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完结) 作者_马浩然-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带着家里人的嘱托,带着要赚大钱的愿望,我进入了大学,开始了我在华师的故事。
……
我的身体在这里,
可心它躲在哪里,
每天幻想的自己,
总在另一个地方。
刚进大学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
华师的校园很漂亮,高高的梧桐,成片的树阴,而没有围墙的校园里行走着各式各样的人群。大家都讲着蹩脚的普通话,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大学之大,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对于这所大学,我没有投入太多的期望,因而也没有太多的失落。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强之。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很多的活动,班级的、院系的、学校的,自己还和同学用几天的时间创建了一个新社团。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忙得焦头烂额。那时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声音——要展现自己,我想,可能是高中的时候,听了太多的人把大学描述成天堂吧。而天堂,在我的眼里,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我毕竟是一个贫困学生。课余时间,我还得拼命地做家教来维持简单如水的生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就为贫困,在我几乎要高达80%,典型的贫民一个。
那时候,我们对面宿舍里住的是另外一个院系的大三的学长。每天看他们晚上聊天卧谈到深夜,或者在电脑前通宵玩游戏,在楼道里喝酒胡闹,我常勾画我的大学该怎么度过,这种追问往往没有答案。大学不是天堂,依然要为生活而发愁。身体在大学了,心却不知道在哪里了。那时的感触,很像许巍《在别处》里的描述:“我的身体在这里,可心它躲在哪里,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
从高中的时候,我就喜欢自己看课本,然后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课。但是在大学里,很多老师要不照本宣科地读教材,要不就满堂灌地让大家抄笔记,还有一招杀手锏——点名。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还没习惯。那时的上课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一边忙碌着,一边困惑着。有空余的时间,我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很多东西时间长了就会上瘾,像抽烟喝酒一样,读书也不例外。为了读完一本书,我甚至会逃掉一些不喜欢的课程。当然,再让我选择的话,我不会这么任性地去荒废时间,毕竟,大一是一个新起点,是去了解自己专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在一种不断寻找的状态中渐渐结束,我在寻找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我对这样的大学生活并不满意。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失落。成绩排名是次要的,最难过的是自己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没有一点的成就感。
第二个学期开始,我们组建的社团逐渐瓦解,参加过的社团也在开了一次新老会员见面会之后销声匿迹。自己像是迷失在无边的森林里,到处都是路,不知道该走向何处。
那时候写的信很多,经常和原来的同学在一起感慨大学的生活,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发现大家一样的迷惘与失落。收获也有,就是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明白这一切都很正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爱心社。人生也许真的就像一环一环扣着的链条,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了位置,那么整个人生都会随之改变。加入爱心社,这个选择改变了我的很多。
人生的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关键的也就那么几步,尤其是年轻时的几步。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读者》,记得当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无法形容你崇高的灵魂》,讲述了一个贫困高中学生难中济贫的故事,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并且写了很多的感想。进入大学后,有次看到爱心社的暑期“爱心之旅”影展,突然记起了“那个崇高的灵魂”,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我的心里很激动,差点当场就报名,但同时心里也很矛盾。自己本身就是个贫民,哪有精力去帮助别人?那时我在外面做了两份家教,同时还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也参加了其他的社团,很担心自己时间、精力不够。每天从那张贴着爱心社招员海报前走过,我都会挣扎半天。去还是不去?最后,尊重自己心里头越来越强的声音,拉了个同学一起去报名。很幸运的是,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了爱心社通讯部的一个成员。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和一些贫困的高中学生通信,在思想上、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每次写信的时候,回想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和快乐,跟那个学生一起分享,也一起分享他成长中的点滴。收到来信是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了。
很小的时候常常这样想,等我长大了,有了钱,一定要让疼我的外公、外婆过上好点的生活,一定多帮助一些和自己一样面临困境的人。可是,在我还没有长大有钱的时候,他们就永远地离开了我。那时我才深刻地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等待的,想到了就要赶快去做。也许,在爱心社里,最大的体会就是那种付出之后的愉悦。我是一个贫困生,但我同样能帮助比自己还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梦想生活着,哪怕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也是足够的幸福——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很真实地活着。
从小喜欢读《论语》,在古人的睿智中独自思考。有一天,偶然翻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先学习,再立足,再困惑,再明白通达。于是,我便以此对大学四年进行了规划,“大一志于学,大二而立,大三不惑,大四知天命”。
我终于找到了大学的感觉,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生活开始游刃有余地掌握,忙而不乱,从容不迫。
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吧。
正文 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
更新时间:2007…12…13 17:18:48 本章字数:15038
只是梦中的麦田,守着一片金黄
想的美,美梦也无常
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
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
钢铁是怎样炼成,流浪不靠坚强
如果我有枪,早就上了膛
如果能得到玫瑰,我只留下芳香
暑假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圣兵爱心社举行的第二届爱心之旅。这是由爱心社自己组织的下乡活动,费用等都由社员自己承担,我是狠狠心报了名的。那年我们去的地方是湖北英山,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利用下乡仅有的七天时间,我们走访了当地几十名贫困高中学生,并确定了八名学生为我们的资助对象。在走访的空余时间,我们还开展了电器维修、支教等义务活动。
我是农村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原以为自己对农村有着很深的了解,可是下乡之后,当我以大学生的身份来到南方的一个陌生农村后,我才开始真正地去思考,农村为什么那么穷,农民该如何改变贫困的命运。那一刻,我想起了教我们社会学的老师语重心长的讲话,“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以后会生活在城市里,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我的根,是在农村的啊。
那里的村民并不知道我们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问卷中所问的“道德是什么”,但是,他们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坚守着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优秀品质——善良、正直、热情与淳朴。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最原始的感动中。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和一些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联欢会,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听的歌喉,但是亲切的交谈却让我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一直到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时,我们在宿舍外面碰到了一个学生的父母,他们一直在等着我们,原来是得知我们第二天就要走了,便摸黑步行了七八里的山路给我们送来了三个西瓜。我们再三推托,最后收下了其中一个摔裂的西瓜,他们才开心地回去了……望着他们颠簸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我们泪流满面。
走的那天,下着小雨。我们默默地把行李放在车子上,教学楼上站满了学生,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而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站在街道两边,燃起了一串长长的鞭炮,为我们送别。
我们所做的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却受到了乡亲们如此高的礼遇。就像一个有着同样经历的朋友所说的那样,“在那里,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作一个‘人’,一个独立的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的人”。这是一次蜕变。那几天过得如此深入,竟像要刻在某种东西上一样。与在学校里的浑浑噩噩相比,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是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群没有生活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下乡”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我的根永远都在农村的。可是这次经历让我接受了这个词。常常想起高中的时候,对大学是何等的期盼与向往。我甚至觉得,上了大学就是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小农味道,去学习去适应城市的生活。可是当我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后,我们又能为那些仍在农村辛苦挣扎着的乡亲们做些什么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按照马太效应的规则,不停地分化着。可是,从那极到这极的人们,是否还会想起曾经在那极的人们?
有很多人问我,你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总是笑而不答,因为我也没有答案。中国的贫困问题,不是我们一群大学生能够解决的。我们不是救世主,没有佛祖一般的智慧,没有太阳一般的热量,但是我们没有抱怨,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寻找出路,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着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我不愿仅仅做一个“愤青”,更希望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尽力而为。
前面的路还很长,对于我来说,自己永远都走在路上……
爱在左,而情在右,
在生命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
爱心之旅回来之后,我上大二了。我转到了秘书处,并且担任秘书长,成为理事会的一员。我的生活开始了重新的忙碌与充实,只是我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开始融进了爱心社,它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一部分。
在大家都开始忙碌英语四级考试的时候,我却在跟一群朋友忙着搞“爱心之旅”的影展,举行首届武汉高校“爱心论坛”,开展“爱在华师”征文活动,还到黄陂地区进行了小型的下乡活动。那时,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坐在墙角的书桌前,复习白天的功课,总结当天的收获,在无数个熬夜中度过了那个学期。那是大学里最充实、最有分量的一段日子。
那段时间我参加了“爱在华师”征文比赛,我的文章竟然获得了一等奖,很是出乎意料,因为我觉得才刚刚开始喜欢上华师。刚进大学就听说了流传在武汉各大高校间的“经典”——爱在华师,开始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喜欢在华师”的眷恋之情。后来很多人对这种说法都不以为然,甚至厌恶,觉得是一种耻辱。而我却开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爱”了。
三号楼前经常遇到许多晨练的老人,他们或在跳舞,或是打球。我常常就在那里被感动,觉得他们在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生命、对华师的眷恋与爱,比起那些碌碌无为整天在宿舍里玩游戏虚度光阴的人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并且更懂人生。他们是华师的风景。
圣兵爱心社也算是华师一面爱的旗帜吧。这是一个没有乐队的剧团,我们自己的声音就是天籁,我们的歌舞来自内心深处,只为把沉睡的唤醒,让沉默的开口,让悲伤的轻松起来,让灰暗的明快起来。我们不会在别人的误解和现实的困难面前退缩,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真爱……
一个大学,除了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一种对人类灵魂深处的关爱,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怜爱,尤其作为一个百年师范院校,更应该有这么一种大爱,含蓄深沉,超越生命,洗涤灵魂,生生不息。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03年3月底,圣兵爱心社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喜讯传来,大家都格外的振奋。然而,“福兮,祸之所伏”,“非典”在这时开始蔓延起来。华师有一位教授染上了“非典”,所以学校采取了封校的措施。而这对爱心社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业务没了,活动停了,连超过20个人的会议都要停止。
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那些正在资助的学生,如果长期这么下去,那些学生的生活费怎么来筹集?面对“非典”,我们没有恐惧慌乱,而是在危险中去寻求机会。我们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收集同学们丢弃的废旧报纸,还有散落在球场上的矿泉水瓶子。一张张旧报纸,一个个废瓶子,成了那段时间我们最大的收入。直到现在,看到那些丢弃的瓶子,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捡起来。捡瓶子成为了我们的传统,一批接一批地传着。
“非典”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责任的认识。责任,应该是用信誉凝成的铮铮誓言,是用良心写成的堂堂契约,是用人格写下的铿锵保证。在爱心社里,其实是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甚至超越了我们这个年龄和身份所能承受的分量。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那么一句话,或是一个点头,但要履行承诺却是不易的,尤其对一个学生社团来说。
“非典”的阴云渐渐散去,而我的那些九九级的朋友们,爱心社的老前辈们,却要离开校园了。
人生总是在不停地走路,但有些路走错了,就很难回头,起码青春光阴是一去不返了。我很庆幸在我大学的开始就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高年级的朋友,他们在学习和做人上都给了我许多建议指导,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鼓舞着我,引导着我,使我的目光延长在远处。
在这里我要向这些良师益友说声“谢谢”!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又是暑假。每一个暑假都是那么炎热,那么刻骨铭心。
很幸运地参加了第三次的爱心之旅,这次去的是通山,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虽然是第三次参加下乡活动了,但给我的震撼仍然非常的大。我仍然记得那些家长在我们面前无奈的眼泪和失声的控诉,还有我们无能为力的叹息与无奈,还记得那一排被炎炎烈日烫伤了的脖子,那最后一瓶被大家推来推去的藿香正气液,还有作为我们干粮的“北京”方便面。几年了,不管在哪里,看到超市里的北京牌方便面,我都还会莫名地感动不已,仿佛回到那无边的稻田里,回到那白晃晃的阳光下。
开学之后,影展、招员、培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在忙碌的同时,我陷入了巨大的抉择之中,我想退出了。我已经大三了,每天忙着爱心社的事情,还要在搞好学习之余去做家教,来维持简单的生活。我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开始忙着为考研而努力了。我也开始向往一种安静的生活,每天可以在图书馆里看看书,晚上可以在灯下写写东西,简单宁静。我很努力地做着社里的每件事情,想尽自己最后一点的努力。
很多时候,选择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痛苦。选择,其实就是一种舍弃,而我要割舍的是我的一群朋友,一种习惯了的生活,一个一直以来寻找着的梦想。我找了很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离开了朋友还可以聚,离开了仍然可以过这种激情燃烧的生活,还可以继续关注爱心社,可是我知道,我离开之后就会被很多琐碎的事情牵绊,像其他离开的朋友一样,密切关注这个家却只能远远地观望与无限地怀念。
当时在任的社长姚威突然决定考研,而离考试只有两个多月了;同时前任的社长,九九级的大哥韦庆功,也在工作途中出了车祸……我还是无法割舍下这份对爱心社的感情和与这帮朋友的友情,我决定留下来担任社长,并坚持到底。而我跟家里人说,我想考研了,已经在准备了,状态很好。
这个选择多少带点悲壮的味道,但让我的大学多了更多的经历,让我的人生多了更多的回忆。
忙碌完社里最后的活动,在五周年的社庆晚会上进行了交接仪式。拿过社旗,我觉得像是在自己的心上盖了个印——坚持到底。那晚,我跟好朋友老马说:“今天应该是我的又一次生日吧。”
而与此同时,社外属于一个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仍然在继续,众多的考试积压过来。我拼命地自习,直到有天早上因为没有吃早餐而晕倒在了教室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晕倒,第一次打吊针。安静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窗上,一滴一滴的液体输入我的身体,冰凉冰凉的。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选择该怎样去坚持?
那次生病还是让很多朋友知道了。同学的关心、朋友的问候,让我觉得格外的温暖。考试顺利而过。对于考试成绩,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不高,只希望自己能够系统地把每门课程学好。而我也很坚定地认为,如果我认真地、系统地学好了,成绩自然不会差的。也是这种态度,我的成绩并没有受到社团太大的影响。
寒假没有在家里呆几天,我去了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改革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一起探讨作为大学生如何去尽自己的一点力。北京的冬天很寒冷,培训的条件也很艰苦,但我总是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有力量。
后来,我们几个在湖北、湖南读书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光辉闪耀的队伍——“湖人队”,到湖北枝江进行了调研活动。那十天的活动给了我在爱心社里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拓宽了我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对社团的定位与发展理念上,我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我选择了退出。但是,我能感觉到,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很多的热血青年,跟我有着同样的梦想,并且在默默地行动着。
森林里有两条路,我不能同时都走,既然选择了一条,就用心地去欣赏沿途的风光和旅途的感受吧!找到了路,就不会怕路远。
真英雄何所遇,
他所遇到的是满身的伤痕,
孤单的长途
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我曾经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进了爱心社之后,开始逐渐地远离大家,很少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用同学的话说,我消失了。
对于这种远离,我一直不觉得是“没有集体意识”。当时我们这个专业是第一届,默默无名,很多其他院系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华师还有这个专业。而我们只有走出去,接触更多的外界,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班级、这个专业。但很多同学都不这么认为,每年的学期评议我都会听到大家善意的提醒——不要脱离了班级。而我清楚,鱼与熊掌,很难兼得。选择了熊掌,我就认真体会熊掌的味道。
而在爱心社里,做的越多,也越觉得力量的渺小。曾经资助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辍学南下打工去了;还有一个学生,妈妈得了癌症,无钱治疗而去世,读着他的来信我泪流满面……我们只能在生活费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指导,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永远是那么微不足道。
每天黄昏,校园上空都会飞过一群一群的鸟,而我只是一只独行的鸟,每天早出晚归,飞在热闹的校园里,游走在班级的边缘。
看岁月趟过,多少希望梦想坠落
看时空交错,我静静走入你的生活
花儿它若是流泪,天空也会心碎
阳光下你我笑的多美
看枫叶飘落,我的怀抱为你抵御寒风
看忧伤走过,我们携手点燃圣火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轻轻的风声,相伴的旅程
总怀念那温暖的气氛
短短的人生,久久的缘分
总难忘那深爱的人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怎能不珍贵,怎能不相随
阳光下你我笑得多美
——圣兵爱心社原创歌曲《缘来为爱》
2004年是我在爱心社做社长的一年。
我想我可以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了。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策划义卖活动,一起利用“五一”的假期奔走在贫困的山村,一起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一起举办武汉高校的爱心论坛,一起为那些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