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之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德言:所以你这是忠心不够。我问你,当初窦建德被俘之后,是不是也有大赦令?
  高录事:有的。
  赵德言:但在河北有没有抓窦建德的余党?
  高录事:有。但当时朝廷是有密旨的,可现在没有。
  赵德言:你们就不明白太子的心思。你想,殿下与前太子党的争斗怎么能和窦建德一样。窦建德是敌人,用明暗两手清除余党,大家都明白。但是,对前太子党,其中勾连的人脉非常复杂。何况现在陛下还在位,还有很多陛下的人也牵扯其中,自然要做得更为隐晦。这就需要我们臣下仔细揣摩,领会其中的奥妙。什么叫忠心?这才叫忠心。都会说,忠心就是忠诚于心。谁的心,朝廷的心,殿下的心,他的心思没有办法说出来,但你为他做了,这才叫忠心。
  刘长史:那究竟采取什么对策,是软禁还是饿他们两天?现在应该是送饭时间了。
  赵德言:饿两天恐怕不行,硬抢的话可能会有伤亡,何况还有李桐客呢。先送饭吧。
  李渊穿戴庄严,但已不是黄袍。他慢吞吞地剥开一个橘子,慢慢吃着。裴寂站在一旁,看着李渊。
  裴寂:陛下准备好要出发了吗?
  李渊:我没说要去。
  裴寂:那陛下留在这里?
  李渊:我也没说不去。
  裴寂:那我该怎么准备呢?
  李渊:留给二郎去想吧,你急什么。去还是不去,这事可没有传位那么容易决定。
  李渊又吞了一个橘瓣。
  李世民已经穿好了登基时穿的衣服,端坐着,从外表看来,他非常亢奋,可心里却稍有点紧张。他抚了抚衣服,想把上面的皱褶理平。
  长孙无忌:一切都准备就绪。
  李世民:陛下呢?他来吗?
  长孙无忌:我早就派人去请,可一直没有准话。一会儿说来,一会儿又说不来。
  李世民:那你是怎么准备的?
  长孙无忌:我已准备好了两套方案。陛下来不来,我们都有应付的方法。殿下,你是希望陛下来还是不来呢?
  李世民:我看你还是亲自去请一趟吧。
  长孙无忌向李渊拜:陛下,太子殿下希望陛下能驾临大典,接受太子殿下、朝中众臣的朝贺。
  李渊:朝贺我成了太上皇?我看那就免了吧。
  长孙无忌:陛下理应受各方朝贺。
  李渊:你刚才说,太子希望我去?
  长孙无忌:所以太子特意派我来请陛下驾临。
  李渊:既然是请,这么说,我也可以拒绝了?
  长孙无忌:当然还是尊重陛下本人的意思。
  李渊:那好,我今天身体不适。大典我就不参加了。
  李渊起身,绕过屏风,从殿后走了。长孙无忌看了一眼立在旁边的裴寂。裴寂表情有点尴尬。
  长孙无忌:既然陛下身体不适,就请陛下多保养身体吧。
  裴寂:太子殿下的孝心,陛下最明白了。
  第54节:第十六章(1)
  第十六章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大唐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盘坐在御坐席,它不是马鞍,是绝对的权力。李世民上去,左右晃晃,让自己坐结实了。他雄视百官。两个月前,逼宫父亲,杀掉兄弟,朝廷上下尚隐患重重,边患解决也遥遥无期,国力不足,但是,毕竟一个时代开始了。
  宣旨官:大唐皇帝陛下旨,皇帝赦免天下,关内及蒲州、芮州、虞州、泰州、陕州、鼎州等,免除两年田赋及捐税,其他各州免除差役一年。陛下名讳中“世”、“民”二字天下不必避讳,避讳“世民”连用。
  高录事手中拿着诏书:八月初九即位于太极殿。八月初九之前的所有罪行赦免,逃亡者限百日内返回,如有人继续以前罪起诉,则以同罪处置。
  赵德言:什么什么?
  刘长史:现在对我们不利啊。李思行的罪行是八月初九以前的,如果我们以该罪起诉他,他没有事,我们要以他的原来罪名处分。
  赵德言:错了。我们现在处理的事情,并不仅仅是李思行以前的罪行,而是魏征勾结李思行图谋不轨的事情。你们不必担心。这诏书也一样地全国公布,是当今陛下的光明政策。其实,自从六月初四之后,虽说是陛下的大赦诏书,不也就是当时太子殿下的意思吗?
  刘长史:我们现在该如何处理。
  赵德言:我要立刻上一个贺表,同时把魏征与李思行勾结的事情上报陛下。只要陛下的命令一下,我们立刻执行。大家放心,已经有几年没有为陛下立功了,你们就等着与我共享富贵吧。
  高录事:可以说魏征与李思行图谋不轨吗?
  张司马:还有。要不要把太子即位诏书给制使看,按制是需要的。
  赵德言:现在不能。第一,我们已经把他们当成罪犯了,所以也不是什么制使,只是我们没有资格取消他这个头衔罢了。第二,如果给他看,他是制使,也要上贺表,其中如果乱说怎么办?
  赵德言:(对刘长史)我尽快写好贺表,你带几个人亲自跑一趟。
  房玄龄:贝州刺史赵德言的贺表附了一个报告,说魏征图谋不轨。
  李世民:啊,会有这事?魏征他们倒是很久没有消息了。嗯,他一个制使如何图谋不轨啊?
  房玄龄:赵德言说魏征现在与前齐王府的李思行在一起。
  杜如晦思索:李思行是武将,真与魏征搅在一起,不可小看啊。
  房玄龄:赵德言请求陛下,看如何处置?
  李世民:处置?这就是说,魏征在他手里?
  房玄龄:好像是这样。
  李世民:刺史敢扣押朝廷制使,非同小可啊!
  房玄龄:陛下,魏征是河北人,而现在人在河北,这是一;二、魏征是前太子洗马,是文臣,李思行是前齐王府护军,是武臣,若他们文武合为一道,在河北还是能做出些事情的。
  李世民:我知道你们对魏征有防范之心,道理也可能像你们说的那样。不过,两个人真的反了,会如何呢?
  房玄龄:恐怕会,起码是河北会响应。
  李世民:接下来是天下大乱?
  房玄龄:恐怕如此。
  李世民:这就是了。我登基未久,各方猜忌一定多而不是少。此时若处置魏征,他是我亲自派遣,岂不失大信?失大信,才会真的乱。何况,贝州刺史语焉不详,我不能贸然处置,宁可等一等。立即回复贝州,要他们详细报告。同时,启动御史,迅速查明此事。
  房玄龄:陛下,魏征、李桐客的状书到了。
  刘长史到:拜见陛下。
  李世民:朕问你,你们把制使怎么了?
  刘长史:赵大人说他们图谋不轨,就软禁起来了。
  李世民:你们胆子也太大了。为什么?
  刘长史:赵大人说这是为了忠心。
  李世民:哦,朕倒是想知道。这是怎样的忠心?
  刘长史:赵大人说,陛下的策略有明暗两手,诏书和制使什么的是明的一手,而要消灭前太子党不能明说是暗的一手,臣下的忠心是要对陛下没有说出的也要忠诚,那才是真正的忠心……
  李世民:好。朕再问你:像你们刺史这样,天下所有的刺史都自认为他们最了解朕的心思,那谁还要执行制敕、诏书,朕还要发诏书做什么?
  刘长史:臣不知道。
  房玄龄:李桐客的状上还称陛下为殿下,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
  李世民:你问问这个人就知道了。
  房玄龄:制使知道太子继位大统这事吗?
  刘长史:赵大人说不能让他们知道。
  李世民:你们看看,多大的胆子。这赵德言有多项罪过。不执行制敕,悍拒制使,曲解朝廷旨意,隐藏诏书,他确实是不想活了。让他先回长安。让席辨为特使,宣布朕的决定,然后令他就地任职刺史。特赦李思行,让他与赵德言一同到长安见朕。让特使明天就出发。晚了,说不定那赵德言还会干出什么蠢事呢。
  房玄龄:是。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诏立长孙王妃为皇后。
  长孙皇后:玄武门之事,原齐王妃杨氏,关头上密报陛下,她的功劳,你怎么谢她呢?她现在就在宫中。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之后垂下眼帘。
  长孙皇后:我早就看出,杨氏对你有意。说来也对,美人慕英雄,古人都是这样的,我何尝不是如此?我看,你纳她为贵妃吧。
  李世民微微地点了点头:我们的太子,照你的说法当然是承乾,我许诺在此,立承乾为太子,但是,先不急着为承乾加冕,大唐继承我的人,我要慎之又慎。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点点头。
  长孙皇后看着怀孕的杨妃,有些吃惊:陛下要立你为贵妃,你知道了吗?杨妃轻轻点头。
  长孙皇后:这是齐王的遗腹子?杨妃点头。
  长孙皇后目光转到别的方向,思索,然后又回过头来看着杨妃:陛下知道吗?杨妃点头。
  长孙皇后:陛下没说要怎么样?
  杨妃:陛下什么都没说。
  长孙皇后沉吟片刻:既然这样,那好,你就回去等着接旨吧,好好保养身子,将来一定不能让孩子知道他是齐王之子。明白了吗?
  杨妃没有给长孙皇后任何回答,慢慢退出去。
  两仪殿内,魏征持节与李桐客、李思行进入,赵德言亦入,跪拜。
  魏征:臣制使魏征,巡使河北,宣谕和解,未敢辱慢使命,今持节领副使李桐客向陛下复命。
  李世民:好,赐魏征坐。赐李桐客坐。
  赵德言拜:臣……
  李世民:少候。
  赵德言愣在那里。
  李世民:赐李思行坐。
  魏征的眼神明显轻松了。
  李思行伏拜,犹豫:谢陛下,罪臣不敢。
  李世民:当时调毒酒的是你吧?
  李思行叩头:臣罪有余辜,当万死!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为人谋,你也算尽心尽力。六月初四当天,你还算勇猛,是个武将,难得你文武双全。
  李思行汗流如注。
  魏征此时已经知道了李世民的想法,变得十分轻松。
  李世民:你忠于齐王,这个忠,没有什么不对。汉朝的蒯通鼓动韩信独立,汉高祖刘邦不杀蒯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魏征,我引这个典故引得对吗?
  魏征:对。不过陛下又何必要继续为难他呢?
  李世民看看魏征,意识到自己因得意而失措,点点头对李思行说,朕赐你坐。
  李思行坐,揩汗。
  赵德言愣愣地看着李思行,知道自己完了,伏拜下去:臣……
  李世民对李思行道:你在河北,曾经为朝廷立过大功,朕命你为右卫将军。你以为如何啊。
  李思行立刻拜谢:陛下不杀罪臣,仁至义尽,如今又委以重任,臣以死报效!
  李世民:好,朕的这份心思,你明白就好。天下混乱已久,百姓渴望太平,如果朝廷总是动荡,哪里有什么太平?魏征,你这次出使,真是为朕解忧啊。
  魏征:当然。陛下派遣臣去河北,不就是为这个吗?所以当然。
  李世民对魏征这种犟头,有点无奈:嗯。说得对。不过你为什么在贝州有麻烦?
  魏征:臣先有奏表呈陛下,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臣要说的是,仁、义、信里,信最不容易。陛下当然有陛下的不容易,不过要天下人信这个信,实在是更不容易。
  李世民:是啊。朕要天下和解,偏偏有人不信。
  赵德言抬头看了一眼,面色惊慌。
  李世民:赵德言!你知罪吗?
  赵德言:臣知罪了。臣处以忠心,不过罪该万死。
  李世民:忠心?你不要以为我说李思行忠于其主,你就以为你做对了,你破坏朝廷的信,难道是忠吗?忠在何处?
  赵德言张口结舌。
  李世民:魏征没有警告你吗?
  赵德言:警告过。我以为忠心耿耿,所以执迷不悟。
  李世民:只是这抗拒制使一项,你就是死罪。为什么朝廷的文书在前,朝廷的制使在后,你还会不顾一切?
  赵德言:臣以为为朝廷去一罪人,是忠心,是立功,没有想到……
  李世民:你口口声声说出以公心,是忠诚,天下地方官员,都如你一样,朝廷政策如何执行?天下臣子都如你一般猜忌,我李世民岂不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小人?
  赵德言:臣万死!
  李世民:你不仅抗拒制使,而且拒不执行制敕。虽不至于万死,但死两次不为过!你原来也是东宫的人,朕今天定你死罪,与朕的和解不合,天下还是会误解。朕不能让天下再因你而误解朕。另外,你往昔讨伐刘黑闼有功,所以今天免你死罪。
  赵德言:臣谢陛下不杀之恩。
  李世民:朕免去你的刺史,闭门思过,退下去。
  赵德言爬起,踉跄着随内侍出去。
  魏征:陛下以天下为念,万事就有了方向。陛下从自身做起,就会造就一个良好的开端。从陛下对赵德言的处分就知道,陛下是以天下为念的,否则不会顾虑天下人的误解。陛下不因为赵德言曲解陛下用心而报复他,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制自己,礼就是天下的秩序,即使是寻常百姓,克己也是很难的,陛下现在贵为天子,至高无上,克己更是难上加难。
  李世民:不过你今天当然来当然去,过分了吧!
  魏征:过分?看来克己真是很难。如果连我这样过分的陛下都能克己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还愁什么人不敢说出谏言?无论如何,谏多,必有良言在其中吧。
  李世民:嗯。我正发愁百废待兴,不知如何下手,好,就先从听臣子说话开始吧。这样,你先做谏议大夫,我要你知无不言。
  魏征倒有点愣,随即谢恩。
  第十七章
  朝堂上,百官陈列。李世民正襟危坐。
  李世民: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房玄龄举笏板出列:陛下,太上皇已经逊位多日,至今仍居住在太极宫内。臣以为,应该给太上皇安排一个新的居所。
  李世民:这件事我不是没想过,却没有想清楚。正好在这里,既然已经提出来了,你们就议论议论吧。
  李世民看着裴寂:不知太上皇陛下本人的意愿如何?
  裴寂知道李世民是在暗示自己,沉默片刻后说:我可以代陛下去问太上皇陛下。
  李世民:如果太上皇陛下也愿意徙迁,你们看,搬到哪里合适呢?
  杜如晦:陛下以为弘义宫如何?
  李世民:好,就弘义宫。不过,要改名,从今以后,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让太上皇在那里颐养天年。
  大殿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人举笏板出。此人名叫孙伏伽。
  孙伏伽:陛下,既然要征求太上皇的意见,为何太上皇的意愿还未问明,陛下已经连殿名都改好了呢?
  百官见孙伏伽如此大胆,都惊诧。李世民面露不悦,召唤身边的宣礼官。
  李世民:这是什么人?我不认识。
  宣礼官:此人名叫孙伏伽,原来在万年县,刚刚调入京师,所以陛下不认识。
  李世民看着孙伏伽:那你的意思是什么?
  孙伏伽:我以为陛下此举不当。此事当询问过太上皇后再作决断。
  李世民阴沉着脸。百官都屏息凝气,不敢说话。
  李世民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于说话:传旨,将兰陵公主园赐予孙伏伽。
  李世民:我重赏孙伏伽,不是因为他说出了什么治国的高论。他所说的,大概也是你们当中很多人的想法,只不过你们不敢说罢了。我赏孙伏伽,是因为他是我登基以来,敢于当面指出我的不是的第一人。就为这个,我也要重赏他。为的是要你们将来能在朝堂上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朕的意思,你们应该明白了吧?
  百官拜。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玄武门事变之后,东突厥乘机进犯唐朝,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
  李世民:突厥陈兵渭水,长安大敌当前。一年前,我在豳州领兵阻退突厥,说来有些侥幸,这次,诸位有什么良策?
  尉迟敬德:就是一个打字,突厥,你不打,他就不退!他将手中的笏板在腿上猛烈折断:陛下,马上发兵吧!
  房玄龄:即使这次退了,之后再屡屡进犯,永无宁日。陛下,一劳永逸,当然是彻底击溃,这次,若不能彻底击溃,就要有临时的策略,解燃眉之急。
  李靖:突厥毫无信用,大唐目前兵力足以与突厥抗衡、解决突厥,否则大唐永远会被无信用者纠缠!
  魏征:不知是否有突厥民心可为我所用?王道……
  李靖、尉迟敬德哈哈大笑。
  尉迟敬德:魏先生永远是民心,民心,民心,突厥人闲起来了,牧牛放马,战时,人人皆兵,什么是他们的民心?
  魏征摇摇头,不说话。
  房玄龄:先是汉朝匈奴,又是北朝鲜卑,现在是突厥,大漠以北,民情确如尉迟将军所言。突厥在隋朝时,分为东西突厥,所辖地域远比大唐辽阔,铁器铸造,非常精良,骑军战术,非常娴熟。兵法上,并不固守一地,来之能战,困则远走。我大唐以耕织为本,譬如乔木,不利移动。
  李世民点点头。
  房玄龄:两方立本不同,以目前说,大唐既然以耕织立国,还是以和为上策,国力强大,才能处理突厥。
  尉迟敬德:以大唐目前的兵力,一举解决突厥,以后随它耕织多少年,没有忧虑,不也是上策吗?
  房玄龄:如果不能一举解决呢?
  李靖:我请命,一举解决,以头担保!
  房玄龄:我相信将军可以一举解决,我也相信将军不惧战死沙场,若仍未一举解决呢?
  李靖气结。
  房玄龄:如果不能一举解决,以目前大唐的国力,已不能再战,陛下登基不久,倘若数年之内,积聚国力,到那时,以将军的武略,即使一举不成,可以再举。
  群臣沉默。
  李世民:晋阳起兵时,我们军力不够,太上皇派刘文静联络,借兵突厥,突厥始毕可汗派了两千骑兵,兵虽不多,但是很有声威,只是,太上皇向突厥称臣,面子上我们不好看,但建立了唐朝。
  裴寂对李世民提到太上皇称臣不满:倒不能这么说,当年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举凡逐鹿中原者,无不对突厥称臣,无非是都想借突厥之力,夺取中原,倒不是只有太上皇才对突厥称臣。说起突厥,要说前朝,隋文帝时,东突厥被隋文帝所败,纳贡称臣。可是隋末大乱,结果突厥复兴,到颉利可汗,突厥已有百万兵马,和,战,已经都不容易对付喽。不管是谁坐天下,都不好对付。
  李世民:房玄龄说的是实情,我们还赌不起。现在不赌,未必输,将来赌,肯定赢。肯定赢,就不是赌了。若赌,我会以一军之力去赌,譬如豳州一战,却不会以大唐一国之力去赌。今天,就是这种情况。朕,忍辱,继续纳贡,以求国力之转圜。
  李世民:我记得,前太子的琵琶女还在宫中,召她携琵琶入太极殿,奏《破阵乐》。
  执失思力随礼官向太极殿走去。太极殿传来琵琶弹奏声。执失思力疑惑:陛下在宴会吗?
  礼官:没有,陛下一直在与文武大臣闲聊。
  执失思力:嗯,这个曲子我知道,它是《破阵乐》,应该是陛下还是秦王的时候,出征时演奏的。
  礼官:我没有随陛下出征过,我只知道,它是陛下凯旋时所奏。
  执失思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门后随礼官指引坐下。
  琵琶女继续演奏着。文武大臣诵唱《秦王破阵乐》。执失思力有些不知所措。演奏完毕后,李世民抹了一下髭:嗯,演奏得好。赐缎一匹。我听说,你弹奏突厥曲最好,我们等待突厥使者来的时候,不妨先听听突厥曲。
  执失思力欲站起,被旁边的礼官按住。
  宦官靠近琵琶女:陛下的意思是弹突厥怨曲,悲凉的。琵琶女点头。
  琵琶女调整弦轴,轻弹测音,之后,起手弹拨,曲声哀怨。
  执失思力没有想到在这种场合听到家乡曲,不禁渐渐入神,终于流下泪来,哭泣出声。
  李世民望向执失思力,知道已经完全挫了他的锐气,微笑了一下。执失思力悲痛不能抑制。
  李世民装作惊讶:这是谁如此悲痛?
  礼官站起: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已在此恭候。
  李世民:啊,难怪。这是他的家乡曲啊,请他到前面来。
  礼官引执失思力进到李世民面前,执失思力以突厥礼拜。
  李世民熟悉突厥人,以他们的方式柔性开始:草原的鲜花,已经开过,百灵鸟为什么还会飞来?
  执失思力:百灵鸟的翅膀娇嫩,陛下,外面飞来的,是颉利大可汗与突利可汗。
  李世民:啊,我的朋友们来了,你是否带来他们的祝福?
  执失思力:陛下,我带来的是,雄鹰和遮天蔽日的乌云。
  李世民:雄鹰的家乡不止一处,乌云也不在一处停留。
  执失思力:陛下,大唐的雄鹰,翅膀还未丰满,大唐的乌云还不能遮蔽四海,陛下,我们这次是百万雄鹰。
  李世民:百万雄鹰?确实是乌云,不过,我来算一下,一只战斗的雄鹰,需要四只雄鹰来帮助它,它才会击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