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课外活动
  对于美国大学来说,这个项目很重要,能够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美国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不下四五十种,可分为学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学术性的课外活动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电脑、写作、编辑、辩论等学生社团;娱乐性的有话剧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摄影社、桥牌社、未来农民社、少年企业家社等;体育的包括各种运动校队、体操队、啦啦队等等。各种课外活动都有一个辅导老师。
  美国各学校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适应社会人生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考核,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竞争心理、责任感、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据专家研究,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很可能将来是学术或政治方面的优秀人物。时下英国大学已把学生课外活动的表现作为大学人学评价标淮之一。有些名牌大学甚至将考生课外活动表现作为总评分的25%。各大学竞相录取学科成绩优良而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
  (引自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美国中学生课外活动多种多样》文陈跃)
  那么,刘亦婷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如何呢?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计算过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有9个多小时,还有时在吃饭的空余时间、课间,甚至寝食里学习。我们每天的时间有一大半泡在书本里。老师们或许要摇头,说我太夸张,其实不然。每个老师都只布置了适量作业,确实每科都不算多,但7门加在一起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除了每天的作业外,还有周记、练习册、习题集、小结等。就算哪天布置的作业少,也不敢贪恋玩耍,因为后面还有一大堆常规作业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在锁着我们。我曾试过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结果感到时间一下不够了,常要做到晚自习结束,根本没时间复习预习。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83页)
  一个连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的学生,能够指望她在课外活动方面有什么杰出表现吗?
  竞赛
  按照一些留学专家的观点,竞赛的成绩除了国际竞赛外其他的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用处。中国每年会诞生数十个国际竞赛的奖牌获得者,在这点上,刘亦婷的竞争力明显不够。
  个人艺术特长
  申请人的艺术作品,如视觉艺术、舞蹈、戏剧或音乐作品,可以由大学的教师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在评审录取时对申请人的特长进行特殊考虑。这方面刘亦婷明显欠缺,我相信,她是不会将自己在《苍天在上》这部电视剧中当群众演员的经历当作艺术特长去炫耀的。
  个人陈述(PS)
  我仔细看过刘亦婷写的PS,比较空洞,思考方法也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推荐信
  一些留学咨询专家也认为,能够找到和申请者有关的名人推荐作用极大,甚至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刘亦婷最能打动招生委员会的地方。
  刘亦婷的推荐人是拉瑞·席慕思。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中,作者以异常仰慕的文字介绍了这位“传奇人物”。
  拉瑞早年毕业于美国着名的“常春藤联校”之一的达特茅茨学院法学院。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很快在美国法律界初露头角。1974…1975年期间,他曾任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助手。1976…1985年期间,他又担任了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助理的要职。1985年之后,拉瑞辞去公职,专心从事律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律师,还是美国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世界第六大律师事务所———“格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老板之一。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2页)
  我想,看了拉瑞先生的经历后,任何一个中国申请者都会羡慕刘亦婷的运气。因为以这个人的资历推荐刘亦婷,在其他条件平平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更何况,拉瑞先生与一些美国名校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就在他推荐刘亦婷之前,他已经推荐了两个中国学生,这两个学生的申请都获得了成功。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1998年6月,婷儿正忙着高中会考时,收到拉瑞的电子邮件,他以惯常的简洁方式,开门见山地说:
  “艾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得知哥伦比亚和威尔斯利都有专为中国学生设立的全额奖学金,当然,他们只接受最棒的中国学生。不知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挑战:直接申请到美国大学读本科?”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59页)
  拉瑞在这封电子邮件中提到的“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正是刘亦婷中学时访问美国时参观过的大学,可见,这两所大学很可能与拉瑞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最后的结果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刘亦婷一共申请了11所学校,仅有4所录取了她。而在这4所录取她的学校中,就有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威尔斯利学院。拉瑞推荐信的份量可见一斑。
  面谈
  面谈很重要。起码哈佛大学是这样对外宣称的。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作者也不吝笔墨地对面谈的重要性作了大段铺陈。
  不少美国大学都在招生指南中反复强调———“建议面谈及访问校园”,“强烈建议面谈”,等等。对有经验的招生人员来说,短短半小时的面谈,有时可能比几十页的材料还能说明问题。
  面谈人(Interviewer),是每次面谈时,与申请人直接谈话的人,也是面对活生生的申请人直接下结论的人,他们是招生委员会延伸的耳朵和眼睛,对能否被录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如果你申请留学时得到了面谈的机会,一定要认真对待!
  与申请人面谈的一般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申请人直接访问大学校园,面谈人当然就是该校招生办公室的官员。但是很多情况下,面谈地点并不在大学校园,甚至不在美国本土。如果申请人分布的地点比较集中,美国的大学还有可能派几名老师出来跑一圈,可是如果申请人遍布全球,学校直接派老师来面谈就很难做到了。于是,很多美国大学形成了一个传统———利用本校的毕业生来当面谈人。这些毕业生既熟悉本校的招生要求,又对母校怀着深厚感情,一般都会忠实执行母校的使命,确实是非常恰当的人选。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 第380页)
  不过,就是这么重要的面谈,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很潦草地进行了。可以说这次对刘亦婷的面谈极大地违反了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原则。
  而让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始料不及的是,曝光这件事的恰恰是受益者自己———刘亦婷的家人。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中我们可以完整看到事情的经过。
  2月初的一天,哈佛招生办突然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很抱歉地通知婷儿说,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一个能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并问婷儿是否可以到上海或北京去面谈,并要求婷儿补充一份能让招生委员会了解她学业水平的论文。
  这个邮件让我们又惊又喜,看来,婷儿已经在初步筛选中引起了哈佛招生办的兴趣!
  我们马上把这个邮件转发给拉瑞,拉瑞的反应比我们还兴奋。他立即行动起来,拜托他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认识的美国人,帮助婷儿查找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的哈佛毕业生。
  我们也到处托亲拜友,希望在较近的城市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当面谈人。
  就在我们的长途电话快打出点眉目的时候,拉瑞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找到了一个哈佛毕业生……”
  迫不及待地赶快往下看:哈!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是一位在成都工作的美国人,是由拉瑞的好朋友、热心的鲍勃找到的。这真是太巧了,太棒了!
  拉瑞找到的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他就是做新闻文化工作的乔(Joe)。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83页)
  面谈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考官,对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客观、公正。请读者注意,确定这位面谈人的关键人物并非哈佛招生委员会,而是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
  我们仅从常识上就能推断:由推荐人为自己的推荐对象寻找考官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拉瑞不仅为刘亦婷跑前跑后找到这个考官,还亲自征询这个人的意见,并迅速地把他的情况和通讯地址告诉了哈佛招生办,哈佛招生办也以最快的速度给他寄去了面谈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哈佛招生委员会真是给足了拉瑞面子。
  看着拉瑞忙前忙后的一幕,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这个哈佛毕业生乔对刘亦婷进行的面试将毫客观性可言。
  选校
  刘亦婷选择了11所大学,当然,这11所大学里肯定有二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大学,因为要拉开档次。按照后来的报道,如果以通知书为准的话,最终有4所大学录取了刘亦婷,也就说,有7所大学拒绝了刘亦婷。
  有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刘亦婷能被排名第一的哈佛录取,而被排名靠后的二流甚至三流学校拒绝了呢?
  我认为,刘亦婷被哈佛录取,起关键作用的便是她的推荐人拉瑞。刚才提到,在成都面试刘亦婷的那个考官,就是拉瑞与哈佛联系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大胆推测,拉瑞在哈佛有比较好的人脉关系。或者说,在哈佛招生委员会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
  而那些二三流的美国大学,可能与拉瑞一点都不熟悉。也就是说,拉瑞的推荐在他们那里没有一点作用。而刘亦婷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根本就让他们提不起兴趣。
  前面提到,最终录取刘亦婷的有四所大学,除了哈佛之外,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尔斯利学院。而我们知道,拉瑞在这两所大学也同样有着一定的声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的努力下,刘亦婷在没有艺术特长,没有大赛奖牌,没有SAT成绩,课外活动贫乏,没有骄人经历,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被哈佛等大学录取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走入哈佛的最大原因就是她结识了拉瑞这个推荐人,而这个推荐人又是这样的有能量、如此地热心助人。
  也许上面这段文字会给读者这样的提醒:如果你真的按照“刘亦婷培养模式”克隆出了第二个、第三个刘亦婷,你若想把她弄进哈佛大学还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没有更强的对手与你竞争这一两个名额,就像当初的刘亦婷一样。不过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经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启蒙,中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生名额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
  第二,必须得有足够的运气结识拉瑞,或者比拉瑞更有能量的推荐人。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是因为她“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吗?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个说法不大可信,因为拉瑞毕竟与刘亦婷接触时间短暂,而且又有巨大的文化上的隔膜,仅凭数面之缘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
  我将这个问题拿给几位专家、学者征询意见。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私人交情”而已。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甚至给我上了一课。他说,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是非理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比如,有的人很优秀,你可能就是看着不顺眼;有的人不咋样,两个人偏偏就对上眼了。
  另一个专家给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他说,一个中国人如果满口社会责任啊,中美友好啊,为人类作贡献啊,如果他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中国人看来,多半会有唱高调之嫌。但是,如果你在老外面前说这些,他们立刻会肃然起敬,异常惊讶于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这些,而且还能满脸真诚地表达出来。
  老外为什么这么容易激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从小没有被灌输这些东西,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一定层次的人,才有可能有这样的境界谈论这些话题。外国人把中国小孩从小训练的必修课当作了高境界的表现,哪能不激动异常,感动异常呢?
  这位专家的话提醒了我,我仔细翻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发现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知道,刘亦婷在读中学时有一段颇让她引以为豪的经历,就是作为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代表访问美国,那么,她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被最终选中的呢?
  与刘亦婷竞争的一共有4位同学,这4位同学要和刘亦婷一起接受拉瑞的面试。然后,拉瑞会从他们5个人中选出来一个人。据刘亦婷介绍,这几位竞争者可都是强手。
  她们都是本年级表现突出的同学。我经常在她们身上发现很多值得学的东西。比如说王兰,她不仅英语口语非常好,其他各门功课也都学得特别轻松,每次都像是在漫不经心之中,她就冲刺到了别人前面,而且很有亲和力;樊甜甜,初中和我同桌,她学习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初中6个学期她一人独揽3次第一,她的记忆力也好得让我吃惊,而且还有“书法二段”的特长;李海蓓,从初中起就一直名列前茅,看过很多文学书籍,颇有“腹有诗书”的味道;梁晶,除了英语和其他功课都相当出众之外,还有“拿手好戏”———弹得一手好钢琴,凭我的耳朵听起来,那就是专业水平,她在小学还没毕业时,就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段位”———钢琴10级。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5页)
  说实话,看到刘亦婷介绍的这几位强手,我的感觉是似乎人人都比刘亦婷优秀。论成绩,刘亦婷不如樊甜甜,论才艺,刘亦婷不如梁晶,论英语水平,几个人看起来半斤八两,可是令我纳闷的是,既然对手实力如此强劲,那么,刘亦婷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呢?她如何给拉瑞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最终脱颖而出呢?对这个问题,刘亦婷在书中有着绘声绘色的解答。
  回家之后,我把情况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都说这是个好机会,并很关心明天我打算谈些什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没有好好想过,几天紧张的军训,我经常困得迷迷糊糊地只想睡觉。我打着哈欠说:殷校长提醒我们最好做点准备。妈妈好奇地追问,那你准备了些什么呢?
  “有人说可以看看美国的历史呀,几大山几大湖呀……”
  “什么?”妈妈忍不住喷笑,“一个美国人,万里迢迢跑到成都来面谈,就是为了听你告诉他美国有几大山几大湖吗?依我看,哪怕是出于好奇心,他也更想听你对美国的看法吧?”
  妈妈虽然并没有接触过美国人,却能从人的共性入手抓住问题的实质,打中我的要害。我明白了,我不管怎么人困马乏,都应该认真准备一下再去睡觉。
  我洗了个冷水脸,振作起精神,请爸爸坐在我的身边,问他有什么高见。我知道,爸爸对好多国家的人都很有研究,常常说出一些令人叫绝的见解。
  果然,爸爸一张口就吸引了我和妈妈的注意力。他用惯有的沉稳语调说:“我想,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人们想像得更为深远。你还记得吗,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不仅援助武器、弹药、药品,还有好多美国飞行员直接来华参战打日本呢。当时,成都的新津机场,就驻有美国飞行员。为了打击日本鬼子的气焰,美国飞机从成都起飞,把炸弹扔到了日本本土……”
  “是啊,”我一下被点醒了,不禁接过爸爸的话,一口气把平时积累的的知识都抖了出来,“当日本鬼子截断了中国的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后,美国将军陈纳德的‘飞虎队’又承担了从云南直飞印度的任务,为中国建立了又一条获得国际援助的新交通线。”
  就这样,我利用睡前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可谈的话题:
  ———中美两国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史实。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就存在着友谊,将来更需要友谊。
  ———美国人搞现代化有不少经验,中国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该跟这位友好的美国律师谈些什么了。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5页)
  看完刘家这段颇为自豪的谈话,我不禁唏嘘不已。说实话,连我这旁观者都能感觉到,用这段话来对付拉瑞这个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的老头儿,肯定会有极大的杀伤力。
  而刘亦婷那几个单纯的对手,在中美关系这个话题框架下,估计只能想到《望厦条约》,想到八国联军,想到辛丑条约,想到司徒雷登,想到抗美援朝……
  对于自己的表现,刘亦婷也不无得意,她喜滋滋地追忆了那次与拉瑞面谈的经历:
  后来,拉瑞告诉我,他那天面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我很特别,马上引起了他的注意。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28页)
  我想,哪怕刘亦婷的四个竞争对手本领再强,也只能自认倒霉,甘拜下风了,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实力更为强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刘亦婷及其父母的联手出招下,搞定拉瑞这老头儿并非难事。
  当然,对这个事情,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考虑,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联手准备台词应对面试,这是否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这样的面试能反映出面试者真实的水平吗?刘亦婷敢不敢告诉拉瑞,她面试时所说的话是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密谋”的结果呢?我相信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否则她根本不会得到这个美国老头儿的赏识。
  为什么这段上不了台面的面试经历,刘亦婷的家长还颇为自豪地当作经验之谈在大庭广众之前津津乐道呢?我觉得原因不难推测,是社会上广为弥漫的应试思维使得不择手段对付考试成了一件光彩的事情。不管你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只要拿到了高分,只要通过了考试,那么,你就是让人羡慕的成功者。
  故事还没有终结,好戏还在后头。
  刘亦婷终于如愿来到美国进行访问,而且还在拉瑞的安排下,应邀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其间,有一个片断异常的精彩。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将来计划干什么?是否想到美国上大学?
  我的同伴们都说将来希望能到美国上大学。
  当主持人问到我的时候,我平静地回答:“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
  ……
  当时我还不知道,泰勒先生的大女儿瑞切尔,在电视机前被我的回答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我回到她家的时候,她激动得拥抱着我说:“中国青年太了不起了!在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龄,你们却在思考自己国家的问题,思考自己对人类的责任……”
  对这次访谈成功最感到兴奋的,大概还是拉瑞。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见”,拉瑞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拉瑞不仅为他选择的中国中学生而骄傲,更为他选择了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而自豪。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335页)
  说实话,这段话充分证明那位专家的分析没错,中美文化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美国人对于刘亦婷说的这段豪言壮语实在是缺乏“免疫力”。所以他们的反应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对于美国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的反应,我真的不知道是应该喜还是应该忧。
  我记起王小波《关于崇高》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
  在70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了为私后退半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从亲身经历中我们知道,70年代的调门最高。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出来了。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
  今天的国人已经对那种煽情的高调有些陌生了,媒体在做宣传的过程中也会尽量避免唱高调,而是强调“润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