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系统超利润的负担,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购买力。报刊书籍的出版首先要负担定价1/3以
上的发行费,本来因为购买力弱而缩小了的市场进一步被压缩。学术性的书刊很难得到发
展。邮政系统为了鼓励文化发展而对印刷品收取较低邮资的规定,已被超额发行费完全抵消
还尚且不足,可见邮政垄断利润的间接危害已经波及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前途。
放着现成的邮政系统不用,自营报刊发行,这一做法是好是坏?单纯从资源利用来看显
然是不利的。然而自办发行终究对邮政是一种竞争压力,能促进邮政系统的改进。最近在邮
政系统发生的几件事说明了它的垄断地位正在进一步腐蚀自己。绿条于的问题远远没有完全
解决的情况下,又出了新问题。一是邮局强要汇款的收款人先存款三至六个月;二是故意拖
延几个月才通知取款人领取;三是收件人收电报、挂号信、甚至平信都还要向邮局交钱。所
以我倒希望自营的报刊发行系统能发展成为兼办普通邮件、汇款、挂号信,能与邮政竞争抗
衡的事业。垄断不但降低资源利用的效率,而且败坏社会风气。这并不是邮政系统的人员素
质差,而是行业垄断造成的。所以乡的办法不是提高人员素质,而是取消其垄断地位。
1993年12月9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告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里有一句类似的话:“己所欲,施于
人。”从表面上看,前一句话是后一句的否定形式,似乎二者并不矛盾。但细分起来却有重
要的差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道德信条的基础。它的意思连小学生也能解释:每个人
不要做他认为讨厌的事。它不像“学雷锋”,“精神文明建设”一类说法的含混不清,这一
信条特别高超的地方是,它告诉人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它是从消极的一面叙述
了人的道德守则。它强调了每个人无权干预别人的事务,尤其不能对人做他自己都不喜欢的
事。它隐含着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与当今的人权观念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
各种罪恶,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损人利己,不都是违反了这一简单的信条吗?如果人人做
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己所欲,施于人”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对别人做好事;是从积极的方面去推行道德
守则。好的道德守则,似乎不应该是消极的,更应该是积极的。一般而言,这样的想法并不
错,然而这里有一条根本的困难,即你未必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万一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
好,“己所欲,施于人”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而“己所不欲,勿施了人”则有所不同。即
使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好,你只是“勿施于人”,并不会对别人有所伤害。
“己所欲,施于人”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敬酒也许是我们最经常遇
到的一例,自己喜欢吃肥肉而硬叫人也吃,则是另一个例子。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但
以这种积极态度去制定政策则可能闹出大事来。美同出兵索马里,目的是去解救饥荒,制止
内战,应该说出自好心。但事与愿违,固然有不少索马里人欢迎美国人的进入,但反对者也
不乏其人。我们可以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情绪激昂高呼美军滚出去口号的当地百姓,再有是输
出革命,也是“己所欲,施于人”,革命对我们有益,谅必对你们也有益。“己所欲,慎施
于人”恐怕是一个比较适当的信条。
人权是与特权相对立的观念。一部分人有了特权,其他人便无了人权。拥有特权的人不
但“己所欲、施于人”,而且已所不欲也施于人。如果人人都有了人权,意味着没有任何人
有特权。所以人权能成为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不但管理一国的内部事务要以人权立足,国际
关系的准则也应如此。美国在索马里奉行的政策不符合人权,因为他遵从了特权。一个美国
兵被杀,美国控制的新闻机构大肆宣传,白宫和国会反映强烈,并且立刻在外交上有所反
映。而一名索马里百姓被杀,新闻里轻描淡写他说一句,甚至连一句电小说,好像只是踩死
了一只蚂蚁。人和人平等不平等,从这些比较里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从缘由上看,美国出兵
索马里并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是无可非议的,正因为把“己所欲,施于人”的信条推行得
过了头,才发生了违背初衷的不该发生的事来。可是美国制定政策的人,今天是否醒悟到这
一点。还很难说。
恐怖主义是美国反对的,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恐怖主义的手段之一,是将无
辜者押为人质。当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就杀害人质以示做。美国为了警告或报复伊拉克企图
暗杀布什前总统,派飞机前往袭击。如果击中了那些未遂的凶手,伸张了正义,这样的行动
可以为大家认可。可是事实上杀死的都是无辜百姓,这种行动和恐怖主义何异!从反对恐怖
主义出发,最后自己变成了恐怖主义者,也是因为把“己所欲,施于人”推行得过了头。
那么什么是对待索马里事件的止确政策呢?如果当地百姓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那里就不会发生内乱和饥荒。反过来说,如果当地人不懂得或不愿实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那么不论国际社会如何干涉,动乱就不可能完全平息。有了这个认识,就会懂
得,国际社会对索马里的帮助只能限于缓解人民的痛苦,而永远不可能是平息内战。近年来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十分频繁,究竟什么是这些行动的目的?它的界限何在?一方面应该从过
去的军事行动中汲取经验,更重要的,是从法学、伦理学、哲学的深度上理解儒家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
显出它的哲学智慧。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
就可以便大下太平。
卫993年10月28日
法律和市场各司其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违反市场规则的事情。有一些是故意侵犯他人的利
益,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也有一些是由于无知,造成市场活动的混乱。这些都需要有法律
来加以纠正。然而法律的作用是保护市场活动有规则地进行,却不允许它本身去破坏市场活
动,不必要地干预市场,市场活动的基础是平等谈判和自由选择,除非侵犯了他人的利益,
这两条基础是不容违反的;它们是法律的依据,而不是法律的对象。
市场已被证明能够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浪费现象,必定是市场
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消除市场运行的障碍,而不是采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更不
应该用法律手段。然而在我国,市场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理论还远未能为大家所接受。
相反,计划经济的方法倒是政府和企业都十分熟悉的。目前计划经济已不大有人提起了,倒
是法律成了时髦名同。过去相信计划经济的人,忽然发现用法律管经济比之计划更有效,于
是出现了用法律去干预市场而不是保护市场的一种倾向,企图制定“节能法”就是一个例子。
确实,我国能源使用存在着巨大浪费,但这种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大低,煤矿
和石油开采行业已经亏损多年,全凭国家补贴,人为地维持了一个低价格。现在不从纠正价
格过低而想用比计划经济更强硬的法律手段来纠正能源使用的浪费,结果将引起别的种种浪
费。例如为了满足节能法要求的节能指标,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浪费。法
律不能代替市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要节约的不仅仅是能源,一切有用而稀缺的资源都是我们
要节约的。如果节约要通过法律手段的话,我们不但要制定节能法,还得制定节粮法,节钢
法,节约人力法,节约资金法……而且这众多的法律中必然引起互相冲突。例如为了节能而
使用一台余热锅炉应该是符合节能法的,但这很可能会和节钢法相矛盾。所以达到节约避免
浪费的唯一办法是将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告诉公众,让公众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环
境选择最节约的设计和工艺。这相对稀缺性就是各种资源的相对价格。所以我们要节约的是
用钱表示的相对稀缺性,换句话说就是要节约钱,节约钱就是节约了稀缺性,就是节约了资
源。所以我们要求一个正确的价格而不是由政府补贴维持的价格,然后由消费者自己去作出
如何节约的决定。只要有了正确的价格,消费者自然会按照所给定的价格去寻求节约的办
法,用不着政府去操心,更不必请法院帮忙。
主张制定节能法的人另外一个理由是市场经济国家多数也有节能法。那里市场机制大体
上能正常运作,他们尚且需要节能法,我们更需要了。这一说法的问题在于并未完整地了解
那些国家制定节能法的背景及后果,以美国为例,1974年到1986年那里石油价格人为地订
得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因而造成了巨大的石油浪费。因为石油生产者比石油消费者人数少。
议会里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不能通过取消石油价格管制的法案,却通过了节能法,以后许
多经济学家纷纷著文,指出美国的节能法并未纠正能源浪费的问题,相反却造成了许多其他
浪费。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政策也常常犯错误。不但过去如此,将来
仍会如此,因为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终究是少数。他们即使有机会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后的
决定权却不在他们手中。最近纠正此类错误的一个例子是英国决定取消不许商店星期天开门
营业的规定。这项法律典型地代表法律干预市场而不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例子。正因为过
去法律曾不恰当地干预了市场,所以近年来市场经济国家不断在进行取消管制
(Deregulation)的法律修改。究竟法律应该管理市场到什么程度,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
题。当前我国正在越来越多地依靠法律建设一个健全市场,这个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
1994年2月17日
交换不是等价的
传统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思考的线
索。但后来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却并未按这些线索的思路去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经济
学中有些基本观念包含着严重的逻辑缺陷,这些缺陷有不少是后来的学者杜撰出来,以讹传
讹而形成的。所谓“等价交换”就是一个例子。
等价交换的意思是强调在市场交换中,不论是以货换货还是钱和货的交换,必定是双方
都认可的。在钱货交换的情况下得到的货必定和用以支付的钱等值;对交换的另一方面而言
得到的钱必定和交出的货等值。不等值的交换将使一方吃亏,交换将不能达成协议,因此不
可能发生。
这一假说的问题在于,如果交换只是等价,人们不能从交换中得利,为什么人们要从事
交换?如果一头羊换一柄斧是因为二者生产所花费的时间相等,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去生产而
要交换?要知道商业交换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它本身并不能提供乐趣。相反达成一项。交
换协议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克服许多困难,有时还要承担风险,它不是什么好玩的事。然而
市场上熙熙攘攘,人们奔走忙碌,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得利。可见“等价交换”一说完全不
能解释千千万万的人参与交换的积极性从何而来的问题。
要解释交换双方都能得利,这只有在交换创造出新的利益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如果按照
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交换是不能产生价值的。一柄斧和一头羊相交换,交
换之前和交换之后从物质上看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一柄斧和一头羊,只不过是交换了所有
权,这新创造的价值从何而来?使人困惑而不能摆脱“等价交换”理论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当斧和羊交换时持斧的一方长于生产
斧而拙于生产羊(相对于对方而言),而另一方则正相反。所以交换使各方部能利用对方的
长处,避免了自己的短处,因此双方同时都能得利。我们能用三角钱买一盒火柴,因为对方
长于生产火柴,如果叫我们自己生产,花上十倍的钱也未必造得出一盒火柴。当我们赚钱的
时候,必定是以自己的长处上为社会服务并取得报酬。如果我是火柴厂的一名职工,我赚钱
就是用我生产火柴的专长去换来的。因此当交换成为一种制度,也就是市场经济被建立起来
之后,一切生产的优势都被充分地利用。个人的专长、家庭的储蓄,天时地利形成的特点
(例如热带作物必须在热带生长,一个良好的桥址能使当地地价提高),都可以成为优势。
特别是资金当用于投资时就可能创造出优势,建火柴厂的投资就是创造出了制造火柴的优
势。但是要注意,如果社会上火柴厂一已经大多,新建的火柴厂就未必有优势。这要看新厂
的生产成本是否比别的厂更低。
优势的概念完全是从比较中得出的,一个人、一爿厂在某方面是否有优势,要从客观评
价中去比较。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价格。当你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市场价格低,说明你具
有这方面的优势。个人的优势是可以培养的,职业学校就是专门培养某种优势的场所。在市
场经济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中谋生,必须寻找适合于自己专长的职业,培养自己的优势,否则
的话,只能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甚至不顾危险,去做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
上面从交换的不等价谈到了培养优势和社会分工。我们再回过头来问,交换的商品虽然
不等价,似乎应该有一些别的相等的东西在交换中起作用。否则就会发生一平二调这种极不
公平的交换,是的,交换中有相等的东西,那就是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选择是自由
的。所以“等价交换”一说,应该改为“地位平等的交换”,或者就叫作“公平竞争”。
1994年2月10日
道德建设中言数不如身数
大家都认为道德的特征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它是反功利的。然而大多数
人也许并未意识到,归根结底道德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换句话说,只有别人得到了利益,
自己才值得去牺牲利益,而且别人所得的利益比之自己失去的利益更大,这才是道德的正常
依据。因此履行道德义务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目的去当苦行僧,如果一项道德准则将使一切
的人受损,这将不成其为道德,恰恰是反道德的。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道德在表面上的反功利
看到道德实质上的功利主义,我们将永远无法掌握道德的精髓,而且必定在评论道德问题时
陷入混乱。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内,会感到安全、祥和、融洽、幸福,这种气氛只
有由周围人群的道德觉悟来提供。相反,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内,周围是一
批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当自己陷入困境时,也不会伸手帮忙,甚至反而乘人之危、趁火打
劫的人,我们将感到紧张、不安,要处处提防坏人,要为自己的亲人担忧。这将造成一个令
人焦虑的环境。试比较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到道德的功利特征。它对功利的要
求与直接的功利主义仅有一点不同,即道德提供的利益是通过集体行为而实现的,但受益的
仍是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而决不是抽象的“集体”。集体不可能感到融洽和幸福,只有
个人才会有这种感觉。正像集体不会感到饥饿,或身上发痒,只有个人才会有这种感觉。
道德环境是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提供的,当每一个人提供这种道德环境时,往往要作出
某种牺牲,当一位少女路遇歹徒时,路人拔拳相助,这使他可能经受某种牺牲。但他维护了
一个道德环境。如果人人都有拔拳相助的道德,这个社会内将无盗贼的容身之地,因而是一
个安全、融洽的社会。相反,当周围都是怕事之徒,眼看少女落人魔手,也宁可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则必然盗贼蜂起,无法无天,最后这批怕事之徒难免终有一天同样落入魔掌。所
以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它是由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又被每一个人享用。商品和劳
务也为个人服务,但那是通过双方自愿的交换来实现的。而道德则是单方面提供,并非建立
在即时的交换之上的。拔拳相助的义士并不要求任何回报。但当每个人都当义士时,每个人
又都有机会享受社会的道德服务。
下面的例子可以更形象地说明道德是公共服务的意义。领一群小学生到公园去玩,教师
告诉孩子们,在公园里不许乱扔果皮纸屑。当孩子们来到一所清洁很差、满地肮脏的公园
时,孩子们会忘记教师的叮嘱,而和以前扔了脏东西的人一样,随便扔脏物。这说明,当人
们没有享受到别人提供的道德服务时,他也不愿意提供这种服务。相反,如果孩子们来到一
座卫生良好的公园,甚至不用教师的提醒,孩子们也会自动地保持公园的清洁。这说明,当
人们享受到别人提供的道德服务时,他也会愿意向别人提供这种服务。
这一例子有力他说明了何以道德建设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以自己的行动去为别人提供
道德服务。别人享受到道德服务时,也会参与这种服务。光说不练,叫别人应该如何如何,
自己却不照着去做,叫人怀疑你想“剥削”别人的道德服务;自己不服务,却想坐享别人的
服务,结果很可能被人嗤之以鼻。光有言教而无身教,比之没有言教更坏。因为别人有一种
被欺骗的感觉。当欺骗盛行时,社会将面临道德崩溃的危险。
重大的丑闻对社会道德有极恶劣的影响。当林彪事件败露之后,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一
落千丈。因为大大手里摇着红宝书,声称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全国人民的副统帅竟然是一个阴
谋家。人们普遍感到受欺骗,因而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他可以骗人;我为什么不可
以?”社会弥漫着欺骗时;人们做坏事的胆子变大了,因为“这么大的骗局都可以瞒天过海,
小恶谅必无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中说谎而下台,此事虽然没有林彪事件那样
严重,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不逼尼克松下台,道德危机将不可避免。加拿大短跑选
手约翰逊在奥运会采用服兴奋剂的手段得了金牌,同样是一大丑闻,因为他愚弄了全世界的
观众听众,使人们怀疑奥运会颁发的奖牌究竟有多少价值。这些事实从反面论证了身教的重
要性。
一个人向社会提供道德服务,未必能唤起全社会的回响,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并不能
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享受。这正是道德建设中根本性的难题,要进行道德建设,更多宣扬
好人好事,这样可以鼓励人们奋发向上,逐渐形成一个互相提供道德服务的环境。这说明道
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但如果对光是享受别人的道德服务,自己却规避道德义务的人不
加以批评,道德环境很容易被破坏,因为乘机捡便宜的人会越来越多,形成了风气就难于扭
转了。道德建设固然要宣传雷锋、焦裕禄这样的英雄人物,但这仍是言教,顶多只是间接的
身教。
直接的身教要靠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的带头。家庭中靠家长,学校里靠师长,社会上是
靠各级政府领导。因此每一个家长、师长,领导要有道德责任感,要处处做表率。一位士兵
跳入冰水中救人和一位政府领导跳人冰水中救人的社会后果不可同日而语。没有道德责任感
的人没有资格当教师或政府领导。彼得大帝一世在俄罗斯寒冷的深秋跳入冰冷的水中去救援
受困的士兵,因而罹病,几个月后去世。他一生功过不论有多少争论,他的人格力量无疑是
伟大的。
重大的社会丑闻将对社会道德水平构成威胁。同样的道理,当社会处于某种特殊环境之
中时,如果一部分人破坏了道德约束,可能导致道德崩溃,例如在最近发生的洛杉矾地震时
曾出现大范围的抢劫。在战争临近,政府不能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时,也会出现类似现象。
相反的例子也出现过,即人们普遍期望更高的道德环境将出现时,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可以在
一夜之间明显地提高。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仓促逃离,由于普遍的贪污腐化,欺
骗百姓,上海已处于道德崩溃的危机之中,但解放军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共产党
的新作风、新思想立刻给广大群众带来道德环境的新期望,一夜之间道德崩溃变成了道德升
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也敢于站出来和破坏公共秩序的壮汉作斗争,社会上坏人坏事无容
身之地。1977年4月5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时,人们被一个共同的崇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