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之治-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饥民正在大排长龙领救济米。
  李世?在一边指挥着,有士兵维持秩序。
  李世民:设了多少发放点?粮食够吗?
  李世?:全城一共十五处,用的是军粮。
  李世民:长安正在运粮过来,河北也有粮食运来。不过,这都不是长久之计。
  李世?:种子也许更重要。现在抢种一点,秋天还有一线希望,否则今年秋冬明年春夏就会有大问题。
  李世民:对,你给朝廷上个奏章。
  李世?:是。
  在一个官府门口,长孙无忌迎出来。
  李世民:你这里怎么样?
  长孙无忌:在对王世充的官员进行登记,现在已经差不多了。
  李世民:只有民愤极大的要处理,其他的可以量才任用。
  长孙无忌:如晦的叔父杜淹为王世充出过不少主意。
  李世民:这个人我知道。
  李世民:房玄龄,档案的情况怎么样?
  房玄龄:查过了,找不到,说是烧毁了。
  李世民:再找,洛阳宫全部搜索一遍。有了前朝的档案、地图、田亩册,治理就方便多了。拿下洛阳,大唐算是统一了天下,所以前朝的档案,是最要紧的。杜如晦。
  杜如晦:在。
  李世民:封了仓库之后,分检登记得怎么样了?
  杜如晦:寅时即可登记完毕。
  李世民:那么多东西,你好快!金银绸缎,全部分赏将士。
  杜如晦:是。秦王府留多少?
  李世民:不留。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在。
  李世民:这样吧,赏尉迟敬德好马十匹。
  尉迟敬德:谢元帅!
  李世民:对了,房玄龄。
  房玄龄:在。
  李世民:前朝收的王羲之的字,有没有看到?
  房玄龄:没有。前朝炀帝雅好文艺,我猜他当年带到江都去了吧?
  李世民:啊。你还是留心一下。
  长孙无忌沉吟了一下:我听说《兰亭集序》……
  许敬宗匆匆进:禀秦王,长安尹德妃、张婕妤到。
  李世民:哪里?
  许敬宗:已在帐外。
  李世民挥挥手,众将退下。
  李世民整衣,许敬宗带两妃进来。李世民迎过去:秦王李世民敬礼。
  张婕妤:没想到洛阳城里那么多死人,王世充不是投降的吗?
  李世民:城里的死人都是饿死的。
  张婕妤:听说围了他们好几个月,也真不容易。围的时候,没听说城里抢东西吧。
  李世民没有听懂。
  尹德妃:洛阳城里都还好吧?我们最恨抢啊烧的。
  李世民:还好。进城后我已令军士戒严,防止抢劫。
  张婕妤:那就好。宫里的东西都在吧?
  李世民:已经登记在册。
  张婕妤:登记在册的意思是能动啊还是不能动啊?
  李世民警觉了:有能动的,有不能动的。皇帝陛下有过敕令。
  张婕妤:我们也不是能自己来的,来,就是皇帝陛下的意思。能动的不能动的,我们都看看吧。
  李世民:洛阳由各行军总管的府军分区警卫,你们到处走,我派人引领一下,免得误会。军中是按令行事的。
  张婕妤:不劳动大总管了吧。
  李元吉过来。
  李元吉:我带你们走一走。
  张婕妤:那就太好了。
  两仪殿内,李渊和李建成站在地图前。
  李渊:如果命二郎、四郎统率得胜军队,乘胜南下,与李靖他们会师江陵,你认为如何?
  李建成:儿臣的想法还不成熟,一是二郎他们这次出征,时间实在太长,将士们都很辛苦,不休整一下,连续作战,可能蹈窦建德的覆辙。二是长安防卫并不严密,突厥每次看到中原要统一,一定会出来破坏。现在我们一次拿下王世充、窦建德,儿臣真是担心突厥,请陛下定夺。
  李渊看看李建成,再看看地图,再看看李建成:你看得很远。看得远,才会走得远。
  洛阳宫另一处宫殿,仍然是军士守卫。
  李元吉带领张婕妤、尹德妃走到门前。
  李元吉:把门打开。
  军士:秦王有令,没有秦王手令,任何人不得进入。
  李元吉:我是齐王。
  军士:知道,但是要秦王的手令。
  李元吉向前走,军士用武器阻挡。
  李元吉发怒,拔剑将两个军士砍倒。
  两个妃子惊惧。李元吉带她们进入殿内。殿内都是珠宝。
  李世民在亲随簇拥下来到宫内视察,走过重重殿堂和庭院,重楼叠宇,分外壮丽。
  李世民:奢华啊。
  房玄龄:怪不得隋炀帝连京师长安都不回了。
  李世民:我要是贪恋奢华,也不愿意回长安了。比起这里来,长安的宫殿不过像是一个农家小院。
  房玄龄:长安虽不如这里奢华,却有另一种气派,也是这里没法比的。
  李世民:宫室如何处置?
  许敬宗揣摩着李世民的心思,笑道:艰苦征战,得之不易,我以为可以保留如常,以备今后享用。
  李世民不置可否。
  长孙无忌:隋朝灭亡,确是由于横征暴敛、役使民力造成的,眼前就是明证。我看,应学当年项王进咸阳,一把火烧掉。
  房玄龄:不过确实可惜。
  长孙无忌:唯有如此,才能惊雷震世。
  李世民:烧,或留,都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再想想吧。
  李世民等与跨出殿门的尹德妃、张婕妤迎头遇到。李世民惊奇。
  两妃敛礼:秦王。
  李世民看着五六个抬着大铜钉箱的齐府军士跟在两位娘娘身后。
  尹妃:(随意中带着得意)啊,为陛下挑了些东西。
  李世民:造册登记过了?
  张婕妤:嗯……
  张婕妤将头向后一转。
  李元吉走出殿,对李世民拱手。
  李元吉:张姨妃真好眼力,陛下真派对了人了。
  李世民无奈,向前走去。
  李世民看到被砍伤的军士:怎么回事?
  军士:齐王强要进殿,我们阻拦不住。
  李世民:(怒对张亮)请齐王来。
  张亮追上李元吉、张婕妤、尹德妃。
  张婕妤、尹德妃离开。
  李元吉与张亮返回。
  李世民:齐王,你为什么伤害卫士?
  李元吉看了看那两个卫士:秦王,我是齐王,所以不需要理由,更何况他们挡路。
  李世民:这两个卫士执行的是我的令。
  李世民看看那两个卫士:你们向齐王说了吗?
  卫士:说了。
  李元吉:我没听见,我只看见他们把矛横过来。秦王,我陪的可是陛下的人。即使他们有令,这令也大不过陛下吧?
  李世民:大殿封存的东西,都是按照陛下的敕令,要押解到长安的,任何人无权擅动。
  李元吉:陛下亲自派人来,她们要拿东西,管不了吧?
  李世民:也许,可是要登记在册。(对房玄龄)请尹德妃、张婕妤记下取走的物品,画押。
  房玄龄:是。
  尹德妃和张婕妤在纸上按下手印,交给房玄龄。
  房玄龄认真地看手印。
  尹德妃:到底是你认得我的手,还是陛下认得我的手?
  房玄龄:我只是执行尚书令、陕东道行军大总管的令,没有别的意思。
  张婕妤:洛阳已经是陛下的了,说什么尚书令、陕东道行军大总管!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大殿里整理图册。
  长孙无忌:战争眼看要结束了,这天下今后将是另一番景象。
  房玄龄停下来,看着长孙无忌:这正是令人忧心之处。
  长孙无忌:是啊。历代开国之初,偃武修文是必须的。可秦王府是武力平天下的规制,和平到来了,王府将何去何从?
  房玄龄:我们是王府之臣,王府的命运就是我等的命运。
  长孙无忌:或许……唉……
  房玄龄:何必如此。依我看来,秦王有平天下之志,更有治天下之能。天命不该就此作罢。
  长孙无忌警惕地看看四周。
  长孙无忌:你说出了我心里话。不过,这天命之论如何说给秦王听呢?
  房玄龄:总会有机会的。
  长孙无忌:听说洛阳有一神人,我们可否前往一问。
  房玄龄:你说是王远知吗?
  长孙无忌:正是。他是李密和王世充的老师。他的两个学生称王称帝,但是他就是称病不出。他早就预言李密、王世充必败,料事如神。
  房玄龄:天命不可预料,但是舆论还是有用的。
  长孙无忌:咱们不妨用他来启发秦王。
  李世民进来,四处巡看。
  房玄龄停止整理,看看李世民:洛阳有意思的东西还真不少。有意思的人也不少,我听说洛阳有个叫王远知的道士,很会占卜。
  李世民又走开,转来转去。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房玄龄,两人有默契。
  房玄龄:没有事情的话,秦王倒不妨去见见这位王道士。
  李世民:没有什么好见的吧?
  房玄龄:殿下还记得秦王府有个薛颐吗?
  李世民:记得。后来我保他做了朝廷的太史丞,现在是太史令了吧?
  房玄龄:殿下为什么要保他做太史呢?
  李世民看了一会儿房玄龄,有意味地点点头。
  房玄龄:(对长孙无忌)你应该还记得吧?
  长孙无忌:(微笑)这个人太危险了。他私下对秦王说: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为这个话,殿下要被杀头的,这是造反啊。
  房玄龄:可是洛阳这个王道士,多年前就说过当今陛下会得天下,陛下现在不是真的得了天下了吗?
  长孙无忌:啊!这么灵?
  李世民与房玄龄进入,长孙无忌随后。
  须发皆白的王远知起来迎接。
  王远知:你们当中有一位圣人,敢问难道是秦王吗?
  李世民没有理会王远知,只是四下看着。
  房玄龄向王远知点点头。王远知也向房玄龄点点头。
  王远知: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房玄龄:该说你就说,秦王是仁厚之人。
  王远知:秦王要知道爱惜自己。
  房玄龄: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停下来,开始留心。
  房玄龄:你是说,冲锋陷阵,秦王不必亲自担当吗?
  王远知:冲锋陷阵,秦王都亲自担当吗?
  房玄龄:历来如此。
  王远知跪下:天子不可以冒险于万一,要自爱……
  李世民一惊。
  房玄龄:你说秦王是天子?
  王远知:秦王是太平天子,天下将因秦王为天子而太平。
  长孙无忌在门口守望,李世民和房玄龄出。
  李世民:这种话叫人知道就是谋反。
  房玄龄:秦王不用担心。当初,周公就不是太子,以辅佐成王的名义,实际执掌朝政,周朝八百年,文物制度都是周公确立的呀,周公在后人看来就是天子。周公当年如果拘小节,怕别人说,周朝恐怕没有八百年吧?
  李世民似有所动。
  李世民与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对坐。
  李世民:拿下河南、河北,算是统一了。
  房玄龄:疆土统一,人心未必归顺。人心不归一,总是要出事。说起来,河北的人心最不易归顺。
  李世民:几年来战事多在北方,南方怎么样?
  房玄龄:江淮以南,东晋以来,自视为汉的传统,总是认为江淮以北为马上民族。我们起自关陇,当然被他们视为马上之人。
  李世民忽然想起长孙无忌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法帖:无忌,你早上说到《兰亭集序》,被打断了,你说下去。
  长孙无忌:我听说,《兰亭集序》帖在陈朝天嘉年间被和尚僧永得到手,太建年间献给陈宣帝。隋朝灭陈的时候,献给了晋王,晋王没有特别看重。后来和尚僧果向晋王借出做副本。
  李世民:前两年我得到的就是这个副本?当时出很大的价买原帖,一直也没消息。
  长孙无忌:对,不过晋王登基的时候,竟然没有想到将原帖要回去。后来僧果死后,由他的弟子辩才得到。原帖,现在应该就在辩才的手上。
  李世民:好,你记在心上,无论如何,将原帖买到。南朝人最重王羲之,如果他们知道我们也重视王羲之,就不会视我们为马上之人了,我们得了天下,人心就容易统一了。
  长孙无忌:这一层意思我倒没想到。
  房玄龄:殿下一直让我延揽人才,我无时无刻不放在心上,看来《兰亭集序》一个字帖,也是延揽人才的意思。
  李世民:小时候,母亲教我写字,因为母亲喜欢王字,教我也就是王字,我虽然喜欢王字,但是搜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在这个时候,确实有利于收服人心哪。
  房玄龄:洛阳拿下了,我看要在洛阳多做收服人心的事,河南官吏百姓如果顺从秦王,将来河南就是秦王的了。秦王有中原的人心,有利于将来。
  长孙无忌:说得对。其实我们不必急于回长安。
  李世民:好。在洛阳多留些时日,多见见河南父老乡绅。把谁留在这里守洛阳呢?
  房玄龄:张亮吧。他是洛阳人。
  李世民:好。回到长安后,如果朝廷任用窦建德,用得好,河北的人心就会归顺大唐。
  房玄龄:河北人心一向最难收服,殿下这次结交窦建德,也会有河北的人心,这样,殿下就真正有了中原的人心。
  长孙无忌:不知道这回朝廷会给什么赏赐?
  李世民:你怎么会想到这个事情?现在天下很快就归于一统,应该多想想以后如何为国家出力才是。
  长孙无忌:是。
  房玄龄:天下和平,偃武修文是必然的。秦王府应多做这方面的准备。
  李世民:嗯?
  房玄龄:在朝廷偃武修文之前,我们应该提前文武双修。
  李世民:我十八岁跟父皇起兵打天下,从来没有好好读过书。这几年,在你们的影响下,也读了一些。深知读书也不容易。你的意思,是让我的武将也都来读书吧?
  长孙无忌:武将也要读书。玄龄的意思,是要秦王府多一些读书的人,多一些能治理天下的人。
  李世民:好。说得好。
  王世充、窦建德被关在囚车里。
  李世民的目光转到囚车的方向,王世充垂头,窦建德与李世民对视。
  李世民到窦建德囚车旁下马,解下自己身披的大氅,递进囚栏,交谈了几句,窦建德点点头。
  李元吉从高台上看着这一幕。
  李世民:张亮,你留守洛阳,十日之内,多余的宫室,不必烧掉,拆掉就可以了,砖瓦木石由洛阳百姓自取。
  张亮:遵命!
  太极殿内,李渊狂喜,大宴李世民、李元吉及诸立功将军,太子、诸宰相、高官陪同。
  李渊:我大唐终于有了天下!首功在秦王、齐王!大唐开始铸钱,铸“开元通宝”,怎么个铸法,你们再议报我。欧阳询,你的字好,你写开元通宝这四个字。秦王的功劳太大,我封他什么都不能显出他的功劳,因此,我赐秦王三个铸钱炉,随他的意,铸多少都可以。
  大家惊叹。李世民出列:谢陛下!
  李渊:富是富了,我还要赐你贵。我赐你为天策上将,位在亲王、公爵之上,赐你为三公之二的司徒,增邑到两万户。我还要赐你权势,天策上将可开天策府,天策府可自设官属。我再赐你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大家惊叹。
  李元吉不满。
  李建成无所谓的样子。
  鼓乐声中,李世民伏下身:谢陛下大恩!
  李渊召李世民坐在身边,鼓乐声中,诸人过来向李世民敬酒。
  李建成眼神复杂地注视着舞中的李世民。
  王珪:殿下,陛下封秦王为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而且天策府可任免官员,殿下不觉得秦王势力有点难束缚了吗?
  李建成:你们总是多虑,我是太子,与陛下总统全局。天策上将,再大也只是臣。我是太子,不是臣!明白吗?
  李元吉的杨妃也在看着舞中的李世民。
  微醺的李元吉,扯着杨妃:你好像脖子坏了吧,来,看着我。
  杨妃顽强地只看李世民。
  李元吉:看着我。
  杨妃:我看腻了。
  李元吉努力理解着杨妃的话。
  李渊放下琵琶,颇有醉意地寻看李世民,寻到了,招手。
  李世民过来,坐到李渊身边。
  李渊:自太原起兵,你百战百胜……
  李世民:陛下忘了,我在武德元年七月高庶之战,败于薛举。
  李渊:那次你拉肚子,叫刘文静领军嘛……
  李世民:可是我还在军中。不过那次给了我一个教训,我因此记住敌人锐气决不掉以轻心。
  李渊:你这次虎牢之战,并没有避窦建德的锐气呀?这还不应该是你百胜的道理吧?
  李世民:仗是人打的,所以有武才,才可打胜仗。
  李渊:嗯,当然。你的武才里谁最强?
  李世民:尉迟敬德。
  李渊:当然。
  李世民:尉迟敬德骑军阵法最强,我不如他。我箭法最强,他枪矛第一,万人之中,夺人长矛,如同儿戏。
  第五章
  李建成与王珪等正在议事。
  李建成:我看秦王的事,你们不要再议论了。封秦王为天策上将是陛下的主张,不是你我可以论断的。
  魏征:臣等忧虑的是,万一朝廷控制不力,任其坐大,将不利于天下。
  韦挺:看尉迟敬德对待齐王,本来属于舞剑助兴的事,为什么那么张狂。他今天能如此对待齐王,明天就有可能如此对待殿下啊。
  李建成:我看没有你们说的那么严重。齐王的行为有时也不妥当,不考虑后果,让他吃点教训,对他来说也可能是好事。
  韦挺:我们是太子的人,也不敢那样对待齐王。那尉迟敬德完全是仗着秦王封了天策上将,他也跟着放肆起来。
  李建成:陛下赏赐秦王,是因为秦王其实有那么大的功。大唐立了四年,才初初一统天下,事情开始不一样了。
  魏征:殿下,事情确实开始不一样了,所以才不可不虑。所虑者三:第一是天策府有权铸钱,于是有了经世济民的能力;二是天策府有设官属之权,等于是朝廷里有个小朝廷;三则是秦王为陕东道大行台加尚书令,这等于秦王有了潼关以东的治权。这三点分说,已经够厉害了,设若三而合一,则朝廷已无力量挟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测之心,一旦有变,殿下以为将如何?
  李建成:你以为将如何?
  魏征:我以为,至此,秦王可夺大唐。大唐尚可夺,太子之位,我们连议论的资格都没有了。
  李建成心中有所震动,但表面上却很平静:你想得太严重了,秦王不是那样的人。
  魏征:即使事情没有那么糟糕,皇帝陛下还是皇帝陛下,殿下可不一定还是太子。
  李建成:你们书生之论,也是没有边的。好,打住这个话头,诸位,窦建德是杀是留,有何见教?
  王珪:我以为不杀为好。如殿下所言,初初一统天下,难免还有变乱,万一风云不测,杀也许是死棋,留是活棋。而且,窦建德的根基在河北,一入潼关,如虎离山,如鹰削翅,何必杀?
  李建成:魏先生以为呢?
  魏征:大唐现在国不富,民亦穷,唯有以仁治天下,才能补不足,我也以为不杀为好。
  李建成:陛下以为杀的好。
  魏、王二人略欠身,对李建成提到李渊的意见表示尊重。
  李建成:不过,听说秦王已在洛阳对窦建德许下不杀之言。
  魏征:而且秦王遣散了窦建德五万人马让他们回乡种田,这是仁政。
  王珪:啊,这样。殿下以为如何?
  李建成:我以为杀不杀两可。
  李元吉直接进入。
  李建成:元吉,我正要找你。
  李建成:我听说你在洛阳大有所获啊。
  李元吉:还可以吧。不过给张婕妤她们拿去了一些。
  李建成:噢?我听说张婕妤很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李元吉:当然,你知道,张婕妤以前是隋炀帝晋阳宫的宫人,见过好东西。
  李建成:你觉得窦建德为人如何?
  李元吉:窦建德?为人?我怎么知道他为人如何。那得问二哥。
  李建成:为什么?
  李元吉:二哥击败的窦建德。
  李建成:击败,未见得就知道他的为人吧?
  李元吉:那,刚才那个魏征,不是窦建德的谋士吗?问他。
  李建成:元吉,你知道我身为太子,不会随便问窦建德的事的。
  李元吉看了一会儿李建成:大哥,你不会是要收窦建德做你的人吧?
  李建成:嗯,我原来没有这么想,你倒提醒我了。如果收了窦建德,河北的力量,就收服了。你说,如果我们不杀他,我们在河北就永无麻烦了吧?
  李元吉:这都是你们费心的事,我为齐王,不操这份心。
  李建成:那,我问秦王吧。
  李元吉:那倒不用问了。
  李建成:为什么?
  李元吉:二哥肯定不会杀窦建德的。
  李建成:你怎么知道?
  李元吉:他们关系不一般。离开洛阳的时候,二哥,秦王把自己的大氅披到窦建德的身上。
  李建成:这有什么吗?收服人心,父亲也常做的。
  李元吉:大哥,二哥欺负我。
  李建成:怎么会?你是弟弟,你是齐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