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耻辱者手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内容简介:
1998年,摩罗在《耻辱者手记》中以一个边缘的民间思考者的身份探讨良知、正义和尊严,成为一匹闯入公众视线的黑马。北大教授钱理群称其是继鲁迅之后的精神界战士,读者们高度评价他为一代启蒙宗师,尤其对青年人而言,摩罗的文字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11年过去,他在推出的新书《中国站起来》中批判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的思想导致中国人精神大崩溃,并斥之为洋奴。两个极端的思想碰撞引发了舆论大讨论,一个关注个体自由的人,如何会陶醉于空洞的国家叙事?但即使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们也承认,十年前,摩罗曾经以文字到达过他们的内心。作者也在思考,十年来自己的认知究竟增加了一些什么?于是有了这本《耻辱者手记》的修订本。本书调整了原书结构,分为《描述耻辱》《知识分子问题》《寻找精神资源》三辑,另增加了《杞人可以忧天吗?》《为什么老要人六亲不认》《灵魂的巴士底狱》等七篇文章。
目录
第一部分
第1节:卷首题词 独行者语录
第2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1)
第3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2)
第4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3)
第5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4)
第6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1)
第7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2)
第8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3)
第9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4)
第10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5)
第11节:第二版序言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6)
第12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
第13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2)
第14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3)
第15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4)
第16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5)
第17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6)
第18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7)
第19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8)
第20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9)
第21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0)
第22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1)
第23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2)
第24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3)
第25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4)
第26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5)
第27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6)
第28节:第一辑 描述耻辱 (17)
第二部分
第29节:过客之爱(1)
第30节:过客之爱(2)
第31节:过客之爱(3)
第32节:过客之爱(4)
第33节:一无所有(1)
第34节:一无所有(2)
第35节:一无所有(3)
第36节:一无所有(4)
第37节:一无所有(5)
第38节:一无所有(6)
第39节:描述耻辱(1)
第40节:描述耻辱(2)
第41节:耻辱与耻辱意识(1)
第42节:耻辱与耻辱意识(2)
第43节:耻辱与耻辱意识(3)
第44节:疯狂与自虐(1)
第45节:疯狂与自虐(2)
第46节:杞人可以忧天吗?(1)
第47节:杞人可以忧天吗?(2)
第48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1)
第49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2)
第50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3)
第51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4)
第52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5)
第53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6)
第54节:狂人:彬彬有礼的反叛者(7)
第一部分 第1节:卷首题词 独行者语录
卷首题词独行者语录
一
有一个人来友好我,又有一群人来友好我。我说:
“晚了!你们的世界是地狱,孤独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唯一圣梯。让我孤独吧,因为我注定属于另一个世界。”
二
我在地上走,没有一处风景叫我留恋。我只是向着另一个所在疾走。
忽然有一群声音在叫我,是杨柳树下一群嬉戏的男女向我招呼,其中一位还走过来邀请我。
“不,请你不要走近我。”我立在路上冷然说,“我是为了与你们不同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我讨厌一切烙上你们印记的东西,我甚至因了自己长有与你们相同的形貌而羞恼,因了自己的脚踩踏着同一片土地而惭愧。我唯有走向另一个世界,才能实现与你们的不同。”
他们一时哑然。我一边前行,一边对他们说:“我们因为互相否定而彼此不同。但我是因为厌恶而否定你们,你们是因为不可理解而否定我。”
我又补充道:“我沿着你们的诅咒走向超越。心,因为不被理解而骄傲。”
三
一个诚实人拦住我,扬起瘦脸,用友善的声调说:“让我们谈谈吧,只要互相理解……”
我说:“麻木的无法理解热情的。”
“你所离弃的并不全是麻木的心灵。”
我说:“贫乏的无法理解丰富的,卑琐的无法理解伟大的。”
我说着撇开他继续赶路,并回过头来强调道:
“而且,伟大的心灵永远是唯一的。”
四
在沙洲上,有人问我这沙里有金吗。我说:“不要问我,我是一名过客。”
在荒漠的戈壁,有人问我驿路上有人吗。我说:“不要问我,我是一名过客。”
当城门口一名岗士要开口盘查我时,我不屑地说:“我不会进你们的城。凡你们的一切,我都嫌恶。凡跟你们有关的,我全要遗弃。我降生在这里,却不与你们同住。我的世界在别处。我只是这里的过客。”
五
村东头场子上。
人群中走出一名婀娜多姿的姑娘。她的容貌美丽自然,如银河边一棵纤尘不染的鲜花。她的眼睛水一样明澈深邃。
莫非我的道路就要终止在她的眸子里?
我一边寻思,一边恋看着她迷人的笑容。她回头看一眼人群,然后向我递来一束水仙花。
我终于摇摇头,平静地说:“我多么喜欢你,如果你不是长着与他们相同的样子。”我转过脸,向着前方迈步,同时说:
“可是再见吧,既然你是他们中的一个。”
六
越过许多城镇和乡村、江河和森林,我来到一片沙漠。我想坐下来片刻,忽然从沙丘那边冒出一个长着横眼睛、竖鼻子、宽嘴巴和两条腿的东西。他龇龇牙,亲热地说——
我们是同类……
立时有沉重的悲哀从我心上漫过。我遥远了我所嫌恶的一切,却没能遥远我所嫌恶的自身。我依然被这样的东西引为同类。我以他为镜子,察看着自己的丑陋,禁不住咬牙切齿地说——
我恶心!
狂风忽然激动起来,沙漠也不安宁了。我不再坐下休息,而是告别那个与我说话的东西,走向沙漠深处。我张开双臂,轻轻喊道——
让狂风淘洗我吧,让飞沙过滤我吧,让我在另一个世界的门口,变成另一个模样吧。除了人,我愿意是其他一切。
第一部分 第2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1)
第一版序言“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
(作者:钱理群)
坦白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摩罗的本名是什么;但我却要为他的“思想随笔”作序了。
第一次见到摩罗,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而且为文坛学界所认可?这一回,为写这篇序,通读了他的大部分文稿,又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并且引起了长远的思索与无尽的感慨。
我想起了世纪初鲁迅对“摩罗诗人”的呼唤——“摩罗”的笔名显然是源于此的。那时候,鲁迅正在殚精竭虑地寻找创建中国的“近世文明”的道路,“别立新宗”,即为中国在20世纪的变革提供新的理想与价值;为此,他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的理想,从而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高举起了“个体精神自由”的旗帜。鲁迅认为,要实现“立人”的理想,关键是要有一批“精神界之战士”,对于“理想在不撄”的中国传统的“不争之民”来说,他们无疑是异端的反叛者,但鲁迅看来,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因此,他引来了19世纪西方以拜伦为代表的“摩罗诗人”以为同道,并且指明“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但鲁迅的呼唤,在世纪初的中国,竟是应者寥寥;他于是仰天长叹:“今索诸中国,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摩罗诗力说》)……
但在荒原中毕竟走出了第一批精神界战士,而且在焦虑的期待中,陆续有了后继者,经历了五四直至抗战的千锤百炼,中国终于有了一个以鲁迅为先驱的“精神界战士”的谱系。但是,接着出现的,却是精神界战士被惩罚、被改造,以至导致肉体与精神死亡的大悲剧。尽管对这悲剧产生的外在体制的,思想文化上的,以及中国知识者自身的根源,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但严酷的事实却是不可回避的:到了摩罗这一代,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并要从前辈那里寻求精神资源时,他们所面临的,竟是一片精神废墟。正像摩罗在好几篇文章里反复强调的那样,尽管他对被权势树为敌人而历尽磨难的整整几代知识分子充满同情,但他从受难的姿态中却并没有看到应有的反省与抗争,看到的却是已经渗入灵魂的麻木症、恐惧症与工具欲——他甚至从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身上也或显或隐地看到了这样的顽症;这就意味着,不是个别人,而是整整几代知识分子,驯化,工具化了,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引出必要的教训,以至他们中间少数觉醒者稍有反省,反而陷入孤立。这是真正的危机:苦难并没有转化为精神资源,精神界战士的谱系中断,失落了。这样的发现,使摩罗惊恐不已;而当他把目光再转向世界,就更感到困惑:为什么处于同样(相近)的境遇下,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精神界战士的谱系始终未断,唯独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改造(驯服)得如此全面,彻底,而且永不觉悟(还美其名为“永不反悔”)?这是怎样可怕的“中国国情”啊!而尤其让摩罗痛心的是,他竟然难以开口:因为——说出真相,就会打破某些人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摩罗毕竟未经“改造”,血性尚在,勇气犹存,他奋笔直书,陆续写下收入本集中的《论当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巨人何以成为巨人》等文,并且引起了舆论界的重视。而我却从他的这些文章里,重又听到了鲁迅当年“今索诸中国,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的呼唤,经过一个世纪的牺牲,这历史的重复(循环),更让人感到透骨的悲凉——我们真的有“一切从头开始”的力量与勇气吗?
第一部分 第3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2)
而对摩罗这一代来说,也许更为严峻的考验还在于他们自身的生存境遇。于是,又有了摩罗自称的那个“干泣的黄昏”的“死亡体验”。这是同样惊心动魄的发现——
“我们一点也不懂得这是耻辱。我们已经完全没有灵魂,完全没有自我。我们因为没有自我与灵魂,所以也没有了对于尊严的需要,没有了对于人的生活的需要。我们是没有需要的生灵,我们只需要一无所有,我们只配过一无所有的生活。”
“我们已经是非人,而且决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咀嚼耻辱?耻辱的心灵》)
“前面已经无路可走,每一条貌似路途的去向都布满无限的耻辱,被这耻辱摧残为非人乃是我们的宿命。我因为意识到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而万分绝望。”
“我真切地感到了灭亡的痛苦,我十分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肉屑四处飞迸。我无可挣扎地坠向耻辱的深渊。”(《咀嚼耻辱?非人的宿命》)
“我犹如大梦初醒。我扭着自己的头发,睁着恐惧的眼睛自责自问:我为什么曾经这样生活过?我为什么依然这样生活着?我还要这样生活下去吗?”(《咀嚼耻辱?耻辱的心灵》)
这是对自己的非人的生存境遇、无以摆脱的精神死亡宿命的体验,这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也正是在这个“颤抖的黄昏”、“干泣的黄昏”,摩罗想起了鲁迅的“狂人”:“他知道自己是非人而对真的人怀着恐惧。他因为知道自己是非人而知道难见真的人”;并且引发了更为强烈的自责:“这种对于真的人的虔诚心哪里去了?这种对于自身非人状态的耻辱感哪里去了?”——摩罗终于在经历了自身的绝望的生存体验之后,与鲁迅相遇了。摩罗自己说他是“以心灵感应的方式,独自发现了一个为我所独有的鲁迅”的;而在此之前,对教科书强制灌输那个“鲁迅”他是“怀疑且抗拒”的。而心灵的共震恰是表明了摩罗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接近鲁迅的传统:这自是意义重大的。
于是,摩罗又有了“光辉的(生存)体验”:那是类似于鲁迅(还有摩罗崇拜的孙中山)那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准备着“战斗而且失败”的,“始终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一起挣扎”的反抗意志与“行动、创造、实践”的欲望,以及“总感到前面有一种声音在呼唤”,因而永不停止追求的“过客”式的生命选择——摩罗因此说:“那个黄昏,是我今生的第一次死亡,同时也是我的第二次新生。”
而且很快就有了“孤独的痛苦”的体验。摩罗回忆说,他因为公开宣布了“我们都是非人”的发现,被视为“疯子”而遭驱逐(这几乎是重复了鲁迅笔下的“狂人”的遭遇)。他于是发现了自己的异端性,感受到了作为社会的叛徒(公敌)的孤独。由此激发起“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奴格区别开来”的强烈欲望:“倘若他们自视为救主,我就甘为叛神;倘若他们自视为圣灵,我就甘为邪恶;倘若他们自视为人,我就只有做魔鬼”。他于是点明:“我为自己取名为摩罗,便是这番寓意”(《咀嚼耻辱?丑陋的中国文人》)
第一部分 第4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3)
摩罗就是这样通过自身的绝望体验、光辉体验与孤独体验,而一步步地向鲁迅所呼唤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欢愉”的精神界之战士靠拢。或者说,摩罗终于与鲁迅所开创的,已经中断了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谱系承续上了。
这在世纪末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
因为那个“干泣的黄昏”不仅属于摩罗一个人,有那样一批年轻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一场精神的蜕变;他们通过自己的(而非外部权威暗示的)绝望体验,开始面对世界与自我真实的(而非虚幻的)生存境遇,试图寻求“自救、自赎”之路。我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或几代)中的部分人,是通过文化大革命中的绝望体验才真正认识与选择了鲁迅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种种思考;而现在年轻的一代中的部分人又在世纪末的绝望体验中,发现了鲁迅,而又不止于鲁迅(这是有别于我们这一代的)。鲁迅所开创的精神界战士的传统,正是在更具有独立性的新一代人这里断而复续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摩罗的写作就超越了他个人的表达,而具有了某种典型性,成为新一代青年中的杰出代表。
摩罗自己似乎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他在《知识分子的覆设》《思想随笔新三家》,以至《大作家刘震云》等文章中,谈到了“近年来”所出现的“自觉地寻找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自觉地趋近求道者形象”的努力。他接着又谈到了当人们“立志求道时,这才发现世界上竟没有一个自己所需要的道,这才发现自己们的真实的处境,是如此地困窘,如此地危机四伏”:由此而激发了一代人的使命感,摩罗说:“一个时代所能意识到的危机,往往是从那些急需解决而且可能解决的命题中产生的。也许,‘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真的到了一个文化转型、价值重建的关键年代?那裹挟我们几千年的巨大的历史惯性,真的要由我们这一代人来挣脱?”——或许,这也正是新一代的精神界战士所面临的时代使命?
“挣脱历史惯性,价值重建”,这自然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思考与探索却必须从现在开始。摩罗正是将他自己前述刻骨铭心的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想命题。
读摩罗的思想随笔,很容易就会注意到,他最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就是“耻辱”:这几乎成了永远压在他心上的梦魇,以至形成了摆脱不掉的心理情结;他因此而提出了“咀嚼耻辱,描述耻辱”的思想命题,并以此作为他自己与同代人觉醒的起点。所谓“耻辱”即是前文所引述的,既身处于“非人”的地位,却毫无自觉,甚至百般回避与掩饰,这也是鲁迅所说的:“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的奴才心态,众多的国民(包括文人)麻木于此,摩罗却以为奇耻大辱。因此,所谓“咀嚼耻辱”,即是走出麻木状态,摆脱奴才心理,正视苦难,直面耻辱,这是第一步。“咀嚼耻辱”也是人性尊严恢复的过程,而唯有以“人”的身份、心理、尊严去反观苦难,这才能达到对苦难的理性的“反思”,自觉的“反抗”。这就是摩罗所说的,“仅仅懂得(正视)苦难是不够的。苦难本身并不含有与苦难相抗拒的因子。只有我们从苦难中生起耻辱感时,才是对苦难的反思,才有可能起而反抗苦难。”反思也有不同层次。摩罗说:“苦难总是由每一个受难者分别承担的。只有耻辱才可使人类沟通。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苦难,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耻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罪恶,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耻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严的丧失,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耻辱。”这就是说,必须把个体的苦难,国家、民族的苦难,上升到人类共同苦难的高度,反思才能超越于一己经验局限,达到更为普遍的层次,获得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精神境界的升华,所谓“咀嚼耻辱”正是包含了“正视,反思与升华”这三个层面;唯有如此,人们所经受的苦难与耻辱才能真正转化为精神的资源。而摩罗更是期待着,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代人在“咀嚼耻辱”过程中,“重新审视与确认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建立起自身的“确定的体验”,即对人的非人化的高度敏感基础上的“深重的耻辱感”;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稳定的性格”(按摩罗的解释,这种性格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指在文化理想与精神信念上所具有的稳定的思想立场、精神品格),“重新规划与建立自我与世界的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对奴役人的一切形态的抗争,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摩罗所说的“描述耻辱”所指的也正是建立在自身“确定的体验”与“稳定的性格”基础上,从自己内心找到的,属于自己的言说内容与方式。
第一部分 第5节:第一版序言 “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4)
摩罗,以及他的同伴,正是以这样的姿态与方式,发言了。
首先要“追问前提”(这也是摩罗的命题),即对长期支配着人们(首先是自己)行为的,似乎具有天然合理性的,因而无须(也不容)置疑的前提性的观念提出挑战,追问其合理性。他问:“人究竟该为尊严活着,还是该为使命活着?”(《咀嚼耻辱?耻辱的心灵》)。他又问:“倘若一个生命的最高意义就是为国家牺牲自己,那这样的国家究竟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合道的还是非道的?是合德的还是非德的?是该享祭的还是该献祭的?”(《什么是写作》)如摩罗自己所说,这是“从理所当然中看出荒谬,从司空见惯中感到惊讶”,这也是“重新估定价值”,要走出被神圣化了的虚妄。但却要触犯制造虚妄、并使其神圣化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会触怒习惯于虚妄,精神麻木的多数。因此,这觉醒者的追问,便先天地带有悲怆的意味,这是我们在摩罗的文章时,可以时时感受到的。
所谓虚妄就因为违背常识(常理),“追问前提”其实就是要“回到常识”,摩罗干脆把他的(以及朋友们)要做的事,归结为“言说常识,宣示常识”。这又是一个摩罗的命题,说的是大实话,却让人备感悲凉。因为我们今天(或者说半个世纪以来)所面临的始终是“常识的沦丧”,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牺牲了那么多的人,都是源于忘了常识,或有意地抛开常识,去另立什么违背常识的“真理”。当年的鲁迅,如今的摩罗们,费尽口舌,说的尽是常识。比如,人活在世上,“一要生存,二要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