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如何知道昨晚的梦境反应了你的什么心理状况?知识是鹰架,透过阅读让你爬上去,从高处看更广的视野与风景——每天醒来,我都觉得能活着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你们在人生心智发育最精华时刻:十八至二十八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速度比较慢,没关系,先从两三天看一本开始,以后阅读速度快了,就可以让自己一天看一本,因为一天有很多剩余或零碎的时间,比方等人、等车、等餐、等挂号、等银行号码牌……就已经可以让你看好几页的书了,所以我包里一定随时会有一本我正在读的书,我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我在探索频道的广告时间,与我在客厅的书片刻相处;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
至于怎么选书,你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绘制成一棵今年度的阅读树网:比方读了戴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就想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蜜雪儿·柯蒂斯的《第六感官》……然后就一路延伸阅读下去,自己的阅读轨迹就越来越广,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树状阅读地图;最好再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尽可能地丰足,一出社会就有条件做老板、同事们的包打听顾问,而不是什么都一问三不知的新手。
此外,还要顾及你的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非你专业领域的书,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都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因为它们很滋补,像是灵魂的胎盘素。如果可能,最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有哪些刚出版的书,在脑中建成目录文件,每周去更新一到两次,把自己当成FBI情报员,建立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情报网,即使没把书买回去,但以后如果需要相关的信息,你马上知道有哪些书可以买来救急。去书店亲手翻书,毕竟与在网络上查书的信息是不同的,至少你还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文字流洒在指间的丰沛,体触纸香在手中余味缭绕的满足,但也别买了书就回家束之高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的书还是白净无瑕地躺在漂亮的书架上,里面没有画出你很喜欢、对你受用的句子,没有留下你的眉批心得,书角没有任何折角的痕迹,那很难想象你已经真正读了这本书。
你们不要小看一天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你与不读书的人就差了365本书的知识与智慧(闰年还可以多读一本),十年后就差更多了。除了书本之外,杂志、网络等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帮自己建立左右逢源的情绪及情报支持网,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养分运转无虞的自体情报系统”,是你们在出社会之前就得先准备好的功课,虽然没有学分,但绝对受用一辈子,这也将是你们未来的“维生系统”,在一出社会就被大量挤兑能力、体力之前,你得让自己储粮丰沛、供应无虞,并有办法一消耗就随时补给、能量不灭。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3)
关于“阅读”的书,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很好的几本参考书籍。
这样阅读路径的建立,除了让你扩充思考视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之外,也有助于将来应付大小考试,或是理出客户、老板所给数据的头绪,是很实用的技能。
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调配
我的建议是:假设一个月读三十本书,你们可以安排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长自己的智慧,然后自体合成一股创新纪元的力量——到图书馆找读经典,可以让你从知识的源头转换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想法,而不是尽读别人已经产出风格的作品,比方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最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
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再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体验与发现。
最重要的是,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其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骨架,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它在哪里了。
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
另外也要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现在你们虽年轻,但书单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比例,去读那些会增进你智慧的书;你可以视自己的稳定度再往上增加比例,但不能完全不读人生智慧的书。我目前看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以及一些修行或是心理学的书,这些书帮助我在不安定的都会生活中,过着片刻静修的离尘生活,让我不再随世事波动起伏。关于知识与智慧比例这部分,留待第十一堂课的时候再做详述。
自我养成教育之二:电影
五种观影的角度,让你透过电影学习角色扮演
在第一堂课里提过,看电影如果可以用:当主角、当对手、当摄影师、当导演、当编剧这五种观影方式,就可以从电影里学到很多人生功课,以及说故事的能力。我们可以透过每一部电影训练危机意识,演练面对意外时的高度应变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生只有一种版本,透过电影,我们可以虚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与抉择,有助于我们能有比较高远的心智年龄,在人生转折处做出比较聪慧的判断,避伤避险。
此外,因为已经在电影中设身处地过很多次,也就比较懂得体恤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这样的训练,对于将来你在工作上去揣摩消费者、客户的心理都很有帮助;再加上你已经比别人多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你当然不会只做出吸引你同龄兴趣的作品,你绝对可以创作出比你现龄更成熟、更科幻、更年轻、更另类、更深刻、更轻快的各种作品——电影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拟训练场,如果你只是当成娱乐消遣,可能会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一部电影帮你过很多人的人生
每年的金马影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影展我几乎很少错过,所以我一年平均看两百多部电影。一部电影有很多人的一生,也等于我一年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因为什么风浪都见过,我自觉已超过现有的年龄很多,如果再加上我的千年前世,我已经有一个很老的灵魂在自己身体里,就像《相约星期二》里,七十八岁的老师莫里说的:“我的身上可以找到不同的年龄。我是三岁大,我是五岁大,我是三十七岁大,我是五十岁大。我活过这些年纪,我知道个中滋味。应该做小孩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小孩。应该做智慧老人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智慧老人。我是每个年纪,一直到我现在的岁数。”;就像一个西藏转世灵童,有着很老很稳重的千年灵魂,却可能有着外国籍男童的身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4)
所以,趁你们还年轻,把自己的老灵魂找出来,从此你将有着很棒的生命体验——深远沉稳的感悟力,加上健步如飞的行动力,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景深的有趣世界,在眼前等着你去大步探索。
除了电影,你们也可以透过电玩来实验各种人生角色。有学生跟我说,他才十九岁,却已经死了二十一次,因为他在电玩中曾当过失败的强盗,也扮过功力不佳后来被消灭的巫师,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平常生活所没有的,但其实透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面貌与潜能。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现在就开始规划十年内的旅行计划
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我透过旅行,学会看地图、认方向、独立、应变,这些都是学校没法教的——比方如何规划行程,如何辨认方位,在异国如何向人问路、问事,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大胆且稳定地解决各式各样突来的问题与麻烦?这些都是除了增广见闻之外,训练我临场反应、考验我智慧与勇气的最好场域。
同样的寿命,旅行能让你比别人走更远的路——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计划,未来十年内想去哪些国家,然后排定时间和存钱计划,说不定将来你的专业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也将有很多因公出访或出差机会,让你赚到不少次意外免费的旅行。
旅行时,把自己当成当地人
庞贝克说:“很多时候,出国旅行的人带了太多不该带的东西——我指的未必是衣物,而是指过多的期待和刻板印象”;沙普也说:“休假的用意应重于改变视野,而不只是移动视线。”(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旅行的时候,不要带着旧思想框架去,否则你只是身体出去而已,脑袋还留在原地,那就失去旅行的意义了。旅行时,要入境随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假设你下辈子投胎到这个国家,你如何过生活?比方你如果住在巴黎,你会习惯去哪里喝咖啡?你住在伦敦,你一个月会去听几次歌剧?你住在维也纳,你知道什么时间、哪里可以倒垃圾吗?唯有把自己当成当地人,诞生于该地重新学习生活,学会自主及与人协调,你才能把原来的思维模式留在原地,在旅行时装新的东西回去。
在过去的十年期间,我去了美国、西欧、北欧、东欧、南欧、北非、南亚和日本。我虽然无法在每个地方停留很久,但在有限的时间(或许可以说是:有限的青春)里,我很用心地浏览身边所有引起我好奇的人事物,记住独特的颜色、气味、声音、温度、食物、音乐、语言、艺术、美学和人的面孔……我已经精神上拥有了这些国家的国籍,我已经不是纯种的中国人。
旅行是后天混血的过程,每一次旅行就换一次血。我虽然不能改变先天的血统,但借旅行如此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换,犹如我经历异国自体混血,让我的灵魂产生较大的质变——我可以自由换算币值,瞬间调好时差,马上适应天气与当地饮食,还可以马上学会杀价的技巧,变成了:以后会常回去看海的希腊人后裔、20/365天的西班牙人、喝进3杯匈牙利公牛血的后天马札尔民族、半个月的印度人、13天的摩洛哥回教徒……旅行越多次,别人就越看不出来我的国籍,看不出我的年龄星座血型。唯有后天混血,才能保留最好的基因优势,在高速汰换信心的人生起伏中,乐观不败。
旅行前的资料准备
在旅行之前,详细的信息收集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可能会路过一间平房,而不知道那正好是某位艺术家的故居,过宝山而不入,岂不很可惜?
我自己的做法是:家里有一张长桌子,上面放了我计划将去国家的新闻剪报(比方刚开幕的博物馆、餐厅)、网络信息、旅游书、游记……我不确定会先去哪个国家,所以平时若看到相关的数据,就往上面放,我现在的桌子上面已经放了印度、埃及、土耳其、阿根廷、秘鲁、墨西哥、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如果几个月后刚好有朋友们一起约去俄罗斯,我就可以在出国前把那一堆俄罗斯的资料看完,最好还能先把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的相关影片看过,在家先行万里路,然后再依照行程时间,初步安排要去看、去玩的路线,安排要看的节庆、要看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最好能询问三到五个曾经去过那里的朋友,问问有什么特别好玩的、特别不能错过的地方,以及要注意什么事项(比方治安、交通)……因为有些信息是去过的人自己发现的,书上不一定有写,如果问到已经去过的人的经验路径,会有更多意外之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5)
电影是静态的旅行,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神游四方;旅行则是动态的电影,不停地移动身体,连续捕捉画面与剧情。我经常因为一部片中的风景或剧情,激发我排除万难地前去旅行,去亲身感受那种异国生活。
在旅行时,因为不可掌握的意外与变量很多,比方飞机误点、船班停开、博物馆整修、天候不好交通中断、餐厅客满……所以要保持弹性的心,随遇而安,随时准备接受意想不到的变量,但也可以随时接受意外发现的新鲜事。在旅行中,挫折是很平常的,但收获也不会少……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从未出国的人和已经去过很多国家的人,视野一定不同。
博物馆、美术馆、节庆,
都是旅行到当地不能错过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精粹、文化灵魂、精英的杰作,多半被收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所以我旅行时一定不会错过这些文明精华区,尽可能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去,因为有的小博物馆很有特色,错过了很可惜。
还有,如果能在安排旅行时,选择当地特殊节庆时出发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节庆是一个民族里最重要的集体仪式,比方爱丁堡艺术节、威尼斯嘉年华会、泰国水灯节、日本札幌雪祭……都是非常值得亲身经历的文化现场。还有,创意人最好能定期补给灵感的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万国博览会……依我过去亲临会场的经验,参看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作品,就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最顶尖的脑袋正在想什么,像是施打最高单位的营养素,能瞬间延长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开展我的国际视野。
旅行让你心胸开阔,让你谦卑
世界很大,到处都有新鲜事发生。这辈子不要只满足生活在当地而已,把握年轻的时间、体力和财力,去探访最大面积的地球,就像影片《迁徙的鸟》里的候鸟,飞过沙漠、冰原、枫树、雨林、巴黎铁塔、塞纳—马恩省河、村庄小镇、长城。它们极长程的飞行,让它们看到最丰美的地表风景,它们虽然不属于任何地方,但却拥有全世界。
在北欧永昼的晚上九点,太阳还高挂在天上,我在明亮的石头教堂里听圣歌,让我一改太阳六点下山的日光习惯。在北非摩洛哥里看到各种颜色的长袍,那些我无法用单一形容词描述的颜色,一改我只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定律。在西班牙看到高第及奥运村的现代建筑,一改我对房子只有四平八稳、遮风避雨功能的成见……旅行是我最精准的人生里程碑,我的人生分成“尚未去威尼斯时”“去威尼斯之后至去西班牙之前”“去西班牙之后至去布拉格之前”“去布拉格之后至去希腊之前”“去希腊之后至去格陵兰之前”“去格陵兰之后至去西藏之前”“去西藏之后至去吴哥窟之前”……每一次旅行,我的人生就会产生重大质变,比方去过西班牙后,开始对建筑有兴趣;去过希腊后,开始对绘画有兴趣;去过西藏后,开始对灵魂修行有了新的计划……
就像我建议你们必读的《旅行,重新打造自己》里所说:“一趟喜马拉雅之行,可比纽约的心理医生便宜得多,而且效果更令人满意……旅行可以唤醒沉睡已久的潜能,感官变得特别敏锐,比平时的生活多了游戏和幻想的成分,也提高了对痛苦和不适的忍受程度……唯有摆脱平日熟悉的环境与惯常能影响我的人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自己,才能清楚地理出以后的人生方向。”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在西奈沙漠想到上帝的存在并不奇怪,这里的高山、谷地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不是人类的双手得以打造出来的,这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早在人类现身之前就已生成,并将延续到我们灭绝之后,路边的花朵和快餐店就很难令人联想到这点。”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世界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灵治疗。
。。 。。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6)
趁年轻有体力,走到最远、
最高的世界边境,帮自己建旅行目录文件
很多人有错误的观念,总是趁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打算等到老的时候才去环球旅行,到那个时候,已经因为长期工作而体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远的飞行不能承受……我去北欧的时候,同团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已经不能吃硬的牛排、冷的生鱼,已经不能到北极圈里欣赏浮冰、坐冰上摩托车……趁年轻,隔一段时间存了一笔钱,就去远地冒险,因为体力够,能看能玩的时间也多,而且知识学习力、敏锐度、好奇心、生命智慧……累积发育的速度正快,这时候旅行最好。
我自己的旅行规划是先走西欧,那里有很多元丰富的现代文明与艺术刺激,然后是精致商业文明的日本、年轻活力的美国,然后再走有着古老历史的东欧、热情的南欧、冷静的北欧、神秘的北非……过了三十岁后,则开始计划我的文明与心灵之旅:西藏、吴哥窟、印度、埃及、土耳其,然后还希望去中南非和中南美。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几岁,就去几个国家,比方我三十五岁,已经去过三十五个国家,以此类推;如此,我就根本不害怕衰老,因为我永远都在期待下一次的旅行,期待明年的新生。
你们也可以规划适合自己财力与体力的旅行计划,比方参加费用较便宜,但挑战性与机动性都高的自助旅行团,或是多利用青年学生证等优惠,帮自己走一趟物超所值的旅行。然后记得用相机、摄影机、纸笔、录音笔或笔记本电脑为你珍贵的生命旅行留下记录,帮自己建一个已走过行程的目录文件,以便日后可以找回原处,发现更深刻的事物,或是走到更偏远的边界——以后旧地重游,可以就这份目录文件再规划新的出发;平时遇到困境、低潮、瓶颈时,也可以透过回忆、相片、影片,或是书籍,再次神游你曾经去过的异地风景,那些都是你一个个鲜活的精神出口——等到有一天你走不动时、看不清楚绘画与雕刻时、听不到叫卖声和海浪时,你就可以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里视力渐弱的塞尔玛那样,用想象和音乐游走世界,满足你的晚年生活。
同行的人很重要
我向来喜欢自助旅行,如果要跟团,我会选择大家素质一致的团,或是专业人士所组的团,比方建筑师团、艺术家团、教授团……因为跟这些人出去,除了旅程中的收获之外,我还可以向他们学习观看建筑的角度、对艺术品的评论与分析,看到我自己没觉察到的旅行细节,等于我多带了好几副眼镜,去经历同一趟行程。但如果同行的人没选好,你可能会在旅行中听到充耳的抱怨、不快,搞到后来哪都不好玩。
旅行后的态度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说:“旅行的目的不在观赏异地风光,而在以观赏异地风光般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国家。”在旅行时,我看到与我迥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我也会揣摩异国人看待我们的好奇眼光。有时我会把自己当成外国人般地生活在台北市,我开始对地铁站里等车的人,产生如我在纽约地铁对候车者的好奇,用异国的眼光看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路径,真的会发现新东西;甚至在自己家里,以观看18世纪老宫殿中一个厅堂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房间,让我在每天吃住坐卧的平凡处,意外地有新的发现与惊奇,这就是旅行后的副作用。
自我养成教育之四:人际
一个人所读、所看、所钻研的一定有限,所以你们需要各式各样、各领域专业杰出的朋友,像是自己的智囊团,能有定期的会面或读书会更好,选看同一本书,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或是看不同的书,连接不同面向的知识视野——他们就是你在工作创意上很重要、最鲜活的信息搜寻引擎,他们可以扩充你的脑容量,延伸你的观点,迅速扩大你的能力版图,他们也将会是你未来可以跨领域合作的伙伴。
在《解读天才》这本书中提到,达尔文的工作伙伴与朋友,包括:收集家、兽医、园艺家、动植物养殖者、养蜂人、玫瑰栽培爱好者、畜牧业者、苗圃主人、养蚕业者、农夫、驯马师……这些人都成了他写《物种起源》很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人际情报网的建立非常重要,他们都是你延伸无限的感官智慧、围在你身边帮忙煽风点火的风火轮,你可以以一个人的力量,运转出数人、数倍的工作效能。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7)
自我养成教育之五:环境
拯救贫穷大作战的训练
敏感度要从你平常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就如同波西格所说的:“……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