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务委员附署才能发生效力,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 月30 日,由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组织的内阁宣告完成,4 月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 月5 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1)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中国民族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但是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虽然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只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3)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就已经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因此虽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固。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
原因:宋教仁案
结果:失败
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5 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 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筹备了内战经费后,找借口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党人节节败退,7 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
原因: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的步骤。
1913 年10 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 日,就任正式大总统;
1915 年12 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
结果:袁世凯垮台
护国运动失败
1915 年,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 年3 月22 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但反袁斗争仍在继续,甚至他的亲信和心腹也举起反袁大旗,袁世凯在6 月忧惧而死。
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重新恢复的共和制徒具形式。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各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因而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京政府仍由北洋军阀控制。
3、护法运动
原因:军阀割据
结果:失败
1917 年7 月,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提出了“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举起“护法”旗帜。同时西南军阀为了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想借护法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
8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
9 月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以西南军阀的军队为主组成护法军,护法运动开始。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主要依靠西南军阀的军队,而西南军阀并不是真正维护民主共和,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去抵制段祺瑞的武力吞并政策,因此在革命形势稍有进展时候就通电主和,致使形势逆转,与此同时西南军阀开始排斥孙中山,孙中山于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为了“竟辛亥革命之功”,挽救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的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革命的武装,依靠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只是想利用孙中山护法的旗帜,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通过护法运动,孙中山对军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了“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二,孙中山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护法的革命口号也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不可能唤起群众。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护法运动后,孙中山继续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努力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
(1)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正常发展,中国没有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经济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外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制度,因此他们不能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缺乏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性决定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特别是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纲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们发动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
响应和支持。
(4)当时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一般的民众没有经过近代的思想启蒙,没有形成民主共和观念。
经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向绝境,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思考题: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教学重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间: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 年12 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 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 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 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
矣” ——孙中山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思想启蒙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陈独秀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 ——恩格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 —海涅'德'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
(2)局限性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3)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
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李大钊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2.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 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 票中得227 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 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 月4 日到6 月5 日,以学生为主
(2)6 月5 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对“彻底性”的理解: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 年,1921 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 年5 月4 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来自西方,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批判性)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 到12 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斯诺
第二. 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悲观情绪的表现: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罗素:《民主与革命》
--西方传统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2.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再次,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到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内容:(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蔡和森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