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密尔顿后来说的是朝人开枪。
伦诺克斯此行的使命,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当地为了跟印第安人打仗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兵,这时集合起来,决定向内维尔的府第进发,他们以为伦诺克斯是在那里(其实不是),想把他抓起来。第二天上午,40来名民兵包围了内维尔的房屋。内维尔从屋里开枪,打死一人。那伙人朝里屋里开火,内维尔的奴隶则朝外射击,双方交火。不久,那伙人撤退了,但内维尔知道他们还会来的。
次日下午,大约500名民兵向内维尔的楼房围上来。内维尔这位老将军则是从附近一座碉堡请来了10名士兵保护他。这些士兵赶紧把内维尔悄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他们继续扼守楼房,拒绝向民兵投降。双方激战了一个钟头才停火,有两名民兵被打死了。士兵们投降,民兵们把内维尔的府第烧个精光。历史上的“威士忌暴乱”就这样开始了。
华盛顿本来很可能会避开这一危机。1792年,他曾力辞第二个总统任期。当时他已经60岁了,经过独立前的边疆战事和独立战争的劳累,他本来健壮的体魄已开始恶化。医生从他大腿切除了一块肿瘤(自然没有麻醉——他听见外科医生说“割掉……再深一点……瞧他忍耐力多强!”)接着,他又患了一次严重的肺炎。他熬过来了,但总统的许多朋友都认为他再也恢复不到原先那样降了。他感到容易疲倦,记忆力也减退了。
//
………………………………………
一乔治…华盛顿与威士忌暴乱(4)
………………………………………
他也觉得第二个任期难熬。他开始意识到国内以及他自己政府班子内的分裂趋势难以弥合。内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即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和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成了新成立的两个彼此激烈对立的政党的领袖。汉密尔顿的联邦党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重商经济。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则主张小农经济,认为政府对人们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在华盛顿第一个总统任期内,这两派之间的敌意已不断加深。双方都利用报纸鼓吹自己的观点和攻击对方。共和党人指责联邦党人是君主主义者,联邦党人则指责共和党的主张是无政府主义。华盛顿知道他没有什么办法来制止其中的任何一方。
除了政治分歧以外,还有地区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之间不和。总统甚至在任命外交官时也得小心翼翼在北方人和南方人之间求平衡。
然而,华盛顿面临的更严重威胁是西部有可能脱离联邦。英国观察家认为美国西部与东部的联系“非常靠不住”,西部可能会分离出去。正如总统所知,英国人和西班牙人都在寻找一切机会来加剧美国国内的紧张局势,扩大他们自己对美国边疆的影响。
华盛顿十分认真对待西部闹分裂的威胁。他认为保住西部边疆才能维持全国的团结,使北方和南方联结成一体。可是他控制不了西部边疆。杰斐逊就说过,如果西部决定脱离联邦,“我们会毫无办法留住他们。”
华盛顿很可能想退休轻松一下,可是只有他一个人能超脱党派和地域的纷争,把全国维系在一起。两年前,当总统差一点死于肺炎时,杰斐逊曾写信给一个朋友说:“你无法想像这一次公众情绪有多么紧张。它证明多少事都有赖于华盛顿的生命。”在总统考虑去留时,杰斐逊对他说:“如果北方和南方都见到你在,它们才会继续联在一起。”在公众集会和报纸上,大家都恳求他连任。
不论华盛顿是否真的想要回家,他最终还是同意把他所说的“这个极其令人苦恼的差事”继续干下去。如同四年前一样,奄团全体一致奄他连任总统。
第二个任期果然像他担心的那样困难重重。杰斐逊认为华盛顿越来越偏向汉密尔顿,感到失望,于1793年底离开了内阁。共和党报纸开始公开批评总统。全国各地,包括宾州西部,都成立了名叫“民主社会”的政治俱乐部,支持共和党人的主张。华盛顿一向反对政党活动,认为政党是“破坏公众安宁的纵火犯”,是想要“毒害人们的思想,挑起不满”。
西部又出了新的麻烦。有两次,“衣冠楚楚”的美国人找过英国大使,商谈了边疆地区与英国结盟的问题。宾州西部的人也找过西班牙大使。美国政府发现了这几次晤谈的情形。还有一份可信的报告交到了费城,说肯塔基人打算进攻新奥尔良人和退出联邦。
当内阁于1794年8月2日开会讨论宾州西部的暴乱时,上述种种事态都盘旋于与会者的脑海之中。汉密尔顿自然坚持要派兵去抓那些牵头袭击联邦官员的人。他知道华盛顿不喜欢“民主社会”,所以特别提到有些人组织“正式公众集会”,鼓动抗税。与会的宾州官员则坚持说该州的司法系统有能力去查处暴乱分子。最后,总统指派一个三人委员会去西部,要求闹事的人遵守法律。
然而,不论是在内阁会议之前或是会后,华盛顿都肯定汉密尔顿的意见是对的。情况变了。内维尔的家遭袭击,对此,政府应做出强有力的反应。前些年,总统一直不同意用武力强行征收威士忌税,可是当地人的反抗已变成了公开的暴乱。
华盛顿为了创建独立的合众国而历尽艰辛,长期战斗。在战胜了英国以后,新的国家有可能陷于无政府状态,这时华盛顿又是坚决主张制定新宪法的领导人之一。他全心全意致力于创建和巩固一个团结的新国家。可是如今的政党活动、地区矛盾和敌国阴谋使他的全部心血都有可能付诸东流。是时候了,该发出信息,表明政府将认真执法,国家将保卫自己的领土,由宪法提出并由13个州批准的共和实验将要坚持,决不能一遇挑战就放弃。华盛顿决
心用联邦军队镇压宾州西部的动乱。
这一决策是有巨大风险的。政府并没有常备军可派,所以华盛顿将不得不要求几个州召募兵员。这些州将不得不征兵。大部分被征入伍者将是穷人,而且可能不愿意讨伐同胞。许多新兵将毫无军事经验,让这样的军队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一个陌生的、高低起伏的地方,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切还必须迅速完成,倘若这支军队不能在严冬来临之前进到山那边,那就得等到翌年春季,而那时也许就太晚了。
此外,费城这临时首都里的人还不了解敌人有多厉害。日复一日,不时有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在内维尔住宅事件以后,当地一些较体面的人也变得激进起来,鼓吹对抗联邦政府。8月初,在当时只有1000人口的匹兹堡,居然有7000人聚众闹事。他们还扬言要捣毁这个“罪恶之城”,城内居民招待他们白喝了大量威士忌,他们才算罢休。华盛顿对那些边疆人的野蛮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倘若那些人组织起来对抗联邦军队,那也会是危险的敌人。
//
………………………………………
一乔治…华盛顿与威士忌暴乱(5)
………………………………………
总统派去的三人委员会提出了和平解决方案,却遭到暴乱分子拒绝。更糟的是,暴力事件还从宾夕法尼亚向另外四个州蔓延。英国人正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声称合众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已陷入最严重的危机。华盛顿怀着“最深沉的遗憾心情”,为了维护“联邦的切身利益”,正式要求各州提供12000名兵员来镇压威士忌暴乱分子。
∩是谁来统帅这支军队呢?要问谁曾经领导这年轻的国家度过最严重的考验,那答案只能有一个。在8月底9月初,总统决定亲自挂帅。在职总统亲自统领军队出征,这是头一回,也是惟一的一回。华盛顿自己为什么决定这样做,旁人不得而知。但他亲自掌握军队,起码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总统希望对军队的行动起一种节制的作用。倘若军队对待宾州西部的公民严厉得过分,人民对政府的支持就会很快减弱。一位观察家指出过,华盛顿带兵时一向是“不知疲倦”地教育官兵“小心尊重同胞公民的权利”。第二,他亲自出马,会比任何其他的举措都更有效地证明政府要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
10月初,这支联邦军队集结于宾州的卡莱尔。华盛顿离开费城去卡莱尔时,一定回想起他率军征战的日子。他最初统帅大陆军队与英军交战,已是将近20年前了。而此时他要指挥的这支军队,却是要对付自己的同胞,同胞中的许多人准会觉得他和他领导的政府是像英国国王一样压迫老百姓。暴乱分子当中很可能还有些人当年曾经跟随他一起闹革命,如今却成了对立面。这决非他所愿看到的局面。
华盛顿如今已是62岁的老人,身体状况跟当年南征北战时无法相比了。两个月前,他骑马时闪了腰,疼得在马背上直不起身子——这是他在身体上头一回出现严重伤痛。
但是,这位总司令10月4日重新穿上革命战争时的戎装,骑上大马检阅他的军队时,没有显露出丝毫衰老的迹象。在场的老兵们一定都为自己这位如今上了年纪的统帅感到骄傲。一位军人后来用夸张笔法写道:“这位人民的英雄,像赫克托耳一样威风凛凛,又像帕里斯一样风度翩翩,徐徐策马走在随行军官之前,他那锐利的目光片刻也不曾离开他的钢铁将士的闪闪光辉。”(赫克托耳和帕里斯都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前者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后者则以英俊著称。——译注)全国各地的报纸都详细报道了这一场面。欧洲各国驻美公使也都给自己国家发回了报告。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边的人们也都奔走相告。
结果证明,联邦政府是过高估计了暴乱分子的抵抗决心。宾州西部的动乱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8—9月间,西部各县代表开会时,只有很少的人主张脱离联邦或抗击联邦军队。当西部人们得知华盛顿亲自统率联邦军队向西边进发时,暴乱的头头们有的屈服了,有的躲进了荒野之中。总统跟军队行动两个星期以后,就感到局势已趋向平稳,他放心地返回了费城。
↑队继续西进,但抵达闹事的那些地方后,发现已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经过两个月的调查,有20名嫌疑人被送到费城受审。其中只有两人被判刑,总统随即赦免了他们。杰斐逊就此嘲讽说:“一场叛乱被宣布和公告于世,被派兵讨伐,却始终未被找到。”
然而华盛顿以坚决行动消除威胁,就证明了联邦政府是维护法律的。许多人仍然担心政府会摧毁他们所珍惜的自由。但正如华盛顿总统在他的告别演说中所指出的,一个强有力的而不是软弱的政府正是“你们在家时的宁静、你们在外时的和平、你们的安全、你们的繁荣以及你们如此高度珍视的自由的主要支柱”。
至于威士忌销售税,政府在边疆的征税始终并不顺利。杰斐逊在1801年就任总统后,就和国会一起迅速将该税取消了。
而华盛顿个人在受到国人感谢的同时,也有所获利。宾州西部恢复平静,加上边疆一带几次打败了印第安人,那边的地产大大走俏。在暴乱平息之后的几年间,华盛顿在西部的地产增值了50%。
附录
华盛顿总统1794年9月25日公告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公告
兹鉴于本人曾希望宾夕法尼亚西部若干县内的反对合众国宪法和法律的活动会逐渐减退,最初曾认为只需采取征召民兵的措施而不必立即组建队伍,但如今形势表明,仅仅要求人们服从法律此外别无其他任何条件的宽厚建议只获得一部分人接受;与政府身份并非相悖的种种调解均告无效;当地的良民已无法以其影响和榜样敦促恶人改邪归正,而被迫联手自卫;已表示的宽厚姿态被曲解为担心公民不愿采取行动;审视叛逆性反对态度之严重后果的机会已被利用于鼓吹无政府主义;有人企图通过使者促使支持秩序的友人不再支持秩序,甚至邀集敌人采取类似的暴乱行动;事实已证明每一次的执法努力都始终遭到暴力反抗;因此,政府遭到藐视,问题已发展到是否可以让合众国的一小部分给整个联邦发号施令,不顾人们的和平愿望而恣意胡作非为。
//
………………………………………
一乔治…华盛顿与威士忌暴乱(6)
………………………………………
有鉴于此,本人,乔治·华盛顿,合众国总统,遵照宪法赋予本人的“注意使法律得到切实实施”这一崇高的和不可推卸的职责,痛心于若干公民反对自己政府的暴行玷污了美国的名声,念及如今已不可再生错觉,而只能决心真诚依靠一向善待我国的仁慈的上帝,迫使顽固抗法者服从法律,兹郑重宣布,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民兵已欣然应征服役,以高昂爱国热忱,担负起当今虽然痛苦但却必须执行的任务;按照一切合理的预期已足以完成当前紧急任务的兵力,业已开赴动乱之地区;凡信赖政府保护者皆会得到合众国军力之充分救助;凡曾经违反法律但从今以后不再有违法行动者将可受到宽大处理。相关指示业已下达。
本人还要告诫一切个人、官员和团体皆以憎恶之心对待那些直接或间接导致如今不得不以军力予以镇压之罪行的举动;在各自领域内制止那些受误导者或存心不良者颠倒黑白和煽动不满的言行,并且认识到自己作为合众国人民,蒙上天恩惠,得以在完全的自由之中,经郑重考虑,在开明的时代里奄出自己的政府,所以须坚定维护宪法和法律以充分表达对这一天赐恩惠的感激之心。
最后,本人再次警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教唆、帮助或支持上述暴乱分子,否则将自负其咎;本人还要求所有官员及其他公民各尽其责,尽己所能,将一切犯罪分子缉拿归案。
兹证明本人已令此件加盖美利坚合众国印章并经本人亲笔签名。特此公告,1794年,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第19年,9月25日,于费城。
乔治·华盛顿
//
………………………………………
二林肯与《解放宣言》(1)
………………………………………
林肯的内阁班子就职还不满一个月,内战就爆发了,所以国家大事基本上就是当时的战事。
亚伯拉罕·林肯与《解放宣言》
1862年9月21日,星期日,临近午夜时分,八名黑奴逃出了他们的主人在威尔明顿的种植园,藏匿于北卡罗来纳的夜幕之中。他们呆了一个钟头之久,等末班巡夜人走过以后,才一个个地往外溜。他们当中有一个24岁的小伙子名叫威廉·本杰明·古尔德,矮个子,说话细声细气。他溜出篱笆,爬向河边。一阵夏末凉雨之中,八个人在开普菲尔河边会合,解开一条小船的缆绳,顺流而下向大西洋漂去。
他们知道这一趟夜航危险重重。在天亮以前,他们必须走完28海里的水路才能入海,可是他们不敢扬起风帆。从威尔明顿到河流入海,这一路上都有南方邦联的岗哨。那些大兵随时可能获悉有奴隶逃亡而出来搜捕。这八个人一路上只敢轻声划桨。
威尔明顿是南方邦联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布防严密。开普菲尔河的入海口更有一个重兵把守的堡垒,叫卡斯维尔。海口已被北方联邦的舰艇封锁,卡斯维尔的守军则严防北军登陆入境。古尔德和他的同伴们明白,他们只有躲过卡斯维尔守军的眼睛,划进大海,才有自由。
古尔德是个聪明人,读过很多书,他懂得逃亡要选对时机。逃亡的奴隶一旦被抓住,是必死无疑的,大多被奴隶主处以绞刑,“以儆效尤”。内战爆发了,古尔德久盼的时机终于来临。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内战刚一开始,他就决定出逃,因为只要一投奔到自由旗帜之下,就会得到保护。
内战爆发于1861年4月。一些在奴隶主家里干活的女黑奴听见奴隶主们说,北方联邦把逃亡的奴隶征集入伍,投入战争。人们纷纷传言,逃出去的奴隶一被北军抓住,就被当做敌人的财产加以没收。然而,奴隶们仍成批地逃亡,奔向北军兵营,自报为“走私品”。被没收的“走私品”并没有自由,可是不会再交还给奴隶主。对于古尔德和其他逃亡者而言,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古尔德和他的同伴们刚好在天亮之前,从卡斯维尔堡垒守军的鼻子底下溜进了大海。大西洋面阵阵晨风之中,正好有两艘北军舰船在巡弋。八名奴隶看见军舰上有联邦的旗帜飘扬,就高高挂起风帆,向一艘军舰靠拢。舰上的水兵把他们拉上了甲板,尽管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卡斯维尔堡垒守军的目光注视之下,但是八名奴隶已经安全了,兴奋地报告自己是“走私品”。水兵们高声回答:“欢迎来到美国军舰坎布里奇号上来,伙计们!”另一艘军舰在当天,即1862年9月22日,星期一,航海日志上记载:“11时20分,坎布里奇号报告从卡斯维尔堡垒口外一条小木船上起获八件走私品。”威廉·古尔德的目的达到了。他还不是自由的人,但已不再是奴隶了。
同一天,在“坎布里奇号”军舰“起获八件走私品”之后半个多小时,林肯总统与他的内阁成员们走进了会议室。这本来是星期一的例会,林肯通常都是在会上与他最亲近的顾问们讨论联邦政府最紧要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林肯的内阁班子就职还不满一个月,内战就爆发了,所以国家大事基本上就是当时的战事。9月22日这次会议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可是与会者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将会在美国历史上大书一笔,它将记载林肯总统政治上最大胆和最雄心勃勃的一项行动。
那一天凌晨,林肯跟平时一样早早起床,太阳刚升起,还没吃早餐,他就顺着宾夕法尼亚大道走到陆军部大楼。那里原先用做阅览室的一间小房如今是电报中心,虽然到处都是成堆的纸张,但却跳动着生命的脉搏。电报员们在电报机和文档柜之间不停地来回穿梭。林肯天天一早来这里,有时电报房里还没有人,但几十台电报机仍在嘀嘀嗒嗒响个不停,收报发报。
林肯总统经常是在这个拥挤的房间里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仔细阅览前线发来的战报和消息,从而如他所说,能以“最新的面孔”思考战略问题。电报房一位雇员回忆说,“林肯一天从白宫来好几次。”为了避免人们来找他,他在这里没有专用的办公桌或固定的座位,而是常常坐在陆军部电报管理员的桌旁。在这里,他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不会像在白宫那样老甩不开事务的纠缠。他曾对一位电报员说:“我来这里能躲开那些纠缠者。”
林肯说的“纠缠者”,包括受他欢迎来到白宫的成批民众。这位出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农民家庭的总统,坚持白宫要对百姓开放。一位记者在《萨克拉门托联合报》上写过他在林肯会客室的见闻:“没有任何人把守大门,成群的人,衣着整洁和不整洁的都有,都是自由进进出出。”据这位记者说,有些人还是“猎取纪念品的破坏分子”,在白宫扯下小片的窗帘片或地毯,拿回家当文物收藏。
//
………………………………………
二林肯与《解放宣言》(2)
………………………………………
然而,多数人是来恳求林肯给予宽恕的。有一次一名联邦士兵被判死刑,就得到了林肯的赦免。据另一位记者报道,“林肯比世上任何人都憎恨杀人,只要有可能,他总是想尽办法宽恕别人。将领们要枪毙一个人,往往都得抓紧,趁消息传到总统那里之前就行刑。”
阵亡官兵的遗孀或母亲总能得到林肯的关照。有一次,一名贫苦的阵亡者遗孀向林肯哭诉了她的困境,林肯设法让她在华盛顿一个邮政局当了职员。还有一位老妇已有一个儿子阵亡了,另一个儿子因为当逃兵而将会被军队枪毙,她给林肯写信请求赦免他。林肯回信了:“倘若这个人有两条命,枪毙一次也应该。可是他死一次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你这个儿子会得到赦免。”
林肯尽管珍惜人命,但宽厚也是有限度的,他会区别什么人是被不幸的环境逼上了歧路,什么人是咎由自取。有一次,一位从马萨诸塞州选出的众议员请求林肯赦免一个犯了罪的奴隶贩子,把那个人从监狱放出来。林肯对这位众议员说:“你知道我的弱点,容易发善心。倘若这个人是误杀了一个人,也许我会原谅他。可是这个人是到非洲,从非州的母亲们那里夺走她们的孩子,这比最残忍的杀人犯更可恶。不!让他烂死在监狱里,我也不会给他自由。”
除了公务的沉重压力以外,林肯在家里还要受他妻子玛丽的折磨。玛丽是个难以相处的人,而且心理上有毛病。她花钱大手大脚,在华盛顿几家豪华商店用她丈夫的名义立账赊购。林肯到了白宫才几个月,就不得不借钱替玛丽还债。林肯的一位老朋友写道:“林肯处处都很节约,可是他妻子却背地里奢侈享受。”
更糟的是,在林肯当选总统后不久,他们12岁的儿子威利因患伤寒而死了,林肯十分悲痛,玛丽则简直是毁了。她这时最喜欢的消遣就是花大钱请所谓“神视者”帮她见见她的威利。她对亲戚说:“威利还活着呢,他天天夜里来到我的床边,还是像往常一样甜蜜地向我微笑哩!”她一直控制不住自己的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