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较软弱、畏缩,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把朋友训一顿,然后劝他去投案。”可老师却告诫大家不可以这样做,他说:“既然是亲友,而且他又跑来投靠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会被判罪也要庇护他。”
现代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想法,但是以前的老师教导我们这就是人类的情和义,我想他教的应该正好符合西乡隆盛的价值观吧!
西乡的个性富于情与义,我认为这是他最令人心仪或值得当做榜样的理由。但是,有时我又无法接受被人情义理束缚的人,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无情。然而,就在我创立京瓷时,我曾考虑:“虽然我的核心思想充满西乡的情义,但是经营事业,我得效法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与冷静才行”。
事实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松风企业,那时我才二十五、六岁。当时的我,认为自己的理想是做个有情有义、品德完美无缺的“完人”。等到自己经营企业时,才知道所谓的完人,行动时应该同时具有西乡的情义和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两者兼具才能成功,于是我才开始研究大久保利通的哲学。
当我回到西乡的故乡鹿儿岛,告诉那里的人有必要学习“大久保利通的理性与冷静”时,得到的回答多半是瞧不起的眼神。然而,当时我依旧认为自己应该“融合大久保利通兴西乡隆盛的品质,创造稻盛和夫的新形象”,并打算依此目标经营自己的人生。
拓展事业时,如果只用感情去判断和行动,可能会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即使用感情判断再依据理性行动,方向可能还是错的;还有一种方式是用理性判断,也用理性执行,这样一来可能就没有人愿意跟随你工作了。
我认为,经营事业最重要的是,最初的阶段应该用理性思考,实际执行或应对时不妨适度地运用感情。
关于这点我原来并未留意,而是从过去的员工那里听到:“那时社长突然出现,告诉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替自己解危。幸好跟随一个严格的社长,我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偶尔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总是扣心自问:“真的发生过这种事吗?”因为我完全没有印象,我想那些大概都是我在无意间说出去的话吧。
被人刻意地夸奖,有时还是会感到开心的。然而,如果有人记得你无意间讲的话,再由对方说出来时,其中不但充满了感情,而且更让人觉得欣慰,因为你知道对方是真诚地接受了你。
太重感情的人,我认为只适合和他发展私交,一起工作就会产生很多纷争。例如,当有人求我:“财务调度上有点困难,请帮助我一下好吗?”我认为对方人品很好,因此当他的担保人,周围的人还因此夸赞我是正直的大好人。
但是,相似的情况有时却惹来不同的评价。例如,有个人因为担任很多借贷的保证人,因此背负了很多债务,结果自己的公司都倒闭了。在此情况下,恐怕没有人会称赞他是“正直的大好人”吧!
还有一种情况,有人来借钱,第一次因为同情就借给他了,于是在他的口中我是“大好人” ;接下来又说:“可以借更多一点吗?”这时如果拒绝他,他不仅忘了应该为第一次借他钱而道谢,还因为第二次借钱遭拒绝而产生憎恨之心。这就是一般人的反应,而这种憎恨之心将会带给当事人更大的伤害。
我建议,第二次会拒绝的人不妨一开始就拒绝,原则上还是应该谨守住先讲理性、再谈感情的程序比较正确。我会有这种想法,原因之一或许来自小时候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我的父亲是个沉默理性的人,母亲的个性刚好相反,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母亲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心怀感激,而父亲则经常严肃地责备我们。
例如,有时母亲会对父亲说:“孩子的爹,有个亲戚告诉我这样的好事,我们也来做吧!”父亲总是说:“等一下!”然后,要求母亲做更详细的说明,等她说完了,父亲就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利弊,然后对母亲说:“那不是很不合理吗?”并提醒母亲太感情用事了。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因为是亲戚的提议,所以她先放了感情进去,忘了做理性的考量;父亲则一定是先冷静地分析才得出结论。我觉得,母亲的个性有点像西乡隆盛,父亲则像大久保利通。我发现,父亲和母亲一来一往的互动,对我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十七章  勤劳
劳动的目的不应仅止于取得粮食、免于饥饿,名是为了磨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类变得更齐美。我们不访为劳动下此新定义。

日本文学家内村鉴三在他的著作《具代表性的日本人》中,曾经介绍过日本的土地改革家二宫尊德(1787一 1856)。
二宫尊德既无学历也无资产,只是个农民。十六岁时父母双亡,二宫尊德的伯父收养了他,从此,他每天从清晨到深夜都像小奴仆一样不停地劳作。由于只有深夜的时间可以利用,渴望学习的二宫尊德就.点着油灯努力用功读书,结果伯父却责骂他“浪费灯油”。于是,他挑灯夜读的希望破灭了。即使如此,二宫尊德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经常头顶着晨星或在满天星空的夜晚勤奋工作,再利用白天上山砍柴或刻草时,一边走路,一边读书。
长大之后,二宫尊德一直拼命地工作并过着节俭的生活,利用自己的积蓄将父母的田地买回,并且在农业上有了非常优秀的表现。当地的领主风闻他的能力,请他负责协助政府振兴那些贫穷的农村,使他声名远播。晚年的时候,二宫尊德甚至接受德川幕府委托从事治水工程和产业辅导工作。此时的二宫尊德已经可以和其他的诸侯并坐在宫殿中。据说他的言谈举止、宫廷礼仪都非常端正,不少同座的高官还以为他也是出身于高贵的大户人家。
这段传说主要是在强调:二宫尊德原本是一个平凡的农夫,从来也没有机会学习宫廷礼仪,每天只是从早到晚不停地耕地劳作,却能够将自己的心智磨炼到此种程度。换句话说,人如果非常努力地工作,不但可以得到生活上需要的粮食,也可以借此磨炼自己的心灵。
我认为,通过劳动塑造人类的心智,对现代日本人而言格外重要。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社会渐渐确立了“提供时间、换取报酬”的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
劳动本来的目的应该并非只是为了获得报酬,特别是在贫穷时期,勤于劳动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诸如想休息、想偷懒、想玩乐等欲望,通过控制欲望,也就可以锻炼人的心智。
问题在于,眼前的社会过于富裕,日本人已经没有必要为了获得粮食而勤劳工作,只要打零工就足以维持生计,于是,很多人开始拒绝被固定工作绑住,宁可成为打工族也不愿意到企业就职。更极端的是,有些人高中毕业之后就赋闲在家,既不想就学也不想工作,而是选择继续靠父母供养来生活。
很多年轻人过了二十岁还待在家中,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逐日增加。我相信,这些年轻人从来不曾通过劳动来磨炼自己的人性品格,这是造成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就像释迎牟尼在“六度波罗蜜”中强调精进的重要性一样,我也认为勤奋地劳动可以锻炼头脑、培养心智,这也是达到开悟之前的必经过程。总之,勤于工作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足够温饱的生活,也可以抑制多余的欲望,并磨炼、净化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劳动具有的机能正在于此,因为世人已经忘记了劳动的重要性,眼前的社会和人心,才会荒废到这般地步。然而,时代与社会每天都在改变,人类已经无法回归到古代社会。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改善社会因过于富裕而丧失精进的问题。
事实显示,在贫穷的时代,人类努力工作的原因的确是为了得到生存所需的粮食;但是如果将劳动的目的仅仅局限在取得粮食上,到了物质丰盛的时代,人们一定会失去勤劳的精神,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为劳动找出新的意义。
就像前面提到的,劳动的目的不应仅止于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磨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类变得更完美。我们不妨为劳动下此新定义。其次,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厘清劳动的本质。现在有些老师强调让学生劳动是一种罪恶,这已是造成年轻人不想劳动的原因,而日本厚生劳动省不断缩短工时,是不是也强化了“劳动是罪恶”这种观念呢?
日本国内就曾为了法国每周劳动时间只有三十五小时而议论纷纷。我了解到,厚生劳动省的本意是希望促进日本人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问题在于,这种决策不也是造成人类堕落的原因吗?
唯物论可能把人当成各种事物中的一种来看待,但是我总认为这样的理论应该是错误的。就像先前所引用的佛教教义所示,佛陀劝人精进,因为从精进中可以磨炼人的心智。因此,我想呼吁的是,首先我们必须找出劳动的真正意义,对人类而言,这才是比较正确、也比较符合自然的做法!
如果依此概念而行,努力工作并将获得的成果分享给贫穷国家的人民,这样的行为就是释迩牟尼所说的“布施”。即使不能直接送达,也可以通过日本政府的开发援助机构去援助其他的国家。能够将富裕世界多余的物资送给贫穷的国家,拯救更多生命,本来就是最具爱心、最应该做的事啊!这样的“布施”行为,可以让劳动的价值提升好几倍。
我相信,能够努力勤奋工作,并将劳动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国家的策略,比花大钱去购买军备或缔结各种和平条约,更能够提供给国家安全有力的保障,因为任凭谁也无法欺侮拥有这种行为和思维的民族。我想,这样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获得推崇和尊敬!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变成这样的国家,同时我也认为,这才是 21 世纪的日本应该呈现的样貌。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一个人走的感觉虽然寂寞,但还是要勇敢地迈向下一段来生的旅程,而那时候佩戴在身上的勋章,将是更美丽的灵魂、更光亮的心。

“你信仰何种宗教?”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日本人的答案是:“哦!我没有宗教信仰。”日本人似乎有这样的错觉:没有宗教信仰很伟大。
据我所知,日本的知识分子以不信仰宗教为骄傲,应该是明治维新以后才产生的现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量汲取西方文明,其重点是必须符合科学、要求合理性和逻辑性。
明治政府强烈否定那些与迷信或坊间传说有关的事物,因为政府方面认为,必须灌输给人民有效率、不浪费时间、讲求逻辑并且合乎道理的观念,并让这种观念深植人心,否则日本将无法依靠科学技术和理念立国。
为贯彻政府的决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强烈排除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内容。然而一直到江户时代 (l603一1867) ,日本人依然保持到神社或寺庙拜神、祷告的习惯,坊间百姓也经常口耳相传:“某神社的住持可以收到神明所给的讯息”或者“某地寺庙的和尚具有超强的通灵能力”等等。
然而到了明治时期,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能够传达神明讯息或通灵的人往往被视为迷信之源而被否定,那些反对的人则被尊称为“知识分子”。没有办法用科学证实教义的宗教也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遭到排斥,结果日本人开始以不具有宗教信仰来夸耀自己,走向了无信仰之路。
事实上,在明治时代之前,日本人从来不提宗教观,因为当时的人意识之中没有“宗教”这种东西,拥有单纯的信仰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我曾监修(校正)《地球交响曲Ⅱ》(Gaia syphonyⅡ) 这部电影的剧本,在电影中演出的女演员佐藤初女日前请我到她家做客。她住在岩木山山脚下,山腰上岩木山神社的拱门刚好位于山坡的正中央,原木制的拱门非常壮观。在一个日本北方的贫穷小山区,这样的拱门却有好几个,我认为,这些雄伟的拱门主要是拜附近居民强烈的信仰所赐。据说直到今天,邻近的居民依然定时举行祭典,并借此聚会、联络感情。岩木山素有“津轻富士”(津轻的富士山)的雅称,高大雄伟的山脉突然耸立在一望无际的津轻平原上,因此,当仰望巨大的岩木山时,总是让人感到山中有神的存在。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山岳信仰吧!
就像这样,原来的日本不但有神社,也有神道,这并非表示日本有宗教,而是日本原本即拥有很多像山岳崇拜般的核心信仰。即使不想刻意将这些信仰视为宗教,我还是要强调,以前日本人是普遍持有信仰的。
包括这种本土信仰在内,无论西欧、亚洲或日本,宗教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寻求生存时必备的东西。人类既无皮毛遮盖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利爪般的武器可以自卫,体形也不够巨大,可以说是生存能力相当薄弱的动物。
拥有脆弱肉体的人类想要在变化无穷的自然界存活,心中必定充满恐惧,在充满威胁的大自然包围之下,人类很自然地寻求宗教力量做为支援。我想,处于对人类而言过于严酷的环境中,宗教自然成为人类求生时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人类有史以来便不断地创造发明了许多物质,因此原本只拥有虚弱肉体的人类,从古至今已经发展出相当高度的文明,开始拥有控制自然的力量。
科技发展的结果,让人类消除了对自然的恐惧,但结果也导致现代人丧失了必须向宗教求助的理由,宗教也因此失去了其必要性。
然而,正因为人类不再面临生存的危险,没有必要求助于宗教,人类的心灵开始变得空洞和飘忽,心灵的空洞和空虚感越来越严重,至今仍找不到适当的东西来填补。
因此有些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开始热衷于找狐仙、塔罗牌占卜之类的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新兴的宗教产生了兴趣。这些人表面上否定迷信,私底下却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和空洞,又禁不住去接触神秘的事物。
包括科学界,几乎所有领域的领导人物,即所谓的大师、专家,我都接触过。我发现,很多人在五十多岁时都还是强调自己“不相信和宗教相关的东西”,不过当这些人一旦过了七十岁,大多数态度会变得柔和,不再强烈否定宗教。虽然每个人的说辞不大一样,但不外乎“我觉得开始可以领会宗教的精神”这种论调。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并未走人现有的宗教。我正纳闷这些人如何安定自己的心灵,如何弥补空虚的心灵,社会上就开始出现所谓的“新兴宗教”。
有人提倡“人死了之后肉体消失,一切化于无,众生与我皆是无”般似懂非懂的理论。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和唯物论并无不同,仍是由排斥宗教衍生出来的说法。对这类理论的提倡者而言,他们口中的“无”和死亡的意思其实是相通的。他们的想法诸如——人活着的时候无法免除各种烦恼,但是死了之后一切归零,因此有什么好烦恼的呢?如果想到没有了肉体或生命消失,多少会有点寂寞和伤感,主要也是因为自己将不复存在,这样想的话多少会产生放弃的心态 ……
如果能够用这种平静的心态去观察,当濒临死亡时心情就不会那么狼狈,这也是某种形态的宗教,我们不妨称之为“无的宗教”。
有人则希望“我死了以后,请将我的骨灰洒人大海” ; 我想人会产生这样的思维,主要就是因为接受了人死后就归于无的概念。在日本,似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相信人死后就归于无这个论调。然而我也怀疑,否定人死后还有灵魂和另一个世界的想法,也是造成宗教在日本衰退的原因。
明治维新以来,灵魂的存在一概被视为迷信,死亡的意义也只有肉体的消失。人们不相信灵魂与心是有别于肉体的存在,因此判定肉体死亡时,灵魂也将死去,并由此产生人死后一切便归于零的思维。
我发现,否定灵魂存在的想法,也导致了人类对死亡的看法和以往不同。现代人对死亡的看法,几乎只聚焦在濒临死亡之前肉体所承受的痛苦,并对此痛苦感到异常恐惧。
由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灵魂是不灭的,因此很多信徒往生前总是祈祷:“我大限已到,但是死后会到哪里去呢?请圣母慈悲救我。”或“请菩萨慈悲救我。”目的是希望死后自己的灵魂能安全抵达该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古人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来自于“不知道自己往生后灵魂会去哪里”这种对死后世界的傍徨感觉。
以上的现象无论在基督教或佛教界都有。例如,在罗马梵蒂冈的西斯汀大教堂壁上,有一幅米开朗基罗的画,主题是“最后的审判”,内容主要是描绘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的景况。日本也有很多艺能表演,如能剧(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古典歌舞剧)或歌舞伎(日本的传统通俗文化戏剧); 内容是由灵魂出来说话,其中也包括灵魂出窍,意思是说,人还活着但是灵魂可以离开身体出来活动。
之所以有这些艺术,主要是源于,在以前的时代人能认知到灵魂的存在,但是到了现代,戏剧里偶尔出现的灵魂,即所谓的魑魅魍魉,反而因为日本人否定迷信而逐日减少,几乎在现今的舞台上消失无踪。
但是我们也发现,越接近现代,就有越多的人感觉到心灵的空洞,接着有一些感觉特别灵敏或特别感性的人,又开始提出“灵魂好像存在”的观点。这种感性表现在时下一些恐怖惊惊的电影和戏剧中,而这些电影和戏剧也促成了时下年轻人走向新兴的宗教,这就是目前的情况。
我认为,这种情况恰好突显出现代人开始反对没有灵魂的说法。
我相信人是有来生的,人并非死亡之后就归于无有。但是若有人问我:“人死后会去哪里?”我只能回答:“不知道。”虽然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相信人是有来生的。最重要的是,我相信的来生并非一般人口中的地狱或天堂,这些只是宗教方便用来引导世人向善的说法。我相信人有来生,主要是基于我相信灵魂不灭的观念。例如,稻盛和夫这个灵魂在这一世修行,提升了自己的心智,死了之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会继续同样的修行。
我并不清楚到另毒个世界之后,到底如何修行,但我想应该和这里一样,通过各种苦难和考验,不断磨炼自己的人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因此,佛教有轮回转世或者借用他人的身体再回到人间的说法,转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再进一步修炼自己。
据我的理解,如果将自己的心修行到像释迎牟尼一样慈悲,到达彻底开悟的境界,就可以不再轮回,不再回到人间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此刻生而为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自己,让自己的心和灵魂变得更单纯、更美丽。总之,此生是提升自己的灵魂与心智到达更高境界的一段中间时期,对人类而言,此生形同一个修炼的道场。
当我们进人来生时,能带去的只有灵魂,物质的财产或名声都遗留在这里,更没有人可以跟我们一起走。一个人走的感觉虽然寂寞,但还是要勇敢地迈向下一段来生的旅程,而那时候佩戴在身上的勋章,将是更美丽的灵魂、更光亮的心。
就好像我们欣赏宗教画或电影时,天使的身上总是围绕着耀眼的光芒,圣母玛利亚出现时也是光芒四射,佛陀的背后也有一个大大的光圈。我觉得,用这种手法来表现灵魂的光亮非常贴切,同时我也相信,如果我们都能磨炼自己的心,我们的灵魂也会发出炫丽耀眼的光芒。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我既肯定企业为了生存,彼此竞争是有必要的;也肯定为了有竞争的对手,企业间走向共生是必要的。

人类在文明尚未开化的狩猎时期,自然界曾经拥有非常强烈的共生意识。
何谓共生意识?我认为其关键字就是“爱”。爱有两种:一是包含万有的“大爱”(普遍的爱);一是只对自己的“小爱”(自私的爱)。
原始时代人类能够基于大爱,产生共生意识和思想,主要也是受教于自然界;自然界教给人的讯息是,如果过度扩大只重视自己的“自私的爱”,就会危害他人,自己也可能因而走向灭亡。例如,火耕(轮耕)农业,后面章节还会详述。这种耕作方式只顾眼前的收获,周顾森林的再生能力而烧毁植物,如此一来,森林内的土地将失去活力,农作物的收成也急逮减少,这就是扩张小爱而得到的报应。
人类正是在自然界求生时学到这样的观念,并自然而主动地实践了“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共生的情景自然界随处可见,只是有些时候小爱会突然变得过度强盛,例如蝗灾。由于环境的变化,有时蝗虫的繁殖会进人异常状态,繁殖太快的结果就是会将附近的草木全数吃光。因此,只要蝗虫过境,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则寸草不留,变成一片光秃秃的荒地。由于数量惊人,蝗虫很快地吃完了所有的植物,而吃完所有食物之后,蝗虫也会集体死亡。这个例子说明,当小爱扩张过度时,可能为自己带来灾难,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整个族群的毁灭。
或许有人会接着问,那么竞争又从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