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常思维的力量-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大脑重新集合这30个区域的反应,来判断外面有什么东西。'10' 
曾有人认为,心灵把外部世界当作一个外在的记忆库,所有的细节均在那里。在心灵内部并不需要详细的信息,需要时可以直接从外部场景中找到这些信息。'11'按照这个颠倒的观点,记忆不是在心里,现实世界也不是在外部。心灵具备了外界场景的总体模式或背景,能够利用已经建立的对各种类别的理解,主动地探取细节。   
心智模式 
在本书中我们用“心智模式”一词表示所有用来理解某事物、然后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复杂神经活动。这个术语可能会有些令人混淆的地方,因为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心智模式”一词,使它具有较为狭隘的含义。'12'有些人视之为“心理表征”的同义词;另外一些人则更为狭隘地将其定义在思维和推理的理论中;还有一些人把它作为发展信息技术系统的方法论的一部分。 
作为心理学上对真实、假想或想象的情形的表征,“心智模式”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首次提出的。他在1943年写道,心智构建现实的“小型模型”,以预测事件、进行推理或者把它作为解释的基础。'13'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著作把“心智模式”定义为影响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假设、概括,甚或画面、图景。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脑与认知中心”主任维莱昂纳。S。拉马钱德兰(Vilayanur S.Ramachandran)在一次BBC广播讲话中,把我们的大脑描述为“制造模式的机器”。'14'他将此过程与虚拟现实比较,指出我们不单对自身心理建模,也对他人的思想建造模式,以预测他人的行为。   
笛卡尔影院 
研究表明,大脑也像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是进化的产物。'15'它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特征展示了进化过程的复杂性,而这动摇着我们执著的信念——身心二元论及客观现实的存在。  
笛卡尔主张二元论,亦即身与心在哲学上是不同的本原。他的二元论导致产生了客观、外在现实的概念和一个我们如何知觉与思考的模式,即所谓的“笛卡尔影院”( Cartesian  Theater)。'16'这一思想认为,外界图景真实地投射到人们的大脑中,正如电影的放映,而某种智慧生物——小矮人,坐在脑中客观地看着(见图A1)。当然,这里回避了内在小矮人实际上如何工作这一问题。所以我们有着一个无限循环回归的小矮人。 
笛卡尔影院本身曾是一个强有力的、关于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心智模式。二元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有一个外在客观现实,我们能以客观观察者的身份去理解这个现实。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过很多争论。'1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心理过程并不像笛卡尔模式所讲的那么简单。从眼睛及其他感官而来的图景和信息看起来并不像直接的投射,而是激发了特定的神经模式。情形更像是这样的: 
一个影院外的人看见了一些星星,匆匆画了个草图就跑进去交给放映员,放映员根据草图,从手边寻找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然后就投射到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以为在看外面的现实世界,但实际上我们是在看着自己构造的世界(正如图A1下半部分所示)。 
然而这种电影放映机的类比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我们心中发生的过程。当然,这里没有放映机,因为这里又假定了一个内在的“小矮人”在看电影。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小矮人坐在心灵影院的座椅上吃着爆米花看电影。实际情形是,外在的刺激激发了一整套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过去。过去所经历的有关星星的体验——参观天文馆、上天文学课、神话、凡高的作品,以及星空下度过的浪漫之夜等等——都给它抹上了一笔色彩。 
埃德尔曼指出,大脑是一个选择性的系统,匹配的过程就发生在脑子里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节目库中。'18'他还指出,同外在世界打交道对意识和自我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必须注意到,来自外在世界的信号要经过心理活动的加工以后才成为信息,这时心理激活了它自己的版本,而人们以为该版本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然后这形成仿效与行动的基础。   
真实的现实 
这并不意味着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只是说我们忽略了我们从中所见的绝大部分。这里存在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容易外推成我们没有体验到任何现实。史蒂文·平克尔就反对“社会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我们“‘被动地从周围的文化环境中‘下载’词汇、图像等等”,而“科学家们根本无法去把握客观现实”。'19'他认为,“人们能够获取关于真实世界的事实。” 
埃德尔曼认为,动物也能对它周围环境中的真实事件产生“心理图像”。但人类并不局限于此,而可以激发联想,由此建构过去与未来的景象.以丰富当前的现实。 
现实需要有很多的解释。弗朗西斯·克里克指出: 
你所见的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你的大脑相信它存在……这看似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你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你的眼睛所提供的有限而含糊的信息,做出最佳的解释。'20'   
我们到底是体验“现实”还是困于某种“幻觉”?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讨论本身就有问题。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就是我们的内在和外在体验都被转化为脑中复杂的神经模式,这些模式并不严格地代表某一个事物。我们不可能真的把整个世界放到心中,所以模式仅是对我们心中能够把握的事物的模糊反映,我们是根据粗略的信息来建构内在的现实。很可能是大脑登记了许多感觉信号,这些信号被转化,然后触发一整套基于过去经历而储存着的模式。我们脑中复杂的神经活动构建了我们所见的现实。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准确而高效的过程。但是如果当前环境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储存的模式不符,就会产生问题。 
关于心智模式理论的讨论并不意味着我们与现实失去联系。相反,我们能很好地应对充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和人类的真实世界。自然环境超乎想像的复杂性塑造了大脑,使之能够高效率地处理这种复杂性。结果是,我们看到一个场景,就能很好地理解它。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   
进一步解释 
午夜走在城市昏暗的街道上(本书开头) 
本书开头讲述了一个人独自走在城市昏暗的街道上,听着背后脚步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头脑中的心智模式与环境中模棱两可信息的相互作用。午夜独自走在城市昏暗的街道上并不是实践冷静决策理论的理想条件,然而这个例子说明,除了试图弄清眼耳输入的感官信息之外,我们是如何创造性地做出情绪性的解释的。   
我们听到背后的脚步声会勾起很多想法和记忆。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提出“肉体标记假说”,强调心不是一块“白板”,相反它有一套图像,例如关于过去昏暗街道上的犯罪故事。这套图像与你所处的情形相应而生,意识就“陶醉”和“兴奋”于这丰富多彩的情景展示中。'21' 
街道上的这个人不得不快速判断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以及如何应对(快走、、跑、呼救等等)。要解释在这个故事所描绘的条件下做出的决定并不容易。如达马西奥所说,心灵在面临决策时会被激活并考虑很多图景,这些图景与很多不同的行动选择及这些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相联系。除了这些图景,心灵还会产生相关的词和句,形成层出不穷的“配音旁白”。'22'这种真实刺激、内在想法和经验的混合会导致全身性的情绪反应和内心反应。   
与兔八哥握手:记忆的特性(本书开头) 
既然当前的体验会引出基于过去经验的心智模式,那么记忆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如主题公园里的游客确信他们在迪斯尼乐园里与兔八哥握过手这个事例展示的,记忆比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还要易变。开展“兔八哥”研究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写道:“记忆比人们所认为的还要易于出错。“'23' 
我们的记忆有自我中心倾向,即我们以自我放大的方式记忆事物。当记忆与自我有关,对它的编码和回忆就会有效得多。这里特别强调个人体验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件,诸如与主题公园里的角色握手。随着人们的成长与成熟,他们的自我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对自我以及成长历程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一个关于政治态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把过去自己的态度错记成与当前一致的态度。'24' 
尽管记忆容易被歪曲‘25',多数人还是相信记忆一般是可靠的。陪审团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确信自己回忆起某事件的证人。然而超过90%的误判均源于目击者的错误回忆。'26'当记忆被扭曲时,受过去经历的某些触发,它会导致过度反应。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在记忆或回忆的过程中带入明显的偏见。 
我们很难区分记忆和幻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几乎不可能区分真实记忆和想像的结果。'27'正如埃德尔曼指出的,记忆是非写实的,这使得知觉能够改变回忆,反之亦然。我们的记忆没有固定的容量限制,它通过建构性的过程产生信息,这种建构过程是强制的、动态的、联想式的和适应性的。记忆在本质上是大脑的一个系统属性,是创造性的而非严格的重复。 
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对记忆的真实性失去信心,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的特性,并在将回忆用于严肃的场合时多加小心。这也提醒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其依靠记忆,不如对事件做同期记录以备将来参考。   
忽视大猩猩:非注意盲视(本书开头) 
在大猩猩的实验中,被试看着打篮球的录像片,却对大猩猩从画面上走过视而不见。这是对“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现象的系列测试实验之一。有很多观点试图解释这个现象'28',但目前还没有普遍接受的解释,只有一事是明确无误的:与某些传统的理论的观点相反,心灵并没有收集一系列有关外界事物的精细图像。 
忽略大猩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心灵汇集的是一系列相当粗略的图像,细节则是由自己补充的。我们已经提到过,大脑看来无法区分真实的图像和各种填充的细节。在此过程中,现实的一大部分,诸如大猩猩,可以被完全覆盖掉。   
注意力会扭曲我们的知觉,所以在研究中当被试者被要求统计穿白色球衣的球员传了几次球时,他们就预先设定要忽略暗色的物体,例如大猩猩。你所感兴趣的事物塑造了你的知觉。当事物发生变化时,就算你直视着它,你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同样,知觉依赖于主题;那些改变了主题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被觉察。   
硬连线:天性与教养(第一章) 
大脑本身并不是“硬连线”的,虽然它有着遗传决定的结构。杰拉尔德·埃德尔曼指出,基因塑造了大脑的整个架构,并决定了其发育的顺序。因此,人类有着基本相同的大脑结构。'29'然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由基因、经验和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埃德尔曼解释说,大脑在持续发展着,所以每个人的大脑发育有着独一无二的历程——即便是同卵双胞胎。 
平克尔指出,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类知识领域内的直觉,这些知识对一个物种来说可能太过崭新,还没有演化成本能。'30'神经科学家琼· 皮埃尔·尚热(Jean Pierre Changeux)指出,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积,而是一种产生表征、假设和模式、并与经验相印证的复杂过程。'31'   
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第五章) 
促使人们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的动力源于大脑倾向于考虑那些“有趣”的事物。而所谓有趣,则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一个艺术鉴赏家把注意力集中于“把他眼前所凝视的作品与他记忆中的其他作品作比较”。'32'天性或是在组织中的角色使某些人兴趣更为广泛。例如,IBM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点子,这就使得他们在探索开放式软件时显得更为积极。   
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看待事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很难求避免在看待事物时落入常规。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避免匆忙下断言,尽量去寻找“有趣和新异”的事物,尽管它们的好处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来。   
拉近和拉远境头以审视复杂信息(第六章) 
这个方法背后的某些方法论和理论的基础是眼/脑(实际上是整个大脑)通过进化所形成的理解复杂环境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非常复杂的情景。眼/脑倾向于关注其中一小部分以检查细节。视野中的其余部分就提供了“焦点之外”的背景信息。眼睛的中央,即视网膜的中央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看细节也最清楚。眼睛在感兴趣的事物之间转换注视点,而不会在某个物体上停留太长时间,这个过程称为“扫视”,在此过程中,注意首先转移,然后引导目光。 
有趣的是,如果眼/脑在某个物体上停留过久,大脑就不再理会它。聚焦在过于狭窄的范围内会导致眼睛呆视,就像在单调的高速公路上司机盯着白线,会进入催眠状态一样。另一方面,范围过宽的焦点会导致迷茫和混乱。若要保持清醒,眼光就要在场景中不断移动,从而在一定时间后形成对背景的感知。构建了背景之后,大脑就可以通过填充丢失的细节形成对整个场景的一致认识。'33'   
一个内省的世界:认识论上的惟我主义(第九章) 
弗里曼认为,大脑接收着大量感觉传人,这些感觉传人被转译成内在的、自我一致的世界,他称之为“认识论上的惟我主义”。弗里曼和平克尔都认为人类大脑是在社会组织活动中演化着的,乐于接受更为广泛的合作和共享信息。'34' 
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瓦雷拉,就这种意义上的自我有一个有趣的看法。他提出了“虚拟自我”或“无我之我”的概念,那是一种我们内在的鲜活体验。 '35'   
直觉(第十章) 
直觉有别于我们的基本本能——本能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但这些本能影响着我们的直觉,塑造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天性是复杂的,反映了动物进化过程带给我们的根本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眼睛推测其意图——这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本能,我们可以用之应对形势。脑干调节着四种活动:逃跑、战斗、觅食和繁殖。这些活动使我们具有了采取紧急行动的能力或偏向。'36' 
我们的直觉能力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而来的。'37'在研究人的决策过程时,达马西奥和普安卡雷(Damasio and Poincare)指出,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只考虑预选的选项,而不是尝试检验每个可能的选项。这个预选过程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暗藏的,它一般是根据直觉进行的,尽管最终的选择可能是基于分析。'38' 
虽然情绪通常被排斥在“理性的决策过程”之外(例如我们经常抱怨说:“你太情绪化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情感在决策过程中是很重要的,甚至有人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绪和情感是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做出决策的基础。情绪引导认知,评价导致情感,如同认识的其他层面,情感对构成客体或事件意义的一系列心理表象都有影响。'39'   
培养“任其自然”的功夫(第十章)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曾描述过一个进入个人意识体验的方法。他称此方法融会了内省法、现象学和佛教禅定。他的研究采纳了这些传统方法并试图萃取它们的共性。他认为,要想更加清醒地觉知我们的意识体验,需要三种心法:摒除杂念、返观内心和任其自然。'40' 
在一次访谈中,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谈到深入“更深层的意识领域”'41'的问题,他指出,要提取这种更深层的知识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完全的专注(观察,观察,再观察)、内省(让内在的知识呈现出来)以及立即行动(依心之所愿提取新知)。这个过程与“任其自然”的做法是一致的。   
注释 
'1' Edelman; Gerald。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es Imagin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2' 同上 。  
'3' Maturana; Humberto; and Francisco Varela。 The Tree 0f Knowledge: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Boston: Shambhala; 1987。  
'4' Freeman; Walter J。 Societies of Brains: A Study in the Neuroscience of Love and Hat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5。  
'5' 同上。  
'6' “Synapses and the Self。 〃; Reith Lecture Series 2003: the Emerging Mind。 By Vilayanur S。 Ramachandran。 BBC Radio 4。 9 April 2003。  
'7' Sacks; Oliver。 “The Mind's Eye: What the Blind See。 〃 The New Yorker。 28 July 2003。 p。 51。  
'8' Blackmore; Susan。 New Scientist Magazine; 18 November 2000。  
'9' Clark; Andy。 〃Is Seeing All It Seems? Action; Reason and the Grand Illusion。 〃  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9: 56 (2002)。 pp。181 202。  
'10' 〃Synapses and the Self。 〃 Reith Lecture Series 2003: The Emerging Mind;。 By Vilayanur S。 Ramachandran。 BBC Radio 4。 9 April 2003。  
'11' Clark; Andy。 〃 Is Seeing All It Seems? Action; Reason and the Grand Illusion。〃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9: 56 (2002)。 pp。 181202。  
'12'参见;例如;  JohnsonLaird;  Phil;  and Ruth Byrne。  Mental Models。 May 2000。 ; Senge; P。 The Fifth Discipline& various articles;  Psychology。 definition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7 September 2003。 
'13' Craik; K;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3。 
'14' 〃Neuroscience: The New Philosophy。 〃 Reith Lecture Series 2003:  The Emerging Mind。 By Vilayanur S。Ramachandran。 BBC Radio 4。30 April 2003。  
'15' Churchland; Patricia。 The Self : From Soul to Brain: A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onference。 New York City。2628 September 2002。 
'16' Dennett; Daniel。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  1991。 Explains & rejects the Cartesian theater model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17' Weinberg; Steven。 〃Sokal's Hoax。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43: 13 (1996)。 pp。1115。 
'18' Edelman; Gerald。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es Imagin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19' Pinker; Steven 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Viking; 2002。 
'20' Grick; Francis。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Scribner; an imprint of Simon & Schuster Adult Publishing  Group from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by Francis Crick。 Copyright 1994 by The Francis H。 C。 Crick and Odile Crick Revocable Trust。 
'21' Damasio; Antonio R。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New York: G。P Putnam;1994。 
'22'同上。 
'23' Loftus; Elizabeth。 〃Our Changeable Memories: Leg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Neuroscience 4 (2003)。 pp。 231234。 
'24' Schacter; Daniel L。 The Self: From Soul to Brain: A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onference。 New York City。 2628 September 2002。 
'25'同上。 
'26' Loftus; Elizabeth。 〃Our Changeable Memories: Leg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Neuroscience 4 (2003)。  pp。 231234。 
'27' Loftus; Elizabeth。 〃Memory Faults and Fixes。 〃 Issue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Summer 2002。 pp。 4150。 
'28' Clark; Andy。 〃Is Seeing All It Seems? Action; Reason and the Grand Illusion。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9: 56 (2002)。 Pp。 181202。 
'29' Edelman; Gerald。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es Imagin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30' Pinker; Steven。  The Blank Slat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Viking; 2002。 
'31' Changeux; Jean Pierre。 L' Homme de Verit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