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感谢折磨你的事儿-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过度重视自己并造成与他人冲突时,他人就成了自我的地狱。因为此时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总是负面的、消极的,让自己无法接受的。在我们眼中,他人就如同地狱一般,让自己感到悲凉、紧张、恐惧、痛苦。
只有通过正确选择,我们才能在正确的结果中存在,才能获取自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态度呢?先别忙着作决定,看完下面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一个白领问上帝:“地狱在哪里?天堂又在哪里?”
上帝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一个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堆,上面吊着一个大汤锅,锅里飘出一阵阵诱鼻的香味。汤锅的周围围满了面黄肌瘦的人,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几尺长的汤勺。
这些人围着汤锅贪婪地舀着,由于汤勺太长,盛满了汤又太重,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也很难喝到勺中的汤。焦急中不时有汤溅落到自己的胳膊和脸上,还时常把身边的人烫伤。于是,他们相互责骂,进而用汤勺大打出手。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然后,他们离开那个大厅,又进入另一个大厅。同前面一样,大厅中央也有一个汤锅,许多人围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汤勺,除了舀汤声外,只听到静静的满意的喝汤声。锅旁总保持两个人,一个人舀汤给另一个人喝。如果舀汤的人累了,另一个就会拿着汤勺来帮忙。上帝笑笑,说:“这就是天堂。”
这就是白领看到的天堂和地狱,一切都是一样的,一切又都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吃的食物和用的勺子,不一样的是,地狱的人只知道痛苦地抱怨那只该死的长勺子,而天堂的人却借对方之手共享美食。
对于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这是多么深刻的启示啊!其实,社会的真相也是如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同时也应该学会奉献。只懂坚持信仰不知合作与奉献的人,就会像地狱里的那些人一样,只能在自私的自我挣扎中承受痛苦的惩罚。
有我即地狱,无我便天堂。对那些由于过分重视自己而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此时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生既要有所坚持,也需要相互合作。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同时也必需尊重别人的利益。
如果太过于重视自己,就会使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时我们就很难顾及他人利益与内心感受。这无疑是画地为牢,自己囚禁了自己。所以,他人不是我们的地狱,地狱就在自己心中。在与人交往时,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少点自私,对别人多点关怀与谅解,我们也就进入天堂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有人说,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认为是别人让自己痛苦的人,是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佛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朱熹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摆脱痛苦就必须认清痛苦的本质,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
痛苦是内心对外在刺激产生的感觉。当身体受到损伤,或者心灵受到负面刺激时,人就会感到痛苦的滋味。
心理学认为,痛苦不过是人对所经历的事物与伤痛产生的感受。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内心感受,同样是离婚,有些人会感到痛苦至极,而有些人则会认为那是对自我的解脱。所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结果也不同。
痛苦是一种最折磨人的情绪。尽管它的产生来自外部刺激,但个人对刺激的认知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比如在大地震中成为残疾的人,身体某个部位的缺失会让他们产生痛苦的体验。但是这种痛苦更多的属于身体本能的神经反应,而且这种痛很快就会过去。
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由一个四肢健全者变成一个四肢不全的人时,我们会对自己这一现状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像往常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想到今后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时,他们会不自觉产生悲伤、失落、无奈,甚至绝望情绪。
所以,痛苦更多的是由认知引发的情绪反应。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对于自己想获得的东西,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此时人们会因自信受挫而对自己产生失望的痛苦感;失去自己喜欢的人,尽管一直在努力挽回,期望可以与她重归于好,但一切努力都不能使情况发生好转时,痛苦感就会油然而生,难以掌控。
占有欲越强,在不能占有时产生的痛苦感就会愈烈。所以,佛说:“放弃是乐,执著是苦。”但对现实中的人来说,很难让他们做到完全放弃。而且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凡事不成则放弃的习惯,他的人生也就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了。
有追求就有痛苦,有痛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放弃应该在努力、尽力之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弃得洒洒脱脱,否则就难免心有余悸了。
痛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痛苦的体验,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痛苦,我们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做下面的测试,当知道我们的痛苦来源后,才能使自己更开心地生活!
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去逛街,偶然间经过一家电器商店,商店的橱窗里全都是电视机,你觉得第一眼看到的画面会是什么?
A。欣赏夕阳下山时男人背影
B。沙漠风光
C。两只正在嬉戏的波斯猫
D。奔驰在荒野上的斑马
如果你选择A,说明你可能正经历人生的低潮,事事不如意,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只要敞开心胸,静下来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心中的痛苦感被释放出来。
如果你选择B,说明你的痛苦源于你疑心过重、没有安全感。如果你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妨找个专家做个检查吧!
如果你选择C,说明你对自己的恋人有过多的期待,为了摆脱这种苦恼,你应该学着接受他的缺点,而不是将他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如果你选择D,说明你正在为自己的幸运而感到快乐,同时也害怕运气会突然离你而去。所以,为了摆脱担心所带给你的焦虑感,你应该学着独立一些。
爱情是最甜蜜的,也最能让人陷入痛苦。对于失恋的人来说,爱有多浓恨就会有多深,恨是痛苦在内心的异化。同时,痛苦也是纯洁爱情的代价,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曾有过甜蜜。痛苦是对甜蜜的贪恋,是对失去后的珍惜。
不要把爱情的眼泪洒在无法挽回的一相情愿的思忆上,爱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完全占有,爱他和他无关。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占有欲的束缚,失恋后,我们只能和痛苦为伴;如果我们可以将其放开,他(她)就会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我们的思维世界中。此时,我们从淡忘中得到的一定是平静,从回忆中品尝到的一定是甜美。
爱是最容易束缚人心灵的,也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主观的东西。面对失恋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受悲伤,还可用快乐的心态去拥抱明天生命中的相爱与幸福。正确认识自己,修订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
如果你现在依然在痛苦中难以自拔,逆境生存智慧给你的帮助就是,重新修订欲望,该放弃的勇敢放弃,该坚持的继续坚持。
如果痛苦是因为自己在追求错误的东西,那就拿起勇气,果断地将其放弃;如果你坚信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那么痛苦中必然有快乐相随;如果你只感觉到了坚持的痛苦,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坚持还不够坚定和彻底。
痛苦都是学来的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你痛苦。当我们感觉痛苦时,其实那只是身体在脱离正常运行状态时向我们发出的报警信号:止、止、止。当一个人处于非常自然的状态时,他能够感到的痛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痛苦是学习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长大,但长大需要付出代价。长大的代价是我们发现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渴望自己快快长大,真正长大了,我们却又怀念小时候的天真美好、无忧无虑了。
长大后,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细想“我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它们都是从哪儿来的?”于是,我们渐渐适应了痛苦存在,并习惯了与它相处。
我们知道,成人比儿童的痛苦多,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明白利害,能够计较得失,能够体会荣辱,能够分别高低贵贱,他们似乎可以把一切都弄得泾渭分明。于是,当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痛苦就来了。
现实中,一个人的痛苦一旦有了借口,他就会毫不手软地让自己痛苦下去。然而,并没有人强迫我们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起来的。痛苦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过程,只有我们能让自己产生痛苦。痛苦的唯一元凶,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就是痛苦产生的元凶,也许你会情绪激动地反驳:“我自己闲得啊,自己给自己找痛苦?”是别人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了痛苦的情绪反应,就像别人说了一句伤害自己的话,此时我们就会觉得很愤怒,以致十分痛苦。
每当自己回想起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自己就会呼吸急促起来,心跳也会加快,真可谓:怒气难平,痛苦不堪。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普遍,只不过有些人记住得多,有些人记住得少罢了。
痛苦是在不断温习中学来的。在痛苦者的内心,他们会通过不断咀嚼别人伤害过自己的话、行为而自己谋害自己。因为我们每咀嚼一次,就会重新痛苦一番。我们让自己吃尽了苦头,让自己陷入了自我戕害的恶性循环中。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我们痛苦。
你感觉现实中的自己痛苦吗?你知道自己的痛苦指数吗?先做一个测试,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经常陷入痛苦中的人。
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用“是”、“否”回答下面的问题,然后将肯定回答的个数统计出来,根据数目查看诊断结果。
1.在和別人谈话时,常会感觉别人在讽刺自己吗?
2.你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吗?
3.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一定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吗?
4.近三个月内,你认为从来没有哪一件事让自己觉得很开心、快乐吗?
5.你常常因寻觅不到知音而烦恼吗?
6.你很看重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吗?
7.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多赚钱吗?
8.你认为精神外遇比肉体外遇更严重吗?
9.你有自己特别的嗜好和兴趣吗?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2个以下,说明你是一个心态很正常的人,痛苦指数是零。或许你心里也有需要自己解决的麻烦事,但这些事情并不会难倒你。很多时候,你过得都很愉快,令人羡慕。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3~4个,说明你的烦恼事和大家差不多。现实中,你的生活很过得很平淡,如果能花点时间找出自己的爱好,你的快乐指数就会迅速上扬。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5~6个,说明你是一个内心较为压抑的人。你常会觉得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这些都和自己的不够积极,无法突破的个性有关。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是关键。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7个以上,说明你是一个经常被痛苦笼罩的人。你觉得自己像被诅咒了似的,什么倒霉事都会找上自己。凡事都不顺的经历让你感到非常痛苦。对于这类人,需要做的是多与人接触,增加每天的运动量,多与乐观积极的人聊聊,这样痛苦就会少很多。
知道了自己的痛苦指数后,接下来让我们再认真探讨一下痛苦到底是如何学来的。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言传身教,痛苦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习得的。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言传身教莫过于经常和他们接触的成年人了,如父母、老师、叔叔、伯伯、阿姨、姑姑、爷爷、奶奶等。他们的痛苦、焦虑、怒火、身姿、表情会潜移默化到孩子的意识当中。除了他们以外,痛苦的学习还可能来自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
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家长、他人直接讲的话会渐渐被孩子理解、掌握,而且一旦学会就很难忘掉。尤其是文学作品、电影故事、教材书本、电视台词等,反复的学习、模仿会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般来说,孩子总是早早地接受了“好与坏”“对与错”的教育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的行为能够有规矩可循,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行为会使孩子的天性受到扭曲,使其生活失去本然秩序、本然状态。
人类的地域风俗之所以被一代代沿袭下来,就跟孩子受到的言传身教有关。每种文化内部都包含有各种使人产生痛苦心理的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因素会逐渐转移复制到我们思维意识中去。
所以说,我们的痛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而得。
孙悟空的逍遥与烦恼
玄奘西游是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而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凭空构想出来的。孙悟空显然是整本书的核心,为了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作者洋洋洒洒用了几十万言。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将告诉你孙悟空是逍遥,还是苦恼,是痛苦,还是快乐。
五百年沧海桑田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野火焚烧
哪怕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
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这是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下时响起的啜泣之声,冰雪覆盖、顽石青苔,花谢花飞、秋雨凄凉。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了500年。对孙悟空来说,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尽管出来后他的秉性未改,但整个生命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从前是无法无天、天地纵横,敢把金箍棒捅到天上去,敢在幽冥界暴打阎王,敢和玉皇大帝对着干,要做齐天大圣,敢偷吃蟠桃,搅闹蟠桃盛会,敢与10万天兵天将兵戈相见,敢逼着玉帝钻桌子底下,敢在如来佛祖面前肆无忌惮。
仗着菩提祖师传授给他的一身绝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不服的就过过招,比个高低,有看不顺眼的就疾恶如仇,仗义出手。真是逍遥自在,真是痛快至极。不过,这种逍遥自在的背后似乎已经隐藏着劫难的到来。
对于一个活蹦乱跳,坐不住的猴子来说,困在五行山下的滋味应该比死亡更为恐怖。500年的折磨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让人无法想像。在后悔、无奈、痛苦的折磨中,他拼命喊叫:“玉帝,如来,俺老孙被你们骗了!”很难想像孙悟空也会流泪,然而想着从前的“逍遥自在”,看看现在的自己,难免不悲从中来。
即使后来被唐僧从囚禁中救出来,他也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想干吗就干吗了。因为他头上多了一个束缚自己行为的紧箍。而唐僧的要求就像制度、规矩一样,一旦触犯了它们,紧箍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尽管他的秉性没变,但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了。想不受惩罚就要按照唐僧的标准做事,而且他在做事情时会暗示自己,千万不能违规,要不然头又该疼了。孙悟空显然变乖了,变得懂事、听话、守规矩了。
以前,尽管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我们并不会讨厌他,甚至还因此有点喜欢他。后来,他变乖了,变得中规中矩了,但我们不一定就愿意作者将其塑造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因为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小时候,我们像孙悟空一样,可以随着性子恣意胡为,只要自己愿意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去做,只要不喜欢就会毫无顾忌地发脾气,使性子。
然而,我们却在一点点长大。什么是长大?长大就是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长大后,我们做事情要瞻前想后,说话要符合社会要求,不能疯言疯语,胡说八道。做事要合情合理,不能想怎么就怎么。总之,我们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需使自己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
就像一杯水洒到土壤中,本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到头来却成了两个自己。一个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自己,原汁原味;一个是迎合世俗的自己,尽管虚假但却模仿表演得惟妙惟肖。
人什么时候最痛苦?显然是知道自己却又无法再成为真实的自己时。也许我们有能力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很好,但我们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醒悟,发现自己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真正的快乐和我们拥有多少物质无关,也和我们在社会中赚取的功名无关。快乐在我们心中,逍遥是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为着这个目的出发,但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开始。
每个人的成长都像孙悟空一样,一半是逍遥快乐,一般是烦恼痛苦。生活本身就是束缚,我们没办法只去逍遥而不去烦恼,每个人也都会经历像孙悟空一样的人生。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孙悟空如何在唐僧面前变乖,学老实,但他的秉性始终没变,率真、淘气、顽皮。
你的秉性是什么?在人生的各种变化中,你是否还属于自己,还认得清自己?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开始时每个人都满怀希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懈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终于发现,原来人生的希望不在远方,而在自己心中。
真正的幸福,别人无法拿走
你感觉幸福,幸福已在你身边了;你感觉不幸福,幸福已经离你而去了。幸福永远不会是客观实体,它只是你的感觉。作为一份独特的自我体验,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幸福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带有甜的味道,而属于自己的真幸福,别人是拿不走的。
我们一直渴望幸福,希望拥有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是梦想实现后的心情愉悦?是梦想成真时的欣喜若狂?是别人夸奖、赞美后的洋洋得意?还是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被尊重的自豪?难道我们所寻求的真正幸福就是它们吗?
幸福是有假象的,有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幸福未必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如涓涓细流,可以在我们生命中不息地流淌;真正的幸福就如慢慢绽开的花蕾,是一种完完全全地自然开放。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自自然然的状态。有求则苦,无求品自高。如果我们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并把它当作真正的幸福,痛苦就会在这种欲求中滋生出来,而且欲求愈烈,痛苦愈深。
假象中的幸福总是短暂的,幸福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骤然而至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中,我们可能会觉得生命价值的终止,可能会使人生陷入迷惑与茫然中,可能会觉得幸福过后是负担、压力。总之,假象中的幸福一旦降临,痛苦也就开始了。
赫尔曼的自杀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赫尔曼是一名英国残疾青年,残疾的身体让他痛苦不已,于是他就把人生的目标、意义设定为征服最高的山峰。这是一种生命的顽强,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因为不甘受命运的摆布,所以他选择与命运抗争。
19岁时,他就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让他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感到些许安慰。21岁时,他登山了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他登上了全世界所有著名高峰。
在马斯洛5大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人类的最高需求。所以,对于他的壮举,人们都充满赞叹、褒奖,甚至对不少在逆境中苦苦挣扎的人带来希望与安慰。出人意料的是,在他28岁那年秋天,他在寓所里自杀了。
他为什么选择自杀呢?这令很多人迷惑不解。从自杀现场,人们找到了他留下来的遗言:“当我攀登上那些高山之后,功成名就的我,就感到无事可做了,我没有了新的目标……”这就是他自杀的理由。没有了目标,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他如出一辙的内心感受。当人生失去目标后,生命也就在我们心中失去了乐趣。如果一个人把目标作为生命的全部,把幸福寄托在目标实现后,那么即使我们如愿以偿了,这种幸福也总是很短暂的。幸福过后,剩下的必然是痛苦、迷茫。
某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当资金积累到10亿时,金钱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花不完的钱一定会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他却重新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加严重的失落。
他把拥有足够多的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时的艰辛却是漫长、具体的。当拥有100万时,他有过一些短暂的快乐,但很快就被500万的目标驱使着,进行更艰苦的奋斗。直到获得了10亿,幸福的快乐感已经不能再让他从这些攀升的数字中体会到了。
所以,目标、意义后面没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我们依然想通过追求它们来获得幸福,到头来,我们踏上的注定是通往幸福的歧途。人生的目标及实现只是让自己走得更远,看到得更多,体验得更丰富,从中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有种目标实现后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