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匡胤传-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光翰道:“大哥的心思我明白了。要我二人先走,是要将这火焚万花楼、家灭九族的罪名,一人担当起来。
赵彦徽道:“那怎使得!还是有罪同当吧!”
说罢,随手扯下帏幕,便在一盏宫灯上燃起来,口中还不停的叫着:“杀人、放火!杀人、放火!”想这万花楼上,到处是绫罗绸缎,丝麻制品,一见火,还能不燃起来!一霎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巡城兵马司周凯,一见火起,大惊失色,下令五营兵丁,不惜一切,全力救火。这时,夜已深了,风也大了,风助火势,烧得更旺了。正是:
云浓烟浓夜更浓,灯光火光满天红,
窈窈娇姿何处去?半城繁华灰烬中。
趁着这烟雾弥漫,天色黑暗,勾栏内外一片大乱之际,赵匡胤等三人,从假山后面红墙上越出,走小巷,钻背街,来到一处僻静地方,这才停下脚步。
赵匡胤道:“二位贤弟,趁此夜黑人静,无人察觉,快快各自回府躲藏,自然无事。”
张光翰道:“大哥你呢?”
赵匡胤随:“愚兄虽然刚到京都,但是已被苏天豹那小儿见到。今晚之事,明朝便会传遍全城。小昏王得知岂肯善罢干休?”
赵彦徽道:“那大哥就连夜逃出城去,远走高飞便了!”
赵匡胤道:“我若逃跳,十分容易。不过,惹下了这场大祸,岂不连累我那年迈双亲?遇兄怎忍心就此一走了之?”
张光翰道:“大哥之言差矣!你若不走,也无济于拯救伯父伯母。你若逃走,虽有苏天豹的参本,又有谁人作证?伯父只要一口咬定,儿子发配大名,不在家中,纵然被打入天牢,也不能马上定罪,以后搭救,尚有可图。”
赵彦徽道:“还是我说得对。大哥快快远走高飞去吧!”
赵匡胤道:“如此说来,我那年迈双亲,就拜托二位贤弟多加照应了!”
张光翰道:“大哥放心!我们弟兄一定尽心就是。”说着,又把手中龙泉剑递给匡胤:“此剑大哥带在身边,权作小弟陪同!”
赵匡胤十分感激道:“多谢贤弟!”
说罢三人拱手作别。
赵匡胤又穿过两条小巷,已到西北城角。他心中明白:现已夜深,城门早已紧闭,何况巡城兵马司知道万花楼起火,犯人在逃。今夜严加戒备,明朝全城搜捕,此乃意料中之事。所以他每行一步,瞻前顾后,格外小心。
突然两声锣响。赵匡胤急忙闪身躲进一处破屋,看见巷口转弯处,两个巡更人走过,一人挑灯,一人敲锣,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又黑又冷的小巷里转悠。他一动也不动,待巡更人去远,才急忙步向前,绕过城角处的一片苇塘,溜着城根向西门走去。他知道想从城门出去是困难的。不过,距城门不远地方,有一甬道,是上下城楼之路,只要能从那里登上城头,要逃出去就容易了。于是他蹑足潜行,向甬道靠近。当他观察周围确实无人防范,两个箭步就上了甬道,一直往城头跑去。他刚登上城垣,迎面来了两个巡城小校。那小校大喝:“谁?”
赵匡胤道:“我。”小校问道:“在此做甚?”赵匡胤道:“爷爷要出城!”
说着随手一剑,结束了一个。那个刚要逃跳,被赵匡胤又一剑透心穿过。只听他惨叫一声,顺着甬道,滚到城下去了。北面不远处,巡城兵丁听到动静,举着灯笼火把,追赶过来。赵匡胤一晃,转身就往南逃。没跑多远,南面也有巡城兵丁,举着灯火,围了上来。赵匡胤一看,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真到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时候了,于是大吼一声,挥动手中宝剑,向迎面前来的兵了杀了过去。只见他:
“人动乌云滚,剑飞雪片落,
乍时腥风起,转眼血成河。”
赵匡胤被巡城兵丁围在城垣之上。虽然那兵卒死伤不少。但是,闻讯赶来的越来越多。赵匡胤暗想:要杀到筋疲力尽,必然束手就擒,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他虚晃一剑,声东击西,把靠近城谍的两个小校,一剑一个砍倒,飞身跃上城堞,猛然一个倒挂金钟,翻下城垛去了。巡城军校一齐放箭,但因夜深天黑,云低雾重,一霎时,就不见人影了。
赵匡胤跳下城来,涉过护城河,一直往西,拼命奔跑,直到东方微明,方放慢了脚步。他回头望去,汴京城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了,不觉心头一阵酸楚,暗自想道:千里迢迢回到家中探望父母,不料一宵未过,就又要远去他乡,不给爹娘惹下一场大祸。不知家中眼下情况如何?再一想:嗐!大丈夫志在四方,在外面闯上一番,若能建功立业,再回来杀奸除恶为亲人报仇也就是了。赵匡胤决心已定,撒开大步,头也不回,直奔远去。
………………………………………………
第03章野店论英雄
风雨交加之夜,一位云游道士与赵匡胤纵谈天下大势,并说:“从目前天下大乱的情势来看,急待出现一位有胆有识的大英雄,力挽狂澜,拯救国家,造福万民。”
早春天气,乍寒乍暖。赵匡胤连夜离开了汴京,因为害怕官兵追捕,不敢走大路,便选择西南偏僻小路急行,天色微明,已经奔跑了几十里。这里岗阜纵横,树木丛杂,便于隐蔽,他料想东都汴京的铁骑,不会向这方追了,这才松了一口气,坐在林中略事休息。
他暗想:这次事闹得不轻,那幼帝刘承信必然会下令全国州县通缉搜捕,如果想找个安身之外,唯一办法,就是到关西去。那里天高皇帝远,藩镇的节度使们各霸一方,不听朝廷命令,如果到那里投军,便等于得到了一块可靠的护身符。想罢,便立起身来,径向西走去。
不到二天,已过了郑州辖境,进入山区,赵匡胤知道已完全摆脱了追捕,便放胆前行。不料,天公偏不作美,阴云四起,又断断续续下起了蒙蒙春雨。山间小道,不仅泥泞难行,而且加重了春寒。匡胤逃出汴京,身边虽还有几两碎散银子,却无行李和替换衣服,最怕被雨淋湿。这天,他已绕过西都洛阳,来到一个叫周桥的小镇,看看雨点更大,便走入一个小酒馆避雨。因为地方偏僻,又不是中饭时候,酒馆中却无一人。匡胤坐了下来,要了两碟小菜,一壶热酒,自酌自饮,聊驱寒气。
不多时,只听门帘响处,走进一个人来。匡胤抬头一看,只见那人年纪四十开外,头戴一顶乌角巾帽,身穿蓝布道袍,身长七尺,三绺长髯飘拂胸前,腰系丝绦,打扮得不道不俗,脸色黑中透红,虽然称不上俊美,却神情飘逸,很有点山林隐士风范。匡胤看得眼熟,却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曾经会过。
那人进得门来,一眼望见匡胤,不由一愣,立定脚步,对匡胤端详一下,满面含笑地走上前来,躬身对匡胤一揖,说道:“幸会,幸会,最难风雨故人来,在这荒村野店,风雨交加之时,不意得会贵客,真乃一大乐事,不知可允许贫道同坐,一谈心曲吗?”
匡胤本是个豪爽的人,且又见这人谈吐不俗,也慌忙立起,拱手为礼,说道:“四海之内皆兄弟,萍水相逢也是缘分,坐下来谈谈,以消寂寞,有何不可!”
那人道:“难得贵人应许,贫道无比荣幸。”
随即,又是一揖,然后在匡胤对面座位上坐定,望了桌上一眼,只见酒菜简单,即唤店小二加二荤二素,四样热炒,再烫二壶热酒来,又说:“连同这位客官的酒菜,一并算在我帐上,由我一总付帐。”
小二答应,入内准备。
匡胤连忙道:“这怎么可以叨扰。”
那人学着匡胤的话笑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萍水相逢,也是缘分,何必客气!而且贫道与贵人也算是老相识了。”
匡胤听后,不由愕然道:“恕在下眼拙,竟想不起来,在何处会过先生?”
“贫道苗训,向来以卖卜为生,曾在东都州桥下,开过一个算命馆。”他说着,又压低声音道;“贵人可是赵东赵公子?当年也曾找贫道算过命,不知贵人还能记得吗?”
匡胤经他一提,这才想起来,忙又站起重新见礼,说道:“原来是苗先生,在下一时未想起来,还望恕罪。”
苗训也站起回礼,然后二人坐下。既然扯上旧交,便又新近三分,加之古人有首四喜诗,讲人生四大乐事,便是:
久旱遇新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如今匡胤与苗训,可以算得上“他乡遇故知”了,一时的局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却说这苗训,字光义,河中府人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知。他想到,自唐代后期以来,形成各地藩镇割据一方,造成中央命令不行,国家四分五裂,终于导致唐朝灭亡;此后虽然又建立了新朝,但政令只能推行于中原一带,不但全国仍不统一,而且缺乏英明的帝王,故而在短短不到五十年中,中原竟换了四个王朝,征战杀伐,年年不断,弄得民不聊生,国家元气日衰。苗训根据乱极必治的古训,觉得中国已到急需出现一位英才,统一国家,安定百姓的时候了。所以,他就以卖卜为名,云游四方,希望能发现一位英明之主,以自己之所学来辅助他建功立业,达到定国安民的目的。但他在各地云游十余年,看到那些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将军,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而且自唐朝以来,形成的藩镇势力,已把节度使这个官位当成私有,父传子,子传孙,实际上已变成一个小朝廷。致使几代人养成了狭隘自私,凶暴专横的性格,不管百姓死活,互相勾心斗角,以保持和扩展自己的腐朽势力。要想从中寻出一个有资格有能力统一全国的人才已不可能,因此,他又把希望寄托于平民出身的新生力量上来。几年前,他卖卜于东都开封府时,就听说赵匡胤武艺超群,为人正直无私,爱打抱不平,在京城百姓中极有威望。后来,赵匡胤偶而为了玩耍,和张光翰、赵彦徽一同到苗训相馆戏算一命。谈吐之间,苗训见赵匡胤颇具雄才大略,因而,想激起赵匡胤争夺天下的雄心,故意讲赵将来有九五之份。谁知赵匡胤听后,以为苗训是在挑动造反,蛊惑人心。一怒之下,砸了苗训命馆的招牌,把苗训赶出了东都。想不到今天又在此相会。
当下苗训低声对匡胤道:“公子近来在京作为,贫道已有耳闻。不知公子今后打算投奔何处?”
匡胤道:“目前朝内奸臣当道,政治腐败,难有出头之日,因想投奔边疆,抵御外族,在战场上为国家出力。目前听说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正在招兵,因而想前往投靠,谋一职事,作为安身之地。”
苗训听后摇头道:“王景崇仅靠能言巧辩,见风使舵,现虽升至金吾大将军高位,然实非济世之才,目前虽在招兵,其实并无抵抗族巩固国土之心,不过是为了扩充自己实力而已,且此人胸无韬略,畏首畏尾,不久必当消亡,实非可赖之人,公子还是不要投奔他为好。”
匡胤叹道:“先生分析精辟,深合吾心,只是目前在下急需寻个立脚之处,干一番功名,除王景崇外,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拥有重兵割据一方,不知投奔其处,是否合适?”
苗训道:“李守贞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且残暴不仁,早已丧尽民心,目前全靠高压政府,维持他的统治,然而已似烈日下的冰山,距崩消之时,也就不远了。”
匡胤道:“如此说来,也去不得了,那么,如何是好?”
苗训道:“要干一番事业,图个出身,必须先了解天下大势,顺应天时,方能有所作为……”
正说到此处,店小二已将酒菜送来。苗训吩咐把匡胤要来的冷酒撤下重烫,随即给匡胤换上热酒,劝匡胤干了一杯,吃了几口菜,然后继续说下去。
苗训道:“纵观目前国家局势,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东有南唐、吴越、闽,西有回鹃、后蜀、大理,南有南平、楚和南汉.北有定难、契丹等,各自称霸一方,连年来互相杀伐,真是民不聊生。古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目前国家动乱数十年,正是达到分久必合的时期,然纵观天下大势,南汉、后蜀、吴越、闽、大理、吴越等国家,偏安一隅,志在自保,并无统一国家之志。南唐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但目前南唐主李璟,柔弱无能,重文轻武,不能适应目前天下局势,日久必衰。唯有中原的大汉,虽被尊为正统之主,但是高祖去世,新主登基,重用苏逢吉等奸臣,流连声色,不思进取。靠他来统一国家也是不可能的。加之,不能团结臣民,使人心离散,河东的刘崇、河中的李守贞、凤翔的王景崇、山东的慕容延超等节度使,并不听他号令,汉主刘承情实际上已经势孤力单,目前又采取排挤贤良和杀戮勋臣、武将的政策,企图巩固统治,岂不知这样恰恰加速了他的灭亡,估计不久,必然激发事变,国祚也发发可危了。”
苗训讲毕,又叹口气道:“从目前天下大乱的情势来看,急待出现一个有胆有识的大英雄来,稳定局势,力挽狂澜,拯救国家,造福万民。”
说罢,他略一停顿,瞟了匡胤一眼,又接着说道:“贫道有一句肺腑之言相告,望公子不要动怒。贫道周游全国十余年,阅人多矣,要说雄才大略侠肝义胆的英雄,实在还没见过有人能比得上公子的,难道以公子的侠肝义胆,竟没有这种救国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志吗?”
匡胤苦笑道:“匡胤不是个没志气的人,只是目前到处流浪,连个栖身之处都没有,要作一番事业,谈何容易。”
苗训道:“不然。孟夫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试看古时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是经过艰苦磨练然后有成的?以目前而论,那些王侯子弟,平素养尊处优,又有哪一个能救得天下?公子今后必有际遇。”
匡胤道:“不知我今后应该往何处?”
苗训道:“凤翔虽不值得去,但关西地方富庶,卧虎藏龙,不妨先去关西,多结交些英雄豪杰,乾在西北,为天地之尊,可先往一游,然后往南往北,南方离地属火,北方坎地属水,水火并济,龙虎相会,必然有所作为,以后境遇当日佳,前途不可限量。”
匡胤连忙称谢。
二人边吃边谈,不觉三壶酒喝个净光,天已接近傍晚,苗训会了帐,同匡胤一同走出门来,只见雨虽小了,仍然未停。
苗训道:“贫道因事来此,寄居在镇口亲戚家中,公子何不就在此暂住一宵,待天晴后再行,如何?”
匡胤看雨未停,天已晚,料想也走不得,遂点头同意,跟着苗训来到他亲戚家中借宿。夜晚,苗训又少不得陪匡胤谈了半夜,匡胤见苗训学识渊博,也十分钦佩。
次日早晨,天已放晴。早餐后,匡胤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便别了苗训,一路往关西行来。沿途山高林深,道路崎岖,人烟稀少,这使赵匡胤不得不及早投宿,以免错过宿店。
不觉过了十余日,赵匡胤一路上心事重重,思绪万千,这天来到函谷关附近,正是古时老子骑青牛出关之地。匡胤不由想起了老子,由老子又想到那天晚上苗训给自己讲的话,其中有《易经》里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又说要“知变、应变、适变”,才能“避凶就吉”。赵匡胤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想着想着,不知不觉错过了宿店。这时猛然抬头,只见眼前一座大山:巍然峭壁万仞,苍茫云绕雾缠。天很快黑下来了,偏偏这时又下起了小雨。赵匡胤心想: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来到这么一个鬼地方,今夜可到哪里安身呢?也许是因为天色黑了,忽然发现山角下有火光一闪。定睛看时,在那小松林后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个破庙。于是他随即向着那闪光的方向走去。下了石板坡,绕过小松林,破庙已在眼前。尚未走近,就听到庙内有唏嘘抽泣之声。他想:天色已晚,荒山野庙,还有人在此啼哭?待我进去看个明白。说着,走进庙门,抬头一看,大吃一惊。只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站在供台之上。手挽从梁上垂下的丝绦,紧闭泪水纵横的双眼,口中喃喃言道:“儿啊!爹爹无能救你,只有先走一步,在那阴曹地府等候我儿了!”说罢,将头颈伸进绦环之中,双足一瞪,身子就悬在了空中。赵匡胤一看,飞身上前,拔出宝剑,将丝绦斩断,双手一托,把老者轻轻放在地下,连声呼唤:
“老人家醒来!”
那老者慢睁二目,看见一个红脸大汉,站在自己身旁,知道是他将自己救下,连声叹息道:“壮士不必救我,还是让我早死的好。”
赵匡胤道:“老丈有何难处,竟悲观若是,来此荒庙自寻短见?”
于是老者向他叙述了自己的遭遇,说道:
“我叫张义,家住山前五营堡。老伴去世,身旁只有一女,名唤巧姐,年方二八,许与山后李家庄李员外之子为婚。早已到了迎娶时候,可是因为山上贼寇经常下山拦路抢劫,花轿多次前来迎娶,尚未过山就被抢去,因此亲家差人前来退婚。可是我儿巧姐,至死不肯。我是万般无耐,才想出一个坏主意。”
赵匡胤道:“啊?什么坏主意?”
张义道:“就是让我儿女扮男装,我做老仆相随,企图侥幸过得山去,以了心愿。”
赵匡胤道:“此乃好主意也!”
张义道:“好什么好?刚到此地,就遇到强贼下山。他们见物劫物,见钱抢钱。我那女儿也被山贼掳上山寨去了。想我儿性情刚烈,一旦真情泄露,她将定死无疑。我儿一死,我还苟活于世做甚?还是让我死去的好。”说罢又痛哭起来。
赵匡撒道:“老丈不必啼哭。你那女儿既是男子打扮,大料今晚尚可无事。明日一早,由我上山,去为你讨还女儿便了!”
张义闻听,倒身叩头,千恩万谢。赵匡胤急忙扶住。当晚二人就在这破庙内,依案而臣,稍稍打盹。待到东方微明,赵匡胤便立即起来,安顿张义在庙里耐心等候,然后独自一人上山去了。走上石板坡,抬头望见石壁上刻着两行大字。心想,昨天晚上怎没看见?待我走近看看写的什么?他大步上前,定晴一看,上写:
东来西往过此山,留下金银两方便,
那个不掏钱买路,钢刀送尔鬼门关。
赵匡胤看罢,骂道:“狂贼如此横暴,难怪这条路上,旅客如此稀少!”音犹未落,只听得山上一声锣响,闪出一伙人马。为首的一个大王,头戴紫金盔,身穿锁子甲,手擎开山斧,跨下乌锥马。后面跟着四五十个喽兵,摇旗呐喊,奔下山来。赵匡胤一看,手扶剑柄,当路站立,冷眼相对,一动不动。
那大王飞马来到山下,看见当路站定一个红脸汉子,大王大声喝道:
“呔!红脸汉子听了,快快留下买路钱来,放你小子过山。若敢道出半个不字,休怪你家寨主斧下无情!”
赵匡胤听罢哈哈大笑道:“你这贼囚,难道眼珠长到屁股下面去了?睁眼看看你家爷爷是什么人!我一非行商大贾,二非满载荣归,哪有银钱赏你?快快滚开去吧!”
那大王道:“好大的胆子,你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敢骂你家寨主爷!真该千刀万剐!”
赵匡胤道:“死囚!今日就是尔的死期!还不快下马自缚,求爷爷割下你一个完整的狗头!”
那大王听了,直气得哇呀呀怪叫,催马抡爷向赵匡胤迎面劈来。赵匡胤闪身躲过,举剑相还。两人马来人往杀在了一处。只见那:山大王满带杀气,赵匡胤大抖威风。大爷劈来似下山猛虎,宝剑刺去如山水蚊龙。他斧斧下来迸火,他剑剑上去带风。斧内斧,杀手追魂;剑中剑,绝招夺命。一来一往,杀到五十四合,那山大王渐渐不支,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赵匡胤却越杀越勇,连连进逼。正在这时,忽听震天动地一声炮响。从山上又杀下来一哨人马,为首一人和这位大王面貌十分相似。只见他头戴小银盔,身穿连环甲,手握双尖枪,坐下黄骠马,高声喊道:“大哥休要惊慌,小弟来也!”
说罢,飞马上前,挥动双枪便刺。赵匡胤不敢怠慢,挥剑相迎。三人又杀在了一处。只见他二人枪扎、斧砍,赵匡胤腾挪躲闪,柔中有刚,步步占先。又杀了五十个回合,仍然分不出高下胜负。赵匡胤暗想:如此下去,他们人多势众,贼奠又在马上。旷日持久的磨,自己肯定占不了便宜。想到这里,剑法一变,晃过眼前的枪斧,顺势给那乌龙骓一剑。那马中剑,一声长嘶,跃起一丈多高。大寨主不曾防备,被仰面朝天摔在马下。赵匡胤上前举剑便刺,二寨主双枪架住。众喽兵急忙上前,把大寨主抢回山寨。二寨主见兄长已经受伤,不敢恋战。双脚把马镫一磕,带着喽兵飞兵回山去了。
赵匡胤大呼一声:“狗贼!那里走!”飞步追上山。
赵匡胤追到山上一看,栅门紧闭,雅雀无声。于是,手执宝剑,立于门前,高声叫骂:
“呔!贼囚快开门来!若惹爷爷动气,闯进寨去,就将尔等斩尽杀绝,鸡犬不留!”
任你百般叫骂,那寨内仍然毫无声息。赵匡胤勃然大怒,手起剑落,把那栅门的铁环斩落在地。这时,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顿时山摇地晃,栅门前陷下一个窟窿。赵匡胤无处躲闪,正好落入陷阱。陷阱内是个大网,把他牢牢地网住了。这时,几个喽兵冲了出来,拉起网绳,一齐动手,三下五除二,将赵匡胤捆了个结实。赵匡胤明知反抗也是无用,只得任凭这一群喽兵,推推拥拥押入寨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