在一旁做个热心的观众,不时给孩子鼓励和赞扬就可以。假如家长因为怕孩子太小做不好、怕他受苦,从而包办代替的话,无疑就会使孩子错失练习手指的良机,这势必造成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缓慢,严重的还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既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又能让家长省事,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三全其美”的好事,不试试,未免就太可惜了!
用笔画出智慧
画画几乎是一件让所有孩子都情有独钟、永不厌烦的活动,这项活动能给孩子带来许多收益。通过画,孩子首先可以收获快乐,其次能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使精细运动获得很好的发展,从而最终开启心智。所以,画画是最不能让孩子错过的活动之一。
在孩子1岁时就可以交给他一支小画笔,让他在纸上随意画。孩子不一定会握笔,只要能拿住笔在纸上画就行;也不要管他画成什么,只要画出来就称赞他。在这种任意涂鸦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尝试要求孩子画垂直线。家长先手把手地教孩子画,然后画好一条垂直线,让孩子模仿画。等孩子能够独立画出垂直线了,再进一步教他画水平线,接着画十,画圆。在教孩子画这些基础线条的时候,可以想办法增加这项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引导孩子根据线条展开联想,比如把画垂直线当成画下雨,把画水平线当成画路上让行人过街的斑马线,把画十当成画救护车,把画圆当成画太阳或烧饼等等。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彩色笔,如蜡笔、油画棒、水彩笔等。当孩子熟练掌握这些线条的画法后,就可以运用它们得心应手地完成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了。
除了用笔画,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辅助工具,让孩子通过越来越灵活的手,将画作变成一件件漂亮、有趣的艺术品。海绵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用海绵蘸上颜料,按在白纸上,然后用笔沿着按好的彩色印记勾出轮廓,再用筷子、毛线、牙签、树叶等蘸了颜料后在周围按上不同的图案作为点缀。
在通过画画训练孩子手部的灵活性时,家长需要注意,不能急于让6岁以前的孩子写字。因为写是一种对精细运动要求非常高的活动,通常在7岁时,孩子的手部肌肉才发达到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如果操之过急,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用筷子夹出智慧
筷子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不仅浓缩了千百年的历史,更缔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这一伟大智慧结晶的熏陶,实在称得上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一双普普通通的筷子,确实还真能夹出意想不到的智慧。
在孩子能熟练拿勺子后,就可以训练他使用筷子。在正式用筷子前,不妨先用晒衣服的夹子帮孩子“热热身”,即让他把五颜六色的夹子夹到绳子上,然后再试着往绳子上夹手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孩子拇指与其他指头间的协调动作。接下来,就可以教他使筷子了。一开始要先让孩子夹一些较大的、表面粗糙的物体,这样他不会因为夹不上来而产生挫败感。在孩子夹的时候,家长要一边手把手地教,一边给出相应指导,告诉他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来操纵上面那支筷子,用无名指和小指操纵下面那支筷子。注意一旦孩子夹起来了,家长一定要及时表扬。在这一环节过后,可以训练孩子继续接受新的挑战,让他夹一些较小的物体,如花生米、小饼干等。这时,家长最好适当通过游戏增加孩子使用筷子的动机和兴趣。例如拿出孩子平时喜欢吃的薯片让他夹,夹住一片孩子吃,夹掉一片家长吃。如果孩子很快能够做到熟练夹薯片,可以通过让他在指定时间内和家长比比谁夹的多等方式增加游戏的难度,从而让孩子越夹越爱夹,越夹越高兴,越夹越聪明。
用筷子训练手部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难度就可以。事实上,即便成人,也很少有人能把筷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仅仅夹个乒乓球就能难倒许多人。
用珠子穿出智慧
“串珠”对于孩子也是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手部的精细运动能力,还能使孩子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同时,这项十分讲究技巧的手指活动还能大大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为今后写字、绘画、弹琴等技能打下基础。此外,“串珠”也可以让孩子边穿边玩学数学。
“串珠”需要准备的材料是:毛线;各种颜色的木珠、塑料珠(市场上可以买到)或用豆子自制的珠子(出于安全起见,这个工作不要让很小的孩子自己做。)
穿珠子时,让孩子一手拿珠子,一手拿线,开始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将珠子穿到线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任意穿后,就可以让孩子在练手的同时学数学了。千万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珠子,它能实现的数学教育功能可不少!首先,“串珠”是让孩子练习数数的好机会,孩子在穿一个数一个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数数,更重要的是使数和物体对号入座,从而真正形成数的概念,其效果远远好于机械数数。如果孩子在穿和数时,出现孩子嘴快手慢和嘴慢手快的情况,家长要注意及时纠正。其次,“串珠”还能进一步训练孩子的排序和推理能力。不妨引导孩子“两粒红、一粒蓝”或“一粒大,两粒小”地相隔着穿。另外,家长可以建议孩子给自己穿一串漂亮的项链,这样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在孩子穿珠子时,家长需特别注意的是,一定给孩子讲清规则,即不能将珠子放到嘴里。除此之外,还应当着孩子的面数清珠子的数量,并告诉孩子等他玩完后还会再数一遍看看少了没有。而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这项活动。
哲学家康德说:“手是外部的脑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手的智慧有着永恒的价值。”那么,就让孩子尽情舞动他的双手吧,莫让智慧从孩子的指尖溜走。
专题10——孩子的任务就是玩
我们这代年轻家长大多都是在一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的敦促和鞭策下长大的。或许是出于善于模仿的天性,或许是出于对这句话的某种特殊情结,总之,当昔日的孩子变成如今孩子的家长后,顺理成章地把这句话传承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并且还与时俱进地将它创新成“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于是,今天的许多孩子在成为学生之前,就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因为家长怕他输在起跑线上。
学习,是如此美好的善意!但家长你可知道,其实对孩子而言,既没有纯粹的学,也没有纯粹的玩,只有学并玩、玩并学!玩是学的最好手段,失去玩的学,就会失去学的最好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孩子是以玩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孩子的任务就是玩!玩得好便能为学所用,玩与学,殊途同归。
玩出灵活的好身体
在上一节里面,我们讨论过运动、灵活的身体的重要,此处不必再多说,且让我们进一步看看游戏是怎样练就一个灵活的好身体的。
揪尾巴——家长和孩子的裤腰里各塞进一张彩色皱纹纸,留出一部分拖在外面当尾巴。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站好,同时数1、2、3后开始挪动身体,想办法揪住对方的尾巴,同时确保不让自己的尾巴被揪住。在一躲一闪间,孩子的大肌肉运动能力获得很好的训练。
跳皮筋——在双腿交替的跑跳中完成全身运动的典型的有氧游戏。虽以跳跃为主,却穿插着踩、摆、钩、压、点、转、踢、绞、绊、绕、掏、顶等十几种基本动作。这些动作能显著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促进身体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
翻绳——只要有一根线在手,通过手指灵活地做支撑、钩、挑、翻、收、放等精细动作,便可以翻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造型。在左右手高度配合、巧妙分工的过程中,手指、手腕、双侧肢体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除了上面几个例子,丰富多彩的游戏举不胜举:开飞机、拉大锯、拍球、踢球、丢沙包、打雪仗、踢毽子、跳房子、打陀螺、丢手绢、钻洞、走矮墙、折纸、拼图、穿珠子……在这些踢踢跳跳、跑跑打打、走走拍拍、折折穿穿的诸多游戏中,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玩个痛快,玩到酣畅淋漓时,自然就收获了一个学习和智力发展的可靠保障——灵活的好身体!
玩出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当孩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对此多半似懂非懂,甚至一无所知。尽管家长的谆谆教诲响彻耳边,孩子照样我行我素,“不知学就知玩”。要是能让孩子像爱玩一样爱学习该有多好!其实,要想这样并不难,只要我们动点脑筋,把让孩子学的变成能让他玩的,“贪玩”的孩子一下就会“贪学”。
“小鸟飞”让初生的婴儿爱学习——当孩子还在婴儿期时就可以适当对他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这个训练怎么开始呢?如果我们对襁褓中的婴儿说:“来,现在咱们练习一下手指。”他会听得懂、会有兴致吗?很值得怀疑!不过,只要稍加改变,把它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情形就会相当乐观。例如:家长伸出一只手,边声情并茂地说“小鸟,小鸟,飞!”边不时将拇指和食指张开、并拢,像小鸟张合翅膀一样。孩子看了通常会怎样?会情不自禁地伸出他的小手,不断模仿家长的动作,还“咯咯”笑个不停。可见,把学变成玩,初生的婴儿都能爱上学习。
“百宝箱”让咿呀学语和初学英语的孩子爱学习——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家长务必创造足够的机会刺激他说话,因为语言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对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怎样让他爱上“说话”这一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呢?当然,家长可以指着一样东西让孩子说出名称,可孩子说不说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若是把想让孩子说的物体(如水果)放到一个大纸盒子里,盒上挖一个小洞,让孩子的小手伸进去摸,摸到什么把它说出来,说对了再给点儿小奖励,那么,不管什么性格的孩子,“打开金口”的几率准保都能大大提升。对初学英语的孩子,让他摸一样东西后用英语说出是什么,效果远远好于让他看着说。
“拾彩蛋”让刚上学的孩子爱学习——汉语拼音是刚上学或即将上学孩子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拾彩蛋”的游戏能让孩子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速度学会拼音。用硬纸板或较厚的白纸做成形状和大小一样的椭圆形“彩蛋”,一面白色一面彩色,并确保每个“彩蛋”的颜色和图案各不相同。然后在每个“彩蛋”白色的那一面正中间画一条直线,左侧写上一个汉字拼音的声母,右侧写上韵母,再沿着直线将“彩蛋”剪成两半。将所有“彩蛋”有拼音的那一面朝上并打乱顺序后,家长每次说一个汉字,孩子根据汉字的拼音拼“彩蛋”,拼完翻过去,如果颜色或图案刚好能接上,孩子就可以把这个“彩蛋”拾走。在指定时间内,孩子可以根据拾到的“彩蛋”数量得到相应奖励。
“蜘蛛侠”让几乎所有的孩子爱学习——这是一个用来与人比赛的游戏,适合所有科目的学习。如果是家长和孩子两个人玩,就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两个蜘蛛网(网丝数量相同,每个网中央有一只蚊子),一个属于家长,一个属于孩子。在硬纸板上画两个不同颜色的蜘蛛侠头像,大小依蜘蛛网的网丝间距而定,并将其剪下来,一个代表家长,一个代表孩子。确定一项比赛内容,如比赛读一段小故事或完成一道数学题,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数“1、2、3”,比赛开始,谁快谁赢,赢了的人将代表自己的那个“蜘蛛侠”在自己的网里向中央移一步。谁最后先到达网中央“吃掉”蚊子,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诸如此类的游戏还有很多,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或创造一些作为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诱饵”。假如孩子真的玩着玩着对学习乐此不疲了,家长到时候对他的“贪玩”恐怕求之不得呢!
玩出非凡的创造力
游戏,尤其是类似“过家家”、表演故事等角色游戏,是发挥孩子想象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式。给孩子几张用过的车票,他可能会演绎出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一桩趣事;给孩子几把小勺子、小铲子,他可能会像模像样地张罗一桌宴请亲朋的“大餐”;给孩子一小块面,他可能会搓出一个球、一个鸭梨、一只小老鼠;给孩子一把扫帚,他可能会给《哈利?波特》编出一个更有“看点”的结局;给孩子一张画了个大大的代表月球的圆,他扮成宇航员走在上面,没准真能讲述一连串“探月之旅”中的奇遇……
只要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道具,他就会结合以往的生活阅历,上演一部部“好戏”。家长可不要以为孩子的行为太过滑稽和可笑,恰是这一个个“稚嫩”的举动孕育了非凡的创造力和成长的真正飞跃!难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这样比喻道:“每一个游戏中的孩子,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创造的诗人。你看,他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面貌呈现出来吗?谁也不能否认,他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他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和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在自编、自导的游戏中时,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否定、质疑、嘲笑孩子,而要表现出关注、肯定和欣赏。第二,在不打断孩子游戏的前提下,适当介入他的游戏,例如,孩子给娃娃盖好“被子”后,家长可以建议:“再垫个小枕头,她(娃娃)会更舒服。”这种简单的介入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家长参与孩子游戏对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第三,对孩子的游戏加以必要引导。例如,孩子对假想的角色(可能是手中的一个玩具)产生摔打等暴力行为时,家长必须通过告诉孩子“这样他会很痛,他的妈妈就会很伤心,就像假如有人打你我也会很伤心一样”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玩出强烈的探索欲
探索欲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探索欲是怎么来的?——是玩出来的!
挖穿地球
两个小孩在院子里挖洞,挖得不亦乐乎。一个在旁边看热闹的大人不解地问道:“你们挖什么呢?”其中一个孩子回答:“我们打算把地球挖穿!”
大人哈哈大笑起来:“什么?挖穿地球?你们把地球当成皮球了吧?”
过了好一会儿,另一个孩子举起一个装满蚂蚁、蚯蚓、小石子和其他“不明物体”的罐子,自豪地对那个大人说:“即便我们不能把地球挖穿,我们照样能挖到宝贝!”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孩子终于不挖了,不是因为他们怀疑自己“挖穿地球”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比挖穿地球更有意思的足够多的宝贝。
挖穿地球,看看地球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东西,没有这最初“愚蠢”的探索欲,怎能有后面意想不到的精彩收获?不难想象,孩子们捧着一大罐“宝贝”回家后,一定会展开进一步探索:为什么蚯蚓是长在土里的?它吃的是什么?这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是从哪来的?……但愿他们不会被家长勒令将这些乱七八糟的脏东西扔出去,因为这些渗透着泥土香气的“宝贝”所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比任何一本教材都更加生动、直接;同时,它们也比任何一本教材都更能激发出孩子强烈的探索欲。
也是因为探索着玩,达尔文成了生物学家,爱迪生成了发明家,徐霞客成了地理学家……而比尔?盖茨,玩成了世界首富。
玩出与人的好关系
许多游戏通常是几个孩子共同玩的,例如“过家家”、“捉迷藏”。孩子们在玩耍时,每个人一开始可能都“各怀心腹事”,例如各自有各自想要扮演的角色、各自希望的玩法等等。而要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就必须想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