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表哥的人生之路,却是那么坎坷,充满磨难。丧父不久,他不得不辍学,以嫩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做过茶楼堂倌,做过钟表公司的学徒,做过走街串巷的行街仔。他终于独立创业,但白手起家,无富亲资助的他,很长一段时期,还是位卑财薄的小业主。
不少人认为,李嘉诚与舅父兼岳父的关系,比较疏淡。倘若是事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认为,当年李嘉诚毅然脱离中南钟表公司,拂逆了庄静庵的一番好意。因此,李嘉诚后来艰苦创业,庄静庵未鼎力帮衬。李嘉诚外销塑胶花,欧洲批发商要李找殷商担保。李嘉诚在舅父那里碰了壁。也许他真的未去求舅父,这不外乎有两个原因,要么李嘉诚不愿给舅父添麻烦,要么估计舅父不会伸出援手。
更多的人,在分析李嘉诚与舅父“不咬弦”时,认为主要原因是嘉诚与月明互相爱慕,将会结为秦晋之好。
一直与庄李两家保持交往,不肯公开姓名的Z先生,在接受《明报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
“庄静庵先生初时不大喜欢李嘉诚,但表妹庄月明却对表哥一心一意,无论如何也要跟着他……
“当年,表妹为了表哥,不顾父亲反对而委身下嫁。婚后,她并不时常回娘家,尤其是近年,我多次找他俩(李嘉诚和太太),都要传话(指见面少)……”
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少年时在周大福珠宝行学徒,深得老板赏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他为妻。世人称郑裕彤为乘龙快婿,由于这门亲缘,郑裕彤成为周大福珠宝行的掌门人,奠定了他成为本港超级富豪的基础。
却从没有人称李嘉诚为庄家的乘龙快婿。
这大概可以说明:岳丈不认外甥为未来的女婿;另外,婚前婚后,李嘉诚至少在事业和钱财上,未沾岳丈的“光”。
暂且不论岳丈的态度,按照世俗的眼光,出身贫寒,只有初中学历的小业主李嘉诚,是
不可高攀出身名门名校,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庄月明的。结果却是不可以世俗论断。
人们自然会探究,人生道路截然迥异的一对,是如何结合到一起的?
毋庸置疑,他们是由亲情、友情发展为爱情的。境况优越的表妹,无时不在关注表哥的命运和事业,在精神上给予表哥莫大的慰藉和支持。表哥在事业上的每一次超越,表妹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表哥在内心深处领受表妹的爱,亦深深爱着表妹。他明智地估衡自己的地位,他谙知惟有干出同辈人中出类拔萃的业绩,才能配上名门才女表妹。这无形中,成为李嘉诚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的动力。正是爱情的力量,将李嘉诚锻造成不倔的男子汉,促使庄月明不顾外界的压力和世俗的眼光,执着追求。
没有花前月下,只有心心相印。
庄静庵没少为女儿的婚事操心,他曾多次介绍女儿“相睇”(相亲)。他们中,有含着银钥匙出生的世家弟子,更有留学欧美的才子。结果都遭到女儿的拒绝。庄静庵最终同意女儿“私订终身”—一则,女儿成了大龄姑娘;二则,外甥的业绩,越来越让舅父感到惊奇。
舆论谈论起李庄的婚姻,丝毫没有责备庄老先生之意。世上哪有不疼子女的父母?庄静庵即使极力反对女儿的婚姻,也是担忧女儿嫁给阿诚吃太多的苦。
当然,庄静庵确有“嫌贫爱富”之嫌。在“笑贫不笑娼”的香港,“嫌贫爱富”并非贬义词,是人的正常心理。反之,安贫乐道、鄙薄金钱,会被人们视为荒谬可笑。
李嘉诚是个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他为了使婚后的日子温馨美满,为了不使表妹像他过去那样吃苦,于结婚的前半年,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
这就是李嘉诚至今仍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宅邸。1995年10期的《资本》杂志这样介绍这幢宅邸:
“李宅外墙只漆上白油,外型既不起眼,亦并无海景,但胜在交通方便,两三分钟车程便可达高尔夫球场。李家大宅不算很大,约1。1万平方英尺,市值约1亿元。”
《资本》杂志,以香港首富的标准来评价这幢大宅。在当时,拥有独立花园洋房的华人富翁,寥寥无几(就是今日也不多)。李嘉诚跻身豪宅寓公阶层,令人刮目相看。
其实,就李嘉诚自身的生活需求来说,他并不想“未富先闻”——居住这般豪华奢侈的洋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却算不上富豪,拿出63万元钱来,亦非一件容易的事。他既要扩大塑胶生产规模,又要投资地产。也正因为他只是一位地产商,把购置新婚屋居当做物业投资。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与李嘉诚交往的朋友说:“这幢花园洋房,是诚哥送给表妹的最好结婚礼物。”
1963年,李嘉诚与庄月明这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终于结成眷属。
新婚后,庄月明立即参与李嘉诚的事业,进长江工业公司上班。她流利的外语、谦和勤勉的作风,获得同事的尊敬。
庄月明为李嘉诚生了两个公子——李泽钜、李泽楷。庄月明渐退到幕后,仍倾心倾力辅佐丈夫的事业。相夫教子,有口皆碑,在庄月明的栽培下,李泽钜、李泽楷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完成大学学业。
长江实业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重大转折。庄月明任长江实业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大事,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
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
一位熟悉李氏家庭的人士说:“人们总是说地产巨头李嘉诚,如何以超人之术创立宏基伟业,而鲜有人言及他的贤内助及事业的鼎助人庄月明女士。我们很难想象,李嘉诚一生中若没遇到庄月明,他的事业将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第八章 涉足地产 人弃我取显卓识
1958年,有“塑胶花大王”之称的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先后在北角、柴湾兴建工业大厦。1967年香港发生暴乱,人心浮动,地产市道一落千丈。李嘉诚正是在地产低潮中,大量购入廉价地盘物业,显示出超人的远见。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
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会草率摈弃塑胶业。在其后十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领先地位,为了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元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机不待人的非常时期。
涉足地产,孕育心中有数月之久,塑胶花为他赚得平生第一桶金,他才将构想付诸现实。
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本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房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了。
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胎动,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继霍英东后,许多地产商纷纷效尤,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进一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李嘉诚最欣赏本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大厦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李嘉诚预测无误。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渐成为香港最大地主。
诚然,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
廖创兴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这股建房热潮是在银行的积极资助下掀起的,银行不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资房地产。
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他们看准地价楼价日涨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搏大,只要付得起首期地价楼价,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脱手。大客炒地,小客炒楼(花)。大客大都是地产商,甚至还有银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黄牛党。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
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呈几何级数涌来。
1965年1月,本港小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于汇丰银行而免遭破产。
港府采取紧急措施,才遏制住挤提潮,但银行危机却持续了一年有余,不少银行虽未倒闭,却只能“苟延残喘”。在银行危机的剧烈振荡下,兴旺炽盛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
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比微乎其微。它只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降低租金,而未动摇其整个根基。
那些激进冒险的地产商,或执笠(破产),或观望。“保守”的李嘉诚却仍在地产低潮中稳步拓展。
1966年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产开始出现一线曙光,地价楼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一年多“休养生息”,元气渐渐恢复,有能力重新资助地产业。地产商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
就在此时,中国内地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内地红卫兵的过激行动,给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左派”注了一剂强心针,“左派”到市民中煽动反英情绪,并把大字报贴到港督府的大门墙上。英方暴力镇压,触发“左派”掀起“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司徒拔道的一幢独立花园洋房竟贱卖60万港元。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不时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左派”的行动在升级,《明报》的社评综述当时的情况:
“(他们)烧巴士、烧电车、杀警察、打巴士电车司机、烧贝夫人健康院、炸邮政、用定时炸弹炸大埔乡事局、攻打茶楼、大石投掷行人和汽车、向警察投掷鱼炮、爆炸水管、烧报馆车辆……”
香港传媒透露的全是“不祥”消息。李嘉诚知道,香港的“五月风暴”与内地的“文革”有直接关系。那时,不少内地群众组织的小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香港,李嘉诚从中获悉,内地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息。那么,香港的“五月风暴”也不会持续太久。
作为资产者,最关注的莫过于“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
“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机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又一次判断正确。大陆“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做出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共的决议,虽未涉及“香港式文革”,但香港经济界和知识界,都把那场“五月风暴”视为空前灾难,此乃后话。
这次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李嘉诚逆同业之行而行,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不少朋友为李嘉诚的“冒险行动”捏一把汗;同业的有些地产商,正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只有李嘉诚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附:新世界发展郑裕彤
郑裕彤,广东顺德人,生于1925年。
1940年,郑氏到父亲朋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当小学徒,3年后,提升为金铺掌管。18岁时,周至元将女儿许给郑氏,人称郑氏为乘龙快婿。
1946年,郑氏奉岳父之命,从澳门来香港开设周大福分行。1960年,周大福金铺改为有限公司,郑氏出任总经理。在郑氏打理下,周大福成为香港金饰珠宝业的龙头。郑氏也由此赢得“东南亚珠宝大王”的称号。
1970年,郑裕彤成立新世界发展公司,1972年趁股市牛市上市,倚靠雄厚的资本,1974年已拥有地盘38个,为本港大华资地产公司之一。其实,郑氏涉足地产始于1952年,在跑马地建有蓝塘别墅。其后在铜锣湾建香港大厦。
另外,郑氏还投资酒店,兴建并拥有新世界酒店、丽晶酒店等。郑氏的招牌物业是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成于1989年,整个建筑群由多幢高层建筑组成,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五大建筑杰作之一。
郑氏经营作风大胆泼辣,看准的事,一干到底,故有“沙胆彤”的绰号。郑氏好大喜功,不像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大小不择,他专投资大项目,工程皆是以亿计算的。
据1996年年初的香港《资本杂志》,郑氏持39%新世界发展权益,并透过新世界持有27。5%亚洲电视,68%新世界基建等。个人持10%澳门娱乐等。1993年,斥资50亿元购入美国30~40间酒店及管理权,全系市值684亿港元,家族资产290亿港元,在本港华人巨富中排第4位。
第九章 骑牛上市 地产股市任驰骋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1969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随后私下传话中国,可放松长达20年之久的禁运政策。对此,中国做出相应的反应,于这年12月释放12名
在押的美国人。1971年1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访华,与周恩来、毛泽东会面。据传,美国将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表明,共产党中国将会与美国消除敌对状态,将会有限度地打开国门,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香港经济界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
1971年,大陆“文革”基本停息。
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大陆大环境,为香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经济由工业化阶段,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的,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在香港处绝对霸主地位。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业务基地以香港为重点,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话音甫落,股东响起一片嘘声,李嘉诚手下的部门领导则脸呈疑虑。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置地)?”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地说:“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由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