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延冰上将的方案,并且表示俄军第9集团军将配合中国远征军的行动,在远征军转向攻击奥军第1集团军时尽量牵制当面俄军,为远征军提供战略掩护。
叶延冰对此表示感谢。他向勃鲁西洛夫表示,只要俄军按照分工保证远征军后勤方面的要求,他定能打赢罗马尼亚战役,将同盟**队歼灭或者赶出罗马尼亚国境。
“那太好了。您将获得皇帝陛下的慷慨奖赏。”勃鲁西洛夫将军微笑着说,“我希望尽快听到贵军的捷报。”
无论如何,随着华军大部队的抵达,罗马尼亚战局出现转机是肯定的了。西南方面军的战线为之将缩短500公里以上,这对于肩负俄国希望的勃鲁西洛夫是极大的安慰。
当晚,叶延冰将范德平留在切尔诺夫策主持集团军司令部业务,自己带领一个精干的指挥小组乘车进入了罗马尼亚。12军主力已经奉命入罗,7军正在跟进。根据叶延冰的指示,部队采取了夜晚行军的方式秘密行动。除非是阴云密布或者是雨天,后续部队不得暴露于德国空军。(未完待续。。)
第七节罗马尼亚攻略二
现在最懊恼的是法金汉将军。普洛耶什蒂战役再次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一伙人“收拾”自己的把柄。他可以想见,性格更为偏激的鲁登道夫一定在柏林大放厥词:事实证明,法金汉不仅不是一个合格的总参谋长,他更不是一个合格的野战指挥官。总之,他除了是德国的罪人之外一无是处。
法金汉因为进军罗马尼亚以来因击败优势罗军攻占布加勒斯特所收获的好心情没有了,代之以是无穷的懊恼和悔恨。
战争是一件最刺激的活计,特别是掌握无数士兵命运乃至国家命运的前线指挥官对此感触更深。那种胜负天平瞬间颠倒的感觉,不是身处其间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当制定总体战略的总参谋长和战区、集团军司令官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后者的执行不力上,后者则很难将战败的责任推给前者。对于普洛耶什蒂战役的失败,法金汉不能责怪任何人,除了那个估计已落入中国人之手的比特格尔将军之外。
两个精锐的步兵师丧失了,在短短的四天之内。它们曾在自己的指挥之下翻越群山峻岭,击败了兵力是自己二倍或者更多的罗军,取得了一场无可争议的大胜。在9月20日之前,他,德意志帝国前战争大臣兼德军总参谋长,已被证明还是一位卓越的野战指挥官。罗马尼亚攻略眼看要竟全功了。极度缺乏粮食和石油的德国为此可以获得罗马尼亚丰富的资源。自己的对手兴登堡拍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贺电,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为自己正名——德军在两年战争中的失利不是自己这个总参谋长失职,而是前线指挥官们的无能!一个仅有五个师(其中还有一个奥军师)的弱小集团军可以长驱直入扫荡罗马尼亚。别人为什么总是在敌人的阵地前碰的头破血流?但9月20日之后,这样的好心情不再,四天之内丧失两个师的大败是惨痛的,战争爆发以来,德军虽然付出了上百万的伤亡,但罕有整师被歼的例子,而且对手是低劣的黄种人!某种意义上。法金汉创造了令德军羞辱的历史。
为什么不重视总参谋部关于华军的情报呢?法金汉想起了斯特劳斯将军。那个在远东遭受可耻失败的斯特劳斯少将带领被中国人释放的六千官兵分批回国后被降为了上校。他当面听过斯特劳斯青岛之战的汇报,对于其夸大华军战力的报告给予了尖利的讥讽和训斥。认为不过是这个倒霉蛋推卸责任的托词。现在看来,斯特劳斯并未夸大华军为自己的战败做掩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敬畏的敌手。十几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任人欺凌的虚弱国家。区区两万余乌合之众就可以轻松攻占其首都。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东亚病夫神速地打造出一支可以和德军较量的强军,法金汉却没有时间来研究了。
法金汉在获知比特格尔失败的第一时间便做出了回师布加勒斯特的决定,命令东进配合马肯森合围俄军第9集团军的三个师火速西返,抢在华军之前重新占领了布加勒斯特。
但华军并未发起向布加勒斯特的攻击,这个反常的现象迷惑了法金汉,究竟怎么回事?
他详细审问了逃回布加勒斯特的64师官兵,他们对于普洛耶什蒂战斗的描述有很多矛盾之处,战斗的过程大致清楚了,比特格尔少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预见到华军采取夜间攻击。部队陷入了乱战,战前调出一个团也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但法金汉迄今仍未获得华军兵力的准确情报,攻占普洛耶什蒂的华军究竟有多少兵力?他们的伤亡如何?不搞清这点。后续的行动就失去了支撑。
华军一个集团军已经集结于乌克兰,投入罗马尼亚的部队有两个军,第9军和第5军。按照已经掌握的华军编制,至少有六个师抵达前线了。但比特格尔的64师向阿隆达方向的攻击证明当面的华军并不强,显然他们隐藏了实力,迷惑了比特格尔那个笨蛋。如果六个师的华军全部集结于普洛耶什蒂一线。他就不能发起收复普洛耶什蒂的行动了,尽管获得罗马尼亚战线最高指挥权的马肯森将军命令自己反攻普洛耶什蒂也不能打。普洛耶什蒂战役证明华军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三个师去攻击六个师的阵地是不理智的行为,如果导致布加勒斯特的失守,战局将恶化至无可挽回的地步。
马肯森已经下令奥军第1集团军迅速东进,目标不是普洛耶什蒂而是布泽乌。这是有力的一招,如果阿茨将军指挥的拥有五个师的第1集团军出现在普洛耶什蒂后方并且占领布泽乌,全歼当面华军的战机就出现了。但法金汉担心华军还有大批的后续兵力,他们的那个集团军不会只有两个军,如果他们有四个或者五个呢?战斗力弱于第9集团军的奥军第1集团军怕不是华军的对手。
所以,法金汉在回师布加勒斯特之后给马肯森将军去电,建议奥军慎重东进,先摸清情况再说。
在东线创造无数胜利的马肯森将军是德军宿将,迅速回电法金汉,“决不能坐等华军后续部队集结!应在其援军抵达前击败普洛耶什蒂之华军以掌握主动权。已派77师北上增援你部,应当以有力行动钳制普洛耶什蒂之华军,毋使其逃脱。”
马肯森也认为华军还有大批部队尚未抵达战场。如果建立在这样的判断之上,马肯森的决策是正确的,必须乘其未合流之前分割歼灭之。马肯森命令自己北上攻击普洛耶什蒂是为了牵制当面华军使其不能轻动。为奥军的西进创造条件。当前情况下这是最为合理的部署了,所以,法金汉一面命令空军加强侦察。一面组织发起对普洛耶什蒂的反攻。
从8月28日,德军开始炮击普洛耶什蒂以南华军阵地,担负守卫任务的是第5军军长张清义少将指挥的两个师,华军炮兵除了拦截德军步兵之外,基本沉默着,任凭德军炮兵逞威。在一天半的试探性进攻后,战斗变得激烈起来。战斗重现了欧战的特点。炮火轰击,步兵寻找弱点加以攻击。守军则寸步不让。在某些地段发生了激烈程度不亚于西线的战斗,令法金汉将军确认华军的战斗力要高于俄军。他们尽管在远程火炮上弱于德军,但步兵火力却在德军之上,大量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带给了德军进攻部队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根据一线师团长们的报告。华军的筑工水平极高,阵地纵深程度大,预备队使用合理,达成的几次突破都在预备队强力反击下归于失败。
希望寻找到弱点一举突破华军防御的法金汉打消了希望。正面华军仅摆开了两个师,飞机侦察确认在一线阵地的后方至少还有一个师,而普洛耶什蒂以北还有华军大部队的踪迹。以手里的因连续作战未得补充的四个师击破当面两个军的华军部队是奢望。法金汉现在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正在东进的奥军第1集团军了。现在,奋力穿越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奥军已经逼近了锡纳亚——布拉索夫一线,一旦控制布拉索夫至普洛耶什蒂的公路,战局主动权就转入了自己手中。或者南下夹击华军。或者继续穿越东喀尔巴阡山脉攻击布泽乌切断华军后路,都是非常有力的。
法金汉及马肯森密切关注着空军对那条自乌克兰至罗马尼亚的大路的侦察轰炸,因为天气不好。飞机出动的频率极低,未发现华军大部队的行动,只有零星的车队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扫射。9月28日,德国飞机在福克尼亚上空第一次遭遇了华军的飞机并发生空战,一架德机被击落。这个消息增强了法金汉的担心,显然。华军空军部队已经进入战场了。
法金汉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不止一次听有关部门介绍过华军空军的情况,根据德军掌握的情报。华军空军无论是机型还是战术都是世界一流,华军空军的战斗力在两年前与日本的作战中得到的证明。他们的弱点在于工业基础,不能像德英法等国一样大批生产作战飞机。如果华军将现有的飞行部队投入罗马尼亚战线,将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法金汉的担心变为了现实。9月29日,华军飞机利用天气晴朗的机会,第一次出现在普洛耶什蒂战场,轰炸了德军两个炮兵阵地,击毁六门大炮。紧急起飞的德机与华军飞机发生了空战,德机被击落两架,华军飞机只有一架被击落。他们准确的投弹和高超的空战技巧给了德军深刻印象。根据华军飞机出动的频率,可以证明他们已经在普洛耶什蒂附近修筑了野战机场了。而在北线,被法金汉寄予全部希望的奥军也遭到了轰炸,这说明东进的奥军已经被中国人所发现,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数万人的大部队进军要彻底掩蔽消息是不可能的,但法金汉还是希望奥军达成最大的突然性,现在看来做不到了。
9月29日晚,法金汉给马肯森司令官发了一封长电,建议奥军不去攻占布泽乌而是南下攻击普洛耶什蒂。从锡纳亚向南有良好的公路可以利用,但往东则须继续翻越大山。法金汉建议先解决普洛耶什蒂问题,在敌情仍扑朔迷离的情况下,歼灭当面华军更为重要。只要将占领普洛耶什蒂的华军击溃,战局仍大有可为。法金汉在电报中袒露了他对奥军第1集团军的担心,希望这个辖4个奥军师和1个德军师的集团军迅速与自己会合。
正在指挥多瑙河集团军的马肯森同意了法金汉的意见。但一切都晚了。
9月30日中午,法金汉收到了奥军遇敌的报告,在锡纳亚附近出现了大股的华军。
“这一定是中国远征军的后续部队!他们盯住了奥地利人!该死的,迅速查明敌情,他们究竟有多少人?”法金汉对他的参谋们大喊大叫。
法金汉并无对奥军第1集团军的指挥权,那是马肯森的事。但他高度关注着锡纳亚战事,连续发电给奥军第1集团军以了解战况。他只收到了一封回电,是第1集团军那个德军师的回电,说优势的华军伏击了他们,战斗正激烈进行。电报并未回答法金汉的诸多疑问。伏击?那就是说中国人早已掌握了奥军的行踪,他们敢于伏击说明他们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究竟有多少华军?战斗的地点及形式都未谈及。法金汉再次去电询问,但再无回音了。
第二天中午,马肯森电令一夜未眠的法金汉全力攻击普洛耶什蒂,马肯森的电报里说,锡纳亚附近出现的华军至少七个师,奥军已被拦腰斩断,被切为南北两部分并被三面包围,阿茨将军(奥第1集团军司令)连续发电求援。你部必须确保普洛耶什蒂之华军不能北上攻击阿茨将军。
如果援助阿茨将军,最近的就是自己了,马肯森的8个师和1个骑兵旅还在多瑙河上呢。但自己被华军死死地挡住了,而且华军并未使出全力。
法金汉预感到麻烦大了。他从来就没有看得起的中国人将彻底改变罗马尼亚战局了。死马当做活马医也必须医。从10月1日凌晨,法金汉使出全部力气,开始对华军第5军阵地发起猛攻。战斗至为激烈,德军第117师一度突破了华军阵地,但被华军严厉的反击所阻止。这天,华军炮兵火力陡然增强,给进攻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战至天黑,法金汉判断自己无力突破对手坚固的防御,未请示马肯森便转入了防御。他现在要考虑如何撤退了。
法金汉的预感是对的。锡纳亚战役的进展再次令德军甚至俄军感到万分吃惊。华军强行军进入战场的两个半军(第12、第7及第16军一个师在叶延冰上将的指挥下一举击溃了阿茨将军的第1集团军。经过54个小时的连续战斗,歼灭奥军三个半师,俘敌3万,大约有15000人突出了包围逃向了西方的大山中,由于地形不熟和部队极端疲劳,负责封堵缺口的12军36师未能达成任务。但锡纳亚战役将同盟国罗马尼亚战略彻底粉碎了。
现在,马肯森及法金汉必须考虑撤退了。马肯森还好说,他的对面只有一个实力已严重削弱的俄国第9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19师,但法金汉却面对着战力强大的华军,还将面对将迅速南下的华军主力,守住布加勒斯特已经是梦呓,能否安全撤出与马肯森会师也是一个大问题了。(未完待续)
第八节罗马尼亚攻略三
“卑职有负司令官重托,未能达成使命,请求处分。”亲率36师追击逃敌的12军军长吴佩孚少将在叶延冰的连电催促下返回了位于布拉索夫的集团军司令部,一见叶延冰,立即请罪。
“可以啦,老吴,干的不错。没有12军的穿插,就没有锡纳亚战役的胜利!三天内强行军210里,还是在道路崎岖的山区。我亲自起草了对12军的嘉奖令,马上发出。这一仗首功归你,没有你的穿插到位,就是一个击溃战了。”叶延冰微笑着拉住吴佩孚的手,“跑掉的敌人已无足轻重,他们连大炮都丢弃了。不值得懊恼,俘虏太多也是麻烦。关键是我们要迅速南下了,要赶紧抓住法金汉和马肯森,不能让他们溜了。罗马尼亚的事只完成了一半。”
“首功可不敢,还是7军厉害,功劳主要是他们的。”看到叶司令的态度,吴佩孚的心总算落在了肚子里。
“你行,子玉将军,叶司令给国内的电报只提到了你的名字。总统目光如炬,发现一员战将。”范德平在吴佩孚肩膀上使劲拍了两掌。
“谢范副总长夸奖,吴某愧不敢当。比起总统亲自带出的老部队,差距是明显的。”
叶延冰板下脸,“不要再提什么老部队新部队了,都是国防军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嘛。总统确定了轮换参战的总方针,国防军各部将轮流参战,以战代训。话说回来。吴军长,你要跟军官们好好总结下此战的不足才是。其他部队也一样需要总结。如果16军全部上来就好了,兵力不足是我们漏掉敌军一个半师的主要原因,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做细致的战后分析了,我们马上要展开后续的行动。”
“是!请司令官和参谋长放心,职部一定吸取此战的教训,圆满完成上峰交给的任何任务。”吴佩孚立正答道。
叶延冰上将一直等到吴佩孚回来,他的作战会议才召开,10月4日凌晨四点。这个有俄军副总参谋长阿尔杰米耶夫将军参加的作战会议结束了。阿尔杰米耶夫利用叶延冰司令部的大功率电台向勃鲁西洛夫将军报告了华军最新的作战计划,华军将兵分两路,叶延冰上将率第7军及第16军48师乘车自布拉索夫北上,从米耶尔库雷亚丘克拐向东。回到华军控制的切尔诺夫策至布泽乌大道。会合16军主力后投入东线。在俄罗联军配合下向马肯森集团军发起正面攻击,构成新战役的东翼铁钳。参加锡纳亚战役的12军沿布拉索夫至布加勒斯特公路南下,加入熊勋集团。正面突击布加勒斯特,构成新战役的西翼。两军将在保加利亚南部重镇舒门会师,立正将德奥土保四国联军预计12个师兜入包围圈歼灭之。
新战役的加密代号为“复旦”,是叶延冰上将取的名字。
阿尔杰米耶夫中将带有自己的报务员,发给勃鲁西洛夫将军的电报使用的也是俄军密码。他在电文中坦承合围歼灭马肯森及法金汉部队的希望不大,不是担心将充当“复旦”战役主力的华军战斗力,而是时间。特别是预计投入东线的华军两个军运动到战场需要时间。叶上将率军先北上再东进是无奈之举,东喀尔巴阡山脉给部队的运动代来很大麻烦,拥有大量炮兵的华军离不开公路。
阿尔杰米耶夫将军虽然认为叶延冰合围敌军的希望渺茫,但坚信收复罗马尼亚以不成问题。或许马肯森部队不等华军抵达就撤走了。他建议勃鲁西洛夫将第9集团军置于叶延冰的指挥之下,以理顺指挥体系。他将最快返回彼得堡向沙皇及总参谋长、战争大臣面述“复旦”战役以及该战役带来的形势变化,以说服大本营全力配合并重新考虑资源的分配。
阿尔杰米耶夫中将在电报里描述了“复旦”战役的光明前景。此战结束,俄华罗联军将深入保加利亚领土,动摇了同盟国巴尔干战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能顺利解决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将打通俄国与英国的海上联系,大批的援助将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俄国,这不是帝国梦寐以求的结局吗?
阿尔杰米耶夫中将似乎预料到了勃鲁西洛夫将军的不满,“叶将军的计划符合帝国的最高利益。之所以不等您的批准就开始了行动,完全是出于对战局的担心。如果不能在罗保边境一带歼灭或重创敌军,待德国派遣大批援军抵达保加利亚,我们将失去了迅速结束战争的机会。”阿尔杰米耶夫中将在电报最后这样说。“自1914年8月以来,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取胜战争充满信心。”
这封电报将勃鲁西洛夫将军因锡纳亚战役的迅速胜利带来的喜悦冲淡了不少。
尽管他对叶延冰将军取得的胜利产生了嫉妒。但他已经向沙皇打电报为叶延冰申请勋章了。中国人没有吹牛,他们果然击败了奥国第1集团军,光是俘虏就捉了3万。加上普洛耶什蒂战役的胜利,华军进入战场取得的战果快赶上夏季“勃鲁西洛夫”攻势了。而代价却小的多,中国人上报的损失严重不可信,根据跟随华军行动的俄国联络官那里获得的消息,中国人伤亡轻微,按照俄军的标准简直不值一提。他们有一套完全不同于俄军的作战方式,鄙视阵地战而迷恋运动中歼敌。这个方法俄军却学不来。当初勃鲁西洛夫将军严重怀疑华军后续部队能否在奥军拊普洛耶什蒂后背之前截住他们,但人家真的做到了,据说他们的一个军三天内在喀尔喀千山小路强行军100公里,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能力。
锡纳亚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罗马尼亚胜局。勃鲁西洛夫对收复布加勒斯特再无任何的怀疑了。他从军事角度完全同意叶上将“复旦”战役的部署。叶上将亲率两个军加强东线展现了一个优秀指挥官的大局观,如果没有生力军的加入,部队根本无法重渡辽阔的多瑙河攻入保加利亚。
勃鲁西洛夫之所以不愉快还不是因为叶延冰先斩后奏。军事行动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时间的重要性在一般情况下超过了兵力和武器。重视时间因素是值得钦佩的,当前形势下抓住并歼灭罗马尼亚南翼敌军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一点问题。引起勃鲁西洛夫将军不快的是他预感到中国人的雄心,他们不愿意做俄国的附庸而在力争主导大局。一个匆匆赶来的集团军就扭转了罗马尼亚局势并且让英法盟国兴奋不已,如果他们的兵力扩大一倍或者数倍呢?根据彼得堡的通报,中国国防部长王明远上将出任了远征军司令官,第2集团军正式组建。预计在两个月后将陆续抵达战线。如果中国人继续上演他们的神奇剧目。他们或许真的可以击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建立与英法的直接联系……这对于俄国意味着什么呢?勃鲁西洛夫将军认为这个局面不是彼得堡愿意看到的。
在彻夜思考后,勃鲁西洛夫将军给沙皇尼古拉二世起草了一封密电,建议在结束罗马尼亚战事后以休整名义将中国远征军调回乌克兰方向。对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的“可能”的进攻由俄军担纲。中国人应该去跟强悍的德国人火拼。而不应该进入东南欧那块敏感的地区。
但这封电报最终没有发出。勃鲁西洛夫忽然觉得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太早了些。等中国人拿下布加勒斯特再说吧,最后有机会面见沙皇呈述自己的想法,而且。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他在10月5日凌晨时分,起草了给第9集团军并叶延冰上将的电报,原则批准了“复旦”战役方案,授权叶延冰统一指挥“复旦”战役的前一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收复罗马尼亚全境。
吴佩孚少将是6月份升任12军军长的。在北洋系将领中,吴佩孚是“蒙山军”化最为彻底的一个。和他一个级别的将领中出任野战军长的是独一份,连甚得总统重视的蔡锷如今不过是副军长兼师长而已。
12军的前身是北洋第四镇,跟13军、21军等部队一样并非源自蒙山军。不过建国六年多,部队身上的派系烙印正在淡化。吴佩孚因1911年进军**获得了二级卓越勋章,预示着其将要得到提升和重用。果然,吴佩孚在1912年底奉调离藏,出任了由13师扩充出来的第20师师长,军衔升为了少将。1914年初,吴佩孚调总参担任军务部长,标志着其已经进入了国防军核心领导层。山东战役爆发后,渴望带兵征战的吴佩孚写信给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