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0岁职业人生的10大归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认为除非是资本家,否则见到机会就想投资的行为是很危险的,容易拣芝麻丢西瓜。有些老板的兴奋点在寻找新项目,因为他很了解自己从事的行业和企业,在本行内轻车熟路,随便使上2分力气,也可以做到80分;但如果想达到满分,则要使出10分力,觉得不划算。所以想把余下的8分力气用来寻找新的项目和新的行业。其实,如果他愿意把精力投放在自己的行业,更加追求专业化,赢利可能比投放到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多。
认识丽江
梁芷媚对系统的认识源于《第五项修炼》,几年前她与广州几位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学习型小组,共同研究如何将系统思考的方法运用到组织的实际运作当中去。
系统思考的方法让梁芷媚学会了透过许多人云亦云的表象,直指事物的本质。当她在云南丽江呆上一个星期后,向一批丽江热爱者坦诚自己的看法:丽江的商业操作做得很好,是国内旅游经济开发得最好的地方。话音未落,反对之声鹊起,其他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丽江很传统和朴实,商业痕迹非常淡。
梁芷媚认为丽江的愿景是“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什么地方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呢?——自然朴实、干净环保、便宜不商业、历史、文化、民族等都是重要指标,所以她估计对于丽江的管理者而言,丽江的设计与运营都是围绕这些指标设计的,要保持“不商业”,背后一定要有商业的管理。
她列举了在丽江的一些见闻,并指出国内很多地方对旅游资源滥开发,不加以管理,让旅游者感觉到的是“名山秀水出刁民”,古朴之风荡然无存。
梁芷媚喜欢推荐一些电视剧、电影给企业老板,她觉得《长征》拍得很好,企业里发生的问题,几乎在《长征》里都能看到,无论是哪一方,对组织伤害最大的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梁芷媚非常佩服***,认为他领导下的共**是愿景领导做得最好的组织,是企业学习的榜样。
态度并不决定一切
这些年,很多企业流行给员工做心态调整的培训,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梁芷媚不甚同意,她认为这句话对企业而言是有误导性的。在企业,结构决定意识。她举了个例子:80年代,一个缺乏文明熏陶的中国人到新加坡去,很快就学会了不吐痰,让座;同样一个新加坡人在中国呆上几天,也学会了上车争抢,否则可能永远坐不上公共汽车——人总要适应环境的,是环境改造了人。看一个人的修为,就能推测到他所处的环境。而个人修炼是一件很苦、很容易走偏的事情,人要在大环境中修为。她觉得关键是企业营造怎样的环境给员工,忽略了这点,心态培训的结果很容易变成“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一次,珠江三角洲的一位老板找到梁芷媚,向她谈起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一位空降到企业的高级主管认为,当前员工最大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并且经常在大小会议上强调做事要“全力以赴”。其实,大家都知道他说得有道理,但却和他格格不入,有些员工很反感他的高调,觉得他不切实际,而他又觉得企业的员工素质太低。老板不想让“空降兵”就这样离开,所以请梁芷媚给他出点主意。
梁芷媚找来那位“空降兵”,首先肯定他的积极态度,同时,梁芷媚指出他的观点是有偏差的。她说,其实,大部分人都懂得全力以赴,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危在旦夕,做父母的几乎都会迸发出潜能全力以赴;把人们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全力以赴”的习惯,还不如说人们没有目标、目标不清晰,或者对目标的价值评估太低。
对任何目标,人们都会在心里评估投入产出比——值不值得?例如你要去机场接客户,正好高速公路堵车了,一般情况下,你会全力以赴要求自己准时吗?你多半是道个歉,让客户等待了;但如果现在告诉你,准时接到客户后,你将会有100万的奖金,那么,你会全力以赴吗?你或许会认为租架直升飞机去机场都值得。要明白,大部分人对于目标的评估,只看到其显形价值,而看不到隐性价值,所以动力不大。
阐述完上述观点后,她建议“空降兵”把焦点放在辅导员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评估目标的价值,如何朝着目标前进上面;作为管理者,要使目标更具有激励性,游戏规则更容易让员工产生积极性,员工自然就会全力以赴了。
后来这位“空降兵”在企业里发挥得很好,一年后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他被董事会聘为总经理。他最大的感触是:与其指责员工的态度问题,不如实实在在教员工一些方法和工具。
管理者的反省
2001年,梁芷媚在西安一家集团公司做绩效考核项目,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有敬业精神,个人能力也挺强,对项目组的工作也表示很支持,但是,考核方案在切换试行阶段依然存在问题,其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个个是“工作狂”——忙于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们多半不清楚下属的工作情况,如果下属的工作结果不能量化,要靠定性来考量的话,大家便觉得很为难。
这种情况在企业中很普遍,梁芷媚认为,要做好绩效考核,首先要让管理者从观念上改变过来,于是,她连夜草拟了一封《致管理者的反省书》,在阶段性评审会上让全体管理干部高声诵读:
——如果这说的真是你,请大声地读出来;如果不是你,也请大声地读给你身边的人听
我能统领多少人,我有机会成为团队领袖吗?
这些机会也许是由集团决定的,但能否保得住这些机会不是由集团决定的,而是由我的能力决定的——我是否具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建设的能力。
是的,我是带着几号人,甚至十几号人,但如果不趁着现在人少、容易管理的时候,开始锤炼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的话,突然有一天,我会发现我的部门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永无止境——最要命的是我不会发动下属去做,也不放心下属去做,因为他们准给我做砸了,回头领导又要责怪我,还不如自己辛苦一些,多做些罢了。但是,过往这样做是可以的,现在恐怕就算是三头六臂,不吃不睡,我也难以胜任,甚至最后鞠躬尽瘁,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不会落个好结局——人们只会同情我:这个可怜的人是很尽心,可惜缺乏能力啊!
不是缺办事能力,而是缺领导能力!
当然,我也可以不去争,不要管那么多人,揽那么多事,可是如果我愿意停下来的话,那些比我晚来的人,那些比我年龄小得多的人,那些我原来的手下,渐渐地都会走在我的前面,有些居然领导起我来了——权比我大,钱比我多,而且颐指气使,能不教人郁闷乃至自卑吗?!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不就因为2001年,集团开始让我们重视管理,学习做绩效管理的时候,我认为浪费时间、没效果、无所谓、不重要,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多做事,做好事就行了——从而错失了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导致我不懂得如何“利用”下属,发挥下属的能力。
现在下属少,我还有机会一边锻炼做事能力,一边锻炼管理能力,如果现在就已经说太忙、没时间做管理,将来下属多起来,事情也成数倍的增加的时候,我难道就有时间了吗?
哪怕那时候有时间,也不一定有能力啊。几个人都不知道怎么领导,怎么考核,都领导不好,还能领导几十号人、几百号人?!最大的可能是:当下属增加到十几、二十号的时候,我就已经因为不善管理而被淘汰了。
有时想想,真被淘汰了,对我来说未必是坏事,在集团工作实在太难、太累了,我就不信在别的地方找不到我的立足之地!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人的要求都差不多。如果我缺乏管理能力,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命运。
如果我自己开公司呢——每天都有很多人尝试着自己创业,不想受气,自己当老板,同样的,每天也有很多老板被迫关闭公司,破产甚至自杀,而破产的原因多半不是因为不懂经营,而是因为不善管理。
离开集团,一切将从头开始,以我现在的年龄、心态,能混进那些小年轻的堆里与他们争吗?能像他们一样毫无顾忌地从零开始吗?哪怕可以,是不是拼到一定程度——需要管理能力的时候,我又将因这个该死的短板而被打回原型呢?老革命怎样才不至于总得栽在老问题上面呢?
这封信在这家集团公司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管理者们开始反省自己的“忙”和“累”,调整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后来,据说这封信的流传率很高,很多管理者把它放在自己电脑里面,经常拿出来警醒自己。
追踪大于激励
梁芷媚擅长让企业的员工消除被动情绪,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投入工作。她认为,挑起员工的积极心态并不难,要把积极的心态变成习惯是很难的,作为管理者关键要建立追踪反馈系统,树立“追踪大于激励”的观念。
广东的一家洗衣公司准备开设连锁店,招聘了30多人来进行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是以学习熨烫为主。这些人基本上是19岁左右的年轻人,最高的学历是高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从内地来到广东。
30多人同时到来,公司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要请保姆解决他们的吃住拉撒问题;另外培训场地只有六台熨烫设备,大家只能轮流练习,有一部分人的时间将闲置,如何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更为头疼的是,培训场地是通过关系临时借用来的,该层楼是几家企业共用的,包括洗手间,人员突然增多,给公共环境带来了影响,管理处意见很大。
梁芷媚提出不请保姆,让他们自己轮流分组做饭、清洗厕所和打扫公共场合的卫生,一方面利用了他们的闲置时间,另一方面节省费用。当即有人反对,认为这些人是来受培训的,怎么可能愿意去打扫厕所?
梁芷媚当即把30多人进行了分组,给每组安排了衔接有序的练习时间,然后召集所有人开会。
她说:“会做饭的请举手”,举手的就几个人;
她问:“大家想不想学做饭?会做饭有什么好处?”大家七嘴八舌,发表各自的意见。
梁芷媚接着说:“大家说的都对,不过,六、七个人做饭给30多人吃,与你做饭给家人吃有很大的不同,它会考验大家的组织策划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还考验大家做事的速度和效率——怎么样才能够用最小的成本,使得做出来的饭菜让大伙满意?”
开始有人兴奋了,梁芷媚进一步说:“每个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赛,这样才能看出哪一个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强。”下面的人渐渐情绪激动起来,组员之间开始互相讨论行动的方案。
对于打扫公共厕所,梁芷媚接着发问:“你们认为对洗衣服的公司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是不弄坏衣服,有人说是清洁。
“对了,清洁很重要!清洁是一种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我们可不可以做到,生活将因我们的存在而更美满,环境将因我们的存在而更清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保证离开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干净,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群人?”
接着,她问大家:“扫厕所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难处?”很多人都踊跃发言,表示要挑战自己,做自己原来不会做,不愿意做,难为情做的事情。
最后她带领大家设定厕所的卫生评比标准和竞赛方案。
本来是一件满棘手的事情,经过梁芷媚的一场会议,就变得迎刃而解;本来是与培训风马牛不相及的做饭和打扫厕所,却成为了激昂士气的工具、凝集团队的纽带。在操作中,团队的情绪高涨,大家视之为乐趣,都希望自己小组的效率最高。同时,由于要比成本控制,很多保姆买菜“捞油水”的做法主动消失。
梁芷媚没有满足于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要求每天晚上学习前,抽出20分钟来分享心得,并做小组打分,哪个菜做得又便宜又好吃,哪个小组的厕所卫生做得最好,而这些成绩也纳入毕业的考核成绩,与他们试用期的薪酬是挂钩的。
大家踊跃地交流和总结自己的体会,有一个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反省出自己原来的自私,体会了家人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最后谈到母亲几十年来的辛劳竟哭了,一个娇气的女孩对自己扫厕所感到很骄傲。原来对公司人员嘈杂颇有微词的管理处,很惊讶地发现了环境的变化,赞许之声随之而来。
类似的故事经常在梁芷媚咨询的企业里发生,她认为,激励的关键是要帮助员工评估事情的隐性价值,引导员工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而激励的效果要持续则靠追踪,企业通常不缺乏良好的制度、方案和工具,关键在于能否执行,能否坚持,这就要靠及时有效的追踪管理。
梁芷媚认为自己是一流的消费者,她在消费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的系统有问题,她喜欢顺正常的渠道去投诉,从而看这家企业的反馈系统和纠错系统。她发现,一些企业很重视客户服务,但因为内部的反馈系统和纠错系统有问题,所以,消费者依然不满。
消费者的不满很多不是来自前台的态度,而是企业的“规定”、“制度”,很少有人思考和检讨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甚至当消费者挑战这些“规定”的时候,也只是一口拒绝——“对不起,这是公司的规定”,连商讨的余地都没有,组织的官僚往往在于“路径依赖”。她说,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反馈系统、纠错系统,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建立学习型关系
梁芷媚曾经给一家通信行业的供应商做顾问,有一次,她到西北考察市场,当地的大区经理听说梁芷媚要来,非常高兴,想借梁芷媚之力攻下某通信公司的一张大单。大区经理想方设法安排梁芷媚与某通信公司总经理见面。但总经理不认识梁芷媚,对此并没有兴趣,碍于情面,最后答应给15分钟的见面时间。
约好的时间过了半个小时,总经理才例行公事地出场。他与梁芷媚谈了15分钟后,意犹未尽,推掉了所有的见面,一直谈到中午吃饭。下午,总经理召集通信公司的管理层开会,邀请梁芷媚与他们进行管理上的对话和交流。晚上,总经理设宴款待,继续与梁芷媚探讨管理的问题与技巧。
大区经理私底下很激动地对梁芷媚说:“这些客户平时都很牛,要想请他们吃饭都不容易,你却能坐下来跟他们谈管理,是在帮助他们。这一招比送礼管用,你真的很厉害!”梁芷媚更为高兴的是,第二天中午,大区经理告诉她,上午与通信公司签订了近百万元的定单,虽然定单不算很大,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开始。
梁芷媚究竟与总经理说了什么,让对方很快改变主意而愿意洗耳恭听?她说:“具体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看法比较到位。”
梁芷媚认为,与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是成本最少、最有效的攻关手段。她引用张爱玲的说法是:你要给我很多很多很多的爱,如果你不给我很多很多很多的爱,就给我很多很多很多的钱。客户跟张爱玲一样,如果你不给他关爱,他就要很多很多很多的利益。
对于大客户,最好的礼物是协助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建立学习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下游客户的成长和成功,给客户提供智慧上的支持,在成人之美的过程中形成双赢的战略联盟。
改革危机
顾问项目所到之处,往往都关乎企业改革。而每一次改革,总有高受益者,也有低受益者。低受益者通常有很多抱怨,负面言论很多,有从众心理的人容易受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改革的效果。
内地一家上市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实行竞争上岗,这在1999年还是当地企业界的新鲜事。竞争上岗意味着一部分人会被转岗甚至淘汰,一些被列入调整名单的人故意在公众场合散布谣言,于是,“公司即将倒闭”、“财务出现了问题”等各种流言蜚语也就在企业内外蔓延开来,一时间,人心惶惶,连一些经过竞争上岗的管理层也开始猜测和动摇。
梁芷媚在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会议上,首先问大家为什么公司要改革?指出很多人的观念是“不到破损不堪,绝不轻言修补”——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易改变。在一些人看来,改革通常意味着厄运的降临,是公司关门解散的代名词。她讲起通用电气董事长韦尔奇的故事,韦尔奇上任的时候,通用电气的各项业务蒸蒸日上,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企业架构重整和裁减人员,后来的发展证明了韦尔奇的远见。有了案例的佐证后,她告诉大家,改革不是因为不行了,也决非迫不得已的办法,而是希望企业更好,建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对一家基本健康、运转良好的大公司进行大改变——对没有坏的东西进行修理,这恰恰反映了高层领导的远见。她接着引导大家去分析企业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这是一次头脑风暴会议,梁芷媚让管理者重新审视公司的改革,真正明白了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消除了流言带来的猜忌和不安,从而更加坚定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
这件事引起了梁芷媚的思考,流言是永远存在的,但企业里的员工容易受影响,根源在于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没有厘清。她在年底发表了一篇文章《经理永远是对的?!》,在企业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很大的反响。
她的文章这样写到:如果把企业比喻成茫茫商海中的一条船,老板便是船长,负责决策、掌舵,员工是船员,负责执行、划船。假设划船者能力很强,划船的工具很先进,但是当船长命令向东走的时候,有人认为应该向西,有人主张向南,更有些人认定了北面,于是各自只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划,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原地打转。如果大家都树立了“船长永远是对的”观念,当船长指向东的时候,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哪怕没有工具,只用手划,也会慢慢靠近既定的目标;万一中途发现方向错了,迅速调头,迎头赶上也不会很难。
她在文章上指出:我们的一些员工总是习惯于花心思在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决策问题上,却很少下功夫在自己的战术方针和行动方案上。作为员工要把焦点放在如何不折不扣的执行上面,做一流的追随者。老板负责做对的事情,员工负责把事情做对。
从1999年开始,梁芷媚就在不同的企业不遗余力地推行执行文化,她认为执行文化实质是团队亲密合作的文化,是团队围绕目标的快速反应的文化。
职业角色
在培训中,梁芷媚会问学员:你最重要的4个角色是什么?你会为这些角色做一件什么事情?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很准。正因为善于找到角色的关键点,她轻松地解决了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她在给一家高科技公司担任顾问的时候,老总交给她一项“特别”任务——处理研发部的“钉子户”。“钉子户”是公司创业期的老员工,对企业创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是研发高手。后来他与公司老板发生意见分歧,经常在员工中大发牢骚,挑公司的刺,还多次在会议上与老板唱对台戏。他的大胆和无所畏惧使得一部分员工追随左右,被他们视为“英雄”。
梁芷媚知道老板尽管十分恼火,还是很惜才,就尝试去改变“钉子户”。她约这位研发高手见面,问他:“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对方一愣,沉吟片刻后说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为人真诚、讲义气、够朋友。梁芷媚听完,不客气地说:“你知道我怎么看你吗?你很学生气,还很孩子气!”对方十分诧异,即而发出冷笑:“我工作15年了,孩子都7岁了,你居然说我学生气?!”一脸的不屑。梁芷媚不动声色,继续问他:“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你希望员工是什么样的?”对方尽管心里不快,在顾问面前还是没有发作和抽身而走。他列出了自己的标准:有责任、有能力、可以信任……梁芷媚话锋一转:“那你刚才的优点是企业的标准吗?”对方陷入了沉思。接着梁芷媚不断激发他,让他将一个职业人的素质全部写出来。谈话结束的时候,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我确实觉得原来自己很孩子气。后来,这位员工变得谦虚和正面,不再随意发牢骚,顶撞的事情也很少发生了。
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梁芷媚写了一篇题为《职业人与自然人》的文章,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深圳有家IT企业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在企业内部组织员工学习,写读后感,讨论如何令员工职业化。
梁芷媚认为,几乎每个企业的员工守则里,都强调“德才兼备”,对于“德”的诠释,有些企业还仅仅停留在教育员工做一个好人上面,其实,绝大部分员工都是好人,没有多少邪恶之徒,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员工。《职业人与自然人》讲的就是职业素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