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护士在美国-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睛,脸的轮廓圆中见方,给人一种男子气概十足、信心百倍、精力充沛的感觉。
他曾经是高中摔跤队的主力队员。高中毕业后,他在当地一所大学里主修计算机专业,同时做着一份收入可观的半职工作。然而一学期之后,他的原高中摔跤队的副教练因故要迁往他乡,该校急需一名副教练。在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主教练想到了泰国妈妈的二儿子,问他是否可以暂时回校义务帮帮忙?二儿子二话没说,立刻辞掉了那份有收入的工作,利用每日课后的时间,回校当起了义务教练。
泰国妈妈问二儿子,“你不觉得可惜吗?丢掉了那份有收入的工作,去做义工。”二儿子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不是一直对我说,金钱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吗?!我很希望为我的母校做些事情,以报答他们多年对我的辛勤教育。”泰国妈妈听了儿子的回答之后,知道自己多年对他的教育收到了成效,自然是感到无限的欣慰。
在泰国妈妈有了老三之后,不得不在家以相夫教子为主。在这之前,泰国妈妈是从泰国的某大学毕业后,又在美国获得动物学硕士的知识人才。尽管因着多种原因,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但泰国妈妈巧妙地将其所学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来服务于人类。
泰国妈妈由于在美国长年居住,又读过书,英文很好,尽管带有东方口音,说得很流利,词汇也很丰富,能说会写,她便用这一特长来帮助所需要的人。所以经常有很多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懂英文的泰国人来求泰国妈妈帮忙。泰国妈妈总是有求必应,她为他们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诸如寻找住处、协助孩子办理上学、买菜、看医生等等。
在泰国妈妈帮助过的众多的泰国人里,我认识一个叫米兰的泰国女人。据说米兰一生不顺,好不容易在泰国结婚生子,又遭丈夫遗弃。为了生活,她将儿女和老母亲留在泰国,只身来美打工挣钱养家。她所从事的工作是家庭护理,护理一对年迈的老姐妹。这户人家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小镇上,镇上以白人为主,很少有东方人。米兰住在此家,一周工作七天,外加夜晚还要起来照顾老人如厕。工作上的压力、劳累加上不懂英文又不会开车,米兰心情一定是不那么愉快的。
泰国妈妈知道米兰的情况之后非常同情。她主动出面去和那家主人商量,是否可以让米兰每周三休息一天?因为泰国妈妈家附近的教堂里,每周三上午办了一个“妇女英文会话班”,分初、中、高三级。主人家考虑让米兰多学点英文,当然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最起码在相互沟通上会方便些,便同意了。问题是,这一家住得离泰国妈妈家和教堂都很远,往返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间至少有两个小时,而且美国的汽油费极贵,这样不断地跑长途,消费是很可观的。泰国妈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了,由她每周三接送米兰。
于是一个长达三年之久的接送米兰的计划在泰国妈妈的坚持下开始了。冬天冒着严寒,夏日顶着酷暑,泰国妈妈从未间断过义务接送米兰。每周三一早,泰国妈妈把小儿子送到校车上之后就急忙忙地上路了。中午英文课结束时,她再将米兰接到自己的家里,给她做顿中午饭。傍晚时分,再将她送回主人家。泰国妈妈告诉米兰说,你一周就休息一天,在我家要像在自己家一样,别太拘束了好好地放松自己。
四、良师益友(5)
泰国妈妈不仅经常帮助有难处的人,同时对于我们这个妈妈群中每家的儿女都是关怀备至的。有空时,她会去参加一些朋友孩子的钢琴比赛或是青少年乐团演奏会。我女儿高中毕业典礼时,我告诉她太忙就不必来了。她说,那不行,再忙也得去,这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后来,她不仅去了,还带给我女儿一束百合花以示祝贺。
泰国妈妈的热情、友好、善良、平易近人,在她住的那个南方小镇上是有口皆碑的。因此,喜欢泰国妈妈的,愿意做她朋友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仅有泰国人和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和韩国人,还有一些来自中东国家的人。泰国妈妈对谁都是一视同仁,尽其所能,解他人之难。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心劳力,泰国妈妈终于身体不支病倒了。最初的症状并不十分严重,只是每次蹲久了,站起来时感到头晕目眩、右腿乏力,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泰国妈妈的十分注意。直到有那么一天的傍晚,泰国妈妈突然头部剧痛难忍,便由她先生送医急诊。通过脑部CT的检查发现在离中枢神经很近的部位长了一个良性肿瘤,因肿瘤压迫到神经,而引起了上面提到的症状。当时,医生提出的方案,一是手术治疗,二是保守治疗。医生倾向于手术,而泰国妈妈和她先生都希望以保守治疗为主。
在泰国妈妈生病以前,我已搬到美国东海岸定居了。后来听朋友说泰国妈妈病重,我心里很难过,马上给她打了长途电话。电话中,泰国妈妈的声音倒是极平静。她告诉我她还好,不必替她担心。她现在边吃药边坚持气功疗法,已慢慢地见到一些成效了。
接下的一年里,我们常常通电话、寄卡片,互报平安。所幸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泰国妈妈的病情基本上控制住了。她在养病的日子里,除了积极治疗以外,就是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她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在房前种植了一些常春藤。很快,常春藤攀满了房前的墙壁,无论秋冬还是春夏,总是青春常在,经久不衰。无疑,它们象征着泰国妈妈那种历经苦难但却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精神。
静观泰国妈妈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我常想,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在世,有苦又有乐,因为痛苦和快乐本是同根生的。一个人的一生并不需要追求完美,却要力求全然。事实上,生活中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东西并非是真正对立的。比如长和短在对比中相互依存;高和低在位置中相互依存;好和坏在评定中相互依存;苦和乐在感受中相互依存。一个真正伟大的母亲,所要做的不是选择,而是让两者并存。在两者之间创造一种和谐、平衡和美好。因为,协调才是一种真正的活力和生命。
2吉姆夫妇乐山乐水
我的女儿安妮和吉姆夫妇的女儿贝丝是同窗好友,为此,我结识了吉姆夫妇,并渐渐成为他们唯一的东方朋友。
吉姆夫妇是美国南方最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说话带着浓厚的南方口音,语速很慢,尾音又长,句句相连,连成一片片柔声细语,恰似他们有声有色的生活。
吉姆夫人叫丽贝卡,现年五十有余。她有着一头金红色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像是用彩线做成的。生活中的丽贝卡钟情于紫色,所有的衣裙,都有紫的色调。她的发色、肤色和她偏爱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总会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丽贝卡的为人,也正好像她的外表一样,明快得很。
丽贝卡毕业于田纳西大学的牙科医士专业。
牙科医士,在美国是一个很重要的阶层。他们的日常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承担着清洗牙齿和口腔放射工作。美国人讲究预防为主的,治疗为辅。他们在身体保健上深深地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每年都将大量的美金用于预防治疗。再加上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有很好的保健福利,就更促使美国人把每三个月到六个月一次的洁净牙齿看得十分重要,当作不可延误的事情去做。这样一来,牙科医士的行当便应运而生。他们在口腔行业中,肩负着繁重、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作用。很多病人的隐性牙疾常常不是由牙医发现的,而是由医士在洗牙和照X光片中查出的。
四、良师益友(6)
丽贝卡就是以这样一种看似平凡、但又缺之不可的工作为己任,把她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全部都投注在牙科医学的保健工作中去。谁也说不清,她这辈子给多少人洗过牙?又给每一个人洗过多少次牙?人们所知道的是,她是个训练有素、待病人如家人的丽贝卡。
丽贝卡自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同一所牙医诊所里从事。所以,她的病人往往都是和她认识了几十年的人。丽贝卡对她的病人和家属都了如指掌,她是他们所有人的朋友。病人每次来洗牙,不像是来看病,倒像是来访问一位老友,丽贝卡和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丽贝卡不仅是个好母亲、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她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所以,无论她多忙,周末都必到父母的住家去,帮年老体弱的父母清扫房间、买菜做饭。几年前,当她父亲辞世之后,她为了母亲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坚持不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去,而是接到自己家来同住,终年照料八十多岁的老母,这让我把丽贝卡看作是美国人中的另类。
如果以为丽贝卡既忙工作又忙家务,就没了她自己的生活,那就错了。生活中的丽贝卡,不仅有自己的爱好,而且对于爱好的追求也如同她对事业的追求一样地执著、经久不衰。
丽贝卡喜爱女红。凡属女红一类的,诸如裁剪、缝纫、刺绣一类的技术,她样样都行。她从中学时就首先迷上了裁剪,各种样式的服装剪裁,做得有模有样,既新颖又考究。而且这种爱好居然伴随着她,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再后来,丽贝卡从裁剪慢慢地过渡和集中到刺绣上。从手绣开始,又发展到机绣。小到一个茶杯垫子,大到一条睡毯,丽贝卡一路绣来,千姿百态。其中有很多图案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极富有想象性和创造性,几乎是人见人爱。
丽贝卡常常会把自己的成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们。我和女儿在几年中就陆陆续续收到丽贝卡以不同名义送的刺绣礼物,其中不乏毛巾、桌布、窗帘、浴衣和睡毯,每件礼物上不仅有丽贝卡设计和缝制的各式图样,有时还会绣上很多祝福的话语和我们的名字。以至于我后来也受她的感染,喜爱上了十字绣。
丽贝卡就是这样将自己的诚挚和热情,化作山间的小溪,源源不断地、一点点地输送到她周围人的心田里,让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人因着丽贝卡的存在,而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
其实,生活的情调就是要靠自己去创造。与其苦苦地追寻,不如先细心地体会眼前的快乐。事实上,人生的乐趣往往并不在远处,而就在我们的身边,何必要舍近求远呢?
差不多在认识丽贝卡的同时,我就结识了她的先生吉姆,而且觉得他比丽贝卡更有趣。
吉姆先生身材中等,双肩又宽又厚,鼻梁上架着一副高深度的近视镜。奇怪的是,这副眼镜不仅能将外部世界放大到让吉姆看得一清二楚,同时,好像也将吉姆的眼睛放大了很多倍。所以,给我的感觉总像是吉姆先生经常瞪着一双好奇而又友好的眼睛,倒是很有特色的。
吉姆先生出奇的聪明。多年来,他一直以一个出色的电脑工程师的身份任职于美国的大公司。他自己不仅会组装电脑,同时对汽车的原理和构成情有独钟。他爱车,爱得如醉如痴,他玩车玩得无休无止。
“玩车”是一门学问。每辆车子,都需要定时定点做内外清洗、打蜡、换油、充电、检验和维修等各项工作。吉姆对此却乐此不疲,日日与车共舞。
每逢周日,去吉姆家,总会看到他身着工装裤,忙里忙外地给他的“宝贝车”洗澡。他对每一辆车子的上百种零件的用途、大小、寿命等等都如数家珍。他喜欢将车上的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零件拆下来,然后去掉上面日积月累的油污、灰尘之后,打光、磨亮、再重新组合起来。吉姆的每辆车从里到外永远都是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一付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神态。
四、良师益友(7)
吉姆对于车子的品牌,并不十分挑剔。美国车、德国车、日本车、以至于全世界各地的车,都有可能在他这里聚会,成了一个汽车“联合国”。其实在吉姆的车中,全新的车子并不多。多的是老车和旧车。在吉姆的眼里,越老越旧,越有开发余地。
吉姆“攒车”像是别人攒邮票似的,看见了就想收为己有。为此吉姆常常上网关注各方面的售车信息。比如哪家大公司处理旧车,哪家邻居或朋友旧车换新车,种种消息都逃不过吉姆的耳朵和眼睛。吉姆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他爱车如命,却从不挥霍无度,而是在家庭预算的开支中,买些有“动手”价值的车。凡是能买到这种车时,吉姆都会高兴得眉开眼笑,完全像个得到大玩具的男孩儿。
买车,对于吉姆来说是常事,却很少听说他卖车。吉姆先生在改造每辆新车的时候注入了无限的情感。每一辆由他一手改造一新的车子都成了他的无价之宝。这样一来,只进不出的结果是吉姆的车子越积越多,多到无处可放的地步。为了车子有“家”住,吉姆不得不买下了市中心的旧车铺,将他的宝贝车统统安放进去。穿了五天西装的吉姆,一到周末便兴高采烈地换上牛仔便服,到自己的车铺里“泡”上两天。
在吉姆这些宝贝车中,最为珍贵的、首屈一指的当属那辆奶白色的赛车了。吉姆对于它的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平日鲜少动用这辆宝车,可是却仍要定时为它“洗澡”和“体检”。洗好验好之后,再用一个苹果绿的罩子,密不透风地从头到脚盖上,终年“躺”在向阳的车房里“养尊处优”。很少有人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可是人们都知道,那辆赛车对于吉姆来说犹如生命般重要。
吉姆虽深深迷恋车子,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只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置他人死活于不顾的自私自利的人。恰恰相反,他在邻里、朋友之间是以热心助人而著称的。他将自己对车子的爱好和知识,化成助人为乐的源泉。
平日里,常有为了车子而求到吉姆的人。吉姆是有求必应,负责到底。车出问题,对于许多人而言,解决起来可能比登天还难,对吉姆来讲,则是易如反掌。别人的车子修好了,吉姆也由此过了瘾,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我的车子出了毛病,吉姆检查之后发现没什么大毛病,只是需要给电池充电。我告诉他,这点小事我能处理,就不必麻烦他了。可是吉姆坚持要由他自己来做。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风在地面上飞掠而过,方向变化无定,风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冰雨,阵阵地洒在发黄的草坪上。吉姆穿了件旧大衣,自己开车到我家来取电池,第二天又将充好电的电池送了回来。
收集各类小车模型是很多男人的爱好,吉姆却不喜欢那些假东西。在他家的客厅里看不到任何小车的图片和模型,可倒是常常听说别人送给他的生日和圣诞礼物是各种新式工具。可见吉姆好车,不光为看,更为动手。也许正是这种好动手的精神,让吉姆能保持青春常在。现年近六十的吉姆,仍旧有着一种超人的敏捷。
吉姆是个很会享受做事过程而不盲目追求结果的人。我以为,人生在世,能够像吉姆这样,用心地去喜爱、欣赏、品位和享受做事中的点点滴滴,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实在也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3牧师引路信奉基督
那年的冬天,我仍住在美国南方的孟菲斯城里。二月的孟菲斯城的夜晚,有着一种干净利索的清冷。寒风吻过的地面,在夜空中更加洁白如洗。
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我特意在青绿色毛线衣外加了件黑色的长呢子大衣,在啸啸的寒风中,默默地向华人恩殿堂走去,为的是参加周五晚上的圣经学习。教堂里自然是另一番景象,庄严、华丽、灯火通明。熟悉的人,彼此寒暄问暖。不熟悉的人,也是笑脸相迎。一种神圣的温暖缓缓地冲淡了外面世界带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寒冷,我的心也渐渐地苏醒了一些。
四、良师益友(8)
我静静地在最后排坐下,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这陌生又熟悉的一切,心里有着一种淡淡的惆怅。这是我在美国居住的十五年中,第几次来教堂了?我低头默想着,却好像怎么也想不起来。过去的一切像是被悄悄的剪断了,想接,也不知怎样接起来似的。或许每一次来教堂,每一次走向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次,又是和一个朋友相约而来,那么下一次呢?还来吗?我不能给自己一个十分肯定的回答。我悄悄地抬眼看看讲台上的吴牧师,想从他那里找到一个答案。
我之所以没有答案,是因为我本来也不是一个基督徒。对于耶稣基督都没什么兴趣,基本是那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状态。
那一次的圣经学习,到底学了什么,之后又作了哪些讨论?我全都记不清了。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查经之后,我和吴牧师的一段单独对话,今天回味起来,仍历历在目。
先是吴牧师问我什么时候来的美国,家乡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我便说了一些我自己,我出生在北京,我的成长史是以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运动”点缀而成的。按照先入为主的定律,我应该算一个唯物主义者。并非是我要强力地维护某一种思想和信念,而是在固有的思想基础上,再去接受一种全新的东西,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吴牧师很真诚地望着我说,他很明白和理解我。但他又说,他对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我既然有机会来到美国,既然有机会接触到一种新的宗教思想,即使是很唯心的东西,也可以试着了解一下,最起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我细细地品味着他的话,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便答应了下次再来。没想到,自此以后,我却从未间断过来听吴牧师讲道,直到我正式受洗,皈依基督。
现在,再默默地回首,慢慢地追寻着我走过来的每一个脚印,静静地想来,我当时走上这条路,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吴牧师对神的无限崇拜和虔诚,以及他那坚忍不拔地、一心一意地追求和传播圣经思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我。
吴牧师,六十出头,人长得高大挺拔,灰白的头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副素色眼镜的后面,有着一双知识渊博、又虚怀若谷的眼睛。吴牧师讲话时,经常是不笑的;而笑的时候,又很少讲话。换句话说,就是吴牧师在台上讲道时,他的脸总是庄严得无以复加;如果有人在台上作见证时,人们又可以在观众席间,找到一个含笑不语的老先生。所以,吴牧师自始至终给我的印象就是既严格又温和,既可当严师,又可扮良母的人。
吴佩贤牧师的原籍是东北,是天下最实在、最老实的那种人。1949年前夕,他随家人先到台湾,后又到美国定居。吴牧师受洗归于主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从那时起,他便有志将终生奉献给主,一生一世做主的忠实仆人。
吴牧师在美国读完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立即进入神学院学习。但这一点,并不能改变吴牧师传道的初衷。
当时,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将散在美国的中国人集中起来,向他们传播神的爱和神的道呢?
为了能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人,吴牧师最终决定开一家杂货店。中国杂货店无论大小,在美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美国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到杂货店去寻些原汁原汤的中国乡土味。而人们来时,多数都处于闲散的状态,有的是下班后顺路来的,有的是周末特意来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天南地北,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是一个极好的聊天机会。吴牧师便是借着和来往的顾客聊家常的同时,向他们传播了在基督里得救的种种道理。
吴牧师跨入神学院、再捧起书本的日子已是五十八岁了。那一年,他毕业于法学院的儿子,有了一份收入相当可观的工作,便希望赞助老父重入学堂。吴牧师本来一直希望能进神学院,继续深造。于是,父不负子望,重整旗鼓,再出征。这一次,吴牧师真的如愿以偿了。吴牧师入神学院时,虽然是“超龄”学生,但凭着他对神的无限崇拜和爱戴,凭着他那不屈不挠的韧性,认真刻苦地攻读神学,长达三年之久。神学院的学习,使吴牧师更加系统性地加深了对神的教导的领会,从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四、良师益友(9)
三年之后,毕业于神学院的吴牧师,以一个充满圣灵的人,以一个神的忠实的仆人,开始了他在教会传播福音的生涯。
自古以来,人们常把普天下的为人师者描绘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以为这个称号对吴牧师而言是当之无愧的。他是那种不问名利、不知疲倦、全力以赴地育人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像一个神的责无旁贷的牧羊者,努力地看顾着他的羊群,引导他的羊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一条通往天国的路上。尽管他的生活中,可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和责难,但是无论如何,他对神对人,都有着一颗赤诚的心。
在每一次的《圣经》的学习中,吴牧师总是把《圣经》里的话,打磨得结实又细腻,深入浅出地讲给人们听。对于大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本着诲人不倦的态度,不厌其烦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他每每阐述一种问题和思想时,总是从小到大,从身边说开去,透过迷雾,引人到高远处;再由高远处回到身边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