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功的方法1-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 年1 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 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
2)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1938 年3 月5 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所谓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所谓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所谓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指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持久战。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次,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其三,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其四,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4)抗大学风
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 年,在延安。对青年进行抗战必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宗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
3。群众教育
群众教育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经过整风运动和整学,社会教育纠正了以往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取得很大发展。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在兴办冬学、培养师资的同时,各根据地还积极组织编印了课本,如《 识字课本》 、《 日用杂志》 、《 庄稼杂字》 等。
4。普通教育
(1)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1)发展历程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初小较多,高小较少。民主政权建立后,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陕甘宁边区还废除了国民党的42 种税捐,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文化上翻身有了要求,也有了条件。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教育,且成绩斐然。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延安整风之前,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反复较大。抗战开始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士的到来,推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旧型正规化”思想。其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发展走向了极端。由于后来的纠正,小学教育的发展才得以继续健康发展。
2)办学形式 “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等形式。
3)教育内容
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边区小学的课程,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劳作、体育。高小增加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劳作以生产劳动为主,体育以军事训练为主。在《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均为正式课程。有些条件差的根据地,初小只设国语、算术两门。
(2)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1946年春,陕甘宁边区召开中等教育会议,讨论研究了学校正规化的问题,山东解放区也召开全省第二次教育会议,讨论了该问题,但不久,由于国民党的进攻,教育的正规化变得举步维艰。
到了1948 年,随着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和许多大中型城市获得解放,解放全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教育的正规化又重新提上日程。
1948 年7 月,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行署、冀中行署分别召开会议,教育正轨化意向露出端倪。之后,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三次教育会议、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山东解放区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相继召开,都讨论了教育正规化问题。东北教育会议对东北的解放区的学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四二分段;中学六年,三三分段,高中可视地方情形实行分科制,师范四年,简易师范两年。并要求加重文化课的比重,还对学校管理、教学方法、教师待遇等做出了相应规定。华北、山东解放区的教育会议也做出了精神大致一致的规定。对此中共中央也及时做出了反应。以后,各解放区在研究中等教育正规化的同时,也参照中等教育改革精神,对小学教育的正轨化进行了酝酿和探索。
解放战争期间从教育纠偏起,经各解放地区着手教育正轨化的工作,普通中小学有很大发展。
(3)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第一,办抗大式训练班;第二,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轨化;第三,创办新大学。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1)论教育本质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在新教育大纲中他说:“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
杨贤江通过对教育进化的考察对教育本质演变作了具体的分析。教育起源--私有制产生后的变质-未来社会回复其本义。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
(2)全人生的指导
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的改进。
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
杨贤江对青年生活的指导性意见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第一,健康生活(体育生活)
第二,劳动生活(职业生活)
第三,公民生活(社会生活)
第四,文化生活(学艺生活)
具有正确生活态度的青年所应有的特征是: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
宗旨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的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1)职业教育的探索
(1)癸卯学制颁行后,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二者比例极不相称。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技术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3)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4)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5)20看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内涵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2)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3)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2)“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
评价: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问题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没能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它的根源,否认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其实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有中国特色,确实给实验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
1)中国问题的症结
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
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乡村建设
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起。
3)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2)乡村教育的实施
1)乡农学校的设立: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
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评价: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但是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消极的一面,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 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 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
(2)“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
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陈鹤琴又具体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 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此外,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1)“生活教育”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内容。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他的教育活动及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在他的教育行动、理论中,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点。陶行知认为,生活、实践是教育的生命线。凡是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来自生活、实践并始终与生活、实践保持密切联系;陶行知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晓庄学校
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创立,校址在中国江苏南京神策门(后改和平门)外劳山下的农村晓庄。后又陆续增设晓庄中心小学、中心幼稚园和民众夜校、晓庄医院、乡村救火会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遂于1928年2月改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任校长。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它的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共有5门:①中心小学生活教学做。②中心小学行政教学做。③师范学校第一院院务教学做。④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⑤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晓庄的教师均称指导员,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晓庄学校先后招生共有一百几十名。
(3)山海工学团
1932年陶行知草拟了《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提出工学团要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实施六大训练,即:普通的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和生活训练。同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青年夜校后改为共和茶园)、儿童工学团(儿童识字班)、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
(4)“小先生制”
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叫自动工学团。。学习内容主要是陶行知编的《老少通千字课》。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鱼池的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
(5)育才学校
1939年7月25日,为使在抗战中失去父母或家庭的难童能够受到教育,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学校除设普修课之外,另外设有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名闻中外,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给学生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 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3)社会即学校
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评价: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渗透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4)教学做合一
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第二,因为“行是知之始”。
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评价:在教学做合一方法论原则下,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改造意见,以培植学生的生活能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谈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却忽似了间接知识的积累。
5)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
书籍名称:成功的方法1 作者:jocelen
本书籍由网友“jocelen”上传 日期:20121211 13:34:16
。。 。。 TXT电子书免费分享平台
Web2。0小说网站,和好友一起上传、下载、分享TXT全本小说。
所有小说仅供试阅,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阅读全本请购买实体书。
》
〃 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