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孩子,真是一副英豪的模样。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将来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呀。’我当时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如今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既要看到眼前,又要考虑到以后,方可谓知小大之辨者,有些人目光短浅,往往为眼前利益所诱惑,而不顾由此而带来的恶劣后果,待得灾祸来临,悔亦无济于事。
高欢是东魏丞相,他审时度势,独揽朝政,培养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其子废东魏而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欢也被后代尊为北齐神武帝。
公元519年,他还未入仕途,一次,他从洛阳回到家里,拿出全部家产来交结宾客。亲友们感到奇怪,就去问他。
他回答说:“我到洛阳,看到宿卫羽林军士相继焚烧领军张彝的房舍。朝廷害怕他们作乱而不加过问。国家的政治已到了这般地步,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财物岂是可以常守的吗?”
远见是太充满幻想了,但远见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最关键微妙之所在———梦想不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得到的,因此也记忆永远难以满足。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9)
观其大略成大器
阳子居问过老子这样一个问题:“先生,有一个人行动果敢敏捷,同时又具有深入透彻的洞察力,而且他又勤学于道,先生说,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理想的人呢?”
老子仔细地聆听着,边听边思索。
阳子居说完,老子微微摇了摇头,笑着回答说:“如你所言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像个小官吏罢了。像你所描绘的那样的人的才能其实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束缚了自己。”
阳子居如堕五里雾中地望着老子。
老子接着说:“具备有限才能的人,往往为才所困,终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长有美丽的斑纹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灵敏机警,猎狗因擅长追奔,所以都被人抓来,脖子上拴根绳子用来打猎。有了优点反而失去自由。这样难道说是理想的吗?”
阳子居若有所悟地补充:“是这样。是不是就像马儿因为善于奔跑却又只会奔跑,结果却是被人驯服豢养,成了供人骑耍的工具。”
老子微笑着点头。阳子居又问:“如此说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呢?”
老子回答说:“一个理想的真正的人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泽被后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的教化惠及万物,德追乾坤,然而,人们印又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比;他治理万民时,不会留下任何亲力亲为的施政痕迹,而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理想的。”
能工巧匠在建造宫殿时,如果要做圆的东西,就一定要用圆规,如果要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当东西做成以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那些能工巧匠的技术精湛。
可是等到宫殿建造好以后,来参观的人也不会去管是谁造了这宫殿,而只是说,这是某王的宫殿。
所以说,要做成一件大事业而千古流芳,不能做圆规和尺子,也不能做能工巧匠,而要观其大略所在,做那些能够利用天下智慧的“王”。
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而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能力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人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颇为刘邦赏识。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0)
刘邦驾崩后,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扶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无言以对,头上开始冒汗。汉文帝没有理令他,转头又问:“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贵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卿,你不是在给联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
陈平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才受到文帝的嘉奖提拔,成为一代名相。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懂得抓大放小,没有学会把责任分摊给其它人,坚持事必躬亲,但结果往往因为很多枝枝节节的小事中,搞得生活非常混乱,你总觉得很匆促、忧虑、焦急和紧张,陷入各种日程中不能自拔。
陈平的回答告诉我们,人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行大事不顾细谨
这个题目从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谈起。
战国时,秦王为试探齐国,派人给齐国王后(齐襄王田法章之后太史氏)献上一个玉连环,并说:“齐国的人多智慧,能解开这个连环套吗?”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1)
王后二话没说,令人取来一把槌子,将王连环砸碎,然后告诉使者说:“已经解开了!”
秦国再也不敢小看齐国。
齐王后当年在未嫁里,能在众多的奴仆中,看中正在流亡的齐愍王的儿子田法章,并要求嫁给他,可以说是独具法眼。而此时她用槌敲碎王连环,更是颇具行大事不顾细谨的大将风度,是因为她知道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解开这个玉连环,而是如何不受秦国人的戏侮,。
为了做成一番大事业,有时就必须把细节放到一边,有时哪怕是违背常情的细节,也要灵活地进行处理。
汉朝立国以后,叔孙通最初穿雅洁的儒士服装去见汉王刘邦,没想到汉王十分厌恶他这种打扮,羞辱了他一通。于是叔孙通下朝后立即更换了服装,穿着短衣,浑身上下是楚国的打扮,汉王见了大喜,留用了他。
当时叔孙通教一百多弟子,他不讲别的,只讲旧时强盗、侠客、壮士怎么升官发财的故事。儒生们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听到后说:你们发什么年骚,你们难道能打仗吗?你们等着看我的吧,不要着急,”以后,叔孙通杂采古礼和秦制,制定了汉代的礼仪,儒生也由此逐渐获得重用。
所以,任用一个人,必须给他足够的权力独立行事,对自己范畴内的事务有充分的主动权,甚至达到“君命有所不受”的程度,而不能要求其拘泥于繁文缛节,这也是大行不顾细谨的一种表现。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
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
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也惟有文帝这样的聪明人,才懂得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发现了周亚夫这样做秀的人才。
后唐的柴克宏,奉命去救被吴越国围困的常州,枢密李征古妒忌他,派给他的几千名士兵都很虚弱,铠甲兵器也都是朽烂、虫蛀了的。他快到常州时,李征古又派朱匡业来代替他带兵,派使者召柴克宏回去。
柴克宏说:“几天之内,我即可打败敌人,你来召我回去,你一定是敌人派到我朝的奸细。”立即命令部下斩使者之首。使者说:“这是李枢密的命令。”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2)
柴克宏大怒说:“李枢密绝不会如此不识大体,况且即使是李枢密来,我也要把他斩首。”
斩了使者之后,柴克宏让部下用布幕把兵船蒙盖起来,让全副武装的战士藏躲在船中,偷袭敌营,打败了吴越军队。
朝内有奸臣当道,柴克宏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取代而回去了,怎么知道奸臣不会以“出师无功”作为罪名而查办他呢?
他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错误的命令,最终打败了敌人,保全了城池,这样,即便是妒忌者有嘴也无法施展进馋言的本领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杆,真正的胆略。
相比之下,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所逼而撤兵,最终含恨死于风波亭,其中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
论智谋胆略,柴克宏都要高于岳飞,而历史上岳飞的名声比柴克宏高,不过是因为着史者不敢为违逆当道的英雄立传而已。
责大指,不苛小
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其中有一段话用身体与穴位的关系来形容战事的全局与要害,他说:“肢体虽大,针炙不过数穴;疆土虽广,力争不过数处。”
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暗合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总结出的8020定律:总结果的80%是由20%的原因形成的。;
习惯上,我们往往认为所有事务一样重要;所有目标和每一分好处都一样好,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有近似价值。;但是19世纪,帕累托发现: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8020定律,即80%的结果(产出、;酬劳),往往源于20%的原因(投入、;努力)。;
8020定律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的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
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80%的电话是来自20%的朋友;
80%的总产量来自20%的产品;
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
80%的销售来自20%的销售人员
80%的时间用在了20%的日常事情上。
80%的事情在20%的高效率的时间内被完成
80%的效率提升可以来自20%的环节改进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3)
8020定律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抓大放小就是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我们带来80%的成就,却仅占我们时间20%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在战争中占领了战略枢纽,就在全局中占有了优势。天同此理,在政治和生活中如果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也就把握了事件发展的方向,这就是责其大指而不苛求小处的道理。
汉朝曹参是刘邦的同乡。在秦朝时候,他同汉高祖和萧何都是秦朝的小吏。后来跟着汉高祖起兵,立了功,当了当时齐国的丞相。
他到任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个盖公对于黄老之学研究很深。于是派人把他请来,向他请教,知道了统治之道在于清静而民自定。曹参用这种方法治理齐国九年,齐国大治。
当时中央政府的丞相萧何死了,曹参被召到中央政府,准备继任丞相。临走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继任人说:“治理齐国要特别注意安定市场和监狱,不要轻易整治。”继任者奇怪地问说:“难道管治地方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曹参说:“当然不是。但是监狱和市场,是三教九流混杂并容的地方。如果轻易整治,那些坏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治国不在苛察,而在宽容并包。倘若对民众吹毛求疵,务必找出奸邪之人,则人将恐惧混乱于下,更不用说治理国家了。”
曹参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
汲黯是濮阳人,汉武帝时候推行黄老哲学的一个人物。
据司马迁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当汲黯任东海太守的时候,用这种办法治理东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东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这种黄老哲学符合一个原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汲黯管理督促他的属下,叫他们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下有为”,在叫他们办事的时候,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
汲黯只“责大指,不苛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并不亲自办事,这就是“上无为”。汲黯的身体不好,经常害病。但他能够责成他的属吏替他办事,这是法家的办事方法。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1)
懂得做正确的事,要比懂得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
有分寸方圆自在
处世之道,以中为度,不即不离,中和为福,偏激为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处理事情的分寸,才能方圆自在,游刃有余。
把握分寸就是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讲求平衡。平衡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倡平衡,就是把握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平衡,失去平衡,过分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矛盾就会激化,就会出毛病。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当然可以。但极端到底,就会引起强烈的反作用。
每一种力量都像弹簧一样,压的力量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就是破坏了事物内在的平衡吗?
北宋时,掌握护卫京城重任的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遵照圣旨训练士兵,但他对士兵太过严厉残酷,结果激起士兵哗变。哗变平息以后,皇上召集大臣们商议处理此事。
有人主张马上撤换张旻以平息众怒,也有人主张把所有参与哗变的士兵全部抓起来。但王旦对以上两种意见都不赞同,他说:“如果处罚张旻,那么将帅以后还怎么服众?但马上就捕捉谋划哗变的人,那么整个京城都会震惊。陛下几次都想任用张旻为枢密,现在如果提拔任用,使他解除了兵权,反叛他的人们自当安心了啊。”
皇上一边点头一边对左右赞叹说:“王旦善于处理大事,不愧是当宰相的奇才呀!”
任何问题都有其细微深奥的地方,如果不能把握分寸,企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一竿子插到底,往往会使别人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反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明朝周之屏在南粤做官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下令全国清查土地,对耕地进行重新丈量。当时的官员认为瑶族、侗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他们的耕地朝廷一向不过问,无法进行丈量。
前来朝见天子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官员们,也在朝廷上提出同样的意见。宰相张居正厉声说:“你们只管丈量。”
周之屏领会了他的意图,行了礼便出去了。其它人还在窃窃私语,不肯离开。
张居正只好笑着对他们说:“刚才离开的人是理解了我的意图的人。”
大家出来后问周之屏,张居正的话究意是什么意思。周之屏说:“宰相正想通过丈量土地,统一法度,来治国齐天下,他考虑的是全国这个全局,难道肯明确地提出什么‘某某田不能丈量’这类的意见吗?我们下属官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嘛!”
大家这才真正领会了张居正的意思。
操守情面的分寸
曹操在官渡召请华歆出山,华歆的亲戚朋友来相送的有一千多人,赠送的礼品有数千种。华歆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但他悄悄地在各人送的东西上面题上姓名标记。
到了临走那天,他告诉众人说:“我本来没有拒收你们礼物的意思,不想大家所送的东西太多了。而我只有一辆车,要走很远的路,如今天下兵连祸结,我恐怕带着大量的财物遭到不测。所以好意我心领了,礼物请各位收回。”
于是将大家的馈赠一一奉还。众人都十分佩服他的德行。
我国是“礼仪之邦”,互相之间送礼是常事,如果一开始就坚决不收,就会伤了大家的心,被人认为是不讲情面。如果收下以后,就会有人以此相求,甚至被认为是贪图小利之人。而华歆的做法可以说是既不拂他人好意,不伤情面,又避免嫌疑,保全自己的名节,其中的分寸是掌握得很好的。
宋朝韩雍驻守南方边境时,有个当地的头领准备了酒宴进献给他。酒菜用一个大盒子装上,还把一个美女藏在另一个盒子里,直接进献到韩公所住的寝帐中。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2)
韩雍知道这里必有隐藏的东西,就把那位头领请到军帐里,打开盒子,让藏在盒子里的美女献酒之后,仍让她钻进盒子里,然而把盒子交还给头领,让她跟头领一起出去了。
这是那头领想借此来试探韩公的,韩公不驳对方请他饮酒的好意,又能若无其事地处理他派来的美女,分寸把握得很到位。
这不是一味死守规矩的道学家所能做到的。
北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明镐任并州(治所即今山西太原)知州。当时,边境部队的军官中有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