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纣王因为通宵饮酒,弄不清几月几日,问左右的人,都说不知道。    
    纣王又使人问箕子,箕子对家人悄悄说:“做天下之主而使一国都没有时间和月日的概念,天下就危险了。一国人都不知时日,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就借酒醉为由,推说不知道。    
    庸人当道时称作“群醉”。既然大家已醉了,箕子何必独醒呢?观察箕子为人的机智,便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比干和屈原过于执拗。在举世皆浊的情况下,不可独清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由此获得曲径通幽的机会。菩萨可化身妓女来点化好色的世人,与世沉浮中自有一番慈悲心在其中。    
    屈原同箕子相反,时刻准备指出自己顶头上司楚怀王的错误。但是说自己的长处,便似乎是在揭别人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明白,便似乎是在暗示别人的胡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便是在声明;我与你们不是一群类。如此便难免招庸人忌恨。在庸人堆里讨平安,就要向箕子学习。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各色人等交往,与无处不在的危险相遇。尤其是在法律并不完善的环境里,陷阱与雷区更是防不胜防,轻则被人“穿小鞋”,重则召来杀身之祸。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需要韬光养晦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受得住委曲,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在危难中能够保全自己的,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善于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以忍为攻,这才是为人处的最妙智谋,也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有效地隐蔽自己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实力与地位与发展都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韬光养晦等待机会。所谓“韬”原意是指剑和弓的外套,韬光养晦是说故意将才华掩藏起来,收敛锋芒,使别人不注意自己。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赞颂他是后弈再世。    
    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孺子可教。养由基听到后,不高兴地回答:“人人都说我射箭技术高超无比,可是你却只说孺子可教,你替我射一箭试试。”    
    过路人笑了笑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既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就前功尽弃了。”    
    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韬光养晦有时是为了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对手软弱无能,趁其不备而攻杀之。有时是为转移对手的注意力,让他奔东边去,而自己却在西边出击。    
    所以,为了有效地打击对手,首先要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也就是要做出假相来迷惑敌人,让他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行动。;敌强时,不急于攻取,须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其骄傲,待暴露缺点,有机可乘时再击破它。;    
    过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结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恶伤害,成了邪恶的牺牲品。即使不以打击对方为目的,为了不遭对方打击,也不应天真善良地将自己暴露无遗,毫无还手余地。    
    善良诚可爱,善于在险恶世道中保存这份善良,则更为可贵。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3)

    韬光养晦的智谋有几种:委婉和顺,但不因循,称作委蛇;隐藏起来不显露,称作谬数;欺骗敌人,使自己不受损失,称作权奇。若不婉顺,那么事情就受阻;若不隐藏,就有危险出现;若不欺骗,就可能被敌人消灭。    
    宋朝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把持朝政,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他的意图。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弧苦。想要把亲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    
    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便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宋仁宗上朝,丁谓就被贬到崖州去了。    
    王曾能顺服丁谓的苛求,而终于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不能不依赖韬光养晦之功。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一位老总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五年打基础,五年打天下,用它十年或二十年,终有一天,在哪里积累就在哪里成功。”这里的积累,可以说就是一种伏藏。    
    伏藏的内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乘虚而入的机会,露出自己的长处,给对方以有力的威慑。而另一种,也是更为高杆的即“藏巧”。一个人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不利,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少。因为这样可能使对手容易摸情虚实,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或者触动某些人如妒忌等不便说明的心理。    
    明朝的严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放下其历史功过不说,就其个人成长而言,却不能不让人佩服其韬光养晦的功夫。    
    嘉靖中期,夏言为朝廷的重臣,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    
    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他打听到当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夏言是江西同乡。严嵩想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接近夏言,但两人并不相识。严嵩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轰了出来。    
    严嵩却不死心,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真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    
    夏言在屋里终于被感动了,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严嵩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给夏言留下极好的印象。    
    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礼部左侍郎,获得了可以直接为皇帝办事的机会。几年后,已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又推荐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    
    严嵩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对夏言仍是俯首帖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4)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项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饲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值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    
    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一天,当严嵩单独去见世宗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世宗的话,似乎勾起了严嵩的什么难言之隐,只见严嵩全身颤抖,匍伏在地,痛哭不已。    
    世宗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怜念之情骤生、连连催问。看见世宗怜悯,痛哭的严嵩反而变得嚎啕恸天了。    
    世宗在一边既动情又义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朕为你做主,有话尽管说,不要害怕。这下严嵩才装出深受鼓励后已无顾虑一般,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了,便对夏言由不满变得恼怒起来,马上下令罢免了其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东坡曾经有一首诗说: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子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虽属东坡先生自嘲,但却饱含辛酸,因为他一生颠沛流离,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才华超群而又锋芒毕露,不能见容于朝中群小。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才智超群出众的人,都应该保持不露锋芒的态度。更何况很多人并不具备东坡先生的才气,而又四处夸耀本领如何高强,这种表面上的聪明,更是一种危险的无知,因为到头来他们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战国时宋王对丞相唐鞅说:“我处罚的人很多了,但是大臣们越发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唐鞅说:“您所治罪的,都是一些犯了法的坏人。惩罚他们,没有犯法的好人当然不会害怕。如果您要让你的臣子们害怕,不如不区分好人坏人,不管他犯法没有犯法,随便抓住一下就治罪,这样的话,大臣们就知道害怕了。”    
    宋王恍然大悟,深深地点了点头。不久,宋王就下令把唐鞅杀了,大臣们果然很害怕。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5)

    世上自作聪明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道德品行的人,往往就像唐鞅这样无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智谋的人虽然足智多谋,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要知道:一个愚笨的人,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也就不会招来忌恨。相反,一个表现过于精明的人,财必会引起他人警惕,并招来忌恨。    
    在战国时期,魏文候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场。    
    乐羊悲愤已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候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    
    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末,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候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表现太过火,反而不如甘心做一只迟钝的乌龟。    
    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对峙时,你即使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数据、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春秋末期,齐国的隰斯弥曾经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木所挡住,田成子也没有说什么。    
    隰斯弥回到家里,让人把树砍倒,斧头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他的管家问:“您为什么变卦了?”    
    隰公说:“有句谚语:知道深渊有鱼的人命运不佳。田成子有隐晦的秘密,事端重大,而我又表现出了解得很细微,我一定身处危境。看来不砍不会有什么罪过,而察觉到他人没有说出来的秘密,那罪过就大了。所以不能再让人伐树了。”    
    聪明人要装出愚争取主动。反之,若对方以我为智者对待,便会多方防备,我反而不易得手。此当为自恃聪明者戒。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了解他,尤其是秘密。假如不可避免地碰巧撞破了秘密,一定要显得不明就里,一无所知,千万别显出明白的样子。忘记了这一点,必然会惹火烧身。    
    某报曾载一小故事说,同有两位才学相当的秘书常为某领导拟文稿。甲秘书的文稿因常有瑕疵,要领导改动后才被采用,乙秘书的稿子却总是无须改动便被采用,然而得到提升的却是甲秘书。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6)

    虽然这则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桩笑话,但我们却不难体会出甲秘书的苦心,而乙秘书,却只能做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人物。    
    不可越雷池一步    
    田单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一次过淄水,有老人淌水过河,被冻得打颤,田单解下皮衣给老人穿,引起了齐襄王的反感,说:“田单这样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夺取我的江山?不早些准备,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    
    田单知道后,很恐惧,一个以串珠玉为生的匠人对他说:“我可以为您求解脱。”    
    于是他去对齐襄公说:“大王不喜欢宰相做好事,这会抢夺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您不如表扬田单的慈善,下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受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很满意。’田单做了这样的好事,大王能表扬他,这样一来,感激田单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谢你了。”    
    从此以后,人们在街谈巷议时都说:“田单所以会爱拥民众,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这也许就是晏子说的:“从礼制上讲,个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范围,朝廷的命官不管皇帝的私事”    
    东西昂贵到极点,就意味着要降价便宜,便宜到极点,就意味着要涨价,政治也是这个道理。至于沉重到极点不能再加负荷,那么其势头一定倾向于变轻。    
    唐德宗时,王叔文常侍候太子下棋。有一次,在下棋中间议论起政事,谈到宫市的弊端。    
    太子说:“我正想劝谏皇上,废止宫市。”在场的人都称赞太子的胆识,只有叔文默默无语。    
    其它人告辞后,太子留下王叔文,问他为什么不吭一声。王叔文回答说:“太子的职责是侍候皇上吃饭,早晚给皇上请安,不能非议其它的政事。陛下在位已有多年,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你拿什么话为自己辩解?”    
    太子听后,大吃一惊说:“不是先生提醒,我哪里会想到这些?”从此对王叔文格外宠信。    
    处于权力中心的人,遇事留一定余地,使自己能够伸缩,这才是韬光养晦的高杆手段。    
    三国时,曹操曾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知道这是曹操的家事,无论怎么回答都有离间别人骨肉的嫌疑。曹操追问:“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    
    贾诩答非所问地说:“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    
    曹操问:“谁?”    
    贾诩答道:“袁绍和刘表,”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7)

    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曾有废长立幼之念,使得兄弟阋墙,家国不宁。曹操哈哈大笑,轻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    
    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不仅巧妙地帮助曹丕确立了地位,而且也没有越过干预曹操家事的雷池,避免了猜疑。    
    狄青是宋代名将。他任枢密使的时候,非常爱惜士兵,士兵们每次得到军衣、军粮,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给我们的。”    
    朝廷对此极为不满。当时文彦博在中书省执掌政事,他建议派狄青作两镇节度使,让他离开京城。狄青向皇上陈述说:“我没有功劳,怎么能接受节度使这一职权呢?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呢?”    
    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向文彦博转述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个忠臣。潞公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他得了军心,所以才发生了陈桥之变。”    
    仁宗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十分同意。    
    狄青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事,又到中书省找文彦博为自己辩解。文彦博直视着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惊恐得倒退了好几步。狄青离京作了节度使,朝廷每月两次派遣宫中的使者去慰问。狄青每次听到使者来,就整日疑心重重,不到半年就惊惧身亡了。    
    不做无谓的牺牲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有起伏,有高低潮。遭遇曲折之时,应该平静地接受这种现状,冷静地等待,等待时机到来,而不做无谓的牺牲,这样才能显出一个真正英雄的长远眼光、全局观念和宽阔胸怀。    
    春秋时郑穆公的女儿夏姬,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是当时的名女人,陈、郑等好几个国家都亡在她手里。据说她好几十岁了还不显老,许多诸候都被她迷住了。    
    最初她嫁给陈国的大夫御叔,丈夫死后,她和陈灵公及朝中大夫孔宁、仪行父私通,搞得朝廷乌烟瘴气。陈国的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就向他们提出规谏。    
    陈灵公自知理亏,无颜面对泄冶,就买通一个刺客把泄冶刺杀了。    
    后来,子贡就这件事情问孔子:“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朝纲,泄冶因为规劝而招来杀身之祸。泄冶的行为与纣王时代的比干相同,能不能说泄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8)

    孔子说:“不能这样说,因为比干之于纣王,从私人关系方面讲,他们是皇亲,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从公的方面讲,比于是皇帝的老师。比于是为保住殷商的宗庙社稷,所以他下决心牺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纣王悔悟,所以比干当时的心理状态,是真正的仁爱之心。泄冶就不同了,他只是陈灵公的部属,地位不过是个下大夫,并没有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在陈国这样一个政乱君昏的国家,聪明人本应挂冠而去,可是泄冶没有这样做。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想用区区一身,纠正国家领导人的淫乱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点用处都没有。象他这种作法,爱国之心还是有的,至于说到忠与仁却毫不相干。他所做的只是无谓的牺牲而已。”    
    这位泄治也真够冤枉的,莫名其妙被刺杀,又被孔子扣了一顶无谓牺牲的帽子。    
    东汉陈寔字仲举,才名和德行为世人所崇尚。    
    汉灵帝刚继位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送回颖川安葬。虽然颖川郡的官吏乡绅都前往迭葬,名士们却谁也不愿去参加。只有陈寔一个人单独前往吊唁。后来太监得势,再次诛杀党人,张让看在陈寔的面上,保住了许多党人的性命。    
    陈寔这样做并不是怕死,因为他曾经自愿入狱。汉桓帝的时候,党铜之祸发生,逮捕了二百多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陈寔却说:“我不进监狱,众人就无所依靠。”    
    竟然自动到监狱中,请求将自己囚禁。后来遇到大赦才获得释放。这件事与佛祖舍身饲虎相近,但却更为入世也更加高杆。狄仁杰事奉武则天,陈平和周勃事奉吕氏,都是出于不做无谓牺牲的心理。    
    辛弃疾流落在江南一带,豪侠的气概却一点没改。一日,陈同甫来拜访他,走到附近的小桥,陈同甫催马跳跃三次,马却三次退避。陈同甫大怒,拔剑砍了马头,徒步前行。    
    辛弃疾在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