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演讲论辩技巧-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艺术的特征是通过声
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所以音乐表演就
是通过声音来再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样,演讲也是对一篇演讲辞的创
作过程,这才是“演”的本质意义。例如曲啸同志的《人生·理想·追求》
的演讲,之所以能引起听众的感情有强烈共鸣,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就是
因为他的演讲是对其亲身经历的二十年来的坎坷道路上所饱尝的艰辛、苦难
与不幸的倾诉,是其心中压抑多年的感情激流的奔涌,因此能感人肺腑,催
人泪下,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发。所以说,演讲家也与歌唱家、演奏家一
样,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才能使演讲成为“在激动的范围
来表达的艺术”,而不是“只能表达于理智的语言”。因此,演讲与音乐一
样也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音乐的内容是生活的观感,是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它是通过各种表
现要素: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述内容的。一
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是通过高度凝炼的音乐语言和极富逻辑结构
的旋律法则表达出来的。如华彦钧(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通过起伏跌宕的旋律、清晰动人的乐句、音乐主题的变奏、力度的大幅度的
对比、节奏动势的强烈变化,深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
生活意志,全曲悲枪凄楚,如泣如诉,那是一个刚直顽强、饱受压抑的盲艺
人的内心倾诉和对坎坷人生的愤懑不平。这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音乐
表达不能言又不能缄默的东西。。它正是以旋律来呼吸、来反抗、表达愤怒
的,一个音符是某种包罗万象的语言中的一个音节。。”(《十七世纪法国
音乐美学》)同样,演讲作为语言表达艺术是通过语调的高低升降、节奏的
长短相问、速度的急促舒缓、音量的宏大纤细、音色的刚柔多变来完成的。
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是语言表达的主要因素。演讲时也要适当地处理语
言节奏及速度变化,使之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一般说来,平静、沉郁、
悲伤、庄严应用慢速度;热烈、激动、兴奋、欢乐应用快速度。因此,演讲
在注意情感表达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声音的表现技巧,因为构成表现思想感
情的语言因素是靠声音来实现的,所以,演讲者要把声音表现技巧和真挚的
感情相配合,才能取得演讲的良好效果,否则,即使是满腔热情也无济于事。
在音乐表现中,不同音区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一般说来,高音区清脆
明亮,给人以激昂高亢之感;低音区雄浑粗犷,给人以坚走深沉之感;中音
区则柔和而最富表现力,加之和声、配器、调式等音乐要素的巧妙运用,编
织出五彩缤纷的绚丽画卷。同样,演讲也要靠丰富多彩的音色、语调对比以
及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拨
动听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憎。演讲与音乐都
是用声音塑造形象,听觉感知是它们的艺术特性。从审美角度出发,这个特
征的体现,演讲要比音乐困难些。因为演说与平时的口语表达那么相近,如
果演讲者不能很好掌握各种驾驭声音的技巧、那么,很容易使演讲平庸无味,
缺乏艺术魅力。无怪乎苏联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语言即
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艺术,要有很好的修养和寓超
的技术。”当然,演讲必须在实现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根本作用上去艺术化,
而绝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地去装腔作势,哗众取宠。
音乐与演讲联系如此紧密,而又相互渗透,为它们的相互发展提供了极
其广阔的天地及再创造的可能性,所以做为一个演讲爱好者要不断提高自己
的艺术修养,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丰富语言和表现技巧的养料,用音乐启迪灵
感,培养自己丰富艺术想象力,这对于提高演讲能力,掌握演讲艺术一定会
大有裨益的。
(李国宁张严坤)
“魔弹说”与“飞去来器”效应
作为群体交际的传播方式——演说,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许多
青年人正在学习演说术。这是我国演说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
真理距离谬误只一步之遥。
成绩归成绩,问题归问题,找出问题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记得有人问
爱因斯坦:“您研究相对论时,促成您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位
科学家毫不迟疑地回答:“懂得怎样把问题找出来。”我以为演说事业的进
步也是这样的。
那么演说活动存在什么问题呢?我想在对演说效果的评述上有期待过高
的倾向,或者说过分夸大了演说效果。
“魔弹说”——演说无限效果论
早已被西方废弃的传播模式
1920 年前后,西方的演说(传播)理论界曾盛行过一种传播模式——“魔
弹说”。
所谓“魔弹说”,就是认为演说等传播媒介在能言善辩者手中,会使听
众(观众)着魔,从演说者口中吐出的言语,能象飞出的子弹那样作用到听
众的身上,听众如同靶场上的靶子,只要被“言语子弹”击中,便会应声倒
地,任凭演说家左右。所以,在那时的美国,有人相信“演说的力量只有原
子弹的力量可以比拟”。
这一理论大约风行了十几年,不过,即使在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也对此
不屑一顾。因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宣扬演说的无限效果论。
实际上,“魔弹说”是报刊界搞出来的玩意,而并非学术上的真正理论。
20 世纪30 年代末,研究成果已经证明“魔弹说”纯属无稽之谈。到了1964
年,R·鲍尔的《顽固的听众》发表后,“魔弹说”正式寿终正寝。鲍尔指出:
“听众不是射击场中的靶子;宣传之类的魔弹打到他们身上,他们并不会倒
下。他们能把子弹拨开,抵抗它,重加解释,或者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听众是‘顽固的’,不肯倒下。传播的信息根本不象子弹,不能象子弹
射向听众,而是只能放出去,任由对方宰割、处置。听众不是靶子,而是传
播过程中的一个同等的对手,虽然能说服一些人,但决不是水到渠成、十拿
九稳。”
鲍尔的研究结论为推翻演说的无限效果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理论界
的广泛认同。从此,“魔弹说”在西方世界销声匿迹了。
“飞去来器效应”——演说有限效果论我们应该采纳的科学评价
“飞去来器”是一种古代武器,在当今的杂技舞台上进而也会看到,是
一种掷出后仍能飞回的弯棒(木片)。心理学上所谓的“飞去来器效应”是
指演说者在演说时反而招致意料不到的反驳,即听众产生愈加对抗的心理。
“飞去来器效应”为演说的有限效果论提出了科学的依据。除了鲍尔的
分析外,还有一点值得讨论,即从演说的目的看演说效果的域限。
演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说服、宣传和鼓动”。其实这是手段
并不是目的。从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演说的目的正在于影响听
众的意识和行动。也就是说,对听众的意识施加影响,强化或改变某种态度,
从而使其行为沿着演说者所期望的方向发生改变。
对此,马克思在批评前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演说时,曾做过明确地论述:
“从帕麦斯顿当政以来,他在议会的演说中,从来都小心避免任何哪怕稍微
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他不是为了使他的提案获得通过而发表演说,而是为
了让听众听他的演说而提出这些提案。”“他不是发表演说来促进行动,而
是以行动的假象为发表演说提供借口。”古希腊演说大师德摩西尼也说:“演
说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而行动的形成或改变受心理意识即态度的支配,决非是一般的演说所能
左右的。按着马列主义哲学“人们的意识决不是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子般的
反映”的原理,可以看出听众在演说过程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记录器,
当然更不是任演说者摆布的“靶子”。因为,属于心理现象的意识。具有一
种反作用于现实的能力,就象“飞去来器”那样。
听众意识(态度)的改变,进而行为的改变,取决于其内部和外部这两
个方面,包括社会需求、团体规范和个性状态等诸多因素。这样一个复杂的
心理和行为过程,怎么可能被演说者一下子改变呢?
苏联学者肖·阿·纳奇拉什维里指出:“当演说的观点听众决不肯接受
时,就会遇到那样一种情况,即听众中出现一种争辩、抵抗和寻求相反论据
的趋势,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不好的效果。当听众有时间和机会找到能从而
获得‘社会支持,的‘自己团体’里的人们时,演说的相反应效果更会加强,
听众对演说者的立场形成了比过去更加敌对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演说就
几乎必遭失败。也必然会出现现百分之百的飞去来器效应了。”上述论述应
使人们认识到,听众属于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角色朗待,而且他们对
演说的观点。内容业已形成“自己正当化”的心理定势,所以与演说者的认
识冲突、态度相悖是难免的,即使在演说的当时情境下也会出对立的态势。
对此,每一位演说者应该有明确认识。
应当说,演说的效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观的,但不能认为在所有场合中
对所有的人都那么可观。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评估演说效果。
不这样做就会出现两个偏差:一是使学习演说的人误以为“演说万能”,只
要在演说的形式技巧上做文章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社会效应;另一个是使人们
不再从演说理论的深层结构中寻找真正的本领,仅仅去盲目尝试。长此以往,
我们的演说理论研究和演说实践就会出现偏差。
(石火)
演说者的出场
盖叫天在《粉墨春秋》里,专门有一节谈“亮相”的困难,他说有的演
员演了一辈子戏,但是那出场时的一招一式一个眼神却始终未能入门,因此
而始终未能进入表演的艺术殿堂。这确乎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好的开始等于
成功的一半,开始时的“亮相”砸锅,以后就很难让观众跟你一起进入艺术
的境界。
表演艺术如此重视开头的亮相,依靠语言魅力的评书、评话和评弹一类
的说唱艺术就更其注重这最初的亮相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下半回“明湖
湖边美人绝调”里,刘鹗记下了当年评书艺人王小玉超群拔萃的演出。其中
写出场“亮相”的一节,仅二百来字,但是表演者的“镇场艺术”却写得出
神入化: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
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
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下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
的。又将鼓锤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头起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
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育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
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
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
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一出场不争打扮,不弄姿色,却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端
庄自持的气度已自获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
演说也有一个如何出场、如何亮相的问题,而它的难度则远远超出王小
玉的出场亮相,因为它不可能有事先排练好了的招式,也更不会有可以反复
加以使用的招式。演说是激情的迸发,智慧的流淌,思想的憧击,这来不得
半点忸怩作态。演说的过程,是演讲者真性灵、真才情、真追求的某种展示,
任何事前构想好了的招式,都可能成为束缚演说成功的桎梏。但是,这并不
等于说演讲没有自身的艺术规范,没有出场亮相的技巧。
演讲者一旦出场,即是亮相,演讲者的形体、眼神、动作与表情发送出
最初的情绪化信息,这最初的情绪化信息,将显著地影响到听众对你的印象。
演讲者的亮相,即在于控制好这最初的情绪化信息,它是凝聚演说情感,吸
附听众,确立激发点,获取爆发力的关键时刻,无疑,这最初的亮相,犹如
百米赛跑起蹬的第一步。
形体本源于父母,而服饰、打扮、动作、表情则是人的文化教养、精神
追求的外化。养尊处优,困顿颠沛;轻松自适,局促不安;华贵做岸,谦恭
寒耸;胸有成竹,临阵怯场。。演讲者种种的气质,无不通过他的形体动作
和表情,自然而然他一一传递开去。那些富有创造性活力的演讲者,他们的
亮相总是某种气度、某种风华、某种教养无言的展示与表露。演讲者不同凡
响的气宇,恰如其分的举措,引人注目的“顾盼”,表露与讲题相应的情绪,
与场内听众适时的情绪上的交流,也可以象王小玉出场那样,产生先声夺人
的效应。
演说前的亮相,是一种无言的自白,无声的宣示,然而却是有情的交换,
在制造演说的气氛,稳定演讲者与听众双方的情绪,蕴蓄演说的爆发力方面
具有很大的作用。具体说来,演讲者的亮相可以切割成四个时间段:步入演
说会场→坐上预定的位置→等待开始→主持人介绍,直至你说出第一句话
来。这里演讲者开始成为这个小群体人行为半径中心的过渡时间,一个影响
演说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是五分钟,也可能是十分
钟,甚至是更长一点的时间,这意味着你的“被迫”亮相,是一个相当漫长
的时间。有时候,由于组织者缺乏经验,演说会场或是冷冷清清,或是喧哗
闹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对有经验的演讲者来说,也会是一个十分难熬
的时刻。
度过这四个时间段,是对演讲者心理素质最严峻的考试。第一关键在于
控制怯场。演说是信息传输,它必得是在“高下相倾”的态势之下方能进行。
作为“动力源”的演讲者一旦怯场,那无疑表明该动力源的消歇或阻滞,其
结果传输通道必然因此而断阻,演说也就完全失败了。
但是,怯场几乎人人都有,连英国前首相,号称“铁女人”的撒切尔夫
人也不能不承认,每当她去议会发表演说之前,总是很紧张。关键在于我们
要控制住“上场”前的怯场心理。
控制怯场的要领在于你得锻炼自己的自持能力,这是第二个关键;科学
家的实验证明,自持力的强弱与人的成熟期有关。人的成熟期差异甚大。有
的人相当年轻就有很强的自持力,在陌生人、领导、师长面前,显得镇定自
若,并且能轻松地与他们打交道,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提到与之相称的对等地
位上来了。而有的人直至老年还缺乏相应的自持力,一旦陷入陌生的环境,
便不知所措,常常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丧失了原本所持有的对等地位。当然,
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演讲者。
自持力是人成熟的标志,自持力也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所必须具备的素
养。它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交活动而锻炼起来。有经验的演讲者,就象撒切
尔夫人那样,他们把紧张、怯场、心跳与所有的不自在,全都控制在“镇定
自如”的心理面具之下,听众所见到的那个未来的布道者,则是一个充满自
信,颇具风采,正不知有多少内涵的人物,他在未言一词之前,已经传递出
一种几近蛊惑的神秘力量。
1984 年里根竞选连任总统,于10 月7 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与他
的对手蒙代尔作了一次长达九十分钟的电视辩论,结果蒙代尔在这次首场辩
论中明显占了上风,当时法新社记者曾有报道:“。。里根看上去比较紧张。
他显然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一再指责他的对手进行‘蛊惑人心的
宣传’,总统反常地搞乱了自己的一些路线。相反,一向平淡无奇的蒙代尔
看来镇定自若。。。”这个事例十分生动地告诉大家,即使自持力一向很强
的人,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特别是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也会失去自
持力。因此,对每一个演讲者来说,每一次参加演说,也都有一个控制怯场、
增强自持力的问题。它在演说前的“亮相”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演讲者的亮相,不能象表演艺术那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由于演说主
题的不同,诸如学术性的,政治性的、社交性的、以及竞赛性的等等,它的
内容五花八门,加之场台与对象的变化,演讲者,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很难
有一个可供在下一回拷贝的亮相模式。要领即在于在适当地控制住自己的同
时,应该充分发挥出演讲者作为轴心人物的特定优势,因为你的一举手、一
投足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所谓情绪化信息的传递。但是,你应切忌
过份的表现,乃至迹近表演的动作。前不久,某著名人士到上海的一所大学
发表演说,在主持人介绍他时,这位演说家当众拿出小梳子梳理原已十分光
滑稀疏的头发,并且是反复梳篦,动作又十分夸张,引得下面的听众一片窃
笑,他的本来十分生动的报告便因此而削弱了应有的感染性。这可说是一个
自持过了头的反例,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沈志屏)
演讲中的“身入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演讲是一种最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因为,演讲活动的
主体——演讲者总是以他个人的本来面目出现在讲台上,他的台上台下身
分、地位、性格特点都不会有变化,他不承担塑造角色,制造戏剧效果的任
务,只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所以,演讲者就应该在演讲中“身入其中”。
用自己的观点、感情、思维和语言方式,去展示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自我”,
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人格魅力与个性特点,在听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演讲者,会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忧、所
乐和他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去打动、激励听众。正如李燕杰说的那样:“用
自己的心去弹拨别人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感染别人的灵魂。”从而达到宣传
真善美,鞭督假丑恶的正义目的。
那么,演讲者应怎样在演讲中身入其中呢?
别忘了看清场合与对象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找知音,在大庭广众之前发表演讲,把自己摆进
去,当然也要看清场合与对象,掌握好摆自己的时机与分寸,我们应该明确:
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摆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时境中,人们关注的是一些更为
重大、更为迫切的问题,需要人们在演讲或讲话时发表看法或意见,而不是
喜欢旁生枝节,冲淡主题,这时候就应该就事论事,而不要有意将话题引到
自己身上,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比如,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小组讨论时大
家都在就一位老学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进行热烈的争论,正当人们引经据
典,十分严肃认真讨论时,而李某却讲起他上大学时老先生怎样给他们上课,
他写的文章怎样受老先生的赏识等等,东拉西扯地说起没完,在座的学者都
显出鄙夷不满之色。
在另外一些场合,比如同学朋友的生日晚会,某位长辈领导的寿宴等等,
都有一个会议的核心人物,而其他人不过是捧场助兴而已。这时候说几句畅
叙友情、祝福吉利的话当然应该,如果你喧宾夺主地大谈起来,自然扫人雅
兴。这种摆自己就是不恰当的。
在演讲中摆自己还得注意对象。一般说来,对于那些很不了解自己的听
众,可以多介绍一下自己,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但面对同行或同事、下属,
则切忌祥林嫂式的唠唠叨叨,一件事非重复得别人耳朵起了茧子方才罢休。
别把自己只看作传声筒,而要当仁不让地当“意见领袖”
在演讲中把自己摆进去,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谈自己的感想,自己的
经历,自己的见闻,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只有对某一
事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才能使自己
的思想在听众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你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你就成为
群众的“意见领袖”,极大地影响着群众的意识与行动,所以每一位演讲者
既然已经是演讲的主角,那就应该拿出“唯马首是瞻”的勇气来,自觉担当
起“意见领袖”的职责,用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去影响听众、说服听众。
然而有许多普通演讲者因自己地位卑微、名声不响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
解与观点,而情愿当古人和别人的“传声筒”。在他们的演讲中找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