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7。不同问法不同效果
——设问诡辩术

设问诡辩术,是指论辩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常常通过发问,探测
对方的真意,隐蔽自己的企图,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论辩能向着有利于自己
的方向发展的诡辩技巧。

设问诡辩术的运用,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高

水平的问答技巧。
诱导式发问。
罗斯福在海军任职时,一天,有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

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机警地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答:“当然能。”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用“诱导式”的问话:“你能保密吗?”决定了对方必定答“能”,

这不仅使他既坚持了不泄密的原则,又不使朋友处于尴尬的境地。

·委婉式发问。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麻烦,这
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达到目的。如:
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对自己是否有好感,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提出
来,便试探性地发出邀请:“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或“今晚有场歌舞,你
有时间看吗?”

对方如果不愿意和他交往,会客气地婉言谢绝,“谢谢,今天我还有点
急事。”
这样处理,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小伙子也探到了对方的虚实。

·提醒式发问。
对一些健忘的人或无意间发生疏忽的人,在适当时机就某件事用提醒式
发问,能起到暗示作用。
比如,有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若直接问人,显得冒昧,
会影响关系,这时你不妨这样问:“你没借我的××吧?”“你没见一件××吧?”表面上说的是“没有”,实际上是问“有没有”。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易引起对方的反
感,又达到了自己目的。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应根据情况,通过改变、调整语序、句式词语,能收到意外的效
果。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
到断然拒绝。
另一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同样一个
问题,他把语序变了一下,抽烟的请求得到了允许。
再如,有家饭店,服务员常问顾客:“要啤酒吗?”
后来他们研究了商业心理学,改变了问话方法:“你要几升啤酒?”于

是,销售额大增。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话词语,有不同的效果,善于变通问法,会收到良


好的效果。
设问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开动脑筋,自己去创造。


48。借火烧香仿中有创
——模仿诡辩术

模仿诡辩术,是指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对比联想仿造出一个与对方观

点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技巧。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措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

而只判拘留你一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
“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酒”开车的区别,就和“监禁七天”与“拘留一
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运用模仿诡辩术,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主要
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模仿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
者是正确与谬误相比较,或是谬误与谬误相比较,最终是要驳倒对手。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
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
的颜色。”

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
“那我什么时候来取货呢?”
阿凡提仿照对方的口气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

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
阿凡提以对方刁难的方法来回敬对方,主要是思考方法上的模仿。
模仿可以首先考虑从语音形式上模仿,其模仿的语音形式要与对方的语

言形式相同或相仿。
古代有个叫魏周辅的人,送诗给陈亚看,其中抄袭了古人两句诗,陈亚
对他很不客气。魏周辅又送上一首绝句说:
“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胜窗下作新词?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

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说:
“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预先偷了你的

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那绝对是诗人的想象。
运用模仿诡辩术,还可以考虑从思维形式上模仿。它首先需要展开联想,

可以同向联想,然后模仿对方思维形式进行反驳。

抗战时期,沈钧儒等“七君子”宣传抗日主张,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
中钉”。后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七君子”,并在苏州高等法院几次开庭
审判他们。

在法庭上,检察官诬蔑“七君子”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沈钧儒反驳说:“如果我们宣传抗日救国就是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
之主义,那么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是卖国投降吗?”

沈先生由俭察官的“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联想到“与三民主义相
容之主义”,由抗日联想到卖国投降,使国民党陷入了自相矛盾中,也使其
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运用模仿诡辩术,其特点是:仿中有创,借火烧香,令对手
防不胜防。


49。直观形象无可置辩
——示物诡辩术

示物诡辩术,就是适时、适事地当场拿出具体的“实物”来反驳对方的
一种诡辩技巧。

示物诡辩术的特点是反驳形象直观,可见可感,让人无可置辩。

一次上手工课,爱因斯坦把一张很不象样的“板凳”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后很生气,举着“板凳”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凳
子吗?”

小朋友们都一个劲地摇头。但爱因斯坦却从课桌里拿出了两张“板凳”
说:“比这更糟糕的凳子还是有的。”他指着拿出来的那两张板凳:“这是
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老师的已是第三张板凳了,虽然它做得并
不好,但比这两张好多了。”

结果,老师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老师认为他拿着的是一张最糟糕的凳子时,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张更
糟糕的凳子,从而说明老师的话是不正确的。由于“事实就在眼前”,所以
老师也奈何不得,只好“认输”。

示物诡辩术直截了当,剀切有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事实胜于雄
辩”,在具体的实物面前,即使再蛮横、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置事实于
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会
后”,回到下榻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
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
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

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
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峻地说。

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
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
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
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领你们看些东西。”

说完,把军官和随从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
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

那军官和随从看着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
多的人送花啊!”至此,俄国军官自己也觉得太鲁莽,便主动向施特劳斯敬
礼道了歉,一场“决斗”化解了。

由此可见,示物诡辩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反驳方法,只要我
们善于运用、巧于运用,一般都能稳操胜券,甚至不战而胜。


50。揭露荒谬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

揭悖诡辩术,就是揭露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之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
一种诡辩技巧。
有位访华的英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
观点,周总理不同意这种看法,对此他进行了反驳: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一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
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
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
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有一百五十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
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
张,并不决定于她们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她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反驳中运用的正是揭悖诡辩术,通过数据和类比,从而使英方的

论点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具体技巧有三:
一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
二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其自身行为不符;
三是,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
一位杠铺老板自言善辩,孔圣人及李铁拐不服,找他论辩:
孔圣人:“我来与你抬杠。”
杠铺老板:“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圣人今去何方?”
“周游列国。”
“双亲可健在?”
“老母健在。”
“圣人云:‘言必行,行必果’,可你自己就行有所悖。”
“此话怎讲?”
“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为何你的老母健在,你却周游列国?”
孔圣人哑口无言。
李铁拐不服:“我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为拯救黎民百姓。”
“有何济世仙方?”
“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我看不尽然,既然能医治百病,

为何不把你那条瘸腿治好?”
李铁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杠铺老板用揭悖诡辩术轻而易举地又战胜了对方。
揭悖诡辩术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揭露对方的论点本身就存在自相矛

盾,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

液。”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哑口无言。


51。借用比喻灵活施辨
——喻讽诡辩术

喻讽诡辩术,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对方,使对方的思维被你所做比喻

的形象所困扰,以至措手不及的诡辩技巧。
儒士张卓与僧人论辩:
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

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卓回答说:“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
人却不可以吃。”
张卓采用喻讽诡辩术,灵活施辩,用人吃的东西与狗吃的东西来类比,
一下便将对手驳得缄口无言。
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在法庭与法官、检察官的论辩中,
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宋哲元、韩复榘、博作义发
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们发电报是有联系的,你们应该
对此负责。”

史良:“一个刀店,每天都会卖出许多把刀。多数买了刀的人是用来切
菜,但也不排除有人会甩买来的刀杀人的可能性。照检察官的意思,难道凡
是杀了人的都要由刀店负责吗?”

刀店与发报者本是两码事,但史良运用喻讽诡辩术,通过比喻,不仅仅
驳斥了所谓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有联系的说法,而且也回避了问题的实
质。

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增加了对自己命题的确证,也增加了
对手反驳的困难,因为对手除需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设法反驳你的比喻。
1901 年美国政府宣称,为了保持军队所需巨额费用,“准备实行节约”,
因此,须削减公立学校的经费。马克·吐温反驳了这种谬论:

“而我们则认为,国家的伟大来自公立学校。试看历史怎样在全世界范
围内重演,这是多么奇怪。我记得,当我还是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孩子的时
候,曾经有同样的事发生过。有一个镇子也曾主张停办公立学校,因为那太
费钱了。有一位老农站出来说了话,说他们要是把学校停办的话,他们不会
省下什么钱。因为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

马克·吐温的喻证可谓无比的传神,直至今天,它还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有个作家和厨师争论:
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你这辈子下过蛋吗,可却能尝出炒鸡蛋

的味道。母鸡行吗?”
厨师运用喻讽诡辩术,作家一时却不知如何应答是好。
运用喻讽诡辩术应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一是,讽刺要寓于比喻之中,两者不能游离,否则将显得生涩。
二是,所设的比喻要生动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三是,讽刺要有力,提出的问题要尖锐。


52。准确分析推测未来
——展示未来术

展示未来诡辩术,就是以发展观点立论,将思维引向未来,把对未来的
预见展示出来,从而给对方以针锋相对反驳的诡辩技巧。

1683 年除夕,法拉第为了证实“磁能产生电”,在大厅里对着许多宾客
表演。只见他转动摇柄,铜盘在两磁极间不停地旋转,电流表指针渐渐偏离
零位,客人们赞不绝口,只有一位贵妇人不以为然,取笑法拉第说:

“先生,这玩艺儿有什么用呢?”
“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把手放在胸前,欠身回答。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法拉第这里使用的就是展示未来诡辩术。他不是针对电的现状来论辩,

而是把它引申向未来。它就像婴儿一样,现在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它的未
来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的预言已完全被科学所证实。

未来之所以可以预测,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一定条件
下,事物有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要对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因素作出
准确的分析,就可以对未来进行推测。以此为根据进行论辩,就具有了强大
的说服力。

春秋末年,晋国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车子艰难地爬行在崎岖的羊肠小
道上,众臣都使劲地推车,个个汗流浃背,独有一个叫虎舍的大臣,不但不
推车,还边走路边哼着歌。赵简子坐在车上很不高兴:

“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边走边唱不出力,这是你作臣

子的欺侮君主啊!臣欺君,该当何罪?”
“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虎舍说。
“什么叫‘死而又死’?”赵简子问。
“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叫死而又死。”虎舍说到这里,把话锋一转,

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为人臣欺主的应得之罪,那么,你

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轻慢臣下的应得之罪呢?”
“君主轻慢臣下,又该怎么样呢?”
“做君主的欺侮轻慢他的臣下,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

智谋的不肯出谋划策,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
的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不肯
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君主轻慢了群臣,内
政、外交、国防都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
了。”

虎舍的话,惊得赵简子通身汗湿。他如梦初醒般说:“好,好,说得好!”
急忙下令不再叫群臣推车上山了,然后摆酒设宴,与群臣会饮。
虎舍高瞻远瞩,对未来的必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辞富理性,说得
赵简子浑身汗湿,翻然悔悟,充分显示了展示未来诡辩术的强大威力。


53。同一概念不同含义
——限制正名术

限制正名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故意增加某个概念的内涵,使它由外延较
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新的概念的诡辩技巧。
1938 年10 月,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写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
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
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
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派人跟他们谈判无结果,又亲自找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派拉
蒙公司坚持说:
“如果你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5 万美元的
转让费,否则就要诉诸法律!”
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片名前加了个“大”字,变为“大独裁者”,
并且风趣地说:
“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这两者之间风马牛

不相及。”
说完扬长而去,派拉蒙公司的老板们个个被气得干瞪眼,无言以对。
卓别林通过对“独裁者”这一外延较大的概念进行限制,增加了“大”

这一内涵,使它过渡到了外延较小的“大独裁者”这一新的概念,便获得这

场论辩的全胜。
事后,卓别林另对朋友风趣地说:
“我多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5 万美元,可谓一字值万金!”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一场论辩也是如此。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做谏议大夫。
魏征由于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得罪了一些人,遭到了非议。
李世民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
“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样吗?”
魏征答道:“不一样,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士,就

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很好的声誉,
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忠臣则不然,唯唯诺诺,只有个人打算,君主
会因他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魏征这里使用了限制正名诡辩术,分别指出良臣和忠臣这两个概念的不
同含义,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流,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
劣后果。魏征的论辩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为感动。

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的和尚不愿参军,当八路军某部指战员“深入发
动”他们参军时,和尚们以“出家人四大皆空”为由拒绝参军。
八路军指战员说:“你们出了家,但你们没有出国,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
简明的概念正名辨析,竟把“看破红尘”的和尚动员起来,使他们义无
反顾地踏上了征尘,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和尚参军”的新鲜事儿。
在一般意义上,正名诡辩术是指明确或重新确定论辩中核心概念的内涵
与外延。使用这种技法,可以使论辩者有很强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易于出奇


制胜。
乾隆为太子时,他的老师是巴山才子,翰林李钟峨。
有一次,乾隆贪玩背不出书,李翰林叫他跪着读,正巧雍正皇帝巡视东

宫,见心爱的儿子被罚跪,过去拉起就走,还怒气冲冲地说:“读也是君,

不读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
李翰林也不客气地说:“读者是尧舜之君,不读者是桀纣之君。这里有

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分也。”
雍正一听,觉得有道理,便老老实实地将乾隆拉去继续跪读,还说:
“卿之言是也,后当严格要求,刚才乃朕之过,吾当痛改之。”
“君”有“明君”和“暴君”之分,“荣辱”也有“先辱后荣”和“先

荣后辱”之别,李翰林这一番话,运用正名诡辩术,使笼统的概念明确具体,

从而辩明了事理。
庄子曰:“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要限于与实际相符,义理要确定得适宜,这样

就能条理通达,获得幸福了。”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论辩中只有辩明事物的名实关系,做到名

实相符,才能使论辩事理通达,深刻有力,打动人心。
总之,正名诡辩术是一种最常见又很实用的诡辩技巧。


54。语言行为暗示诱导
——暗示诡辩术

人们大多有一种深埋在心底里的深层心理,这种深层心理是可以用一种
语言和行为方式暗示诱导出来的。
优秀的营业员一般都善于用这种巧妙的暗示方式将顾客心底里的深层心
理诱发出来,从而促成一笔成功的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