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记得《孔菊与潘菊》(朝鲜古代历史小说——译注)的故事吗?孔菊哭哭啼啼地往无底的缸里倒水。百岁的癞蛤蟆看不下去了,于是帮助她堵住了缸底,孔菊才得以倒满了水缸。然而对于现代孔菊来说,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癞蛤蟆了。即使癞蛤蟆出现了,因为自尊心作祟,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请求。
这两个人的说法都一样。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好,希望让任何人看见之后都会做出“他的工作做得不错”的评价,就不能对安排给自己的工作稀里糊涂地蒙混过关。原来我是“安逸族”,“人生在世,干吗那么拼命,应该考虑一下人生的质量”。但是,工作狂的世界却是截然不同。
职场生活之初,面对工作干得多的人,我会感觉自卑。在我看来,那些工作繁重,这里那里忙个不停的人很有魅力,显得特别出色。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受到好待遇的人都是做出很多重要事情的人。“到死只知道工作的人过得真没劲,随他们去吧”,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想。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人好像比我活得更精彩,即使到了将来,他们似乎也会过得比我更好,比我更热烈,拥有比我更有意义的人生。
后来,我来到了美国,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我深切地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愚蠢地往无底缸里灌水有多么重要。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拼命地用蹩脚的英语学习,真的快把自己折磨死了,而且因为我还不习惯鲁莽,不顾一切地学习,所以就更加痛苦了。
最开始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很满,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参加什么“超负荷忍耐大赛”。需要完成的作业和需要阅读的书太多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这样下去,我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意,还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构思?可是,某一刻,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了,就像一个新的地平线。
最开始,同时把身体、心脏和大脑的作用发挥到极限,的确有些困难。等到习惯了以后,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了。那时候,我恍然大悟,要想达到质的飞跃,首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像跳高,助跑时要全力以赴,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慢慢悠悠像散步似的助跑,绝对不可能跳得很高。
一年春天,我回了首尔,一位“老前辈”狠狠地批评了我,把我批得涕泪交加。
“即使成功率达到40%的棒球选手,也是在十次尝试中成功四次左右。如果只尝试一两次,怎么能知道成功率是不是40%?首先,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才能证明你做得好。记者也不可能每次都写出特别报道,也不可能每次都是妙语连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出现。”
又是同样的话题,鲁莽一点儿,盲目一点儿。
当我再次回到华盛顿的时候,我真的决定要让自己鲁莽起来了。首先,我开始每周写一篇专栏。我每天都要采访,写报道,很难再单独抽出时间。于是我只好赶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写专栏。第一个月,有一篇我自己感觉达不到标准,虽然是自己苦心写出来的,心里也舍不得,最后还是果断地丢掉了。还有一篇在编辑过程中被淘汰了。于是,这个月我只有两三篇稿子登上了报纸版面。
刊登于报纸的专栏文章大都是九张200字稿纸的分量。有时候,我一旦开始写东西,就会连续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书桌前。早晨起床开始写,等到写完初稿的时候,太阳常常已经落山,外面已经漆黑了。夏天,我坐在书桌前,屁股上都起了痱子。自从初次高考失败重读的夏天之后,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努力做过什么事。
有一天,我实在没有力气了,就给韩国最优秀的专栏作家打了个电话。
“昨天我写了篇专栏稿子,竟然用了七个小时,怎么才能写得更快,更好呢?”
“思考的时候可以多投入些时间,写的时候一气呵成。”
我也向美国专栏作家询问了写专栏的方法。
“早晨起来,看看新闻,从当天发生的事情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主题。然后给五六个人打电话,跟他们讨论,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聚精会神地写作。”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偶尔,我能听到人们对我的赞扬了,“上次你写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很有趣”。我在心里自言自语,“你读得倒是轻松,我写的时候可是很吃力啊”。我就像一只优雅地浮在水面上的天鹅,两只脚在水下拼命挣扎。
我每周给报纸和《朝鲜周刊》写一篇专栏,有时也在博客上写文章。就这样,我“盲目”地写了一年之后,开始总结。除了每天都写的报道,我还写了差不多1000篇文章,足以出版一本书了。那年年底,我获得了报社编辑部的“最多专栏奖”。这本书里的部分文章就是那段日子埋头书桌前完成的作业。
我在从来没有放心休过一个周末的状态下,度过了春夏秋冬。每到周末,我就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但是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即使没有人称赞(当然,如果有人称赞我会更好),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我在超越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也许那年我真的很鲁莽很盲目地往无底缸里灌水,在某个瞬间,无底缸真的被我灌满了。
回头看看我在美国度过的七年生活,别人只要在美国生活一年就能看完的旅游景点,我从来都没去过。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愿意玩儿,另一方面,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将来等我退休了,即使天天写东西又有什么用?即使以前没有太多的旅行,恐怕也不会感觉太委屈。但是,如果没有过那段昼夜读书写文章的日子,我会很后悔的。

4、艰难的时候发挥“次女精神”

前不久,有位三十多岁的朋友移民到美国,开始新的事业,没有休息日,拼死拼活地工作。这位朋友长得非常漂亮,几乎什么事都不用亲自动手,我以为她平生的理想就是活得像个贵夫人,然而这次却出乎我的意料。
朋友和韩裔美国人结婚,来到美国之后,认识的人也不是很多,为了适应陌生的环境,确实没少吃苦。某一天,她果断地与从前告别,又是市场调查,又是银行贷款,并且不计报酬去熟人的单位学习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最后终于开起了自己的商店。
因为每天都要接待客人,朋友疲惫不堪。有一天晚上她给我打电话,说:“以前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坏人竟然这么多。”当时我感觉心里特别难受,好想拥抱她。如果是别的情况,也许我会抢白她,“这么大年纪了,你才知道啊”,但是这种情况却不一样。我曾经亲眼目睹她结婚、移民,彻底打乱了生活,这次好像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我担心她会不会就此回韩国,但是也因为看到了她的变身和挑战,所以深受感动。
“茶袋放进开水之前,无法知道里面茶叶的香味。”我的朋友也是这样,越过国境之前,遭遇困难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坚强多么勇敢的人。我也没想到她会那么果决那么干练地接受面前的新世界。
并非只有美国是这样,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不可能没有痛苦。这个时候,心理痛苦的强度跟在韩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如果感觉在美国的生活比在韩国的时候痛苦,而且遭受歧视,心里委屈,那么这个人在韩国的待遇应该比较优越。越是在韩国生活富足的人,就越不容易适应美国的凄凉生活,既没有人可以倾诉心中的苦恼,又没有人可供自己使唤。
相反,对于曾经在韩国吃过“冷饭”的人,定居美国的过程却并不怎么痛苦。也许只有就着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本国吃过冷饭的人,才能发挥出非同寻常的竞争力。只要踏上美国的土地,不管你在本国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毕业于什么样的大学,都要赤手空拳重新开始。这种时候,因为脱离了经历和背景,真正的个人实力也就表现出来了。
“掌上明珠型”的长子受到整个家庭的支援,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也被认为是家庭的顶梁柱,与之相比,“二等市民型”的次女却总是就着热水吃冷饭,独自忍受着委屈,然而正是这个次女,却更能适应美国的土地,活得更潇洒。
准备去考驾驶执照的时候,受到公务员的怠慢就感觉是受到了人种歧视,心里非常委屈;操着蹩脚的英语去卖东西,商店服务员因为听不懂而流露出嘲笑,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平时总是受到优厚待遇的长子就会气急败坏,无可奈何地回家。也只有回到家里,面对熟悉的家人,才能气愤地抱怨,“那些家伙竟然听不懂我说的英语”。但是,我们的次女呢,面对同样的怠慢和歧视,连眼睛都不眨,并且很会顶嘴,“那又怎么了”。
我们可以观察进出美国的韩国人,不管是短期滞留,还是长期移民,过去的经历越是辉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力和柔韧性也就越差。辉煌的从前就像沉重的锚,牵绊着驶往现在和未来之海的人们。“我在韩国的时候如何如何”,“要是在韩国,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他们总是习惯于以过去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生活。
南美印第安人有句俗话:“过去在你的眼前,未来在你的身后。”因为过去在眼前,想忘但是忘不了,所以人们容易面向过去。相反,因为未来在身后,如果不经常转身,就很容易忘却。所以说,面向未来是困难的。

5、不管什么事,先努力三年

直到我要离开华盛顿的时候,这个地方才终于出现了像模像样的韩国书店。过去虽然有几个规模较小的书店,但是除了特别吸引人的好书,往往就是时间很长的书,几乎对我没什么帮助。啊,当然还有网上书店。但是我这个人脾气很急,而且变化无常,所以很不习惯网上书店。当图书飞越太平洋到达我手中的时候,我的兴趣早就消失了。
也许世界上所有的购物都是这样,直接看着实物购买和只在网上看照片,区别非常之大。在卖场里转来转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这本身就是件愉快的事情,然而网上购物剥夺了这种愉快,只剩下“购买”的行为,所以就索然无味了。而且,买书的时候如果不能随便翻阅,看看这里,看看那里,仅仅通过简单的书评做决定很不容易。
生活在华盛顿的时候,我对韩国图书有种饥饿症。我曾经无数次出入美国书店,虽然也买了几百本英语书,但是怎能比得上母语给你的那种效果和熟悉感?虽然书里讲的都是相同的知识,但是通过英语阅读,却需要付出两三倍的辛苦。尽管这样,我还是想要学习英语,所以很长时间里只读英语图书,但是回到韩国的时候却只读韩国书。那种感觉特别兴奋,自由自在,也不需要付出什么辛苦,内容已经了然于胸了。啊,感觉真好。
除了工作,读书是我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事情。原来我也很喜欢读书,因为我是那种靠写字为生的人,要想持续不断地写出好文章,必须为自己补充营养。所谓写作的能力,最终取决于你读了多少好书。
即使现在,我的闲暇时间大部分都是在书店里度过。华盛顿最繁华的街区是“乔治城”,论氛围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狎鸥亭洞、清潭洞和梨花女子大学门前的混合体。我有时候在这里购物,有时候约朋友在附近餐厅吃饭、散步,不过最后总要进书店。喝着咖啡略做休息,翻翻新出的好书,然后回家。
只要是用来买书,我从不心疼钱。如果定价超过两万韩元,那确实有点贵,但是不妨想想我们拿出整个月的薪水买来的手提包,再想想我们在装修豪华的饭店里吃过的晚餐。书真是非常便宜的东西。看着有些书买回家却没有读,我的心里就会感觉很难受。刚买的时候翻阅几页就放下了,后来不得不再看看目录和封面,但是比起那些压根就没有读过的书来,我想还是赚了。
其实,上班之后再想看书就比较难了。很多时候不仅没有时间,而且脑子也被别的事情占去了,根本就不够用。我们的脑子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各种各样复杂困难的问题,乱七八糟几乎要沸腾了,怎么还能插进去别的东西呢?
采访过某位政界人士之后,我对读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说自己原来是报纸记者出身,花了几年时间,彻底读完了公司资料室兼图书室里的全部图书。他说:“我用一年时间努力读书,结果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我坚持了整整三年,差别非常明显。”
他的话扣动了我的心弦。丁零……丁零……那个瞬间,有人敲响了我心里的“共鸣之钟”。那是我的心灵在动,心动就会有行动。他的话就是这样。
“试着读三年书,肯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当时,我正在《朝鲜月刊》工作,负责定期的新书导读,每次都要挑选20本左右的书,读完之后写出200字左右的简短介绍。别的事情还有很多,而我却只能做这种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非常烦琐。但是,也正因为我负责这项工作,所以几乎所有韩国出版的新书都送到了我的案头。
那时候有专门从事这项服务的快递公司,收集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然后送到各大报社。他们通常都是在早晨提前配送,到我上班的时候,经常会有10本,有时是二十多本书的包裹在办公桌上等着我。我是我们部门上班最早的人,别人来上班之前,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喝杯咖啡,翻翻新书。
那么多书,我怎么可能读得完呢。虽然没有全部读完,但是我知道这本书好不好,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内容。不能立刻读完,我就把信息藏到资料库里,便于需要的时候容易找到。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学习有多么重要。
埋头读书三年之后,变化真的产生了。任凭再难的书,现在我都有能力消化吸收了,当然也学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读书已经不再是兴趣或有意识的努力,而是变成了习惯和生活本身。事实上,这最后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变化。当读书变成了习惯,人生就变得不再无聊而漫长,每天都有工作在等着你去做,而且更难得的是你拥有了全新的眼光,帮助你理解这个世界上的复杂难题。不知不觉间,你会突然感觉,“啊,原来我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但是,因为我从前读书很杂乱,所以没能实现我期待的知识增长。经过十年的职场生活,我去美国读研究生,那些给我们上课的教授真让人讨厌。如果我们读过该读的百部经典,也就不用在美国受这样的苦了。直到这时,我才为自己碰到什么读什么的读书习惯而后悔。读多少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方向,用心读。
那么,我们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已故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职业者的条件》中给出了答案。
“每三年或四年,我就会选择另外的主题。这些主题非常丰富,包括统计学、中世纪历史、日本美术、经济学等。只学三年,虽然不能彻底掌握这个领域,但是足以了解这个领域究竟是什么。六十多年间,我就这样每隔三年或四年改变主题,坚持学习。
这种方法不仅为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它还使我具有了开放性的姿态去面对新的主题、新的视角,以及新的方法。(中略——译注)那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人,他们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认识到持续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这种方式会成为我今后的读书方针。但是我认为“三年”还有另外的意义,质的变化将从这里开始。外国语同样如此,任何习惯都是这样。许多事情仅仅通过眼睛看还无法拥有,如果想真正将其据为己有,通常需要三年的时间。
我曾经有两次非常认真地学习日本语,但是每次都没有超过一年。虽然加起来有两年时间,但是每个一年都很无力。哪怕有一次超过三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也许是这样吧。
但是,持续的努力并不容易。
“人不是以某个瞬间的努力为特征,而是取决于反复的行动。所以,习惯是伟大的。”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这应该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行动比说话困难百倍。想要行动成为习惯,彻底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困难百倍。当然了,如果变化那么容易的话,这个世界上的杰出人物早就遍地都是了。

6、人生就是“连点”游戏

如果登上乔治城里高档住宅云集的山坡,你会看到名为“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Oaks)的美丽住宅。特别是春天和夏天,开满绚烂蔷薇的庭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刚来华盛顿不久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翻看地图,突然发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当时感觉心里突突直跳。
大学时代,我曾经在《国际组织概论》的课堂上听说过“敦巴顿橡树园”这个名字。1944年,联合国创设问题在这里正式开始讨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非常希望这个有关联合国创设问题的会议能在华盛顿召开,当时,华盛顿还没有足够大的场所,能够容纳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举行会议。于是,敦巴顿橡树园的主人主动出借自己的音乐厅充当会场。
原来联合国诞生于音乐厅!大学毕业二十年后,我慢慢地步行在当年的会场附近,不知道有多么激动。我缓缓踱步于敦巴顿橡树园,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感觉人生真像“连点”游戏。
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连点”游戏。找出分散在纸上的点的序号,一个一个地连起来,最后就出现了小狗、房子、船等形状,这就是连点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散落在纸上的点显得非常没有秩序。但是,按照顺序连接起那些看似混沌的点,就会出现蕴涵着意义的图形。
来到华盛顿以后,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前后吻合起来了。从前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之间渐渐地有了某种“关系”和“理由”,进而表现出“意义”,甚至发现了“生活的价值”。这与连点游戏非常相似。
有一天,我偶然遇到一位政府官员,从他那里听说了我获得博士学位时候的指导教授,竟然就是我大学时候读过的某本书的作者。我说我非常尊敬这位作者,官员也讲了很多关于这位学者人品的故事,同时也聊了很多他上大学时候的小插曲。因为这次谈话,我和这位官员变得很亲近,采访也就非常成功了。
事实上,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之所以坚决要求随军采访,这样的想法其实跟我大学时代学习《战争论》,以及研究生时期写关于压缩军备的论文有关系。如果头脑中没有“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我不会那么痛快地乘上去往伊拉克的飞机。
就这样,挨个连起过去看似没有关联的点,我对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某种程度的理解。“原来以为自己到处游逛,没有正事,想不到许多无心之事后来也都派上了用场”,这样想的时候,总算安心了。另外,我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冒险。如果你从更远的地方回来,并且有了重要的意义,那时候你会感觉不到幸福吗?
不论是在大学时代学习国际政治学的时候,还是在研究生时期写有关欧洲军缩历史论文的时候,“唉,我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些无用的事啊”,心里觉得非常痛苦。我苦心钻研的书籍和理论虽然也很有意思,但是太过虚无飘渺,不管我怎么努力,好像都不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帮助,更不要说用来谋生了。尽管如此,我也还是继续坚持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事情,而没有再去寻找那些有用的东西。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事实如此。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战争是非常重要的现场经验,我在伊拉克战场看到的很多场面至今仍然留在心底,难以忘怀。所谓好的经验,就是能够产生新教训的经验。古典不就是这样吗?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视角,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会在岁月和经验的积累之上做出不同的解释。好的经验,大的经验也是这样。也许体验的时候不知道,但是过后想起来,就会有新的顿悟,“啊,原来还有这样的意义!”
那是发生在伊拉克城市纳杰夫近郊的事情。我在驻扎于高速公路周边的美军基地守望战争的场面。喷火的炮击场面和令人浑身颤抖的噪音,以及笼罩在周围的紧张和恐怖,还有规模庞大的军队和坦克……那样的场面是任何电影、任何书籍中都不曾有过的恐怖现实。
现实常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令我惊讶的是,当我惊心动魄地注视着眼前的战争场面,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过去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当记者,以及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没有逻辑,只有一团现实在瞬间涌来。
我的心里突然冒出这样的话:
“过去我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傻瓜似的决定,所以每次都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最终走到了毫不相干的地方。但是,如果那些错误的决定、错误的转向只是为了让我在今天来到这里,那么我绝对没有失误。”
所以说,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是否重要,绝对不可能立刻就见分晓。它需要你到后来放到更大的图画中回头观望,才能真正理解。想到这里,心灵的某个角落就会坍塌。因为你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更加刻苦地学习,为什么没有更热情地跑采访。但是谁又能想得到呢。我们的醒悟总会迟到。
为什么要认真面对现在,认真面对这个瞬间,我在伊拉克学到了这个理由。认真活过这个瞬间,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