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为什么不参军呢?
他说,我身体不行,喜文厌武,干不了打打杀杀的事情。
老师说。我注意你很久了,其实,军队不都是要冲杀在疆场的士兵,更需要像你这样有文化有志向的青年。
一切都在控制中。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他受到了处长的口头嘉奖并得到了一百银元的奖励。但钱没有发给他,而是和他的军饷一起存在了情报处他的户头里。需要时可以申请支用。
回国后,他还得到了一个代号“鲟鱼”,据说只有高级情报员才有独有的代号。他的关系从六科转到了四科,意味着他结束了海外的工作,将来主要是在国内工作了。
王之峰科长在与他密谈时还告诉他,他可以结婚了,但确定对象后应当得到组织的批准。最好是在蒙山军军内物色自己的伴侣,组织上可以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第五镇医院就有不少的女兵。可以由情报处给他物色。
一切都想得非常周到。
但韩策内心却有些别样的感觉。那就是情报处对同盟会的敌视让他感到不解!在情报处受训的那些日子里,他已经感受到了蒙山军的勃勃野心,但这是他乐于看到的。自从读了那些反清的小册子,他就企盼着改朝换代。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古训他始终记得,但如果蒙山军扯起反旗就完全不同了。那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一支神秘的军队。在培训班的时候。他除了学习军律军规、谍报技能外,还学习了蒙山军的军史。教官毫不回避部队反清的历史,毫不隐瞒部队的使命就是在最高司令官的领导下救国救民,一雪甲午以来的国耻。
他受训期满曾聆听过龙谦的训话,其实就是座谈会的形式。龙谦跟他们那一期十七个学员一起谈心,了解他们为何参军,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对时局的看法,特别是对朝廷的看法。龙谦直言不讳地讲,只要满清当政,中国就不会富强,因为满清统治者的利益跟百姓完全不一致,他们既不懂历史的潮流,更不懂百姓的渴望。他们关心的只是将满清的统治维持下去,直到永远。但历史已经证明了,满清这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不会让国家富强,就像火器,明朝已经对火器有着精深的研究和使用,绝对是领先世界的,但到了清代后反而落后了,因为朝廷更迷信弓马才是最致命的武器。康熙皇帝自己精通数学,但他却不准在国内做科学的普及。他们缺少世界范围的目光,看不到潮流的变化,不愿意学习先进的东西。所以只能一次次地挨打。就像甲午战争,抛却军队的**无能,如果朝廷深知日本的短处,不去和谈而是坚决打下去,日本的财政将无法支撑战争的继续。庚子国难也一样,如果朝廷能够明白外交通则,就不会动用军队去攻打外国的使领馆,从而引发几乎全部列强对中国的干涉。当然,如果朝廷能够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义和拳也不会蔓延起来。现在海外充斥着革命的声音,南方不断爆发着武装暴动,知识分子们在苦苦思索着救国之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蒙山军以救国救民为宗旨,在这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自然不会置身局外。但革命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夺取政权,而是将国家引上一条富强之路。所以,蒙山军采取隐蔽积蓄实力的策略,禁绝鸦片,发展经济,打击豪强,调节社会关系,都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你们会看到,山东在变化,其他省份也会变化,只要有蒙山军在的地方,都会出现有利于百姓的变化。
你们已经是蒙山军的正式成员,而且是特殊的成员。你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将自己隐身于黑暗中,充当蒙山军的眼睛和耳朵,将部队需要的情报探听到手,传递回来。日本和俄国的战争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日本一个叫明石元二郎的间谍的功绩,他藏身于俄国,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几乎靠他一个人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终将写下他的名字,日本人会永远记得他对国家作出的贡献。这就是情报人员的作用。你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任务是危险而艰巨的。但只要心中记得你们参军是立下的誓言,牢记组织的纪律,牢记蒙山军救国救民的伟大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在秘密战线立下不次于明石元二郎的功勋。
他就是带着信念和激情去了日本,打入了同盟会。但是,同盟会的宗旨让他感到迷惑,那些人也是爱国者,他们要做的跟蒙山军的没有根本的不同。为什么上面要他去监视同盟会?这不是内耗吗?在韩策看来,蒙山军应当联合同盟会才对。
但命令就是命令。韩策短暂的受训经历让他记住了军规的森严,特别是他们这些情报员,纪律至高无上,谁敢违反纪律,得到的绝对是组织严厉的制裁。但他心中存在的疑惑总想对上级谈出来,就像徐镜心和刘芬泽,都是值得尊敬的爱国人士,为什么在回到山东后要受到严密的监视,而且还不准他们加入军队?
韩策的疑惑最终没有提出来。但徐镜心还是在弟弟的推荐下考入了武备学堂,这个结果令韩策感到不解,但王之峰给他的命令是不用管徐镜心了,不主动联系徐,但对于徐下达的任何指示,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科里。他的任务是监视刘芬泽,但不干涉刘的具体工作。而他自己,在王之峰的安排下,与刘芬泽一道进入外国语学校担任了助教,教授日语。徐镜心在三人的工作基本确定后,请他和刘芬泽下了顿馆子,交代了任务,那就是积极宣传同盟会和同盟会的主张,大力发展成员。约定了联络时间和地点,令韩策哭笑不得的是,徐镜心将联络点放在了韩家。
韩策心想,最好不要让自己与徐镜心和刘芬泽走上对立。否则自己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两位同志。今后会有什么变化,他真的说不清楚。

第三节立宪上了议事日程
五月份的时候,张謇又来了趟济南,除了与山东总商会协调生意上的事情外,主要是拜会了杨士骧,谈推动立宪事宜。
张謇说,他和郑孝胥已经计议已久,准备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了。已经联络了汤寿潜,王清穆、周廷弼、徐润、孙多森等人,考虑到山东已是实业成就斐然的大省,故愿留一副会长给山东。此番来泉城,已经见到了周学熙诸人,但周似有顾虑,不做肯定之表态。前番在上海已听说龙谦提督反对立宪,周缉之定是受了龙谦的影响。而杨大人您是赞成立宪的,所以想请抚台大人出面以安周缉之之心。立宪非只为国家和朝廷,与我等干系重大,其中关节,以杨抚台之睿智,自不用张某饶舌。
张謇说出的那份名单颇令杨士骧动容。预定担任预备立宪公会的郑孝胥大名鼎鼎,早年曾入沈葆桢、李鸿章幕府,后曾担任大清驻日本公使馆秘书,后升任神户、大阪总领事。回国后又入张之洞幕,还曾担任江南制造局督办。是官、商两界都走得开的人物。自身家产丰厚,还是当今一流的书法家。而汤寿潜也闻名久矣,此人曾担任两淮盐运使,浙江铁路总公司总办,是鼓吹变法的著名人物,早年曾写过《危言》一书,影响很大。至于周廷弼、王清穆、徐润、孙多森等人,都是江浙著名的实业家,其中孙多森还是军机大臣孙家鼐之子。
张謇的言外之意是,杨士骧你毕竟是山东巡抚。是山东的一把手,军务上插不上手也就罢了,总不成连政治上的态度也要看龙谦的脸色吧?
“季直先生的立宪公会诸君皆是当今贤达。若是周缉之等人愿意与季直先生联手,本抚绝不阻拦。”杨士骧考虑片刻,做出了决定。立宪公会是民间组织,他这个巡抚自然不便出面。能不能将山东也拉进去,看你的本事,我是既不阻挠,也不支持。
张謇失望而去。他已经知道,周学熙等人完全是看龙谦的态度。龙谦不表态。山东士绅便不会表态。
杨士骧最近一直关注着京师的动静。去年冬天朝廷派出考察外国宪政的五大臣尚未归国。依旧掌控着朝局的慈禧究竟是一个什么态度他并不能吃的很准,虽然现在不是戊戌年了,但这种站队还是应当慎重。
杨士骧现在已经无力与龙谦角力了。有慈禧的支持,杨士骧无法再龙谦把持的军务上插手。而随着山东实业的兴起。几乎全部士绅都被两大实业集团裹挟其中。而山东官场因利益的纠葛。绝大多数都是支持实业集团挣钱的。而实业集团背后站着龙谦。
要想真正掌控山东,必须调开龙谦。这一点只有袁世凯或许能做到。而袁世凯在朝中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受到铁良等满洲权贵的猜疑和排挤。军权受到威胁。铁良、良弼等人一心想着将京畿四镇(北洋2、3、4、6镇)的军权从袁慰庭手中夺回来,另一方面,政务上又受到军机大臣瞿鸿禨的对抗,根本顾不上山东了。
好在龙谦还不算过分,政务上至少不出面,杨士骧的命令只要不触及有关实业发展、道路建设和乡村自治,也没有什么阻力。
还是等白瑞庭回来再说吧。虽然杨士骧知道白瑞庭已经“投靠”了龙谦。
送走张謇后,罗筱才报告了杨士骧一件事,“前日白府办白小姐女儿的满月酒,龙谦携夫人亲去道贺。还开玩笑说要与其做儿女亲家呢。”
白小姐便是白瑞庭的幼女白灵,前年冬天嫁给了龙谦手下的大将王明远,一个月前生了一位女儿,昨日是女方办满月酒,杨士骧也接到了请柬,派罗筱才代自己送了一份贺礼。
以龙谦与王明远的关系,龙谦去白府再正常不过。
“这有什么。”杨士骧不以为然。不过,白府为一个丫头片子兴师动众,未免小气。
“学生在白府听说了一个消息,龙谦部将中失踪的那些人,竟是去了关外……”
“谁?谁去了关外?”杨士骧楞了下。
“标统石大寿。据说这个石大寿也是官军出身。另外,之前曾是龙谦头号大将的鲁山也在关外。”
这个消息可够惊人的!“你从何得来的消息?”杨士骧追问。
“是这样的。昨天赴白府的还有几位第五镇军官,其中有一位姓冯的副协统,跟我坐了一桌。他喝了不少酒,跟别人说石大寿去关外投奔鲁山如何如何,言外之意是比留在山东更好。我便问他,他却不再说了。回头我着人查了下,石大寿原是第五镇第九协标统,去年秋天因小错被龙谦开革了,自此去向不明。至于那个鲁山,更是走了快三年了。”
“他们去关外干什么?当土匪吗?”杨士骧很是迷惑。
“大人,去年过年前大人派学生去北京拜谒袁大人时,曾听王士珍说过关外有一支帮助俄国人打仗的中**队,曾在奉天让日本人吃过大亏。如今他们已退到了吉林,据说投靠了吉林巡抚朱家宝。这其中是不是有些关联?”
“关联?有什么关联?”杨士骧不太翻得清楚。
“我的意思是那支帮助俄国人打仗的军队是不是和第五镇有些关系?据说在大人未来山东之前,龙谦手下便突然走了一大批人。”
“唔,你可听王聘卿说过那支军队的情况?”
“王大人说其首脑姓陆……如今已是师长了,是俄国人任命的。朱大人接替达桂巡抚吉林,手下也没几个像样的兵。现在凭空冒出一支强兵,朱大人上奏兵部。说要将其改编为新军呢,希望兵部给一镇台番号。”
“唔,你多虑了。谁愿意将自己的精兵遣散到关外苦寒之地?关外的事情咱不用管,便是袁大人怕是也顾不上。子俊,商业银行扩股之事你知道多少?”相比八竿子打不着的关外消息,杨士骧更在意山东商业银行扩股之事。最近,商业银行总裁贾继英从山西拉来了几家富商扩股商行。因为山东商业银行地位越来越重要,杨士骧很在意此事。
“贾继英曾报过一个条陈,大人未曾留意?这次还是山西几家富户,除祁县的乔家外。祁县的渠家。太原的王家,榆次的常家,还有临汾一家,我忘记姓什么了。都是贾继英这个山西人拉来的。不过山西确实有几家富户。这次带来了总计七百万两银子。他们希望占贾继英银行三成的股份。但贾继英却只给二成。人都在华源迎宾馆,已经扯了两天了,还没有定论。”
“七百万银子算三成。商业银行岂不已经有两千三百万的股本?”杨士骧沉吟道。
“不止。据商行的人讲,其股本早就超过三千万了。所以贾继英是给他们两成的股份也是让利给他的老乡们的。他的目的是将业务开到山西去。岑大人主政山西,一直想办银行未成。贾继英用这点打动了银行的股东们,才算接纳山西的老抠们进来。但银行内部一直在吵,吴永就主张向江浙发展,而不是山西。”
“钱还是要投在山东。”杨士骧道,“你去跟贾继英说,让他明天来衙门一趟,我跟他谈谈。”
“东翁,贾继英可是龙谦的人。未必会听您的。”
“也不要这样说。至少龙退思在建设山东上是实心实意,立了大功的。现在山东到处要花钱,银子流进来是好事,可不能流出去。”
“东翁,商行实际成了龙谦的钱袋子。这次从山西拉来近千万两银子,首先投入的肯定是华源和中兴,并且一定是军火厂。学生在北京时,王聘卿大人便指出了这点。”
“唔,王士珍在龙谦手下吃过大亏,心里有芥蒂是肯定的。所以我要见一见贾继英。如果银行扩资,如何使用要有个章程。对了子俊,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也该回来了吧?这件事你留心一下。”
“是。还有一件事,不知当不当跟东翁讲。”罗筱才看到杨士骧鼓励的眼神,“听说山东大学校长许文夫的女儿跟龙谦有些瓜葛……”
“许文夫的女儿?你从哪里听来的消息?”
“许文夫的女儿一直女扮男装在学堂念书。后来被许文夫禁止出门了。学堂成立女子学院后也未复学。有人说是许文夫恼怒龙谦与其女来往……”
“这算什么?”杨士骧摇摇头。他知道罗筱才一直下力气找龙谦的把柄,但这既是是真的也没有意思。许文夫不过是个留过洋的文人,作用极其有限,距离周学熙、张莲芬等人差得远!何况,就算龙谦纳妾,不过是官场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拿这个去攻击龙谦?简直是笑话。“子俊,留心龙退思是对的。但不要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其实,我倒是觉得龙谦是个人物,若是让其主导朝廷的新政,才算是人尽其才。”
“但是他一向是反对立宪的……”
“那才是他的聪明之处。不然,太后为何会如此信重一个归国之人?”
“您是说太后不赞成立宪?”
“也不尽然。如今立宪已成气候,朝廷怕是挡不住了。你看着吧,等端方等人回来,必定有新的气象。”
受到官场高层严重关切的五大臣是在七月份回国的,他们分了两路,由载泽带队的一路去了日本、美国、英国、比利时、及法国。由端方带队的另一路去了美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意大利及俄国。这些人根本就不懂宪政为何物,出发前就发愁如何向太后交考察报告了。考察团有一个叫熊希龄的湖南人吹了牛——各位大人不必为考察报告发愁,尽管交给我便是。熊希龄是光绪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年间因支持康梁变法被革职,这次被湖南巡抚端方请出来做了五大臣的参赞。
熊希龄哪里懂什么宪政。但他想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请被朝廷通缉的梁启超代为起草,这个主意得到了端方的赞同,梁启超有关宪政的文章端方是认真看过的,认为当今之世明白宪政为何物的还没有能超过梁启超的。
熊希龄通过杨度联络上了梁启超,杨度很容易就说服了梁启超。于是,在五大臣大半年公费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长达二十万字的宪政考察报告便出笼了。
载泽和端方等人回到北京,受到了慈禧和光绪的多次召见,详细垂询了考察情况和宪政的实施步骤,很是动心。孙文和黄兴已经合流,同盟会业已成立,公开打出驱除鞑虏的旗帜。南方数省,特别是广东和湖南极为不稳,小规模的暴乱此起彼伏,令朝廷深为忧虑。越来越多的宗室和大臣转到立宪的立场上来,认为立宪是消弭内乱的最终良方,慈禧权衡利弊,决定试一试了。
端方是极力鼓吹立宪的。被任命为闽浙总督的他看到太后的态度有所松动,上了一道著名的折子《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这份长达万字的折子历数了朝廷数十年洋务的得失,认为投入巨大,收效甚微,完全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原因何在?根子就在于政体不对。什么样的政体是对的?当然是宪政。如何立宪?端方竟然罗列了六条:1、举国臣民立于同等法律之下;2、国事采决于公论;3、集中外之所长;4、明确官府的体制式样;5、区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限;6、公布国用及诸政务。
按说端方既是满人,也算干员,在极权体制下生活了数十年,竟然提出如此天真的设想。满清从开国立业起就按照皇权至上这一铁律统制天下,上述的六条,哪一条愿意做?又有哪一条能做到?
但端方的建议并未受到朝廷的斥责。看来天下真是大变了。不久,朝廷就立宪问题正式知会督抚尚书侍郎们,让大家发表意见。龙谦作为一省提督,也接到了朝廷的正式文书。他将这件事一如既往地交给了方声远去办,不过是表个态度而已,用不着费太多的脑筋。最近龙谦的精力一是关注关外的进展,另一个是华源旗下的枪厂对轻机枪的试制。鲁山在奉天南郊对日军的两次决战都证明轻机枪是步兵的利器。尽管蒙山军设计出了一款被德国人看中的轻机枪,自己却造不出来,两批样枪都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大帅,还是继续反对立宪吗?”方声远问。
“是的,如果格于情势,也要预备为好。至于理由嘛,你清楚,无非是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而已。”
“那大帅以为朝廷会真的搞立宪吗?”
“至少在慈禧没有咽气之前办不成。”龙谦笑了笑,“应景文章而已。谁要是当真,谁就是傻子。”(未完待续。。)

第四节杨士骧示好
龙谦对方声远的预测并不那么准。1906年9月1日,清廷关于预备立宪的上谕颁发了。这道上谕是以光绪皇帝的口吻颁发的。
这是一封极为重要的文告。值得后世反复研究。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禧皇太后懿旨,”开篇讲明,我这个皇帝是按照太后的旨意办事的,令后人发笑的是慈禧的尊号竟然有有八组十六个字,自然都是美字。
“……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聧,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
公开承认别国之所以富强,是因为“实行宪法,取决公论”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定,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晰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但现在还不能一下子搞立宪,理由是“规制未备,民智未开”,首先要做的是厘清官制,然后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饬武备。普设巡警。奠定立宪之基础。现在要做的就是预备立宪的工作。
没有人可以简单地忽视这道圣旨。对于一个政权来讲,改变其政治体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掌控朝局的慈禧清楚地知道,因为现代化国家的意义与现行体制之间存有深刻的利益冲撞。改变大清帝国的政体。改变祖先留下的例律。势必会面临空前的政治挑战和社会危机。虽然慈禧无法预料种种后果,其惊人之处在于,她既然同意公布预备立宪。将准备承担任何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慈禧的决策是迫于外部的压力。抑或是出于内心的无奈,也不论她准备在“预备”的期限上玩花招,就中国的历史进程而言,宣布这一决定的举动足以让后人对这个导致中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年迈妇人另眼相看。
杨士骧是最先看到这道上谕的。当初龙谦上奏朝廷关于立宪的态度时,是将自己托方声远拟就的奏本给他看过的,他清楚地记得龙谦奏本中的两句话,即“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也记得龙谦的结论——如果要搞宪政,那就先做预备的工作吧。
厘清官制不是地方官可以办的。但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饬武备,普设巡警等项事务,山东实实在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便是他那位精明强干的主公袁世凯,也没有山东做的好!
是不是朝廷借鉴了龙谦的看法不好说,但龙谦再一次猜中的慈禧的心思,这点令杨士骧感到震惊。官场最要紧的本领是揣摩上意,到现在,杨士骧算是服气了。如果和这位年轻提督合作好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来送信的京官告诉了杨士骧另外一件事。当然是受了袁世凯的嘱托知会杨士骧的。但心境有很大变化的杨抚台送走客人后,带了谕旨,亲自跑到龙府去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