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件消息中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他与助手们及时掌握最新信
息,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这些有利因素,使他新建的超合金厂,在
8个月内,就将价值
12亿台币的设备采购齐全。按国际同类标准计算,
超合金厂需要
5年时间建成,而“长荣”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工了,光利
息就节省了
50万元。提前生产,提前创收,其利润就更加可观了。张荣
发真可谓经营有方。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达
25亿美元。
李氏控制的公司股票总值,占香港股市的
15%。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父亲做过小学的校长,家境清
贫。11岁时,日寇入侵,父亲带全家避难来到香港。不久,父亲因贫病
交加,客死异乡。临终时,父亲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了长子李嘉诚,殷切
嘱咐他“做人做事,要有骨气”,“失意勿灰心,得意毋忘形”。
年仅
13岁的李嘉诚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只得退学打工,过早
地踏入社会。后来,又由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型塑料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没有因生活艰难而放弃学习,他坚持夜间去读夜校。在夜校,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并学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不怕吃苦,每日工作时
间都在
16小时以上,后被升为工厂经理。这一段生活经历,对他以后开
创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嘉诚
23岁时,除了负担全家的生计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经理之职,仅用
7000美元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
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名为“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毅然转产塑料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
工厂,一举赢利数千万港元。从
1960年起,李嘉诚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地
产业,并很快成为香港房地产的巨子,长江塑料厂也扩展成了长江实业集
团。
李嘉诚的经营道路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广纳人才与客户
1950年,年仅
22岁的李嘉诚毅然辞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经理职
务,准备自闯一番天地。50年代的香港,已初步繁荣,商号林立、霓虹
闪烁。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地来港开创事业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
觉得自己已具有经营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而且塑料制品业属新兴产业,发
展势头看好,因而决定继续开办塑料制品厂。他用他积蓄多年的
700O美
元租了一间不大的厂房,并制一块牌匾,这样,长江塑料制品厂便正式开
业了。
李嘉诚深知,光凭借这样简陋的条件,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并非易事,
摆在他面前的经营道路是异常的艰辛和曲折。建厂之初,他便为自己定了
一条必须严格遵循的经营法则:江河不择细流。这也就是他把厂名写为“长
江”的缘故。偌大的市场,涓涓细流何止千万,怎样才能使这些细流汇入
“长江”?他为此而日夜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奔波着。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小
型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进货琐碎,利润微薄,许多批发商不愿承接业务。
他便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与街头摊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业务量虽然
都不大,但积少成多,足以维持工厂的生产。他又很快改进产品,保证质
量,取得了人们的信任,因而产品的市场在逐渐扩大。在长江塑料制品厂,
无论怎样小的业务客户,都会同样受到李嘉诚的尊重,同样有资格对产品
挑三拣四、评头论足,同样能享受周到的服务。有时,一笔小小的业务甚
至不够包装服务费用,他依然坚持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做法果然使客户日
益增多,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对于批发商,他则以质量信誉取胜。
遇到个别客户资金一时周转困难,他总是予以体谅。他宁愿自己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着
20多年前置办的住宅,不在公司领取薪
金和任何福利津贴。有一年的夏天,他的儿子利用暑假在“长江”工作,
曾经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他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笑着说:
“不,我才是。”
他在经营中广纳人才,不囿于家族亲朋。如集团副主席麦理思是剑桥
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英籍管理专家马世民是企业的支柱。在长江集团近
300名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有
100人是外国人,其余的则是年富力强、
精明能干的香港人,而李嘉诚家族中极少有把握实权者。李嘉诚在经营
中,既广纳客户又广招人才,双向吸引,不择细流。这就奠定了长江集团
全面起飞的物质基础。
□先人一步枪占塑料花市场
50年代中期,“长江”已初具规模,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李嘉诚
又开始为“长江”的起飞谋划,即寻找一个可供发展的市场契机。
一次李嘉诚偶然去探望一位商界朋友,那位友人刚从欧洲归来,李嘉
诚很想和他谈谈外国的塑料制品市场情况。走进客厅,一蓬艳丽无比的“鲜
花”立刻吸引了他。凭着他多年经营塑料制品的灵感,他立刻意识到,这
是几乎可以乱真的塑料花。这次拜访收获很大。他得知,如今欧美市场已
悄然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办公地点均以摆设塑料花木为时髦。他预
料,这个时尚会很快覆盖整个欧美市场,而且会迅速地波及到东南亚各
国,它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事不宜迟,告别友人后,李嘉诚立刻启程赴欧美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从欧洲归来后,他已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在运输途
中。“长江”的转产准备工作业已就绪。第一批塑料花上市后,震动了整
个香港的塑料制品业。但多数人们持观望态度,想等待市场的稳定。趁着
这一有利时机,李嘉诚全力以赴,扩大生产,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
1000
万港元。不久,在香港的商市,到处都有“长江”的塑料花争奇斗艳。第
二年,他建成了高达
12层的工厂大厦和高大厂房,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
模的塑料花制造工厂。在此后的七年里,他不断推出塑料花的新品种、新
款式,虽然有愈来愈多的厂家参与竞争,但其品种、质量无无法与“长江”
相比。
面对塑料花市场的一片繁荣,李嘉诚又预感到花市萧条将很快到来。
于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地放弃赢利颇丰的塑料花制造业,率先退出市场。
正如他所料,塑料花滞销很快席卷香港,许多厂家都陷入危机之中,或是
徘徊在破产的边缘。“长江”不仅避过了这次经营危机,而且从经营玩具
业中又赢利了
1000多万美元。他的抢先占有和及时退出的做法,都有比
别人棋高一着的经营谋略。
在塑料花经营初战告捷后,李嘉诚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房地产业。他深
信,香港的房地产业将会由于其特殊的商埠地位而日趋上涨。1964年,
香港银行陡起风潮,至
1967年发生骚动,市场经济跌入最低点,房地产
业因价格暴跌,损失尤为惨重,因而一时几乎无人问津。他却处之泰然,
反而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再购进地皮、楼寓,而且只买不卖。他的做法
令香港商界同行瞠目结舌。至
1972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而此
时的“长江”集团已拥有
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此时,李嘉诚已轻
而易举地成为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
李嘉诚在塑料花制造和房地产业经营中的两个“第一”,为他带来了
巨大的财富,“长江”集团也一跃而成为了香港华资集团的首富。
□股市风云中的虚虚实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财富迅猛增长,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条“猛
龙”。70年代末期,这条“猛龙”准备“过江”了。
李嘉城运用他的全部智慧,为“长江”的发展制定了三大战役,决心
在股票市场上一举获胜。他果断地调用大量资金收购上市股票,第一个目
标是“九龙仓”。他不动声色,悄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所有“九龙仓”
的上市股票。“九龙仓”属英资怡和财团,在香港颇具实力,拥有电车公
司、轮渡公司以及码头、货仓、酒店业等多种行业,利润丰厚。李嘉诚知
道,他用大量资金收购股票的消息迟早会引起怡和财团的警觉,因而必须
争取在怡和财团警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
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
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筹措资金,以争取股票的控制权。此时,李
嘉诚立即将所购股份全部让出。这样,一收一放的结果,李嘉诚净赚
5900
多万港元,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第一个战役虽然利润丰厚,但所经营的物业不太适合李嘉诚胃口。按
照李嘉诚的计划,这次收购以“九龙仓”上市股票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
措资金,壮大声势而已。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州英坭”也是一家老牌英
资公司,以经营房地产开发为主。他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悄然地收购了“青
州英坭”的全部上市股票,几经周折,达到了
25%的股票拥有权。“青
州英坭”最初对此事掉以轻心,继而又以为李嘉诚不过是重玩“九龙仓”
的把戏,故而对“长江”集团的做法不予理会。他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
下,轻易地取得了成功。凭借这
25%的股权,他顺利地进入了“青州英
坭”董事局。几个月后,“长江”与“青州英坭”达成了一起合作开发房
地产的协议。
紧接着,李嘉诚又发起第三大战役,目标是“和记黄浦”洋行。这一
次收购“和记黄浦”上市股票,动用的资金多达
6。3亿港元,收购股票达
9000万股。“和记黄浦”是香港五大洋行之一,历史悠久,资金雄厚,
并享有种种特权,拥有多种产业。1979年
9月
25日,是香港经济史上重
要的日子。这天,香港汇丰银行将英资“和记黄浦”的
22。2%的股权割
售给了“长江”实业集团。这条新闻轰动了海内外的经济界。它表明英资
集团对香港金融业的垄断已被打破,华资集团已悄然崛起,开始可以与英
资集团相抗衡。至
1984年,李嘉诚已拥有“和记黄浦”4O%的股权。至
此,“长江”集团的资产也跃居为香港华人企业之首。李嘉诚在三次购股
票的战役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变化多端,虚实相间,被香港
报界和商界誉为“猛龙过江”。至
1984年,“长江”集团的资产已跃居
香港华人企业之首。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
有
2000万吨的商船队,还拥有地产、码头、货仓、酒店等无
以计数的陆上产业,总资产在
100亿港元之上。
包玉刚是上海商人包兆龙的次子,1918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由于
战乱,他曾辗转于衡阳、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就职于中央信托局、重庆
矿业银行、上海银行。就是这一段金融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知识。
1955年,已经
37岁并有四个孩子的包玉刚,不顾家属亲友的劝阻,
毅然由金融业转营航运业。他认为地产业的投资是保守的,只能靠收租。
航运业是“活”的,是一种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而且航运的业
务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贸易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后来,包玉刚
以
77万美元买下一艘旧船,更名为“金安号”,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
有限公司”。从此,他便开始了航运业的经营生涯。
包玉刚并非航远世家出身,且又是中年转营航运,曾被同业讥笑为“不
懂航运的旱鸭子”。但包玉刚执着追求,而且一反海派经营的规范,用银
行家的稳健作风经营着极富冒险性的航运业,反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
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同时,他还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取得了
银行的最大信任与合作,从而为其航运业的起飞增添了双翼。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功实属罕见,他的经营之道也确实不同凡响。
□与汇丰银行形成是完美的合作
1937年
7月,全国抗战爆发,包玉刚被迫中断了他的大学学业,来
到衡阳。当学业无继,生活无着,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幸运地找到了一
份银行职员的工作。时隔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到衡阳。他只好
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往山城重庆,一路上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在重庆期
间,他继续从事银行职员工作。由于他热情聪慧、积极肯干,并且精力过
人,很快便赢得了上级的赞赏,被提升为工矿银行的副经理。抗战结束后,
他返回上海,被任命为上海银行副行长。此时的他,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
银行业务知识,并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获得了从事贸易的许多启
示。
1949年,包王刚携家迁往香港,开始从事贸易业。从这时起,一个
依靠银行发展自己的企业王国的宏伟目标,已开始在他的心底孕育。5O
年代中期,包玉刚开始经营航运业。他独到稳健的经营作风开始引人注
目,尤其深受香港银行家们的赏识。香港汇丰银行的资产超过
50亿美元,
香港的大部分钞票是它发行的,大部分贸易也是由它支持的。总之,汇丰
银行操纵香港金融和贸易的方式,是任何地方的银行都少有的。香港银行
业对买船生意没什么兴趣,认为它风险大。银行业和中国船东的少数生意
往来,主要是由英国公司充当中间人进行的。在一次进出口贸易洽谈中,
包玉刚结识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桑达士身材高大,仪表堂堂。
他们之间的友好合作,一直持续到
1971年桑达士退休。1959年,包玉刚
深感本家族的财力难以支付自己扩大经营所需的资金,便直接去找桑达
士。包玉刚首次与桑达士协议,取得了成功。汇丰银行同意以一艘船为抵
押,给包玉刚发放一部分贷款。
稍后,一笔更大的商务奠定了他和汇丰银行的长久合作关系:包玉刚
决定以
100万美元买一艘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期限是五
年。包玉刚为此找桑达士商议贷款事宜。他对桑达士说,他将用对方银行
75万美元的信用状向汇丰作抵押,汇丰不会有任何风险。桑达士起初小
瞧了包玉刚,认为包玉刚不可能得到
75万美元的信用状。于是便对包玉
刚说:“只要包先生能迅速拿来信用状,就可以贷款。”事后,桑达士碰
见包玉刚的一位同事,当谈到包玉刚贷款一事时,桑达士有些不以为然地
对那人说:“你们的包先生是不是疯了?”包玉刚与桑达士谈判后立刻动
身去了日本,很快带回了日方银行
75万美元的信用状。香港一些银行家
都很惊诧,想不到日方银行竟会无端地支持一个陌生人!
此后,汇丰银行便更加信任包玉刚,支持包玉刚。1962年桑达士升
任汇丰银行首脑后,汇丰与包玉刚的合作关系就更为密切。不到两年,包
氏成立的新公司在汇丰所占股份已达三分之一,后又增至五分之二。1970
年,汇丰和包玉刚合资成立“环球船运投资有限公司”,汇丰所占股份为
45%。一年后,包玉刚当上了汇丰银行董事,成为这家英资银行董事的第
一位东方人。桑达士退休后,汇丰对包玉刚的投资并没有中断。随着包玉
刚经营业务的扩大,汇丰对包氏集团的投资,帐面上已超过五千万美元。
由于包玉刚的财富与汇丰银行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使包氏集团在商界
立于不败之地。香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像包氏集团这样与银行的关
系达到如此密切的地步。
□用银行家的风格经营海运业
包玉刚最喜爱的活动是晨泳。每日早晨七点钟,在香港那个美丽幽静
的深水湾准能看见他的身影。无论夏热冬凉,即便是下雨天,他也不会改
变晨泳的习惯。他游泳时总是一种姿势——蛙式。他不断地把头伸出水
面,动作极慢而又有规律,而且毫不松懈,一直向前。人们说,他的经营
作风和他的晨泳有异曲同工之妙,稳健求益而又锲而不舍。
海运的代名词其实就是风险,在风险中投资,在风险中赢利。船队在
波浪滔天的大海上航行,有可能获得大笔财富,也有可能船翻人亡。因此,
航运界历来以冒险自豪。世界知名的大船东,无一不在海运经营中敢于冒
险,追求暴利,并对船队采取帝国君主式的统治。包玉刚以他银行家的慧
眼看到惊涛骇浪的风险经营中,还有一条不被人们重视的发展道路,那就
是稳妥求利、薄利长租。1955年,他
37岁。他前往英国以
70万美元买
下一艘名为“英谖纳”的旧货船,易名为“金安号”。包玉刚由此而创立
“环球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航运界。此时的航运业,恰逢世界经济复苏
而处于大发展之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像其它航运经营者一样,抓
住这一大好时机,以高额租金,攫取大量财富。另一个选择是,放弃眼前
的高额利润,实行低租金长租期,与租船一方长期合作。这种无风险的经
营可以获得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经营策略的包玉
刚果断地采取了后者,并且一直是以后一种选择来经营他的船业王国。
包玉刚的第一笔航运业务,是把他的船以低租金长期租给一家日本公
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他只需袖手旁观,坐收租金。当时航运界通行单
程包租的办法,航运收费很高。凡实行此种包租法的租船业都能牟取到暴
利。他却背道而驰,似乎对高额利润视而不见。1956年,苏伊士运河被
埃及收归国有,由此而造成航运费大增,许多船东趁机赚了一大笔钱。此
时,“金安号”恰好与日商合同期满,包玉刚却不为暴利所动,仍旧与那
家日本公司续签了租约。虽然租金有所提高,但利润较少,被人讥讽为“傻
瓜”。然而,时隔不久,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对航运业所造成的影响终于消
除,航运价格立刻跌至历年的最低点,租船业纷纷陷入困境。正当航运界
纷纷陷入困境时,包玉刚却稳收租金,得利不薄。至
1956年底,他已用
赚来的钱买下了七艘船,至此,包氏的银行家风范才使航运界刮目相看。
包玉刚以他精明的生意头脑,看到在日本造船最合算,无论船的价
格、质量,还是交货日期,都是其它国家的船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包
玉刚的船队有
90%以上的船只是日本订购的。无论船运业的市场情况如
何变化,日本造船厂始终与包氏保持联系与合作。1970年,航运市场看
好,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日本,力争在日本造船。日本厂家一时忙不过
来,几乎不肯接受订购单,但对于包氏却例外,包氏始终有办法在日本造
船。1971年,市场落入低谷,许多船只都在赋闲,船厂几乎停业,但包
氏仍然向日本订购六艘船,总吨位为
15万吨。许多人对他的这一做法都
不理解。包玉刚的船有
85%是租给日本使用的。因此,日本总是竭力给
他提供一切方便,包括提供资金、订购船只等,并且尽可能租用“环球船
运”名下的船只。包玉刚在东京与在香港的时间一样多。他在日本的办公
室称为“一号贵宾室”,时面有摆成长方形的舒适的长沙发,包氏和日本
朋友经常在这里很有耐心地用英语洽谈着生意。
60年代中期,中东石油产量猛增,需要大批油轮运输。一条油轮跑
一趟中东可赚
5OO多万美元,包玉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赶造了
10万吨
级的大型油轮,依然采取低租金和长租期的经营方式。1973年,中东爆
发石油危机,油价猛涨,许多石油消费国都极力削减本国的石油需求量。
由此而导致油轮需求锐减,许多船主进退维谷。然而,包氏的环球集团公
司依然生机勃勃。因为他们的船都与租用者订有中期或长期合同,合同中
有
6O%是空船契约,所有的保险、维修、燃料一概由租船的一方承担。
包玉刚用银行家的作风经营极富风险的航运业,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他所拥有的船队总吨位是世界航运企业之冠,被誉为“世界船王”。
□与政界、商界名人广交朋友
在超级富豪中,包玉刚是最平易近人的一个。他很善于同各方面的人
士接触,而且不论新朋友或老朋友,都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使人感到和
他接触如沐春风,一见如故。
香港高耸入云的会德丰大厦的第
24层,有包玉刚的办公室,凭窗眺
望,可俯视到繁华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与世界风云
人物邓小平、里根、伊丽莎白等合影的巨幅照片。这些巨幅照片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