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这些经济条件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社会制度和它的理论表现都是自然而成的。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确实如此,在儒学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民族心理,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处世观念,并按照这种特定的观念采取行动。具体地说,也就是由做人影响到做事。
中国人做事的特点离不开家族制度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关系,讲论资排辈,讲人情、讲面子。
儒、道两家的为人之道,无不提醒人们要讲仁德,要以慈善之心去对待别人,要尊长爱幼,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许许多多的〃要〃,自然地、逐步地形成了在中国做事的、并不成文的规律。千百年来,人们遵循这种规律做人、做事,从而也就自然地、逐步地形成中国人为人做事的特点。
前面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超人的才能,他就只能永远呆在祖辈为他圈划的、不会挪动的土地上。因此,当一块土地上的某一个人出外〃混〃出了名堂,与他有一点裙带关系的人若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投靠他。而这个在外的某人只要是听说来人与自己有点什么关系,或亲戚、或乡邻、或朋友……即使自己有难处,也会非常〃仗义〃地伸出〃援助〃之手,拉〃兄弟〃一把。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5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2)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被有〃关系〃的人〃拉〃了一把,由乞丐变成了皇帝。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出生在一个佃农家中。他幼时的名字叫朱重八,后来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小时候,朱元璋帮地主放牛,生活过得十分艰苦。17岁那年,由于灾荒四起,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和大哥全都得病死去,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并经历了几年化缘乞讨的生涯。
公元1332年闰月的一天,拂晓,刚刚攻克了濠州的农民起义军正在紧张地巡逻,一个身穿破袈裟的年轻和尚低头直往城里走去,他就是在外云游乞讨了3年的朱元璋。
这个20多岁的和尚神色匆匆,不禁引起了守城兵勇的注意。于是,这个和尚被带到了一个小头目面前。听说这个和尚是来投奔起义军的,那个小头目说:〃混账,秃驴来当起义军?简直是笑话。〃
〃你凭什么开口骂人?〃和尚毫不畏惧地顶撞过去。小头目火了,把和尚当元军奸细捆了起来,并送到了元帅郭子兴的大帐里。
〃名字?〃
〃朱重八。〃
〃为什么来这里?〃
〃投奔起义军。〃
〃有何凭证?〃
〃有大帅手下人汤和的亲笔信。〃
郭子兴从方才的一问一答中感觉到了此和尚的果敢和豪气,不禁从心里喜欢上了他。他打开来信一看,果然是手下大将汤和的亲笔信。原来,汤和与朱元璋是从小在一起放牛的小伙伴,常在一起闹着玩。那时,朱元璋是孩子王,时常扮演〃皇上〃的角色,汤和却总是做他的〃大臣〃。后来汤和离开了家乡,没想到居然发了,成了起义军的大将。当了官的汤和没有忘记曾经的〃皇上〃,就在朱元璋四处云游乞讨、穷困潦倒的时候,收到了汤和写来的劝说自己到濠州投奔起义军的信。正是这封信,使朱元璋下定决心脱下袈裟,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朱元璋投军后,深得郭子兴的厚爱,不但升任他为亲兵九夫长,还把养女马姑许配给他。朱元璋这个名字就是在那时取的。1367年正月初四,历经15年戎马生涯的朱元璋终于凭着自己的出生入死和胆略过人,在一片〃万岁〃声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按说,朱元璋与汤和并不是什么很亲的社会关系,只是小时候在一起的玩伴,但就是这种〃玩伴〃的关系,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当然,光凭一封推荐信显然不行,还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但靠了这层关系,靠了这封信,就使朱元璋的脚踏进了军营,走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一步,这是毫无疑义的。
〃讲关系〃是互惠的,〃讲〃得好,就往往会取得双赢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好些人才对〃讲关系〃乐此不疲。
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就喜欢利用家族与宗族的人才为己服务。举一个胡雪岩对宗族子弟陈世龙的精心扶植与栽培的例子。
有一年,胡雪岩去拜访湖州郁四,由于此前他与郁四并不熟悉,又不认识路,只好来到一个酒馆问:〃谁送我去湖州?〃〃我去。〃〃我去!〃一时,好多人都争着要送他去。胡雪岩看人太多了,又说〃二吊铜钱〃,当时正在下雨,听说只给二吊铜钱,黄包车夫又一个个都不肯去了。这时,一个小伙子站出来说:〃我送你去。〃此人就是陈世龙。
陈世龙用黄包车一直将胡雪岩送到目的地。一路上,胡雪岩在与陈世龙闲聊的过程中,发现他也是徽州人,不但头脑聪明,干事也挺利索,便问他愿不愿意为自己跑跑腿。能在富商手下做事谁会不愿意呢?陈世龙高兴还来不及呢。
为了用人放心,胡雪岩对陈世龙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他酷爱赌博,于是,胡雪岩对他说他必须改掉这一恶习方能为自己做事。一段时间后,陈世龙来见胡雪岩,说自己已经不赌博了。为了检验真假,胡雪岩特地给了陈世龙一笔钱,由他花,随后暗中派两个人跟踪他。又过了一段时间,跟踪的人回来报告说,陈世龙按捺不住赌瘾发作,进了赌场,但是只看不赌,自己始终未下注。胡雪岩听后颇为满意,但还是狠狠地批评了陈世龙一通,勒令他连赌场都不许进。
←虹←桥←书←吧←。HQDOOR。
第16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3)
从此不再赌博的陈世龙,在胡雪岩的府中当了一名跑腿的。不久,胡雪岩有了进军丝织业的打算。丝织业是一定要与洋人打交道的,而且这个打交道的人必须是自己的嫡系。派谁去最合适呢?胡雪岩左思右想,都没有决定最后的人选。一天,他见在园里浇水的陈世龙正咿哩哇啦地与别人说话,忽地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一个可造之材吗?于是他不惜重金,把陈世龙送到上海去学洋文。
后来,学了洋文的陈世龙果然成了胡雪岩成就事业的栋梁之材,他在胡雪岩的湖州丝业生意中独挡一面,全权处理胡雪岩在湖州的一切事务。
胡雪岩对陈世龙的栽培,体现了一种长辈提携晚辈的胸怀,这种胸怀,既有作为长辈的宽厚、仁善,又有对宗族子弟的偏爱。当然,他也发现了陈世龙的聪颖天资,觉得陈世龙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不然的话,陈世龙可能就会一直在胡雪岩手下跑腿了。
中国人做事爱讲关系,而讲关系又确实能为做事带来方便,于是你讲我讲他也讲,从古讲到今,还真〃讲〃出了名堂。比如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发迹了,来找他〃讲〃关系的人有一拨;后来这拨人也发迹了,更多的人又来找这拨人〃讲〃关系;再后来……如此一拨又一拨,最先的这个人究竟有多少人是由他讲关系〃讲〃出来的,他自己也数不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麻丘镇乡下有个农民感到种田实在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他跑到武汉,想寻一份事情做。可人生地不熟的,小事难找大事不会,城里又没有农活干,只好在武汉卖起了卤猪头肉。谁知年底结算时,他发现比窝在家乡时富了许多,于是他写信告诉自己的亲戚。亲戚来了,同样人生地不熟,就找他〃讲〃关系,他自然愿意卖这个人情,帮亲戚也弄了个卖卤猪头肉的摊位。不久,亲戚发现卖卤猪头肉确实比种田强,于是又告诉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让他们也来武汉……如此这般,他们在武汉靠卖卤菜致富,靠乡邻〃关系〃一带十、十带百,带出来一大帮人。不出几年,武汉市集贸市场里卖卤猪头肉的,几乎清一色全是来自麻丘镇的乡下人。据说后来还成立了麻丘镇驻武汉的党支部呢。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亲帮亲、邻帮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些年来,人们用足用活政策,依靠外面的〃关系〃打开门路,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强,多少都会有所收获。因此可以说,讲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人做事的一种习惯,人们若想到某个地方、某个部门办点什么事,首先考虑的就是那里有没有〃关系〃。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从这些或亲或疏的〃关系〃中尝到了甜头,使自己做起事情来如虎添翼,因此而把讲关系视作在中国做事的一个门道。有时候凭着一层关系、一个电话或一张字条,就能把原本感到头疼的事情做好。所谓〃没有关系难办事〃的说法,多半由此而来。正因为如此,讲关系的〃讲〃字慢慢地在某些人的做法上变了味,为了达到自己做成某件事情的目的,有人把讲关系变通成了〃找〃关系、〃拉〃关系,甚至死乞白赖地往人身上〃贴〃关系,这种风气要不得。虽然,或许有人靠这样的手段得了益处,但与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处世观念是相悖的,终究会被人们所唾弃。我们说的讲关系是要摆正〃讲〃的位置,通过正当手段,使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真诚的帮助或提携。
论资排辈是中国人做事的又一个特点。自古以来,儒道两家的做人之道、尊老敬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年纪大、资格老的人很自然地得到家族、社会的尊敬,年轻人关心、照顾老人,老年人亦很自然地产生需要尊重的心理。拿六十岁的老人打比方,在西方你说他老了他会不高兴;在日本你给他让座他会很生气;在中国就不同了,年轻人称他老人家、给他让座他会很高兴地说:〃谢谢!〃
在中国人眼里,年纪大、资格老的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做小辈的就应该对他们言听计从。这种论资排辈的观念在家族里显得尤为突出。康熙皇帝在龙椅上坐了61年后驾崩,后来的乾隆皇帝在龙椅上坐到60年时便不敢再坐下去,自动退下来,去当深居后宫的太上皇。为什么?不好意思超过他爷爷当皇帝的时间呀。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比如,一家人开了个公司,董事长毫无疑问是父亲的,做儿子的再有能耐也只能当副手,不到老爷子自己说不行了,儿子绝不敢〃越位〃。再比如,做媳妇的永远都是婆婆的媳妇,〃十年媳妇熬成婆〃嘛,自己年轻时吃了苦,那么,当了婆婆就有资格在媳妇面前显摆,即使是媳妇自己也〃熬成了婆〃,只要她的婆婆没咽气,她就会一边端起架式享受媳妇的照顾,一边踮着小脚早晚问安、侍奉自己的婆婆。当然,这说的是许多年前的事,如今的媳妇们可比从前好当多了,但尊老的好习惯依然不变。
虹←桥书←吧←。HQDOOR。←
第17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4)
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师生之间也很明显。古人云:〃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先秦《吕氏春秋?劝学》)因此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把尊师、敬师作为品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当学生的永远是老师的学生,即使学生后来的知识、名气超过了老师,也还是老师的学生。他资格比你老,年纪比你大,你就得以他为尊。毛泽东在写给徐特立先生的信中说:〃徐老先生: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现在您依然是我的先生,将来您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江泽民在担任国家主席期间出访时,也没忘了去看望自己当年读大学时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感恩的内容。对给予了自己文化知识、传授了自己做人道理的恩师永怀感恩之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观点。
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杨时(1053年~1135年)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这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的雪地里等候。等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似此类尊师的范例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后辈人学习的榜样。
我的一位朋友是某省重点中学的高三把关老师,经她教出来的学生有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地留学的,有考上清华、北大、复旦、武大等名校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一次她生病了,病得很重,在医院里动手术。高三的学生们听说她生病了,一拨又一拨地赶到医院里来探望她。那些日子,从她的病房到医院走廊、甚至医院的楼梯两旁,全都摆满了学生们送来的鲜花。此情此景,令所有的医护人员、其他病者和照顾病者的家属,无一不发出由衷的感叹:〃还是当老师好啊,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人的一生能有这样的光景,值了!〃
论资排辈的思想还反映在各行各业的体制中。一个才出校门的年轻人,即使你很能干也不可能给你安排重要职位,你必须从底层一步一步往上走,一直走到〃老〃上司们一个一个都退了,你才有可能跃上高位。比如,才进机关的公务员,必须从办事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县、正县……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定亦是如此。作为晚辈,你必须从最低的职称开始,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爬,等你的年龄与资历成了正比,才能熬到高职称,而这时,你离〃退〃也就不远了。当然,破格的事不是没有,但属凤毛麟角,除非你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一般来说,这样的论资排辈无可厚非,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工作阅历也是〃十年媳妇熬成婆〃,年纪大、资格老的人的确经验丰富、做事沉稳,而年轻人经验少阅历浅,需要经过在基层锻炼再提拔选用,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当然,对于一些确实有才华、有独特能力的年轻人,破格提拔到领导岗位或高层管理人员中来,也不乏为明智之举。在我们国家呈跳跃式发展的新时期,年轻人的思路更为敏捷,比较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目标地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进入高层,可使发展的步伐快一些,尽快跟上国际轨道。
中国人做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讲人情、讲面子。
中国人把人情、面子看得很重。欠了别人的人情,心里过意不去,自己会睡不着觉;别人欠了自己的人情却装憨,自己觉得很失面子,也会睡不着觉。这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人情面子这个东西,确实是中国人做事的一大特点。
讲人情、讲面子与讲关系分不开。前面说过,中国人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是否有〃关系〃,认为有关系事情就好做得多。当某人想到了某层关系时,必定要去找。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干手蘸不到芝麻〃。因此,〃讲关系〃时肯定不会空手,空手就显得太〃无礼〃了。〃礼尚往来〃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行事传统,〃来而不往非君子〃也。或许,古人的〃礼尚往来〃只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心意到了就成。受礼人并非看重来人送了多少礼,而是想到来人与自己的关系,又有求于自己,其所托之事并不违反原则,那么,自己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帮一把,〃替人分忧,胜造七级浮屠〃。更有贤良之士,不图任何报答地〃送〃人情、〃给〃面子,帮人把事做成。比如那个与朱元璋有〃关系〃的汤和,自己主动〃送〃人情,使朱元璋迈出了做成天下大事的第一步。他收了朱元璋什么礼?如果他要收礼,当时的朱元璋除了身上的破袈裟和钵里讨来的剩饭,还能有什么?
虹桥书吧。HQDOOR。
第18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5)
好的传统总是会代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为〃讲关系〃而找上门来的人,他们的〃礼〃实在是物无所值,但作为〃关系〃人却仍然满腔热情地给人以人情、面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其成功。因为受儒道之学的影响,从仁义出发,仁者爱人,更何况来者与自己或多或少总能扯上点〃关系〃,不帮有关系的人帮谁?中国自古就有〃亲帮亲、邻帮邻〃〃远房近亲,断了骨头连着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法,谁没有个沾亲带故?谁没有个家乡观念?谁没有个上司下属?不讲人情面子岂不是有失于仁?这样的观念,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我有个朋友,是地方剧团乐队的普通队员。一个偶尔的机会,他认识了体操名将xx和其哥哥。那几年,剧团休息时他会去xx家玩。时间长了,与xx的父母家人都混得很熟,兴致高的时候,他还会主动下厨炒上几个拿手好菜。拿了金牌的xx偶尔回家,正巧碰上他,还品尝过他做的菜呢。
许多年过去了,xx退了役,回到家乡后边工作边作着出国准备。此时,这个乐队队员的孩子大学也快毕业了,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能由国家分配,但若想分到好的工作,则要自己先联系好接收单位。然而,一个地方剧团的普通乐手,到哪里去找好单位呢,进好单位的可是有〃通天〃路子的人哪!因此,他日思夜想,为了儿子的前程愁得茶饭不思。有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曾和自己牵着手玩耍过的xx。〃xx是名人,肯定有办法!〃这个想法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恨不得立刻爬起来去找xx。可冷静一想,人家现在是大名人了,还会记得小时候和我牵着手玩过?现在去找他帮忙,他还会念当初的感情吗?想到这里,他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眼看儿子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联系单位的事情还是没有着落,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只有找xx一条路了,豁出去,硬着头皮碰吧。虽然没什么大能耐,但他是一个懂礼的人,他知道〃干手蘸不上芝麻〃的道理,于是他拎着一包礼物找到了xx的住处。xx不在,他坐在xx的屋门口,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晚上……深夜两点多钟时,xx回来了!见自家门口坐了个人,xx有些莫名其妙,近前一看,原来是他!进屋坐定后,他忐忑不安地说明了来意,xx不禁感动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于是xx眉头都没皱一下就说:这事交给我了。这让他喜出望外,慌忙〃献礼〃。xx笑了笑说:〃大哥你跟我来这一套?拿回去吧。〃他生怕xx不收,连声音也结巴起来:〃不、不,找你办这、这么大的事,实在是麻烦你了。再说,你还得去找别人办,那也是要有〃表示〃的。〃xx又说:〃是呀,当然要有〃表示〃。不过你这点〃表示〃还不如我写两幅字(xx有一手飘逸的书法)来得值钱,你就别操心了……〃
就这样,仁义的xx念在当年他与自己的情义,既送人情又给面子地一手包办,帮他儿子联系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单位。xx出国以后,他还经常在同事面前念叨这位恩人,觉得自己欠了xx的人情,没有做到〃礼尚往来〃。
其实,〃礼尚往来〃还有另一层意思:给人以方便,说不定也是给自己铺路。今天他上门来〃讲关系〃,我给了他人情和面子,以后他也可能成为我要〃讲关系〃的对象,到时候我找上门去,他就不可能不给我人情和面子了……如此种种,讲关系、讲人情、讲面子竟然讲出了许多的引申意味,俨然成了一门在中国做人做事的学问。
讲关系、讲论资排辈、讲人情面子的习惯在中国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的传统,它能够起到联络感情、加深友谊、互相帮助的作用。只是某些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私欲膨胀,由此而出现〃礼大〃面子〃大,钱多〃人情〃深〃的现象,产生了一些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必须坚决杜绝的。
总之,儒道思想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或儒道两家的著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