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个表示新政策体系即将到来的信号在1932年12月大选之后出现了,当时罗斯福破坏了胡佛寻求多边解决战争债务和赔偿的努力,这意味着罗斯福反对继续进行已经存在的国际金融合作。政策体系变化在1933年2月表现得更为清晰,当时作为当选总统的罗斯福开始严肃地讨论将货币贬值作为提高商品价格措施的一部分。这个谈话导致了对美元的管制,并有助于3月份银行休假日(Bank Holiday)的实施。纽约联储在3月初发现其黄金供应已经降低到危险的水平,它于是向芝加哥联储求助,但后者拒绝对前者的贷款进行展期。罗斯福的政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反映出德国人和法国人在德国中央银行于1931年6月寻求类似的贷款时态度的鲜明对比。于是纽约银行向罗斯福呼吁关闭整个国家银行体系,这是一种强迫联邦储备银行之间进行合作的严厉方式。
刚一宣誓就职,罗斯福就宣布了银行休假日。他同时也对所有外汇交易和黄金出口采取控制。他结束了私人对黄金的所有,并控制了所有国内生产的黄金的销售。银行休假日表明经济政策的失败,但在银行放假期间引入的控制措施却让罗斯福避免了在美元贬值时出现投机性不均衡。
罗斯福在4月18日有效地进行了美元贬值,他宣布他支持1933年的《紧急农业抵押贷款法》(Emergency Farm Mortgage Act)的修正案——《托马斯修正案》。《紧急农业抵押贷款法》允许总统确定黄金的价格。同时,他通过行政命令禁止非官方的黄金出口。于是,美元脱离官方价格,开始下跌。直到7月份,美元价格稳定地下跌,到那时美元价格相对于英镑已经下跌了30%~45%。
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已经指出货币贬值不仅具有优化贸易条件的效果,而且解放了美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扩张。如果选择了合适的时机,那么货币贬值政策不见得就是以邻为壑(beggar thy neighbor)的政策。如果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货币贬值政策,那么货币和财政政策将使全世界的情况变得更好。到1933年时,除了金本位集团的顽固成员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了货币贬值,经济开始复苏了。
毫无疑问,罗斯福在政策方面的变化是清晰的,并非市场压力迫使美国进行货币贬值。尽管纽约联储面临过短暂的压力,但美国持有全世界1/3的黄金储备,拥有长期的对外贸易盈余,并在诸如汽车、电冰箱、纺织机械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方面的世界贸易具有统治地位。货币贬值纯粹是一种似乎没有先例的战略决策。传统的金融观点承认这一点,并予以谴责。参议员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称之为“国家批判”的行为。大通国家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的新主席温思罗普·奥尔德里奇(Winthrop Aldrich)认为货币贬值是一个“具有极大破坏性的经济毁灭行为”。
货币贬值仅仅是具有多面性的新政策体系的一个方面而已。在罗斯福的第一个百日新政里,胡佛消极的通货紧缩政策被积极的、国家干预主义的、扩张的方法所取代。新政因为其内在的矛盾而广受批评。然而,该政策具有稳定的扩张倾向,这使其明显不同于胡佛政府的政策。
迈向和谐的货币政策的重要一步就是尤金·迈耶(Eugene Meyer)辞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迈耶是一个正统的华尔街金融家,他具有强烈的国际主义倾向。取代他的是尤金·布莱克(Eugene Black),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人们抱怨他屈从于政府当局的意愿。美联储在4月份和5月份降低了贴现率,从降到,而且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库券在4月到10月间从18亿美元增加到24亿美元。由货币贬值开始的货币政策体系变化被联邦储备体系的改革扩大了,而这些改革引发了被当时的观察家称之为新的货币政策体系的出现。
货币贬值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虽然(正如我们所见)并非是全面的支持。摩根( Man)告诉记者,“我欢迎报道的总统和财政部长要采取黄金出口禁运的行动。”凯恩斯这样建议一个客户,“罗斯福总统所采取的行动计划认真地看,不仅是美国,而且是全世界经济复苏的手段……它是激烈的政策,产生的结果将以更为良好的行为改变潮流的方向。”国会轻易地就通过了新政的各项措施。商业界和农业团体欢迎“通货再膨胀”的可能性。
罗斯福的新政策体系产生了直接的反应。随着美元价格的下跌,股市上涨了,这意味着商业界乐意接受新的政策体系。股票价格从1932年的低点开始反弹,到1933年第二个季度几乎翻了一番。同时,农产品价格——或者至少诸如棉花和谷物这样的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
然而,复苏不是瞬间的。变化的方向已经反转过来,人们已经不再预期通货紧缩,而商业仍旧很糟糕,并且失业率也维持在高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在1933年后快速增长。孤立地看,经济复苏似乎是强劲的,但失业率在1940年以前一直保持在15%以上,所以,美国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都“处于萧条中”。
尽管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大量的真正的反萧条行动,但美国仍处于萧条中。新政,就像罗斯福所称的那样,是一项多方面的行动,它几乎深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尽管新政改变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人的生活,但它并没有导致全面复苏的出现。
第一次新政(1)
新政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银行体系的改革、增强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开始建立社会“安全网”。前两项都始于著名的1933年“百日新政”。 1933年第二季度,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大量的法案,这些法案开启了经济复苏,并重塑了美国经济。建立社会“安全网”的工作则在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开始。“第二次新政”则致力于将经济复苏带来的好处扩大到整个社会。
当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陷入崩溃的状态。银行休假日是对由罗斯福关于美元贬值的无拘束的讲话引起的问题以及联邦储备体系的联邦结构的压力的笨拙反应,但这同时也说明了银行体系无力解决大萧条带来的金融压力。
如果经济继续衰退,那么银行休假日就成为当时最糟糕的危机。但是,当罗斯福公开了自己的新政策,并实施他曾威胁说过的美元贬值时,经济复苏开始了。因此银行休假日成为经济复苏的分水岭。它甚至被视为经济复苏的第一步、污浊空气的清新剂、银行体系的清洁剂。
这种浪漫的观点是错误的。银行休假日本身仍旧是大萧条所带来弊病的另一个症状。它是孤注一掷的赌注,以换取时间思考新政府的角色。因此银行休假日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银行休假期间和之后所获得的喘息时间是有用的,如上所述,获得了发布和执行新的宏观政策的时间。新政策中核心的一个部分就是改革银行体系。1933年6月,国会通过并由罗斯福总统签署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高尔法》,也就是著名的《1933年银行法》(Banking Act of 1933)。
《格拉斯斯蒂高尔法》的目标在于降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为此,它不允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联合,而这种联合正是大萧条之前大型银行的特征。人们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原因之一就在于认为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活动加剧了银行在近几年经济衰退中的脆弱性。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似乎又是错误的。在经济衰退中,那些具有证券部门的银行实际上经营得要比其他银行好。
从最近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清楚的,虽然当时看起来并不是那样的。一项金融资产组合的收益是由每项资产价格的变化以及不同资产价格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决定的。如果所有资产的价格按同方向一起变动,那么资产组合的价格也按照同方向变动。但是,如果每一个资产的价格变动是独立的,那么资产组合的价格变动将小于甚至大大小于资产组合中任何一个资产的价格变动。每项资产都可以作为彼此的屏障,即使在股票价格下跌的20世纪30年代早期,股票市场的运动和金融问题也没有密切的联系。结果,综合银行相对于非综合银行而言,面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降低“货币托拉斯”的作用力。由国会议员皮卡拉(Picara)主持的关于银行业务的听证会揭露了银行的一些弊病:银行家的高傲自大,另外,一些银行合谋对付人们。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最早是20世纪20年代由国家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胜任]出售证券的能力,扩大了“货币托拉斯”的财力来源。议会倾向于减少资金的来源,从而降低投资银行家的实力。
“货币托拉斯”对后来的调查者而言,显得比较难以理解。投资银行家肯定是那些富有的人。他们对大多数人都没什么用,尤其是对国会议员。他们有着来源于银行服务的颇丰的收入。但是他们的付出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剩下需要探讨的是,通过这些投资银行家的服务,我们的状况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呢?皮卡拉仅仅注意到垄断利润的可能性,历史学家也在探寻强大的综合银行对经济的有利之处,然而并没有新的理论出现来澄清这点: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发展主要被认为得益于它们的综合银行,这两个案例是具有启发性的。
除了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格拉斯斯蒂高尔法》出台了联邦存款保险制。这个法案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这可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最初准备于1934年成立,但是最终于1935年7月1日成立,推迟了一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次新政(2)
联邦存款保险制确立后,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尽管它是在大萧条中宣布的,但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直到货币贬值出现并恢复后,才开始运营。
从更长远来说,存款保险制明显地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它阻止了这类累积性银行业务的运营,这类累积性银行业务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颇为流行。对单一银行的担心导致存款人在银行破产前产生挤兑,并且存款人难以收回自己的存款。问题银行收回它们的未偿还的贷款,并且向其他银行借款,来获取储备支付存款人。那些贷款的持有者就会去银行取回资金,这种行为传播了恐慌。之前做得比较好的银行也会发现它们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如果它们还贷款给了那些运气不好的银行。每一起银行的破产都会加剧对所有其他银行的压力。
在存款保险制下,这种聚集的运动就大大减小了。存款人不必担心他们存款的损失,虽然他们可能会面临某些服务的不便利性,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接管。问题银行不需要从其他银行那里借款。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新英格兰银行1991年初期破产了。在一个周末,存款人像以往那样排队挤兑,想要收回他们的存款资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那个周末介入,并且宣布,它将支付所有投了保的存款(金额为法律规定的标准)。到星期一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排队挤兑了。在这个区域,其他银行也没有被这种恐慌“感染”。
然而,达到这种稳定状态,并不是没有成本的。随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扩张以及出现相似的保障机构为其他各种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保障,存款保险得到了推广,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更加放心。人们不再询问储蓄的潜在接受者是否可靠,取而代之,询问是否进行了存款保险。在日益松弛的监管下,银行仅仅依靠它们自身的策略,这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末,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经过10年的通货膨胀,拥有固定收益证券,诸如抵押品处在不良状态的银行,甚至面临着破产。国会赋予银行更多的投资自由权,以设法拯救这种情况。他们希望银行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但是在缺乏领导的情况下,银行进行了高风险、甚至是愚蠢的投资活动。如果投资成功了,那么银行也就得救了。如果没有成功,那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承担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现象已经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已经没有资金维持运营了,国会正在讨论到底需要对银行系统投入多少资金,才可以阻止因萧条带来的崩溃。这个问题,依旧是尘封的历史使它明朗起来。问题主要源于存款保险制和之后银行管制的放松。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导致了道德风险的产生。由于银行管制,该问题一直被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银行管制的放松,问题出现了。为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我们或者加强银行监管的力度,或者大量减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量。
《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既没有结束经济的不景气,也没有保证之后银行系统的稳定,但是它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银行可以在美国经济大膨胀时期得到长达大半个世纪的稳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即使我们主张修订或者废弃这个法案。
新政的第二条开启了半个世纪来美国的社会民主政策,政府声称它控制着经济的多个部分,并可用政治控制力取代市场明显的误导信号。这个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法案中:《国家工业复兴法》(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NIRA)[这导致了国家复兴局(the 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NRA)的成立]和《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AAA)。
NIRA于1933年6月16日通过。它促使雇员和雇主一起协商并就劳动时间、工资以及其他雇佣问题达成协议。只要这些协议符合政府法规,他们就不受反托拉斯法的约束。尽管这部分内容授予了雇主权利,但政府又使雇主们受到内部雇佣合同的约束。
这些法规广泛要求减少劳动时间,从而尝试给更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这些法规还包括允许工资急速上涨的规定。工资上涨有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即使在大规模的失业时期,工资也经历了上涨,这种状况是前所未有的。雇主同意增加工资,是因为他们同时也可以允许提高价格。《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作用,就是同时提高工资和价格。。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次新政(3)
目前的思考方向主要集中在总体价格水平上。NIRA是罗斯福“通货再膨胀”政策中的一部分。物价的上涨,被用来设计为旧的通货紧缩政策结束的标志,重新点燃人们对经济复苏的期望和刺激投资。但它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
NIRA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贬值将经济政策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无须根据国际经济情形来确定与之相符合的目标。政策应该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制定的,汇率是应该可以调整的。罗斯福对1933年7月世界经济会议的破坏,明确地发出了他将以美国国内为主的信号。NIRA赋予了这种意向实质内容,它向投资者保证:罗斯福将善用他所创造的机会。
价格水平的上涨降低了预期的实际利率。如果人们预期在没有NIRA的情况下,通货紧缩将会继续,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但是,如果人们设想货币贬值将结束通货紧缩,那么NIRA将不会有大的变化。名义利率到1933年为止都非常非常低。在没有通货紧缩预期的情况下,任何合理的投资都能获得回报。
两个方面的有害影响将会抵消这个好的作用效果:第一,像上面所说的,货币政策将从紧缩型转变为积极扩张型。在《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影响下,价格的上升将会吸收很大一部分最初供应的货币。由于货币量增多导致的名义收入的增长,在促成更多就业的情况下,将会造成更高的物价。
第二,工资上升得比物价更快。联邦管理局和劳工认为这是一项改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这对雇佣决策的影响。如果工资增长和产品成本挂钩,雇主将会减少雇员的数量。因为劳动成为生产的一个昂贵要素,雇主为了使成本最小化,就会用其他生产要素替代更昂贵的劳动。因此实际工资的增长将会维持失业状况,并不会减少失业。
这个荒谬的结论促使了对这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研究。在大量的失业情况下,实际工资增长如何能实现?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工资为什么不会一直下降下去?
人们提出了两种假设。一些历史学家提出,公司那时支付的是“效率工资”,换句话说,雇主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工资提高到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程度,以吸引那些效率高的工人进入公司,并且刺激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由于效率工资高于一般可得水平,这种论点认为,工人会竞争这些工作,并且在这些工资水平上得到工作。
这个吸引人的故事在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事件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大萧条期间,人们很努力工作,否则人们面临的并不是一份更低收入的工作,而是更可能会失去工作。效率工资理论假设其他的工作是可自由得到的,这在大萧条中显然不成立。放宽这个前提条件,该理论认为根据效率工资,工资奖金随着就业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就业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因此1934年效率工资应该是很低的。这就难以解释在NIRA下工资的急剧上涨。
另一个理论主要强调工业法规中的讨价还价。这种“黏性理论”认为,只有受雇佣的工人才可以和雇主就工资问题讨价还价。如果“内部人”只关心保留住他们的工作,而并不是降低他们的工资以求雇佣更多的“外部人”,这样他们就会使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事实上,失业水平和他们的期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黏性理论说明工资上涨并不是高失业水平的作用,这就解释了在高失业的情况下工资却上涨的看似矛盾的现象。它也提供了在国家复兴局下,对于工资讨价还价过程的经济解释。
NIRA作为一种短期措施是失败的。它为了提高人们的期望而出台,又因为提高名义利率和名义工资被废止。它的净效应更多的是限制了就业而并非扩大了就业。然而《国家工业复兴法》作为一种长期的措施,促进了劳动环境的实质性改善。
NIRA阻止雇主干预劳工组织和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的集体谈判。新工会就在这种适宜的氛围下形成并成长了,但是NIRA自身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在1935年的病鸡案中,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对国家复兴局立法权的非法运用,是联邦权力非法渗入各州内部事务的表现。国家复兴局解散了,但是《国家工业复兴法》关于劳动力供给的学说并没有被人遗忘。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Robert Wagner)引入了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在《国家工业复兴法》下重建了劳工权利。但是这个狭隘的法案并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重用,如今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仍然监督工会的行动和工资的议价。该法律对雇主对工会的斗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结果使得劳工组织迅速壮大。劳工联合的高峰出现在1950年左右,整整1/3的非农业劳动力都加入了工会组织。
新政并没有加强对工业的限制。在大萧条之前,农民们就常抱怨低廉的农产品价格,罗斯福确实将注意力转向工业之前先转移到农业上来。在NIRA颁布之前,1933年5月通过了《农业调整法》(AAA)。这两个法案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AAA允许政府控制农产品产量。该政策通过限制产量,从而希望提高农产品价格。
农民同意政府限制产量,并对撂荒土地进行赔偿的政策。该赔偿额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税计算出来。农产品加工税是由目前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和由于低产量造成的价格一起计算出来的。因此该税被设计为农业中再分配的税种,它从农民中征收,征收时和农民的销售量成比例,同时它又重新支付给农民,支付时和农民的未销售量成比例。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将农产品价格提高到一个水平,使得他们1933年的购买力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4年时的购买力相当。战前的状况被认为是“平等”的,不同于所有目前判定的结论。
由于AAA在多种农作物已经耕种后才被通过,所以该法案开始实行起来比较缓慢。政府和棉花种植者签订合约,要求他们毁坏部分作物,但是价格不会上涨到他们期望的那样。对于农民毁坏作物的津贴本应该在农产品加工税征收之前发放给农民,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尤其是在国家复兴局接纳了对农民所购商品采取更高价格的建议后,农民认为政府更重视工业。
1935年初,当最高法院裁决AAA违宪时,农业的不稳定状态加剧了。如同NIRA的情况一样,法院裁定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如同工业的情况一样,国会很快转向救助属于《农业调整法》的内容。任务是艰巨的或者说国会是踌躇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