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演讲论辩技巧-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提问道:“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清了清嗓子说:“西方
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
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打开盒子。”睿智的比喻把一个敏感束手的难题解
答得既简练又圆满,既形象又生动。他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生活习俗说
明了文学作品具有民族性。陆文夫的绝妙比喻博得了与会者雷鸣般的掌声和
欢笑声,反应之强烈、气氛之活跃为本届年会所罕见。

喻说是一门说话艺术,它具有形象逼真,鲜明生动,表现力强的特点。
在具体运用喻说时,还必须注意:

一、要精。精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即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之间必须有
沟通点。如果沟通点不准、不合,比喻的说服力就不强。其次是简明,即比
喻要简单明了,一点即破。再次是贴近,即比喻要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

二、要巧。巧的要求一是机趣,二是自然。所谓机趣,说是指比喻要构
思新奇、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所谓自然,就是指引发毫不牵强附会,承接
顺畅自如。

(张贵元)


“别解”——使谈吐诙谐的妙法

幽默诙谐的话语能使人愉悦,为交谈注入兴奋剂。生活离不了幽默,言
谈少不了诙谐。然而有的人能妙语联珠,诙谐风趣,令人捧腹;有的人却谈
吐平淡,让人乏味,有如平静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朋友,你想使自己的
谈吐诙谐风趣吗?那么,你不妨用用“别解”法。

所谓别解,指的是故意对某些词句的意思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
的言语交际需要。别解,往往会造成幽默风趣的言语特色,叫人忍俊不禁,
从而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比如《文汇报》(一
九七九年二月十日)报道说,在一个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鸣不平,
说是神戏上演了,所谓妖也上舞台了,唯独鬼戏未见登台。一位同志脱口而
出:“这叫做‘神出鬼没’”,妙语解颐,满座风生。这位同志用的就是别
解法。他对成语“神出鬼没”进行了别解。作为成语,“神出鬼没”是“出
没无常,不可捉摸”的意思,这里却别解为“神(仙戏)出(现了),鬼(戏
还)没(有上舞台)”。再如,一位少女问自己的情人:“小张,你怎么夏
天胖,冬天瘦啊?”小伙子应声而答:“这叫热涨冷缩嘛!”一句话逗得姑
娘咯咯笑个不停。这里小伙子对“热涨冷缩”作了别解。

词语有它固定的含义,绝大多数不能按其字面的意思来机械解释,而别
解却偏偏“顾名思义”,突破人们固定的思路或者说跳开常理,从而产生幽
默感。1945 年,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在重庆同著名画家廖冰兄(笔名)等同桌
吃饭,当他得知廖氏因同妹妹(名“冰”)相依为命,故自名“冰兄”时,
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哦!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
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在此就是用“廖冰兄”一名的来由来别解“郁
达夫”和“邵力子”,附会新奇,闻之令人喷饭。

静态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使用就转化为动态
的。动态词语一般则变成单义的了。别解法却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明知是甲
义,偏理解为乙义,有意混淆它们,求得言谈的活泼生动。如:A 正呆坐着,
B 走过来同他闹着玩,在他头上摸了一把,A 说:“欺负人家干吗?”B 微笑
答曰:“欺负人家与你何干?”B 的答话使得A 也不由地笑了,小玩笑开得
很是成功。我们知道,代词“人家”可以指别人,也可指说话人自己,A 说
的“人家”很明显是后者,但B 却故意将“人家”理解为前者,这样,既是
“别人”,当然与“你”没有什么关系!诙谐风趣,使人赞叹。

别解除了经常“顾名思义”、“利用多义”之外,还常利用音同音近的
谐音。比如谐音歇后语即是用这种别解手法创造成功的,当你使用这些歇后
语时也就是在不自觉地使用别解法了。如:

嗑瓜子嗑出臭虫来——什么仁(人)儿都有

石头蛋子腌咸菜——一盐(言)难进(尽)

一二三五六——没四(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别解风趣活泼效果的产生在于故意曲解某些词语
的含义。所以当你使用别解法的时候,一定要让人感到你是故意曲解词语,
而不是“无意”。否则会使人觉得你是个无知的人。当然,特定的语境加上
你的聪慧会帮你的忙。

(胡习之)


“插说”的妙用

插说,又称插入语。它用于谈话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其一,能留下回旋的余地。在某些社交场合,话不宜说得过死。说得过
死,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就难以自圆其说,甚至会留下话柄,种下祸根。而
插说,常能让你左右逢源。例如,当别人问:“您知道李科长到哪里去了吗?”
答:“听说出差去了。”这“听说”就是一种插入语,表示消息来源不十分
可靠,话说得有一定伸缩性,而又不让问者失望。又如,有人问:“你姐姐
干什么去了?”答:“说不定在家里写小说。”这“说不定”也是插入语,
表示一种推测或估计,不能明确肯定,答得也有灵活性。再如,有人征求你
对某一安全责任事故的处理意见时,你答曰:“最好是扣除当事人当月的全
部奖金。”这“最好是”既给自己的表态留下了商量的余地,又使人听起来
觉得你不那么武断专横,而显得易于相处。此外,“据报道”、“据反映”、
“看起来”、“看样子”、“听说”、“往少里说”等插入语,在谈话中也
能起上述作用。

其二,能表达肯定或强调的语气。在另一些场合,说话又不能有伸缩性,
尤其是作出是非判断或重要表态时,更应明确、肯定,有的还应加上强调的
语气,但又要显得婉转、文雅,不给人以“横蛮”之感。插说能巧妙地起这
种作用。比如,在某次法庭辩论中,某律师最后几句是这样说的:“。。从
以上这些证据来看,十分明显,责任不全在被告人,原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这里的“十分明显”一同就是插说,表达了律师明确肯定的观点和
特别强调的语气,以提醒法庭注意公平裁决,且他这样说,话语显得委婉,
毫无傲慢、武断的感觉。试比较,假如去掉“十分明显”这一插入语,话语
就显得生硬,难以为对方所接受。再如,某储蓄所业务员在回答一顾客关于
银行信誉和保密问题时说:“同志,请放心,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银行,
毫无疑问,信誉和为储户保密是我们的宗旨,是绝对可靠的。”话中“毫无
疑问”是插入语,很好地起了肯定答复作用,但又有婉转释疑的意思。再如,
交谈中,对方谈了自己的看法,而你却不能苟同,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你
怎么说好呢?说法当然有好几种,但若用插入语帮帮忙,效果就更佳。你不
妨这样说:“坦率地说,我有不同的意见。。”,或“不瞒你说,我难以接
受你的观点。。”既显得坦诚,又显得对对方的尊重。能起此种作用的插入
语,还有:“不可否认”,“不用说”,“尤其是”,“特别是”,“说实
在的”,“真的”等。

其三,能起限制作用。人们说话交谈,为了掌握好分寸,常常需要对所
表达的思想和所谈及的事物作一定的限制,即把它们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
度之内。要达此目的,可以借助插说,比如,某人在参观一所小学后,发表
意见说:“依我看,这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是全省第一流的,希望好好
总结经验并能推广。”这里“依我看”是一种插说,它强调了发表意见者的
范围仅限于“我”,含有“仅本人一管之见,正确与否有待于大家讨论”之
意,听起来,给人以谦虚、民主之感。又如,法庭上律师发言指出:“。。
就当时情况而论,被告人的自我防卫是迫不得已的,其防卫程度并不为过。”
这里插入语:“就。。而论”限制了所指情况的特定范围,也限制了对防卫
程度作出判断的依据。可谓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此外,“依我想”、“依
我之见”、“对我来说”、“对他们而言”等都能起此种作用。


其四,能引起对方特别的注意。有时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希望自己的
话能引起对方特别的注意,但又不能用强迫命令的语气,而应用语言微妙地
显示出来。运用插说,能完成这一意图,例如,某政工人员找青年工人谈心,
说:“。。你想想,参加赌博,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钱财,还沾染了坏习
惯,有什么益处呢?”这里“你想想”既警示和提醒对方从思想上认清赌博
的危害,又显得话语亲切,与人为善,促人深思。这样易于为对方所接受。
如果把“你想想”抽掉,不用任何插入语,那语气就变成了一种责备、训斥
的口气,这对血气方刚的小青年来说,委实难以接受。又如教师看到学生数
学题又做错了,指出:“你看、你看看,又错在这一步。。”这里的“你看、
你看看”的插说,很好地提醒了粗心的学生,要特别留心,以后别再错在这
一步,体现了教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作风。能起这一作用的插入
语,还有:“请看”、“请听”、“你瞧”、“想想吧”等。

总之,插入语运用得好,能妙语生花、以平胜奇,尤其在谈话中,能出
色地帮助你完成交际的任务。

(敖忠生)


“曲解”的妙用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有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是无意造成的。但是也有
另一种“误解”,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对某些词句有意进行的一种歪
曲的解释。这种“误解”,人们谓之“曲解”。一般的误解是语言交际中的
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曲解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一种语言
的机智,一种说话的技巧。

曲解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活跃谈话气氛,融洽人际关系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有一次与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一同出席一个
宴会。宴会开始,张大千先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
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听后大惑不解,众宾客也莫名其妙。这时张
大千含笑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引
得满堂宾客大笑不已,宴会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是句俗语,这里,“动口”,本指说理,“动
手”本指打人,张先生却故意把“动口”理解为唱戏,把“动手”理解为画
画,因而得出了“你是君子,我是小人”的结论。这一“曲解”极为诙谐风
趣,使宴会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可谓妙语助酒兴!

诗人、书法家沈尹默,原叫沈君默。一次他跟一位朋友聊天,这朋友跟
他开起了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再来多口?”引得沈尹默笑不可
抑,连声说:“有理!有理!”从此真的把“君”字下面的“口”省去,变
成“尹默”。

“尹默”的名字自然与“君默不作声”的意思不沾边,它只不过是朋友
的灵机一动,随意发挥而已。但此时此刻,这一曲解却形成了一个高雅的玩
笑,使彼此关系更为融洽、亲密。沈尹默终于将“君默”的名字改为“尹默”,
不正是以这种亲密友情的回报吗?

用曲解的办法开点善意的小玩笑,对陌生人之间缩短相互距离,尤其奏
效。有一对恋人上一家饭馆用餐,男方大大方方,点了好多菜,结果没有吃
完,只得惋惜地离开餐桌。这时热情的服务员递上食品袋,笑着对他们说:
“我说二位,你们吃不了兜着走,不是很好吗?”这对恋人听了,忍俊不禁,
感激地接过了食品袋装下了桌上剩余的菜肴。

服务员的话既热情义风趣,一定使那对恋人感到友好的温暖。这“吃不
了兜着走”的话说得确实巧妙!它本来是“够呛”、“吃不消”的意思,一
般情况下是句损人、威胁人的话,但服务员有意不用它通常的比喻义,却使
用了这句话的本义(即词面义),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应付困难问题,摆脱尴尬处境

1988 年,布什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杜卡基斯攻击布什是里根的影子,缺
乏个性,没有政绩,连问:“布什在哪里?布什在哪里?”但聪明的布什不
与杜卡基斯作正面交锋,而是玩笑式地回答:“布什在家里,和他的夫人巴
巴拉在一起。”布什只是将“在哪里”一语的比喻义曲解为字面义,便轻巧


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因为这是个难于回答又不便回答的问题),又含而不
露地宣传了自己对家庭的情感和传统道德的遵崇,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形
象。

三、嘲讽可笑对象,反击敌手挑衅

北齐时,高祖召集儒生会讲。艺人石洞筒后到,问博士:“天有什么姓?”
博士答:“天姓高。”石洞筒说:“说天子姓高,天必姓高,这是套用蜀国
秦宓的话:‘天子姓刘,故知天姓刘。’没有什么新义。正统典籍上原本就
有天姓之说。先生可以引正文,不需要假托过去秦宓的事。”博士反问:“不
知在什么经典上记述着天有姓的话?”石洞筒说:“先生简直不读书,《孝
经》上明明写着:‘天子之道,天性也。’这不是说天本姓‘也’吗?先生
难道没看见?”

石洞筒是有意拿“天有什么姓”的问题来出自命渊博的博士的洋相,不
料博士沿用蜀国秦宓的话,回答天子姓高,所以天也姓高。为了嘲讽博士的
荒谬可笑,石洞筒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意搬出《孝经》
里“天子之道,天性也”这句话来反驳。他利用“性”与“姓”的谐音,把
“天性”曲解为“天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以总理身份接见外国记者。一个不怀好意的美国记
者挑衅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总
理听了,朗朗一笑,说:“这好理解嘛!我们中国人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
就简称‘马路’嘛!”显然,说“马路”就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简称,
这是一种曲解。然而,在这种场合,面对这样的对象所作的挑衅性的提问,
能有什么比这样的回答更为巧妙得体呢?它既不露声色地回击了对方的无
礼,又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维护了中国人人格、国格的尊严,而中
国总理的伟大风度也就在这一巧答中生动显露出来了。

当然,曲解在交际中的作用还不只这些,上面所谈只是常见的几种情况。

至于构成曲解的方法,不外如下两种:一是谐音曲解。如上面把“天性
也”曲解为“天姓‘也’”的例子就是利用了“性”与“姓”的谐音。二是
会意曲解。可以利用一词多义或者不同的语言结构或语言环境来曲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曲解”要服务于良好的目的和动机;那种为了不
良目的与动机的“曲解”,是我们应该反对与坚决唾弃的。

(王培焰)


捕捉“弦外之音”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A、B、C 三人应邀做客,由于其它客人未到,主
人刘大不免焦急,顺嘴说了一句:“怎么该来的不来呢!”A 听后起了疑心,
觉得主人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该来,于是托辞而去。主人更加心烦,又顺
口说到:“唉,不该走的又走了!”B 听到后也起了疑心,觉得主人是暗示
自己该走,于是也借故走了。C 责备主人,主人又着急地说:“我不是说他
俩呀!”C 一听更来气了,不是说他俩,那必是说我了!于是也甩袖而去。
固然,刘大说话有口无心,A、B、C 三人本不应过份敏感而使一次挺好的聚
会不欢而散。反过来在社会中不善于倾听交往对象的“弦外之音”,在人家
有意递话让你锣鼓听音的时候,你却象一只“呆鹅”一样,麻木不仁,毫无
反应,同样会使交往对象对你产生鄙视和嫌弃之感。准确地把握“弦外之音”
是社交中洞察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怎样从语言中捕捉“弦外之音”呢?

第一、听声。俗语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同一句话,由不同的声调
表现出来,其含义就不一样,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听声就发现声调中的异常
因素,做出辨析,抓住“弦外之音”。其要领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线”,即
以场合、身份、背景三点连为一线,对异常因素作出判断。比如,你的一位
同事结婚,你在单位里提议大家捐些钱,以表祝贺之意。当你征询意见时,
一位同事对你说:凭你这份热心,我们也不能不交哇!这句话本来很平常,
但其弦外之音究竟是不满,还是嘲笑,或者提示呢?如果你对当时的场合、
讲话者的身份和你单位的背景加以综合的分析,就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了:原来他是提示你在这种场合由单位领导出面张罗为好。

第二、辨义。说话者总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思想。辨义主要是抓
住说话角度这个关键,发现其中的异常因素,从而分析出其语言之中的弦外
之音。有一则笑话说:一人喜欢闲唠,一次去人家做客,久谈不去。主人厌
烦,指着院中的一棵树问道:你看树上有一只鸟,我们把树割倒,捉来鸟做
下酒菜如何?他不解地问道:树割倒,鸟不就飞了吗?主人笑道:放心吧,
那是一只不知什么时候该走的呆鸟!笑话中喜欢闲唠的客人就十分缺乏洞察
的能力,主人的第一句话就已表现出了一种异常因素,谁能把树割倒去捉鸟
呢?然而,他没有抓住这一因素,呆问下去,结果使自己显得真象一只呆鸟
了。人们对不好直说的事情,往往喜欢换一个角度含蓄地表示出来,而角度
的改变,常常会表现出某种异常,辩义就是抓住这种异常因素,很快悟出对
方的意图。

第三、察句。在不同的场台,使用不同形式的语句,也可以制造出言外
之意。察句就是根据语句的构成形式来察觉语言中的余音。在《东方快车谋
杀案》这部电影里,私人侦探波罗就是根据女仆的用句方式,推断出她目击
了现场。在案件调查中,她本应回答“我没看见”,但是她没有这么说,而
是说:“如果我当时在甲板上,我就能看到现场。”波罗认为,在问话时,
凶手肯定在旁边,因为女仆的这种构句方式就是想留点“余音”,向凶手敲
一笔钱。结果,由此破获了这起凶杀案。在各种谈判中,谈判者也往往喜欢
以假设句式来透露某种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句式应与说话的场合协调,同
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否定句、感叹句、假设句、反意句等许许多多
的形式表达。使用哪种形式总是从场合的要求而出发的,因而也是与场合相


协调的。如果出现不协调现象,那就表明说话者可能有什么言外之意。察句
的核心点就是发觉不协调因素,从中辨察说话者的真意。

第四、悟词。同一个事物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说话者往往通过用词
来表现某种言外之意。悟词就是依据特殊的用词,悟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如果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回答教师,这种回答就较为正常。假如回答“教
书的”、“教书匠”、“孩子王”之类的词句,便多多少少含有一些弦外之
音了。在具体的环境中,怪异的用词常常特有所指,并由此产生影射、暗示
等效果。悟词的要领就是留心怪异的用词,然后综合说话前后的具体情况,
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捕捉“弦外之音”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察言”,亦可“观色”、“识
人”,关键在于用心、留神,不断积累经验。“弦外之音”听多了,分析透
了,“弦外之音”就容易进入到你的耳朵了。

(杨哲昆)


即兴发言快速构思八法

人生如战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常常会“逼”我们在毫无准备
或很少准备的情况下作一番即兴发言。如果你希望在别人“突然袭击”面前,
能够沉着应战,有娴熟的“捷言之才”,那么,就应当认真研究,努力掌握
一套即兴发言的快速构思法——

一、片言居要法。“立片言以居要”,是古人作文常用的技法。即兴发
言可选取一二警句“居要”,劈头讲出,作为议论的中心。然后分层论述,
旗帜鲜明,效果往往很好。一位自学成才的青年在某次经验交流会上即兴发
言,一开头便说:“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我
在书法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这主要是因为我对中国这门古老的艺术如
痴如狂的热爱。正是‘热爱’这位‘最好的老师’教我九年如一日,不避寒
暑,不知劳累,始终紧握了这管毛笔。。”接着,他讲了几件苦练书法的事
迹,十分感人。他的发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
其用意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