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
1.区际产业转移概念的界定
产业的空间转移可分为世界范围内跨国界的国际产业转移、一国范围内跨区域的区际产业转移两大类,区域经济学侧重研究区际产业转移的一般性规律。目前学术界多采用〃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区域转移〃、〃区际产业转移〃等术语研究一国范围内的产业空间转移问题,304在概念的界定综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相关观点大体可分为广义界定说、狭义界定说两类:
   (1)区际产业转移概念广义界定说。代表性观点有:〃产业区域转移〃305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陈建军,2002);306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一区域通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相对于其它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资源、制度等条件不均衡情况下某些产业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的一种经济过程(王忠平、王怀宇,2007)。307
   (2)区际产业转移概念狭义界定说。一种观点认为区际产业转移仅指衰退产业的空间转移。诸如:区际产业转移是衰退产业实现退出的一种重要方式(王先庆,1997);308区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比较优势转化的必然结果,是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不断转移已经丧失优势的产业(陈计旺,1999)。309另一种观点认为区际产业转移包括成长产业和衰退产业的空间转移。如陈刚、陈红儿(2001)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投资;把部分产业(成长产业和衰退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310
综合以上观点,本书将〃区际产业转移〃概念进一步界定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于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控导向,以及科技进步、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某些产业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其它区域的空间迁移过程。
2.区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关于区际产业转移概念的科学理解,应把握以下基本内涵:
   (1)区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地域仅限于一国之内。区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存在明显的不同。区际产业转移完全发生在一国范围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而国际产业转移则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在一国之内,各区域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是基本一致,一般不存在国家之间常有的种种人为障碍(如关税限制、移民限制、技术转移限制、资本流动限制等),因此,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二者所面对的投资环境和因应策略迥然不同。在产业转移所引发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特点方面,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2)区际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区际产业转移是区际经济传递的重要形式,区际产业转移是区际要素流动的载体,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体流动,具有单个生产要素流动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功能。
   (3)区际产业转移表现为产业的空间移动。区际产业转移不同于区际直接投资、区际贸易、区际技术转让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它在客观上表现为产业的空间迁移现象。
   (4)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从微观层次而言,产业的空间迁移过程即为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亦即企业的再区位(relocation)和区位调整(location adjustment)的过程,产业转移是大量企业迁徙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5)城际产业转移、城乡产业转移为区际产业转移的特例。〃区域〃概念具有典型的二重性,它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发生在城市之间的城际产业转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城乡产业转移,均为区际产业转移的特例。
3.区际产业转移的类型
   (1)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动机差别,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转移和撤退性转移。前者是指转出区域的成长性产业出于占领区域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向转入区域进行的空间移动;后者是指转出区域的衰退性产业由于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向转入区域进行的战略性迁移。一般而言,撤退性产业转移是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消长转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是产业生命周期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产业演变的空间形态。
   (2)根据产业转出区与产业转入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水平转移与垂直转移。水平转移是指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垂直转移是指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按照产业转移的方向,垂直转移又可分为梯度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前者指产业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转移,后者指产业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移。
   (3)其他分类。根据转移的模式,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根据产业转移的移出地与承接地的地理位置关系,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邻域(相邻区域)产业转移与跨域(即飞地型)产业转移。根据转移的产业部门不同,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区际农业产业转移、区际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区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根据投资性质及转移规模的差异,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存量转移(将现有的机构搬迁到新的区域)与增量转移(在维持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或购并等途径,将投资建设的重点转移至新的区域)。

二、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一般而言,区际产业转移的过程是迁徙企业、转入区政府和转出区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分析产生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应主要从区域、企业两大层面展开。
1。 推力、拉力和阻力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区际产业转移力的形成
一般而言,驱动产业转出的推力因素(push factors)和吸引产业转入的拉力因素(pull factors)是导致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环境因素。推力因素是促使产业离开现有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缺乏用地的发展空间、要素成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的上涨、严格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远离消费市场等。拉力因素是吸引产业从其他区域转入本区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充足低廉的要素(土地、劳动力、水电等)供应、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宽松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接近当地市场等。
此外,来自转出区、转入区的阻力因素(keepfactors)也是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环境因素。阻力因素是指转出区促使产业继续留在本区域的各种因素、转入区限制转出区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前者如维持现有劳动雇用关系、维持现有供应商关系、转移所需承担的迁移成本和沉没成本、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后者如转入区对污染性产业、高能耗性移入的限制或禁止等。在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等诸多阻力因素的存在,区际产业转移有时也可能表现出的一种粘性状态,称之为〃区际产业转移粘性〃。
   总之,〃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即构成了〃区际产业转移力〃。其中,推力和拉力都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作用下形成的。
   (1)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推力和拉力。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当区域内的某些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厂房、机器等设备趋于陈旧老化,劳动力工资也趋于大幅度上升,税负增加,土地价格飞涨及土地资源供给短缺使得产业无扩展空间,已有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可能被其他行业吸引走或自主创业,产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渐趋丧失;生产技术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使得技术的空间扩散成为可能;产品市场也趋于饱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产业的环保成本也明显增加,一些污染型产业甚至被禁止、淘汰。上述营商成本、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的变化,使得该区域合力形成一种促使该产业向区外转出的推力。与此同时,某些区域由于拥有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土地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以及直接使用高效率的设备等潜在优势,并通过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潜在的比较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使该区域在某些产业发展环境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吸引其它区域同类产业转入的拉力。
   (2)政府政策调控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转移是通过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的竞争而实现的,而企业是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营利性组织,产业能否转移以及转移到何处,关键取决于该产业的产品成本在何处实现最小化,产品利润在何处实现最大化。而企业的趋利行为并不能导致宏观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政策调控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企业的趋利行为创造更为有利的营商环境。中央、地方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产业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举措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引导产业进行空间转移,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根据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如果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其他的政策举措(如土地供给限制政策、劳动力工资标准限制政策、环保限制政策、信贷限制政策等)的调控作用,引导某些产业迁出某些特定区域,即形成促使产业转移的推力;如果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其他的政策举措(如土地供给保障政策、劳动力供给保障政策、信贷激励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的调控作用,引导某些产业迁入某些区域,即形成促使产业转移的拉力。
2.盈利空间界限与企业迁徙决策
区际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迁徙(firm migration)实现的,是大量企业迁移的结果。一般而言,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某一特定产业,企业通常会随时检查其盈利状况,以便能够达到该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如果区域硬、软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低于该产业平均盈利水平,那么企业实行迁徙将势在必行。企业迁徙的决策可运用行为区位学派代表人物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进行解释(魏后凯,2003)。311如图6。3所示,空间收入曲线用SRC表示;空间成本曲线用SC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和空间成本曲线的相交点M1和M2为企业盈利的空间界限。在M1和M2之间的任何区位都是盈利的,其中P是企业最大盈利点(即最优区位)。假定企业最初选择在最优区位点P,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由SCC变化为SCC',盈利空间界限由M1和M2分别变为M1'和M2',最大盈利点由P变为P',过去的最优区位P超出盈利空间界限成为企业亏损点。亦即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的最优区位变成为造成亏损的劣势区位,促使企业必须通过迁移或者再区位到新的最大盈利点P'才能获取最大盈利水平。一般而言,当企业现有区位处于盈利空间界限之外,企业将会考虑采取迁徙的办法来提高当前的盈利水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现有区位仍在盈利空间界限之内,企业决策者也发现其他区位可获得更高的预期盈利水平。因此,企业决定是否迁徙,不仅取决于〃推力〃和〃拉力〃大小,而且还取决于〃阻力〃的大小。

图6。3 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界限变化
资料来源: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产业转入区均具有正、负效应。
1.对产业转出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出区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衰退产业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区域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转出区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但是,区际产业转移也会对产业转出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引发某些产业萎缩、就业水平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2.对产业转入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入区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将通过一系列传递扩散机制,促进转入区经济发展。外部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或促进区域现有产业发展壮大、优化升级,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一般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区的正效应具体表现在:312
   (1)要素注入效应。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因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能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伴随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资源的移入和传播,这些无形资源将对转入区域传统观念产生融合、更新、改造作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转移往往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这种梯度性决定了转入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要高于该区域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因此,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发生作用。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出的先进技术被输入方消化吸收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转移过程所带动的输入方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效应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硬途径,即由于移入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移入区产业模仿、消化、吸收、促进转入区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软途径,即具有先进技术的移入产业在对转入区相关产业产生前后波及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拉动后者的技术进步。任何一种途径都将促进转入区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包括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实质就是移入产业关联效应的发挥过程,包括:①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②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可能得以解决,从而为新工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③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发其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具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转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
   (4)优势升级效应。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相应地,区域比较优势主要也以传统要素为依托,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因而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层次都比较低。外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因为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引起区域要素比重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区域新兴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提升欠发达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
   (5)结构优化效应。产业转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本身将使转入区产业结构中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意味着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这种蕴含新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会作为〃扩散源〃,对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各等级的产业引发〃升级转型〃运动,对其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逐步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6)竞争引致效应。移入产业与转入区产业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往往占据着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使当地产业卷入竞争之中,有可能使移入产业打破欠发达区域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改善区域产业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在竞争压力下当地产业要在移入产业的阴影中生存发展,将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新观念、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等拓展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与产业转移相伴随的内外产业间竞争,是欠发达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区际产业转移也会给产业转入区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一味引进低层次的产业,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附加值化状态;甚至由于急功近利,将引进污染性产业、高耗能性产业视为〃招商引资政绩〃,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和〃兴奋剂〃,而忽视环境保护及资源、能源与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资源能源供应极端短缺的恶果。
总之,产业转入区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区域经济自组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及承载力建设、产业转移承接载体(产业载体与空间载体)的选择与培育、产业对接式转移及联动式转移规划引导、原有产业与移入产业生态化及集群化规划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与优势产业壮大、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科学统筹谋划,因势利导积极推进。
复习思考题
 1。 概念解释
狭义梯度;广义梯度;区域内部性;区域外部性;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梯度推移粘性;区际产业转移力;沉没成本
 2。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
 3。 简述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
 4。 简述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
 5。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
 6。 简述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
 7。 简述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形成机制。
 10。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开放性思考题
1。 在区际产业转移实践中,产业转出区域如何应对〃产业空洞化〃难题?产业转入区域如何应对〃游移性产业〃(footloose industry)难题?
2。 如何从企业迁移的微观视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中观视角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宏观视角,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3。 比较分析跨国界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一国范围内的区际产业转移的异同。
  4。 产业转入区域如何运用〃区域营销〃新思维、新理念积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
  5。 选择一个区际产业转移的典型个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效应。

参考文献
 1。'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郭熙保,等。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程必定。区域经济空间秩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4。曾坤生。动态协调发展:迈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8。
 5。厉以宁,等。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6。陈鸿宇,等。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与地区差距研究'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7。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刘茂松。信息化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李立辉,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1。 陈建军。 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刘再兴,等。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14。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1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6。陈秀山,张可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