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上的这四种类型,实在是粗浅而不成熟的分类。每一种类型,都不是壁垒森严,也不是和其他的幸福类型毫不搭界。你可以找找看,自己主要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是饮鸩止渴型?还是黄连团子型?还是馊馅饼?还是幸福的包子?还是两种甚至三种类型兼而有之?
当然希望大家都是幸福的包子了!丝丝入扣地料理身边的杂物,其乐悠悠。平淡如水的日子,食之如饴。与大地江河和亲人们和睦相处。一生就如一匹丝绸的长卷,哗地抖开,柔光流淌,细韧而亲切。那里面藏着桑的青绿和蚕的孜孜不倦,温煦的气息如同樱桃之酒,红艳而醇厚地扑面而来,飘然散去。远处,悬挂着初阳一般光灿的目标。即使在暗夜中跌倒,可能被打败,但不可能被摧毁。只靠月光和星光,也可以走得很远,我们的心理健康了,脚力就足够硕健。
“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这句话,是德国的大哲学家费尔巴哈说的。
最近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研究报告,似乎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心理健康的效果,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量化的,是有触手可得的效果的。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按成本与效果的比例计算,心理疗法增进快乐的效率是单独提供金钱的30多倍。
英国沃里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健康学中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杂志上,提交了一份报告。他们对1000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比较了那些接受心理疗法的人的快乐上升程度。作为对照组,是那些彩票中奖或工资增加的人的快乐上升程度。
4个月的心理疗程可以显著提升人的快乐程度。如果从成本效果比来看,一个成本仅为800英镑的心理疗程带来的快乐上升程度,约相当于收入增加2。5万英镑带来的快乐上升程度。照此计算,心理疗法的快乐效率是金钱的30多倍。
我看到这份资料以后,算了个小账。成本800英镑,约合人民币近9000元。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近30万元。也就是说,花费1万元做心理治疗,和你真正得到30万元的快乐上升程度,可有一拼。而且根据另外一组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得到彩票的快乐在几个月之后就会渐渐消失,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快乐,却是经得住考验的,有些还历久弥坚。对于咱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花1万块钱进行历时4个月的心理治疗,是比较奢侈和不现实的。不过,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进行心理健康的反思,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那么,就是从最世俗的观点来看,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啊。
第一部分 第23节:放下包袱,持花而行(1)
放下包袱,持花而行
健康指的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在评价个体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给健康打分,评价个体的状态
过春节,大家拜年的时候,最常说的吉祥话就是祝你“身体健康”。
什么叫“健康”呢?
健康指的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在评价个体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生理标准
先来说说生理标准。
身体强壮,各系统功能良好并且互相协调。以目前的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病理改变。你到医院去检查,就会得到一大沓子化验单透视单B超单。你就要在各个科室之间像条冰冷的鱼一样,游来游去。你会被抽血,查大便小便,肚子上涂粘粘糊糊的东西,让一个探头触来触去。你要被各种仪器侦察一遍。过几天之后,你会得到一个单子,你的生理健康情况就在上面了。在国外,这甚至成了发达国家的一桩产业,你要住在专门的医院里,经过几百个项目的检查。如果你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常的,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不是。
对于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心理健康
我们还要检查心理是否健康。
大家可能会说,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大清楚啊。简言之,就是:心理功能正常,精神协调一致。主观感受良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够自如地应付环境,有积极的人生观。
社会适应标准
除了以上这两项之外,还有一个社会适应标准。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功能和职业功能完好,能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只有这三条标准都符合了,你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大家可能会说,生理健康比较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标准还好说一点,但心理健康就比较模糊了。
据10年前统计,我国心理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10倍。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岁,下降到了今天的14岁。
1957年,有52%的英国人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就只有36%了。
最近我看到有数字显示,在我国青壮年人口的死因当中,占第一位的不是疾病,也不是交通事故,而是自杀。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亲手了断自己的生命呢?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人觉得生不如死呢?
第一部分 第24节:放下包袱,持花而行(2)
这些都是心理学要讨论的问题。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心理学这么重要,为什么以前没有被提到这样的高度上来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意思是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怪事情,都是人吃饱了以后,才生发出来的。我觉得心理学在今天的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的大发展,就和“吃饱了”大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这是进化的规律,也是文明的规律。当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别的就顾不上,生存就是最大的挑战。拜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近一百年以来,粮食产量有了长足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脱离了饥饿的威胁。具体到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我们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迈进,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吃不上饭而高度恐慌了。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吃饱了之后,人们怎样去争取快乐和幸福?过去比较简单,没有饭吃,别说吃山珍海味是幸福,就是没有美味佳肴,饥饿时能有几个馍馍打牙祭,也是莫大的幸福。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史,就是这样简单地规定了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它和物质紧密相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问题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它不是坏事,是一件必然之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一种进步,是社会发展一定要经历的阶段。现在,人们比较关注自己的生理健康,证据之一就是凡是有关健康的讲座,都人满为患,凡是讲生理保健的书籍,都有很好的销量。心理和生理紧密相连,身心一体。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生理是健康的,他的各项化验指标都正常,但他的心理不正常,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生理上也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若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那么,就算他渐渐衰老,百病丛生,或者肢体不健全,身有残疾,但他依然可以有阳光灿烂的笑脸,享受幸福生活。所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功课,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有了新的问题。有朋友要问了,说我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我当然也愿意心理健康。可是,我的心理到底健康不健康呢?我不知道。如果能像医院的体检表一样,能有一个正常值,知道了相关的标准,我们就比较心里有数了。
我在北师大心理系(现在叫心理学院)博士方向课程结业以后,和几位同学合开了一家心理诊所。几年下来,在和求助心理咨询的客人交谈中,我发现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真不少。中国目前有资质和素质的心理医生比较缺乏,中国民众的心理问题,如果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主要靠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能得到解决的话,那真是杯水车薪。但是中华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自省”。《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
第一部分 第25节:放下包袱,持花而行(3)
原文是这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古文翻成白话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三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并且要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
对这“三省”也有另外的解释。除了说是从三个方面反思,也可以当做一个数量词,指每日要进行三次自我检查。这个“三”,可以是个泛指。古代讲到数字的时候,三啊九啊,常常是表示频率多,不必认定仅仅是字面上的那几次。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有自我反省的好习惯,而且不是单一方面,是囊括若干个方面。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不过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丢弃得差不多了。为什么呢?从客观上讲,是生活节奏太快了,你什么时间来自我反省呢?早上一爬起来就忙着上班,连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
前几天我听到有人讨论在地铁车厢里能不能吃东西?大多数人都说,地铁里空间那么促狭,空气又不流通,当然是不能吃东西了。不过我也看到有一个白领说,如果我不在地铁里吃东西,我根本就找不到其他时间来填饱肚子,我就只能饿到中午了。所以,我才不管礼貌不礼貌的问题,民生为大。主观上来说,大家已经淡漠了自我批评,凡事先想着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更多地从对手那里争取到更好的条件,哪里还愿意更多地来探讨自己的不足呢?很多书籍刊物教给大家的,都是你怎么美化自己,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如何揣测和驾驭别人,怎么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下,自省已经成为比较罕见的习惯了。
但是,为了自我的心理健康,你必须学会自省。这不是对别人有好处,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随时进行检索和反思。这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地向前,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现在回到咱们的问题上。如果你有了反省的好习惯,那么,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健康、亚健康还是不健康呢?
需要一个大致的评定标准。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这样一种百发百中的表格,如同糖尿病人测血糖一样,用试纸一测,仪器上就会报出你的血糖值,这张表格也能这样告诉你,你的心理到底正常不正常。
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这是非常朴素又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不过,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系统,不是能简单完成的判断。你没有法子找到医院或是什么机构,对人家说,你用什么仪器检查一下,判断我的心理究竟能打多少分?也没有法子抽点血或是查个脑电波,得到一张报告单,从此有了权威的报告。
不过,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就完全像是一团迷雾,让我们每个人都摸不着头脑。
第一部分 第26节:从自卑走向幸福(1)
从自卑走向幸福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首先要更正的前提是——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我们是自在之物,我们不必讨任何人的喜欢,就可以欢天喜地地背负大地,面朝青天。只要你认定了这一点,枷锁就被打开,你就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伴随我们一生。有人说,那是爱,其实不是。爱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品德,是需要学习的。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懂得爱,但他感到了自卑。哭声就是自卑的旗帜,那是对寒冷(相比于母体内的恒温)、对孤独(相比于母体内的依傍)的第一声惊恐的告白,也是被迫独立生活的宣言。这个景象挺有象征意义。人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没有法子不自卑。但是,人又不能被自卑打倒,人就是在同自卑的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可以说,自卑是幸福的最大敌人。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若是时时事事都沉浸在自卑中,那他如何还能享受幸福!
所以,人不要被自卑打垮,而是要超越自卑。咱们先来找找自卑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小时候,很喜欢找反义词这类题目,在寻找中,你对原本的那个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黑和白站在一起,一定显出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只有在黑暗中,你才可能看到所有的光。如果黑和灰站在一起,就容易混淆。
自卑的反义词是自信。自卑和自信,都有一个“自”,就是“自己”的意思。那么,自己对待自己,有什么不同呢?自卑的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自信的人,自己相信自己。从这里入手,我们就找到了自卑和自信最显著的分水岭,那就是,一事当前,自信的人说,我能做这件事。自卑的人会说,我办不成这件事。
面对一生,自信的人说:我能成为理想中那样的人,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卑的人会说:我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的人,我只能随波逐流,被外力摆布。
自卑这个词,平日里大家说得很多,但究竟什么是自卑呢?自卑有哪些表现呢?自卑为什么会成为幸福的大敌呢?
简言之,自卑就是有关自我的消极信念,影响了成长。
记得儿时读过《好兵帅克》这部小说,里面有个人物,特别喜欢求本溯源。比如他说到窗户,就要说窗户是木头做的,他马上就会接下来解释,木头是树木,那树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森林……现在我们谈到“自卑”,多少也陷入到了这种论证的漫长小径。有点啰嗦,请原谅。
自卑的人,充满了对自己的不良观念和不适宜的评价。自卑的要害是——自我否定。
第一部分 第27节:从自卑走向幸福(2)
看看“否”这个字,“口”上面是个“不”字,一个人一张口就吐出“不”来。人是需要说“不”的,不知道说“不”的人,一生太辛劳,完全丧失了自我。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说“不”太多,尤其是对自己总是说“不”,那就成了大问题。
最详细地论证了自卑这种情绪的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他发现了一个自卑情结。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商人家庭,排行老二。家境富裕,家人都很喜欢音乐,按说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幸福环境,可是,童年的阿德勒却一点也不快乐。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他的亲哥哥。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哥哥高大健壮活蹦乱跳,人见人爱,阿德勒却自小体弱多病,还是个驼背。他5岁那一年,又生了一场大病,更让他身材矮小面容丑陋。好在阿德勒很聪明,后来他考入大学,毕业后当了医生。由于自身的残疾,1907年,他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发自卑的论文,从此声名大噪。他不赞成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的主要观点是: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卓越,则是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一个完善的人。人总是有缺陷的,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比如说,古代希腊的代蒙斯赛因斯,小时候患有口吃,可他迎着困难上,刻苦锻炼,最后成了著名的演说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最终成为美国总统。尼采身体羸弱,他就研究权力哲学,成了一代大哲学家。
自卑者主要的误区,在于认为自己不配享有真正的幸福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
1。如果大家在一起聚会,或者是某些会议和公众场合,有一些人常会格外安静或是特别喧嚣。
那么,请注意,这就很可能是自卑在发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引得别人的注意,他们想尽量隐藏自己。让我们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来做个例子。先说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黛玉因母亲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黛玉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将长期生活在贾府,仰人鼻息。她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祖母、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等人是否怜爱她。因为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天来了,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察言观色,先是说自己是读了书的,因为听到外祖母说读书不过是识了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再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马上改口,说自己也不过是只识了几个字。连吃完饭后是不是马上漱口,也要静观他人的行为举止,虽然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却也不得不随的,把以前的习惯一一纠正过来。这一切表现,固然有黛玉的聪敏机智、入境随俗,但其根源是自卑。因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尽管有外婆贾母的关照(这关照后来也打了折扣),但黛玉自知寄人篱下,只得委曲求全。同时,她又经常表现出清高孤傲,这就是黛玉的一种补偿心理。如果她很自信,就不会这样谨小慎微,也不会那样孤僻而十分敏感。因为自卑而导致的这种双重表现,其实不符合黛玉渴望自由不拘礼数大胆追求爱情的天性,于是她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出语犀利不饶人,并抑郁多病。现实的残酷和黛玉骨子里的自卑,联手打造了她的悲剧。
第一部分 第28节:从自卑走向幸福(3)
还有特别喧嚣的人,到处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给人的印象是飞扬跋扈。在职场中,有一些人就是爱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把错误都推诿给他人。他们信奉的是“无理也言高”,很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常常以为这些人是自信过了头。其实,自信永远不会过头,他们那种表现还是自卑。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唯恐因为有了过失就丧失了威望,所以不择手段地拔高自己,贬损他人。
2。自卑的人,通常采用的姿势多是弯腰驼背或是趾高气扬。
先要声明一点,这一条,指的是没有先天残疾而且不缺钙的正常人。我们常常看到快速发育中的青少年弯腰驼背,父母会大声训斥孩子:“把腰直起来!把胸挺起来!说了你一百遍了,怎么还记不住!”
管不管事呢?当时是管事的,少年人把腰背一挺直,立刻就精神了许多。但是用不了多久,少年人的腰和背就又塌下去了,变成萎靡不振含胸蓄腹的样子。
这基本上是个老大难问题,于是有聪明的厂家生产出了这类产品,用外力训练孩子挺起胸膛,希望塑造出好的体型。我认识一个女孩子,用这一类产品的时候,效果不错,挺胸抬头的。可一旦摘下来,就立刻恢复原状。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孩子为什么要低头含胸?后来,通过我和她交谈,才明白她对长大一事心怀恐惧,胸部开始发育了,她觉得这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让她抬不起头来,所以,她就总是向前躬着腰……
自卑的理由千奇百怪,我还碰到一个含胸的女子,她却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太平公主”而心生自卑,生怕挺起胸来,人家一眼就会看出她胸前曲线不明显,索性整天弯着腰,企图打个马虎眼,让别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至于那些过于趾高气扬的人,多半也是自卑。他们顾虑别人小瞧了自己,就格外地夸张形体,好让人觉得他的能耐更大一些。说实话,凡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一类的人,我就心生悲悯,觉得他适得其反,因为这种体态,恰好暴露了他的不自信。
3。还有一个识别自卑出没的极好标志,就是一个人的语速。如果你听到某人说话特别快或者特别慢,那多半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特别不自信的阶段。也许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