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把时间当朋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上的分布的自然地“不均匀”,理解上貌似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人拒绝
理解,拒绝接受。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不公平”来取而代之。历史上,
有无数次的战争、无数次的掠夺,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
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经济学上的措辞是“资源稀缺”(Scarcity)。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
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
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
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理解这种现象貌似并不困难,但是,清楚地理解之后平静地接受,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今天,
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
逃避。
据传闻生在苏格拉底被处死那天(约公元前三世纪)的狄奥根尼斯(Diogenes),在意识
到资源稀缺性的时候,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望。狄奥根尼的对这个世界说,
“你不是资源稀缺么?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
了,随便找个木桶就住下了;饿了,到垃圾堆里找点儿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是他可以控
制自己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谓“消费”——比如,晒太阳。所以,他曾对马其顿国王亚
历山大非常不耐烦,“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尽管那国王允诺说要满足
他的一个愿望。
两千多年后,卡尔*马克思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资源的“分配不
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匀”),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
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
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
缺么?没关系,别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总会物质极端丰富;到那时候,人
们就可以各取所需,按劳分配了!”事实上,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已经相
对极端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并且依然分配不匀,而贫富差距也只
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
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1883–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
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
“效率”。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乃至于从人类整体来看,
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从狄奥根尼斯,到凯恩斯。
第…78…页 共136页
… Page 80…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而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
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是“每个人
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终,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
用画出来之后,依然是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底部更高的曲线),而永远不可
能是这样一条直线:
5。b ——“ ”
5。b ——“ ”
55。。bb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May19th;2008|by李笑来|
成功究竟是什么,好像谁都知道,却又谁都说不清楚,也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定义。字典里
的解释倒是简单明了,所谓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个解释固然正确,却不完整,因为,
每个人可能预期的“目标”实在是千差万别。
然而,在那些占满了几乎每个书店一个专柜甚至专区的“成功学”书籍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共
同点,就是“成功”定义简单化、庸俗化。最近《新周刊》'1' 有一篇不错的文章,标题是《有
一种毒药叫成功》。对于“成功学”对“成功”庸俗而又过分简单化的定义,《新周刊》如此讽刺: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
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
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
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
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第…79…页 共136页
… Page 81…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有趣的是,尽管每个人都说“这世界变化快”,可是最终我们总是发现“没什么变化”。今天的
“豪宅、名车、年入百万”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甚至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条件。翻翻
旧报纸吧,六七十年代,姑娘们择偶要求男方要有“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沙发;
八十年代也要求有“四大件”: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二三十年之间的表面变化反
映的是本质上的不变——反映的都是人们“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的强烈愿望。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要拥有未曾拥
有的物质或者资源”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
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
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
最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用这样的方法定义“成功”,早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财富也好,权利也说,地位也罢,用这
些东西去定义成功,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不过如此。要是比谁都牛就
是成功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成功者了——上帝最牛逼(如果他、她,或者它,真的存在
的话)——而且那还不是人,是神。然而,大多数人从来不觉得他们的定义有什么问题。要
么怎么会有人甚至连阳具都肯放弃而去做奴才呢?——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哪儿都有,随手一
抓从指缝里都能漏出无穷多。
事实上,被基督教定义为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是这样产生的。嫉妒的产生源自于对自己与
他人之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
是负面的。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戏谑到,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
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广告词颇为流行,事实上也同样基于一模一样的心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于是,我们可以轻松想象那些把自
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
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有人有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
洒,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身份更尊贵、财富数量更加庞大。
有一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会认为“万物皆空”,一切都是幻想而已。
于是声称自己可以跳出红尘,远离喧嚣。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
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
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中
学老师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给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讲清楚了感性与理性之间
的微妙关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员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觉得最近每天从床上爬起来
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然后观察记录她所培养的菌体实在是太美丽太神奇了。一位母亲感觉到
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现在坐在孩子的床边,孩子睡梦中的脸庞是那么安静美丽透放着光彩,
第…80…页 共136页
… Page 82…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那么令人爱怜……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
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
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
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
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
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
验”……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左右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今天开始,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
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
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钟钟、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
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竟然会如此不同。
我忽然很奇怪,为什么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幸福学”或者“快乐学”?'2'
1 《新周刊》2007年第16期总第257期。' '
2 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了。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个人:马丁塞利格曼——Positive
Psychology的鼻祖。最近哈佛大学里窜红的那个“快乐学”教授,就可以算作是塞利格曼的传人。
'
5。c ——
5。c ——
55。。c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May19th;2008|by李笑来|
“成功学”的书籍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书籍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
为书中总是可以做到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个
世纪末八十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刚刚起步的时候,教授们迅速发现根本找不到已有的合适教材。于是,
他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去采访那些顶尖的商人,然后回来详细地记录这些卓越的领导者
正在做的事情和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就是所谓的“个案”(case)。这些教授紧接着发现他
们不可能拿着这些“个案”的记录照本宣科,因为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既定的“标准”来衡
量“什么会成功,什么会失败”。于是,教授们指导学生的办法是,让他们先去认真阅读这
些“个案”,然后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基本上,到今天为止这依然
是这种所谓的“教学模型”的运用方式'1' 。
“案例分析方法”(casestudymethod)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
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
学院“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casestudymethod)当作天经地义
第…81…页 共136页
… Page 83…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个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说这个经验在所有
的人身上都会起作用。比如,爱迪生的话就经常被各种成功学书籍引用: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
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
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2'
“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导致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经常被提及的
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
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
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
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
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
末的中国的话……
事实上,这世界上也存在另外一些人,采取与“努力行动”恰恰相反的行为模式,也同样获得
了成就或者取得了成功,尽管成功的表现形式不同。沃伦*巴菲特买入他认为值得持有的股
票之后,就只采取一个等于“不努力、不行动”的行动——“等待卖出时机”;甚至,对于某些
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干脆是买入之后再也不做任何动作。莫罕达斯*卡拉
姆昌德*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策略,也是与“努力行动”恰好相反的行动。
注意,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努力行动”——我是相信“努力是应当的”的人。我甚至认为巴菲
特的买入之后的“永远持有”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坚持的行动,而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更是
需要更多的心智力量才可以实践的行动。
我要说的是,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
活。但是,这个“案例”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样“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
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的成就。——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作用。
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
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来“东施效颦”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
根本没有看懂。然而,根源上来看,并不是因为“东施效颦”的故事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
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如果,认为自己是“东施”实在是过分困难的话,那么,看清楚自己
不是“西施”中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
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很多论断只不过是“单向成立”的。比如说,“很
多学生听不懂语速正常的发音纯正的英语”这句话,就是单向成立。反过来就是荒谬的——
第…82…页 共136页
… Page 84…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难道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就肯定是语速正常的发音纯种的英语了么?
与“成功学”相关的例子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做任何事情,
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鼓励他人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
谁说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开玩笑。你坚持到底地研制“永动机”、“不老丹”试试看?谁爱坚
持谁坚持去罢。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
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另外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是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
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约翰,如果
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
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
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
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
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
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
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然后,那些讲完这个故事的人会意味深长地说: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
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
忧伤的。
可实际上,这完全是逻辑混乱的解释。就算是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拒绝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