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励志]困难是我们的恩人-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世昕张坤
情商高于智商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
“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2000年,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其中提到,坚守诚信和正直的原则、生活在群体之中、做一个主动的人、挑战自我、直截了当地沟通等做人的道理,看似浅显,却被不少大学生列为座右铭。
“我最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李开复说,“第一封信谈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一封谈的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大家都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的智商很重要,但实际上,情商的重要性超过了智商。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领导者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很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勇气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情商,李开复更多地谈到要善于与人交流,富有自觉心和同理心。比如,自觉心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点、缺陷、经验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而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
情商不是靠背书学到的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的考试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
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作唯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李开复开出了培养情商的药方。
首先,评估自己情商的欠缺在哪儿。情商其实更多的是别人如何看你、社会或市场对你认不认同。在美国公司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每个员工都要得到上司、下属、全体工作者等各方的评估,最后得到的若干份评估应该是一个别人眼中真实的你。评估是匿名的,往往能获得真诚的意见。
虽然在学校里没有类似的调查,但学生们仍然可以多听听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如果人际关系太差,可以选定一个目标,每一个月交一个新朋友;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气太坏,可以请朋友在自己要发脾气时用约定的“密码”来提醒自己平静下来。
“在中国,情商的培养可能会遇到障碍。”李开复说,中美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应该承认并吸收美国好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是前提,大学教育是关键。
李开复说,在美国,他女儿拿回来的作业,几乎每次都是和两三个同学合作,做不好都挨批评,荣辱与共,孩子间有很强的合作意识。
在中国,要是大家共同完成一份作业,老师会鼓励吗?家长如果要求老师不把孩子的成绩排名贴在墙上,只要说明学生大概的学习状况就行,老师能接受吗?如果学生提出,我想成为最好的我自己,而不是批量生产的没有个性的自己,家长和老师愿意吗?
李开复说,他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里也谈到一些情商的要求,比如坦诚,与别人分享你的想法。可这些建议却受到挑战。有大学生写信给他说,“你让我们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可有的人在听了我的好主意后却堂而皇之地占为己有。”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老师说了,和别人分享就等于慷慨地让人占便宜。我们到底听谁的?”
比尔·盖茨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李开复说,并不是说你显现出一定能力就不可一世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才。
比如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很多年前,在Windows还不存在时,他去请一位软件高手加盟微软,那位高手一直不予理睬。最后禁不住比尔·盖茨的“死缠烂打”,同意见上一面,但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说:“我从没见过比微软更烂的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诚恳地说:“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才请您加盟。”那位高手愣住了。盖茨的谦虚把高手拉进了微软的阵营,这位高手成为了Windows的负责人,终于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普通的操作系统。
中国很多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们正在创业。李开复希望青年创业者应该读读《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该书提出,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都有一位“第五级领袖”。
情商比智商重要:微软全球副总裁的人才观(2)
第五级领袖的特征是谦虚、勇敢、执著。他们不自我膨胀、不吹虚自己、不霸占大权,而总是以公司为重,放权给能干的人。
“史蒂夫·戴尔默,微软的CEO,是近年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李开复说,“几年前的戴尔默就像是个果断的老板,凡事喜欢一手抓,而且,总是在最前台鼓舞士气。做了CEO后,他放权给公司七大部门的负责人,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更支持七个部门负责人的成长。他不再做一个最有煽动力的拉拉队员,而是一个幕后的教练。他把自己对竞争对手的研究转换成对人才的研究。”
心理学博士加盟微软
2003年10月,浙江大学的学生们迎来了他们的校友,微软亚洲研究院多通道用户界面组的负责人王坚博士。大家最好奇的是王坚的经历,这个曾经的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微软的主任研究员。据说,他关于“数学笔”的研究让比尔·盖茨孩子般地欣喜若狂。
李开复说,IT企业必须让产品最大限度地人性化。今天不仅像王坚这样的心理学家加盟微软,从心理学的角度辅助产品进步,甚至文学家、社会学家等人文领域的专家也在为微软服务。
如果讨论一个技术要不要产品化,微软内部有个专门的部门来模拟可能哪些人、在什么场合会用这个产品。小说家要根据社会学家做的市场调查,虚构几个场景让不同的主人公使用产品,甚至可能最后制成图片或是电视片。研发部门的人可以看到一个模拟的未来产品走向,他或许能看到,一个家庭主妇实际上不可能用这个新产品;或是一个公司的经理他很喜欢这个产品,但还有很多功能学起来很费劲,最后他放弃了。
“一个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李开复说。
需要培养“大师”
和李开复交谈,会让你忘了他是全球最著名软件公司的副总裁。他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和理解让人吃惊。
他不仅给中国学生写信,还给中国分管教育的领导写信,力陈自己的观点,“……中国若想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国外。而若想有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体系。”同时,他还列举了中国学校的弊端:教育方法僵化、知识老化、学风浮躁、学生只知道个人奋斗而缺少团队精神。
李开复说,中国学生的求知欲让他感动。但让他最痛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滞后,无法提供学生需要的知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知道得很多,其实他们吸取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学生完全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
在给领导的信里,李开复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师资与美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他认识很多中国的老师,他们大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他们的知识比较陈旧,所以,他们未必是足够好的老师。
在美国的一流学校,创新和终身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教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为学生所仰慕。
李开复说:“中国一些大学教授的薪资,远远落后于世界。我在中国去过的每一所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不愿意留校任教。这使中国师资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待遇不好造成学生不满,学生不满造成老师社会地位降低,低的社会地位导致待遇更上不来。”
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那位得到青睐被雇用的助理教授将有50%的概率在7年后被大学的“终身职”制度淘汰掉。惟有经过7年考验,证明自己出类拔萃,才能成为“副教授”。
在美国,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待遇,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这造成了美国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良好的待遇提升师资水平,师资上升使学生崇拜老师,学生的崇拜使老师社会地位提升,高的社会地位导致待遇继续提高。
李开复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其导师罗杰·瑞迪对他的帮助。罗杰·瑞迪是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委员会信息委员会的成员,也是“图灵奖”获得者。作为科学家,他并非全知全能,但他知道怎样去看待一个自己不懂的领域,知道怎样用一些最困难的问题去激励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
在计算机语音识别的研究过程中,李开复对导师主张的方法产生了怀疑,打算采用其他的方法试试。于是,一个世界级顶尖大师和他还没毕业的学生有了分歧。罗杰·瑞迪最后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正是导师的这个态度,影响了李开复终身。
李开复按自己的路子走了下去,罗杰·瑞迪一如既往地给他提供最好的机器和最新的资料。李开复的研究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80%,罗杰·瑞迪也兴奋地说,你该去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李开复的成果引起了轰动,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都是他在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怎样培养出更多“大师”而不是“匠”,应该是21世纪中国的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李开复感慨地说:我希望新一代中国大学生更加具有全球化的“大师”级眼光!
李开复,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
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加盟微软公司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rtware的总裁。加盟SGI公司前,他在苹果公司任职6年,“官”至苹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博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在校期间,李开复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1998年击败了人类的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阅后感悟
阅读重点推荐:
“2000年,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其中提到,坚守诚信和正直的原则、生活在群体之中、做一个主动的人、挑战自我、直截了当地沟通等做人的道理,看似浅显,却被不少大学生列为座右铭。”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的考试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
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阅读重点呢?不妨将它找出来。
编者心声:
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合格率只有17%,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众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情绪、情感较少关注而造成的不良结果。其实,中外的教育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并生活得幸福,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然而,为了考入好的大学,许多青少年常常把追求好分数、好名次当作唯一的追求,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忽略了健康情感的塑造,这样会使他们逐渐成为情商很低的人,这无疑是十分有害的。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一定还有更深更好的感受,请赶快记下你闪光的想法,时时提醒自己,将来你必成大器。
许子:通向哈佛之门(1)
2003年7月下旬一个炎热的上午,在铜陵市,笔者坐到了从大洋彼岸归来的哈佛博士——铜陵小伙蓝斐的对面,听他细细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从铜陵有色中学,铜陵一中,到上海复旦大学,再到哈佛。
我本一般
蓝斐的家在铜陵市一家大企业的家属区里,房子只有两间,里间是父母卧室,外面一长间被隔成客厅和蓝斐的书房兼卧室。蓝斐的卧室通阳台,两边都开有门窗。这样的住房结构,难怪当年蓝斐多少个深夜悄悄在厨房和卧室里做实验,父母都没有发现呢。
“说起过去,其实,我的学习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以为进入哈佛,一定是学习与众不同,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我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不擅长的方面。我的初中是在家门口的铜陵有色中学读的。回顾初中阶段,我最大的感触是:如果你喜欢干一件事,就全心全意地去做。我初中时就比较喜欢物理、化学,在当时很多男同学都这样,只是相比之下我比他们更进了一步:我特别喜欢做实验。
“除了上课时老师规定的实验外,我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一个人在厨房里、书房里做些小实验。我所用的实验必备的瓶子、试管等仪器多半是我收集来的,有的是老师做实验时淘汰的,有的是自己用零花钱从医药商店买来的,还有的是在家里因陋就简拿来一些生活用具凑合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房里做一个实验时一不小心,书房里着了火,火苗喷得老高,我害怕极了,一紧张,又把做实验的煤油碰了出来。我当时不知道怎么爆发出那么大的力气,竟然一口气化险为夷!但书房里还弥漫着一股烟气,而且着火之处都烧成了一片漆黑,我害怕极了,驱散了烟气,收拾残局睡觉了。”
“硫酸铜溶液的结晶体美丽极了,色彩非常鲜艳,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形状,用一根线穿起来挂在颈项上分外诱人。听老师这么描述,我也想实验一下。但是,我的实验不算成功——出现了不完全相同于书上描述的那种情况。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想办法做得更好?这让我练就了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实验中、工作中,我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信心和能力。”
兴趣成就未来
“我对物理、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初中化学学习的内容太少,我就悄悄找来高中化学书看,并做实验。这进一步培养并发展了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练就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兴趣一直坚持到高中结束。我记得兴趣最浓的时候,每天放学后我就想着今晚做些什么实验。晚上10点多钟父母睡觉了,我也做完作业,这时我就充分自由了,没有一点睡意,大脑非常兴奋,看书、做实验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第二天上课一点不打瞌睡。”
“我在那时候看书学习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觉得学习很有意思,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可以得到解释,也可以想一些问题,于是开始探究奥秘,老师也很支持。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数学老师借给我看了《思维空间》这样一本对我有着极大影响的好书。”
我一直没考过第一
1992年9月,蓝斐考上了安徽省示范高中铜陵一中。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说:“初中以来我从没获得过第一的好成绩,总是在第二、第三名。高中入学考试时,物理、化学考砸了,刚好及格,老师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再看看以后吧。果然后一次考试我得了80多分,这在班上已经是很高的成绩了。以后的路就顺畅了。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二,此后就一直保持下去,但从来没有考过第一。”
“上高中时我仍然喜欢物理、化学,这阶段我已涉猎了大学教材,因为要参加中学生物理竞赛、化学竞赛。”
“物理、化学竞赛我都参加了,都获得了一等奖,这在铜陵一中也不稀奇。而我也并不是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一等奖,而是在高三时第二次参赛获得的。高三时化学竞赛获奖以后,我很想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冬令营,但没有考好,没能如愿。我说这些是想表明,我在过去并不是什么都很顺利,并不是总是成功。”
“高中学习期间,我也像在初中时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特别记得,盛夏酷暑时,我躺在地板上看书,每天都是到凌晨一两点,那时没有空调,但我并不觉得热,因为干自己感兴趣的事,热不热不知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要是真正喜欢干什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我那时候,父母、亲戚、老师都跟我讲,劝我不要在物理、化学上花太多的时间,这样影响到高考总体成绩,但是我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我觉得我不会影响别的学科成绩,虽然个别学科不大好,但是我尽力了,成绩也就那样,我不后悔。”
学习的奥秘
蓝斐坚决否认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高超领悟能力。“千万不要这么说。我就是感兴趣,没什么特别的。我始终这样想,很多东西都要靠悟性、靠兴趣,我喜欢上了,于是把精力投放到那儿。我也有不感兴趣的,比如让我背诵古诗文,我就不喜欢,还有打标点符号什么的,许多年了,到现在我也没弄会。”“为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领悟得那么快?因为感兴趣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脑子里,就进入脑子里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网络会越来越大,各方面连在了一起,很容易立即记住。”
“我觉得,在学习上最重要的是,中学生最好能跳出书本,老师这样教了,你要用自己的方法把它记下来,通过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老师讲的消化掉。还有,在开始接触一门学科的时候,比如在初中和高一,要把基础打好。这种基础并不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一直是正确的。最基础的东西死记硬背不好,我的观点,开始时要多想而不是多背,把一切都搞清楚,这样,后来的学习就会轻松些。那时候,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去问老师。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直到现在都喜欢问老师。跟老师谈与蒙头自己瞎弄相比,完全不一样,跟老师交流,就不会出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许子:通向哈佛之门(2)
在复旦叩响哈佛门
1995年8月,蓝斐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因为在高中时,我就已学习过一些大学课程,所以,上大学后我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但这段轻松的时间很短,因为一年以后,我看到复旦出国的校友不少,就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出国。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英语学习上。”
“大四时,我有了一次直升读研的机会,于是我没有申请出国,而是从当时的生物系毕业直接去了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读硕士。在肿瘤所里,我的实验兴趣大增,精力充沛,仿佛又回到了初中时代,完全没有功利色彩—不为考试,只为兴趣。我潜心做了两年实验,专业水平提高很快。第三年,肿瘤所里来了几位留学归来的老师,我与他们的交流中,虽然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拓宽了思路,但却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懂的知识。于是,出国的欲望强烈起来,我开始申请留学。”
在读本科时,蓝斐就已顺利通过了托福、GRE,其中GRE证书仍然无效,于是蓝斐把托福重考了一次并顺利通过。“那时,我从网上找到了美国前10名的好学校,挑选了其中8所,把我的申请报告寄了过去。我收到三所大学的回函。先是2002年4月份收到哈佛医学院的面试通知,接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康奈尔大学。我当然乐意到哈佛深造。不过到哈佛还要经历一段激烈的竞争,需要面试。”面试老师亲自来了。申请哈佛的大约几百上千人吧。只有40人进入了面试圈。这是蓝斐后来才知道的。三位老师依次到了北京、上海、合肥、香港、新加坡,一个个面谈,最终选定了四人。
蓝斐的面试是在上海进行的。“面试就是聊天,很轻松的方式。比方说,他们问你,你喜欢科学吗?请谈谈你是怎么看待科学的。这样的题目并非是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