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何实现美国梦:美国那些事儿-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圣诞节对美国人来说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家人团聚,一是圣诞购物。家人团聚,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孩子会回到父母家,如果孩子结婚,父母会提前到孩子家,未婚的兄弟姐妹也会到时聚集在父母呆的地方。邀请我们去的这家美国人,就是这种情况,母亲从外地提前赶到她的家,准备过圣诞节,她的妹妹在圣诞前一天也赶到她家一起过圣诞。她有2个孩子,加上我和尕乐,圣诞前夜她们家有8个人。至于圣诞购物,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情形。
我们是下午6点到的她家,进屋后,我发现还有4个人在客厅里聊天。他们一般都会站在那里,手里拿一杯葡萄酒,我过去和他们一一打过招呼后,他们就和主人告别,准备离开。当时我在想他们不是她邀请的客人吗?这拨人刚走,又有一拨人敲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半钟。原来,和中国的春节一样,圣诞节前夜,在晚饭前后,你的好朋友和邻居都会到你家为你送来祝福,惟独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会在进门前或出门前唱一首“祝圣诞快乐”的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歌曲清脆的节奏和宏亮的声音使人们倍感振奋。
圣诞之夜的大餐就是在这种不断被打断并不断有新的客人参加进来的气氛中进行。有一阵子,客厅里起码站着十五六个人,人们的衣着显然不同平常,特别是女士们的穿戴打扮十分鲜艳,美国人是最会赞美别人的,他们不会夸张,却十分机敏,让你感到与众不同。他们的微笑和举止十分坦诚,说话时目光不会左顾右盼,而是十分认真倾听的样子,迎面或擦肩而过时,他们总是会微笑相送。当然,告别时,美国人会拥抱、亲吻,十分自然,没有一点忸忸怩怩或矫揉造作。
第35节: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3)
第35节: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3)
圣诞晚餐后,我们和主人一家玩一种我称之为“美国麻将”的棋,就是摸牌和出牌与中国麻将类似,只是形式是数字,不是条、筒、饼、万,计算结局的方法也不一样,就是把你手里剩下的牌的数字记下来,和前面几盘里记下来的数字相加,得分少的为领先。大家玩得兴致极高,当别人出一张好牌时,其他人都会大声欢呼。尕乐在最后一局时领先,比第二名只少1分,这时,只要第二名先出完,尕乐手里剩下的牌哪怕只有1分,都会降为第二名,聪明的尕乐留在手里的最后一张牌的数字居然是零,所以,尽管她没有第一个出完牌,但由于数字是零,所以,依然保持住了第一名的位置。
我们一直玩到将近11点,才和他们告别,我担心我们不走也许会打扰人家的安排。美国人在圣诞之夜一般要熬到12点钟声响过,很多人家此时会开车出门,提前开始圣诞疯狂采购。因为,一些著名的大型超市会24小时营业,大降价规定从晚上12点以后开始,而特买或者派送的商品,很多情况下是“数量有限,先来先得”,这也就难怪美国人半夜12点去超市抢购了。一些知名商品专卖店虽然不是24小时营业,但在圣诞那一天会提前开门迎接顾客,特买和派送的商品也是“数量有限,先来先得”,不少人为了能够以超低价格拿到心爱的商品,圣诞之夜通宵排队。2008年美国圣诞节当天最引人注意的新闻,就是加州一个超市在凌晨提前开门时,开门的超市雇员被蜂拥而入的人群挤倒踩死。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年一度的圣诞疯狂采购明显低于往年,即使这样,挤死人的消息还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
我们在圣诞之夜的下午去一个购物中心,也想体会一把疯狂购物的热情,但是,显然来逛商店购物的人没有那么多,人们出手也十分仔细。商店里特别优惠的商品一般都不是日常用品,而是耐用消费品,日常用品打折还是有限的。我们没有买什么东西,只是随便吃了一点快餐,然后去看了一场电影。美国的电影分级,影剧院也分级。好的电影院票价是5~10美元,一般的电影院或者地点偏远的,票价是1。5~3。5美元。成人电影是儿童不许入内的,如果发现将被罚款。在电影院入口处,一般都有卖爆米花和饮料的地方,它们的价格是电影票的几倍,而美国人看电影一般都要来点爆米花什么的。
美国圣诞疯狂购物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的购买力的确强,这恐怕缘于美国的钱值钱吧。美国人用世界货币发行权使美元拥有强大的购买力,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后,其价格真的是太便宜了,除了生产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价值低的原因外,美国政府使用货币手段使美国的劳动力价值“物超所值”,它的好处是美国人挣得钱多而且值钱,坏处是美国人“少劳多得”,这样一来,时间长了,美国人由“少劳多得”变成越来越想“不劳而得”,结果就是“次贷危机”,说穿了,就是美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量远远低于货币发行量。
第36节: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4)
第36节: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4)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人生活方式属于“周期蜗居”。就是他们一般要把自己的家修造得非常好,除了必须出门外,大部分时间“蜗居”在家,出门的事情都是“以车代步”。在整个圣诞期间,大街上很少有人,但到了晚上,家家都亮着灯,也就是说每幢房子里都有人,他们几乎真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种生活方式要求“蜗居”在家的人购买大量食物和消费品储存起来,所以,看到美国人从超市出来,推着一辆堆满货物的大号购物车,你不要奇怪,这太正常了!美国家庭的冰箱都是特大号的,而且功能齐全,甚至包括冰激凌专用口。
因此,圣诞疯狂购物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圣诞节过后不久就是新年,能放假的单位都放假了,不能放假的单位也开始轮休或者实际上缩短工作时间。年终奖金也基本上发过了,人们准备过北美冬季最寒冷也是假期最多的季节了,去商店把准备“蜗居”的东西买回来,安心在家看电视、睡懒觉、吃大餐。
我们基本上也处在“蜗居”状态,好在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圣诞节的白天,一个中国朋友就请我们去她们家,随后的几天,一直到新年之夜,几乎天天都有中国朋友招呼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最热闹的一次还是俄勒冈大学华人教授组织的一次聚会,大约有20个家庭参加,每个家庭都带来自己在家做好的拿手好菜,地点是俄勒冈大学法学院的礼堂。
当然,这次聚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足足有40个以上的孩子,也就是说一般家庭都要两个以上的孩子。我和一位有4个孩子的父母亲聊天,看着他们欢乐、年轻、幸福的脸庞,我一方面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而自豪,一方面也为这些亚洲脸庞的美国孩子担忧。假如有一天中美发生冲突,我们可能要尴尬面对曾经的老乡。
我们不仅为美国输出了大量高智慧人才,同时,这些人也为美国生产了大量高素质儿童,而非法移民还为美国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购买力。因此,美国科技发达和竞争力强,与上述两类人进入美国生活和工作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最近,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脑力劳动阶层的收入与体力劳动阶层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其次是中国国内人民生活质量在快速提高,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未来展现出越来越吸引人的一面,而在美国生活,实质上的不自由和事实上的被歧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
圣诞期间,我的朋友带着我们加入了美国疯狂购物和新年狂欢,其实和我们国内平常组织的活动没有太大区别,电视和媒体报道的那种场面我们没有看到,给我的感觉是“词语想象”,就是把一些西方的东西翻译成中文以后,我们会得到一种远远偏离事实的印象。倒是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我们的购买力超出美国人的想象,他们花钱时的小心翼翼,特别是为别人花钱时的万般无奈,真让我们好面子的中国人怀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当然,这可能与文化有关系,但你要永远记住:马克思这个西方学者对资本家的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我看过一则留美学生写的博客,她说:她到美国后,曾经有三次受到高大威猛、脉脉含情的美国男人邀请共进晚餐,每每相谈甚欢,但结账,三个男人都是把自己那一半钱快速地拿出来,还温柔地加上一句“小费我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次,她和一位姐妹到一家餐馆就餐,服务生是一个中国小伙子,看她俩是中国人,十分高兴,说话投机,一会小伙子下班走了。她们吃完饭结帐时,服务生告诉她,刚才下班的中国人已经替她们付账了。这位博主说:看看!这就是中国爷们儿。
第37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1)
第37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1)
12。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
考不考试和如何考试只是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分流、分层、分级,这就好比开始一个马拉松长跑。
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升学考试体制,因为涉及每一个家庭而几乎被所有的人诟病。我作为一个经历“文革”时期小学和初中教育,又经历了改革开放后1978年高考和本科学习,一直到后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直至博士后和出国留学访问,可以说我身上集中体现了近40年中国教育走过的路。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生活,特别是我女儿就读美国尤金市最好的小学“爱迪生学校”,使我对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性”特征,但对正确理解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肯定是有意义的。
中美教育的历史特点不同
什么叫文明的积淀?来美国后,你才会感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博大精深,当然,也有一些人羡慕西方“高等”文明而讨厌中国乡土文化,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是没有到过美国或者来美国旅游过的人。在美国真正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深切地观察和体会到中国悠久文明传承的历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被打上这个烙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自觉地,它不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的母语是汉语就会带有这种中国式教育的烙印。
在中国历史上,人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是分开的。你会发现“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照样可以成功”,这种例子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恐怕不是少数,因为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从父母和前辈们那里学习过了,熟读圣贤著作当然最好,但舞文弄墨却是文人专业的事务,所以,中国教育历史的特点之一是“长训幼”,父母以传统“为人处世”的民间哲学培养下一代人的“德性”与“能力”,人们普遍认同“成其德才能成其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和内容,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发达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发达的伦理哲学正好相互对应,从“三纲五常”到“以身作则”,都已经形成观念化的社会意识被人们接受,今天,表面上看这种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抽象的精神内涵依然存在并指导着中国人的家庭教育。
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事情,美国的历史和西方文明的教化方式都没有此类传统,他们当然也有家庭教育,但父母不是训导孩子如何做人和做事,而是让他们在一个自主自立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只是孩子的义务抚养人,他们更多的是建议孩子们该如何去做,但不会强迫他们去做,甚至代替他们去做。比如中国人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到,不会马上过去扶起,而是让孩子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中国的父母会赶紧过去扶他起来,甚至会责备一个根本不相关的事物,以此证明美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写照,就像在美国生完孩子,护士给你送来的第一餐就有冰激凌一样,在中国的生育文化里是绝对不会让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吃冰激凌的。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决定因素还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38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2)
第38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2)
西方学院式的知识教育的历史显然比中国久远,即使是教会组织的学校客观上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教育历史的作用就是使西方人认为,学习知识是让你生活更接近文明,更加理解和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美国的教育完全继承了西方的传统,并且认为美国的义务教育就是把你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从思想到精神都与美国奉行和倡导的自由民主意识相符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从小抓起,日积月累,深入人心,反观我们教条式的形式化的思想教育,真应该向美国义务教育学习。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历史中最早的传统和最正当的教育内容。
以家庭教育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尽管缺少现代知识,但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个体方面是成功的,它节省了大量社会资源,却培养了最大量的适应传统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人群,而且也是中国文明得以传承的最伟大和最可靠的保证。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和鼓励这一伟大的优良传统,而不是责备其不具有“专业性”或者“知识性”。当然,这种情况也决定了中国社会容易出现“父传子业”和“门当户对”,因为这是他们天然的优势,当然要保持和继承下去,同时,它也要求那些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必须“改换门庭”,“独辟蹊径”,促使中国传统社会不断更新发展。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知识体系以学院式教育的方式传播给下一代,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迅速转型,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中国教育的历史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的特点是把培育合格的社会个体与培养合格的知识个体分为两个层次,而合格的社会个体是基础,知识个体是发展,通过不断扩大知识个体群来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中国教育历史的结果,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中美教育目的的差异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相信人的理性和科学精神成为西方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继承了西方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崇尚科学、理性和尊重个性、人性的特点。然而,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如何既尊重人性、个性又崇尚理性和科学性?或说,如何在尊重人性和个性的前提下培养出最完美的理性和掌握最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呢?
毫无疑问,教育必须以理性和科学知识的权威性为内容,但教育解决不了人性和个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并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社会精英”,这就要承认一部分人理性不足,这就要求人性和个性服从理性和科学性。美国政府绝对鼓励所有的家庭支持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但美国的教育制度会在你高中毕业前,给你一个明确的“鉴定”,无论你自己和你的家长如何认识,但社会承认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科学的。我们从西方教育心理学史上发现,美国至少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对高中毕业前的年轻人做三次心理测定,以确定他们的智商并适合于干什么工作。当然,这期间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是非常严重,这就更加导致美国教育趋向于培养“社会精英”,由“精英阶层”构筑美国的政治领导集团和主流社会群体。这个传统在今天的美国依然盛行,普通百姓对“社会精英”的认可和支持突出表现在美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比如奥巴马上台就是精英政治人物征服美国普通百姓的典范,而他组织的领导班子,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政府历史上最豪华的“精英队伍”,支持奥巴马的人会告诉你:跟着他走,没错!你会感到,最崇尚民主自由和人性个性的美国人是完全以个人理性和尊重科学为前提的,超越理性和科学性的任何民主自由或人性个性在美国没有存在的土壤。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杜威把这种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形成了所谓的实用主义。所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是以科学的规范和严格尊重他人利益为基础,这与中国人理解的“天马行空式”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一回事。来美国的留学生一开始都会感到美国不如中国自由,只有了解了美国细致的法律规定和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后,你可能才会感觉到什么什么才是美式民主自由。
第39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3)
第39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3)
美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热爱这种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国家的公民,领导这个国家的中坚绝对是美国教育出来的“精英分子”,他们身体强壮、思维敏捷、口若悬河、通今博古,每一个美国人都会因为选择他们来领导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剩下的事就是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前提是不要违法。
美国教育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是美国社会在劳动收入方面基本实现了公平,也就是说,除了资本家和靠金融资本生活的人以外,靠劳动取得的收入差别不是非常大。比如,专业修理房屋的工人一年的收入和大学教授差不多,有些技术工种的收入可能更高。所以,美国人不会歧视体力劳动,更不会攀比或炫耀。如果一个各方面都相当不错的年轻人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学修车,比如学木工,那么他的家长和朋友都会觉得很正常,也会很支持,这在中国会被大多数人不理解和瞧不起。美国实现了劳动价值量的基本公平,保证了每一个愿意劳动的人可以获得相对富足的生活,这就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智力和财力投入自己真正喜爱的劳动或专业方面,由此得到创造性的快乐,同时也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鼓励和培养年轻人的创造性。在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美国的劳动制度应该说是非常公平和合理的,至于它的公平和合理是建立在剥削落后国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问题就是另外的研究课题了。
中国教育的目的显然与美国有很大不同
首先,我们的教育是你进入社会的“前奏曲”。你达到哪个层次的教育水平就拥有了进入那个层次的社会领域的资格,而不同社会层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育承担了选择人们进入社会分工领域的责任,这本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所有的劳动分工领域所拥有的劳动价值量基本实现公平,教育的目的就会围绕着人的个性和自我选择来实现,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却承担着它向社会各分工领域输送人才的责任,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进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车间”,就交给了一个谁都跨不过去并总是难以完全公平的各级考试,被人们痛恨的“一考定终身”就根源于此。所以,考不考试和如何考试只是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分流、分层、分级,这就好比开始一个马拉松长跑,一开始大家基本上从一个起点出发,经过一段竞争后,人们就拉开距离了,在不同的路段上,有不同的社会就业岗位接纳着停下来或暂时休息的人们,继续跑下去的人肯定要付出更多的智力、财力和耐力,因为,前面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在等着他们。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相联接的社会,人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人类自由平等日益成为可能的时代,这应该说是需要改变的,而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还在于实现社会劳动分配公平。
第40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4)
第40节: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4)
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是着重于服务社会而不是服务个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从进入一级一级的教育机构到大学毕业,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种教育目的的优点是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纪律约束的严肃性,比如我们的小学、中学教育的知识系统性远远超过美国,学生的自律性也非常强,缺点是忽视了每个个体的特点和压抑学生的创造性。美国的教育是以培养个人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道德和纪律是家庭培养的责任,孩子在学校不守纪律,老师会打电话让家长把孩子领走,教育好了再回来,中国的父母会认为我把孩子交给了你,你为什么没有教会他守纪律?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同样根源于对人性和理性的理解,西方的哲学理论认为人性天生是有差距的,教育在塑造人性面前无能为力,甚至智力的差距依靠个人努力都会有所改变,但人性却不能如此。所以,如果你被认为天生就不是“那块料”,那么最好不要和命运抗争。中国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它把人性和创造性放在第二位,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