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创业者的新生-走出失败-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李嘉诚做推销员边进修边工作,赚钱养家。

    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至20小时,没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工作尽责勤奋,他开始有自己的熟客。一次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7倍,〃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

    创业:〃不要嫌弃细小河流…〃

    1952年,李嘉诚开设塑胶厂,取名长江。〃不要嫌弃细小河流, 河水汇流, 才可以成为长江。要不停吸收新知识, 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稍跑到社会之前。〃

    50年代香港工业刚起步, 又有大批廉价劳工, 经营小本生意, 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最辛苦的是做穷生意。〃 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只可惜当时香港没有这种机器,若到外国订购,价格又昂贵。于是,李嘉诚不断研究,制造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

    经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会动态。〃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一直好下去。〃

    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微前,他结束塑胶生意。〃我在赚钱时结束工厂,赔偿赔得足,工人们人人开开心心。〃

    投资地产,李嘉诚运用资金宁取稳健保守,从不向银行借贷。〃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诚有另一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那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人弃我取。李嘉诚低价买下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70年代,人口由战后60万增至400多万,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某日,开完业务会议,他的秘书洪小莲(现为长江实业董事)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地产公司。〃李嘉诚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较量。〃

    70年代中,长实击败置地,投得地铁公司那块位于中环旧邮政局的地皮。虽然如此,但当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创业者的新生—走出失败 第1章 善于总结,反败为胜(2)

    因为这一击,江小莲后来回忆起当初李嘉诚那番话,发现原来梦想可以成真。

    管理:〃你要首先让他们喜欢你。〃

    洪小莲当年是李嘉诚的秘书,那时长实还未上市。她说:〃如果当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我。〃

    当秘书,没什么消遣,洪小莲就用午饭时间来看报纸娱乐版。李嘉诚刚好走过,说:〃看这些东西,没有益处的。〃她当时想:〃关你什么事。我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再细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开始工余进修,后来,她又鼓励下属进修。

    李嘉诚有一套管理之道:〃管理一间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安心工作,那么,你就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

    信心:〃上市公司一定不迁册,但一定要做得很好。〃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80年代,风云不定。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讲得最激烈的时候,我讲过一句:'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 之后, 无人敢再讲。'〃到今日,长实并没有迁册海外,李嘉诚以行动和庞大资金为中国和香港注入信心。

    李嘉诚决策快, 开会快, 雷厉风行。 〃我开会很快, 45分钟。 其实是要大家做'功课'。当你提出困难时, 请你提出解决方法, 然后告诉我哪一个解决方法是最好。〃 他又说了一个比喻:〃我是杂牌军总司令,难道我拿机枪会好得过那个机枪手吧? 难道我可以强过那个炮手吗?总司令懂得指挥就可以了。〃

    教子:〃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拨起它,你说有多难呢。〃

    李嘉诚一直都在磨练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

    最初,两兄弟到外国读书,李嘉诚没打算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炼儿子的方法。

    企业王国有了接班人,李嘉诚开始部署他的退休生活,放下部分重责,去圆自己另一个梦。

    李嘉诚将悟出来的道理教导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看外面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每逢星期日,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跟父亲出海畅泳。然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泰。

    儿子眼中的父亲:〃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

    在李家,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坐在李嘉诚两旁,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雀跃,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默不作声专心吃饭。

    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定在深水湾家或外婆家吃一顿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清淡。

    众人眼中,李嘉诚是成功企业家,懂得赚钱。在两个儿子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追求。儿子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金钱,不能堵塞心灵缺口。要填满那遗失的一角,就要寻向缺失的根源。战『乱』时,李嘉诚不但失去上学机会,肺病还夺去父亲的生命。七八岁那年,李嘉诚看到爸爸在晚上仍然一丝不苟的改卷,他当时想:〃……老师付出很多,但收获很少。〃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开心地走到爸爸身边,跟他说:〃英文不是很难学,我念给你听。〃听罢,爸爸流『露』出一份伤感。回忆昔日那份伤感,李嘉诚眼角滴着泪珠,说:〃他知道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条件不许可。〃于是,教育和医疗就成为李嘉诚日后要实践的梦。每有贡献祖国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尤其目睹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文化大革命,国家搞成这样……我想捐钱到汕头做医疗工作,只是想对国家民族有利,但最后都做不到。〃

    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李嘉诚被邀出席国庆典礼,欣赏烟花时,他既兴奋又激动,想:〃我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事情呢?〃那年,有『潮』州同乡发起在家乡兴建大学,在未有其他人带头捐前,李嘉诚毫不犹豫捐了3000万港元,为日后汕大奠下了〃地基〃。1981年,中国『政府』批准兴建汕头大学。李嘉诚为此付出了庞大数目的金钱,还出了不少心血。到今天,李嘉诚捐了超过12亿港元兴建汕头大学,而每年汕大需要的162亿人民币经费当中,七成是李嘉诚支付,而两成是由广东省『政府』拨款。

    1550名中国富豪的10个共同特点

    1 大都在青少年时代吃过很多苦。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其中两点最为突出: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不惧艰难失败的坚韧意志。

    吴一坚1960年出生于西安,六七岁时,因出身问题,爷爷被折磨而死,父亲被抓进监狱,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苦难中长大。1984年,怀揣600元只身到海南打工,经常几天吃不上饭,鞋子坏了,用鞋带绑上继续穿。直到以自己的诚实、意志和智慧建起一座年产20万台的电视机厂,6年时间积累了3亿元资金。然后回到西安,成为该市最大民营房地产商。吴一坚说:〃苦难使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人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人就好像成堆的湿煤,磨难就像摇篮,颠颠摇摇才能成煤球儿,才能燃烧。〃

    吴一坚,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在50富豪中排第5位,个人财产为422亿美元。

    2具有战略眼光,在大多数人尚没有注意的地方发现商机,然后迅速而悄无声息地去做了。

    刘永行最初是在1982年与他的三个兄弟各自辞去公职后建起了一个鹌鹑养殖厂,因为养鹌鹑当时很赚钱。但经营中他发现,当地农民最急需的是养猪的饲料。四川是养猪大省,猪饲料的需求很大,但竟没有一个企业想到去生产猪饲料。刘永行因此在养鹌鹑的同时,又建起了一个猪饲料试验基地。他喂养了一百多头猪,邀请一些专家共同研究猪饲料的配方。正在这时即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外国大型跨国公司把他们的猪饲料推到中国,这些洋饲料因其投料少、催肥快、喂养简单而大受农民欢迎。尽管价格惊人,但农民还是争相购买,甚至走后门托关系才能买到。刘永行的机会到了,他加大了猪饲料的研发投入,并成立了〃希望科技研究所〃,在国际流行的饲料配方基础上,大胆使用本地的丰富资源,终于研制出〃希望牌〃饲料。这种饲料不但在效能上不比洋饲料差,价格也远低于洋饲料。到1990年初〃希望牌〃饲料无论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上都超过了洋饲料。这以后刘永行又在上海、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市建厂,终于铸就出我国的王牌饲料品牌。他的目标是2010年生产17亿吨饲料,成为世界饲料大王。

    刘永行,希望集团董事长。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在50富豪中排第2位,个人财产为10亿美元。

    3在创业方向和投资选择上,不盲目追风赶『潮』,而是实事求是地坚持走自己的路。

    宋朝弟进入电脑软件业时,正是财务和游戏软件最红火的时段。可他开发的第一个软件竟是〃csc中学校长办公体系〃。然后又是一个〃csc电脑家庭教师〃,为此公司决策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时大家都认为投资教育是『政府』的事,怎么可以当作产业来经营呢?说这话时是1993年,那时的人们还未认识到教育产业大有前途。宋朝弟当时也没这种认识,但他诚恳地对大家说,我教过三年书,我深深地了解教育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只要我们能做出质量高、『操』作便捷的教育软件,就没卖出去的道理。但大家认为这样的产品在电脑不普及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市场。宋朝弟急了:〃我都想好了,行也行,不行也得行,而且你们得带着笑脸去干。〃

    产品开发出来了,宋朝弟以创造『性』的营销方式,请来2万名中学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排开500台电脑,教学生当场使用,并承诺凡使用〃家庭教师〃软件考不上大学的赔款2000元。一下在北京掀起了购买这套软件的热『潮』。这以后,宋朝弟不断在教育产业上越做越深,越做越大,终于做成中国最大的教育软件公司。

    宋朝弟,科利华软件集团董事长。196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在50富豪中排第10位,个人财产为27亿美元。

    4具有极大的面对和承担风险的胆量和气魄,敢于在生死关头奋力一搏。

    在人们月收入还只有几十元的时代,李晓华凭着一台冷饮机一个夏天便在北戴河净赚了十几万的故事,早以为人们津津乐道。接着他又顷尽全力获得了〃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全权代理权,然后又以超人的眼光在香港楼市中低买高卖,大获胜利,这使他的资产一下跃上了千万级。这时他到东南亚某国考察商务,得知某市正在筹建一条高速公路,正对外招标。尽管当地『政府』给的政策十分优惠,但因为这段公路车流量不大,没有人愿投资,但李晓华在考察中发现,距离这条公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油气田。此消息如果一公布正式开采,必将引来大量投资者,与油气相关的加工和运输业也将火爆起来,而这条公路的价值必会直线上升。问题是消息何时公布?经过反复调研和分析,李晓华决心〃赌〃一次。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全部资金和房地产加在一起,向银行贷款三千万美元,买下修建这条公路的土地所有权。但银行规定贷款只有半年期限,如果到期这条公路出不了手,贷款还不上,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李晓华还是在贷款协议上签了字,他的口袋已完全空了。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过去了,李晓华经历着地狱般的煎熬。到第五个月,仍没动静,眼看离还本付息的日子越来越近。直到第五个月的16日这天,报纸才正式公布了发现大油气田和该国准备正式开发的消息。李晓华捧着那张报纸,激动得双手直哆嗦。一周之内,他购买的那条修公路的地价翻了一倍,李晓华又一次成了大赢家。

    李晓华,华达集团董事长。1951年出生于北京。在50富豪中排第11位,个人财产为25亿美元。

    5认真吸取新知识、新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决策和经营能力。善于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寻找到为己所用的营养,从而能不断创出新路。

    韩伟不仅是个农民,而且只上过小学四年级,但是从他借三千元和妻子创办家庭养鸡场那天起,他就下苦功夫钻研卫生防疫知识。当他把鸡场办到中等规模,收入也相当可观时,亲友们说,差不多了。但韩伟说,还差远了。因为他从书本上早就知道他离大规模现代化的养鸡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他一方面引进人才,引进设备和改良鸡种,一方面到北京进修大学的畜牧课程。终于办起了一个饲养100万只鸡、年产蛋1800万公斤的现代化养鸡场。连一位副省长都说,我在澳大利亚看到的最先进的养鸡场跟你一比,也不过如此。

    现在韩伟的企业不光养鸡,而且养鲍鱼,进行生物产品开发。这当然同他聘用了一支以教授和高级兽医等为主的技术队伍有关,但更是由于他不断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关。现在,他已发表了几十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并被辽宁省家禽育种委员会和大连畜牧医学会聘为理事和委员。如今的韩伟不仅腰缠万贯,而且还是学富五车的学者。

    韩伟,韩伟企业集团董事长。1955年生于大连市。在50富豪中排第43位,个人财产为5600万美元。

    6经常注意收集和学习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并善于从中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和方向。

    夏朝嘉1982年敢于向银行贷款11万买下一个街办小包装印刷厂时,一是他到国家开始出台了可以个人致富的大政策,二是他认定即使当时多数人尚无包装意识,但这个行业必将大有前途。他果然选对了路,在他大抓质量和诚信为本的经营下,小厂越来越好,到1985年已发展成有100多工人,年盈利100万的企业了。

    夏朝嘉上的第二个台阶是他选中了当时国内尚无生产的果蔬脆片。他是偶然从一个台商那儿知道这个产品的,一番调查后,他发现这种产品在国外已非常畅销,而国内还是空白。更令他下决心的是,他看到国家科委的一个文件中已把此项目列为国家鼓励的农副产品加工的高科技项目,正向全国推广。于是他立马下决心要与这位台商签订生产合同。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正在他和台商谈判时,周围竟有十几家企业都知道了这个项目,纷纷上马想分抢这块肥肉。夏朝嘉签字时就犹豫了一下,没想到竟犹豫出一个灵感。你们不是都抢果蔬脆片吗?我不凑热闹了,我为你们生产设备。不到一年,他就用引进的技术生产出国内首台果蔬脆片生产线,售价远低于进口产品,他凭这就赚了9000万。就是靠他对政策和信息的掌握和研究,夏朝嘉以后又在柠蒙的开发和海上飞机引航等领域大展鸿图,越做越大,终于成为一代富豪。

    夏朝嘉,禾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49年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县。在50富豪中排第30位,个人财产为9600万美元。

    7开始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懂,但不断的商务拼打,他们终于由不懂到善于进行企业和资本运营,掌握了一套以最小投入、得最大收益的看家绝技。

    张宏伟1978年领着50名农民到哈尔滨干建筑,完全是因为他想离开农村,想成为有钱的人。所以他什么苦都能吃,不给钱也给人干。以这种劲头,他有了10万元原始资本。然后以地利之便,到俄罗斯搞边贸,办工厂,越做越大。到1992年,他的企业被国家经贸部授予全国惟一一家有对外经贸权的民营企业。

    有了国际市场的摔打历练,张宏伟逐步认识到,企业也可以像股票一样可以买可以卖,一买一卖,企业就会增值。这样做有时可能会比永远经营一个企业发展更快。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他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民营企业财务公司,又与国内外五家公司合作,成立了首家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开始资本运营,实施对国营企业的收购和改造。他的做法一般是,首先购买企业51%(或更多)的股权,然后再拿出改组方案。从1993年,张宏伟已经对8家公司以这种方法进行了改组。最令张宏伟得意的是,他以4000万美元对锦州港的控股和改组。几年运作下来,世界银行的有关机构已提出对该项目要追加投资,并承诺只要该项目到国外上市,他们愿做主承销商。今天张宏伟的企业已是集经贸、金融实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日本《日经产业新闻》评价他为〃现代开放中国的开拓者象征〃。

    张宏伟,东方集团总裁。1954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在50富豪中排第7位,个人财产为35亿美元。

    8随着企业和财富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具有向国际市场挺进的自信。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具有浓厚的民族自尊心,而这往往成为创造更大财富的动力。

    1982年,黄宏生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系毕业时丢下一句话:〃我要做中国的索尼。〃但是此后他一直在一家大型国营进出口公司工作,这句话就一直落空着。直到1988年他与几位从欧美、日本留学回国人员创办创维公司,他才真正朝这个目标迈进。创维虽然到1991年才进入彩电业,但黄宏生以〃科技突围〃为号角,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收购了香港彩电企业讯科集团,他只用了9个月,就生产出了当时最新型的彩电,并当年就出口了2万台。

    当1999年国内彩电大战打得最为惨烈的时候,黄宏生并没只在国内市场布兵,而是拿出更大的力量去主攻欧美市场。而在这之前,他已在发展中国家、东欧和中南美市场早就出口产品或投资建厂了。他说这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在10年中使创维后来居上,成为国内彩电三强之一,而且国外市场获得丰厚利润。

    在一些人士担心经济全球化会冲击本国市场时,黄宏生说,我根本就不怕和外国人竞争。因为无论在资金、人才和技术上,黄宏生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本。为此他成为了一位具有相当声誉的企业家,很多人向他讨教如何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黄宏生说:〃要有一颗中国心。〃黄宏生说,我这些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创一个中国籍的世界品牌,在彩电业与外国人一比高低。他说,如果光想赚钱的话,我完全可以搞组装,搞贸易,但那样就不会有创维的今天。今天,创维已发展为集生产、科研、教育于一身的大型跨国公司,黄宏生毕业时发下的誓言越来越要成真了。

    黄宏生,创维集团总裁。1956年生于海南省。1998年,跻身中国彩业电前三强。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