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王明远长篇报告不同的是,龙谦的回电很简短,不足1000字。在电报的最后,“再次祝贺你领导的远征军取得伟大胜利。正在致力于建设国家的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俄国事务完全交给你负责,为国保重身体,再接再厉,以期获得俄国战略的全胜。”(未完待续。。)
。。。
。。。
第九章俄国内战第一节焦点
时间滑入了1918年3月末,世界的目光关注着两个焦点,其一是法国北部,其二是俄国。
先说说西欧吧。德军不出所料地在美军尚未形成决定性力量之前动手了。德国人在法国北部阿拉斯至圣康坦之间集结了重兵,光是重炮就集中了6400余门,鲁登道夫的铁锤终于挥向了英军。
战役是在3月21日发起的。英法联军的统帅们,黑格、贝当及福煦,都预料到了这次进攻,但德军还是成功地保守了秘密,直到战役发起的五天前,部队才进入出发阵地,都是夜间行军,成功地骗过了对手。
1917年11月的时候,德军西线总兵力约150个师,到1918年3月初的时候,德军西线总兵力达到205个师、350万人的规模。新增的55个师是从东线秘密调回的。德国人再次将他们严谨细致的民族特性发挥到极致,管理极为高效的铁路部门成功地完成了总参谋部的运兵计划,将约80万精锐德军从波兰、乌克兰等地运至了西线,使得鲁登道夫在柏林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说,我们从来没有如此雄厚的预备队,从来没有。
在预定的地段发起攻击的德军有75个师,其中45个是用于突击的师团,他们中间的一半是从东线调回的,这些部队比西线部队更习惯运动战,而且对胜利的渴望更强。战前,官兵们被告知这是一场结束战争的战役。他们渴望梦想成真,从而士气高昂。
德国人的进攻一反常态。第一波(德国人叫冲锋部队)进攻的德国步兵很少使用步枪,他们把步枪斜背在背后,根据最新的训练原则分成了小组,尽量利用可能找到的掩护物,夺路追赶掩护他们前进的徐进弹幕的步伐。遇见敌人则拼命投掷手榴弹,并组织随进的轻机枪掩护,一直保持着冲锋的状态。他们用各种颜色的照明弹表示成功或受阻,也能传达要求炮火支援或者炮火停止的信号。他们不再在意是否保持一条完整的战线,也不关注侧翼是否暴露。当他们前进至远离炮火掩护的地域后。军官或军士自行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做。
冲锋部队之后是所谓的“战斗部队”。他们携带着重机枪、火焰喷射器以及轻便的野战炮,还有大量的工程机械。战斗部队有两个任务,第一是消灭冲锋部队留下来的敌人据点,第二是迅速组织防线预防敌人在某些地段的反扑。再往后则是第三梯队部队。他们驻扎在兴登堡防线上。如果前方发生灾难性变故。战斗部队可以撤退至该防线上。最后是后备军,时刻准备去有需要的地方。
创造和实践德军新战术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格奥尔格。布鲁赫米勒。此人是炮兵专家,曾在东线取得不俗的成绩,被霍夫曼将军称之为“突破米勒”。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炮兵弹幕射击的新方法,因为他发现被欧洲军队奉为圭臬的弹幕射击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欧洲很高的工业化程度,在大战爆发后,主要参战国的炮弹产量达到惊人的数字,一场战役的炮火准备竟要数天,效果却极差。规模巨大的弹幕射击告诉敌人,步兵的进攻就要开始了。防守一方可以借机调整部署和战术,可以将掩体挖得更深,也可以将部队撤退到炮火够不着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新战术终于应运而生。
布鲁赫米勒提出的炮兵新战术极为复杂,不需要进行数日的轰击,只需要几小时就够了。他将对目标地段的前沿和后方进行反复的轰击,所用弹种包括炸弹、榴弹和毒气弹。每门炮都精确地规定了目标,弹幕射击的结尾是向敌人阵地倾泻下洪水一般的炸弹,目的是在突破部队出现前将敌人震成休克状态。布鲁赫米勒曾在东线北段战线试验过他的战术,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现在,他的研究成果被用在了英国人头上。
第二个对新战术体系做出贡献的人就是本书读者已经熟悉的胡蒂尔将军。此人一向热衷于运动战而讨厌阵地战,他在文尼察战役的表现不仅没有受到柏林的申饬,反而得到鲁登道夫的欣赏。在鲁登道夫看来,胡蒂尔在对华军的战役中表现很不错,他的部队夺取了西乌克兰大片的土地,损失按照西线的标准却轻微之极,展现了一种德国人罕有的灵活态度。在文尼察被华军合围不能归咎于他,而胡蒂尔对华军的交涉成功在鲁登道夫看来表现了一种有勇气的担当。
文尼察战役结束后,胡蒂尔中将随即被调回柏林述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听取了胡蒂尔文尼察战役的详细汇报特别是他关于进攻战术的一些设想后,安排他执掌了西线一个新的集团军,他被柏林委以重任了。
胡蒂尔奉献出的是他关于突破敌人筑垒地域的研究成果。这个设想已经酝酿很久了,他在文尼察战役后在霍夫曼的司令部与北线的第11集团军参谋长克劳斯少将交流时再次受到启发,一些困扰自己的难点终于迎刃而解,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进攻筑垒地域的理论。克劳斯少将和他一样,也是步兵战术的热爱者,第11集团军在与华军第1集团军在萨尔内奥列夫斯克一带的攻防中损失很大。克劳斯少将对华军实行的弹性防御战术非常欣赏,中国人很少像欧洲军队一样修筑永久性坚固阵地,客观上,在乌克兰的严寒季节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克劳斯认为华军的防御战术极为出色,他们不是构筑一道或数道绵延的战壕防线,而是精心选择地形修筑一个个的火力点。他们更喜欢用运动的方式阻击对手,他们的侦察工作做的非常出色。总能精确地判断出对手的进攻区域和时间,只留一小部分人坚守相对坚固的火力点,让对手的火力准备基本落空,在对手发起步兵冲击的时候,其火力及兵力总能及时抵达,让对手付出较大伤亡而一无所得。然后再次撤离阵地,迎接对手可能的报复。这一战术的基本前提是部队的运动力和通信能力要强,部队不能跑不受控制就谈不到这种战术的执行了。
胡蒂尔中将对此深以为然,他在文尼察遭遇困境就是因为华军第9军的远距离穿插造成的,一支几万人装备重武器的军可以避开德军的空中侦察。放弃大路南下200余公里并保持强悍的战斗力令胡蒂尔非常钦佩。
胡蒂尔一直在考虑西线的战争。双方都被堑壕战搞得精疲力竭一筹莫展了,突击部队在撕开对手的第一道最多第二道防线就失去了攻击的锐利,使得对手可以从容调集预备队封堵突破口,在1914年秋季之后。几乎在西欧爆发的所有大型战役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将东线德军主力全部调往西线怕是也无济于事。胡蒂尔从而“发明”了一种新战术。携带轻便武器的精锐攻击部队不是全部清除对手的所有防御点,而是绕过对手坚固的阵地像水一样淌向低洼,一直插向对手的后方。将那些筑垒地域留给后面的部队去清除。
胡蒂尔加上布鲁赫米勒,再加上雄厚的预备队,使得鲁登道夫在1918年春季“决定性”的大进攻完全与过去不一样了。
鲁登道夫将春季攻势的对手选定为英国人:阿拉斯是亨利。霍恩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霍恩的南面,是朱利安。宾指挥的第3集团军,再往南的圣康坦,是休伯特。高夫指挥的第5集团军,三个英国集团军总共有55个师,被鲁登道夫选定为打击对象。
战役发起的第2天(3月22日),胡蒂尔集团军在新战术的指导下已经全线突破英军高夫集团军的防线,占领英国第5集团军的所有阵地,高夫部队已经溃不成军,士兵们惊慌失措,军事警察不得不拦阻溃兵并就地枪决。德军在不到两天内前进了15公里,进入了战线后方的无人区域,占领了索姆河西的大片土地,威胁到了亚眠这座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果亚眠被德军占领,英军和法军将被隔离,互相不能支援,德军可以各个击破,先打击英军,然后置法军不理,直捣巴黎,迫使法国求和。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将军慌了,他向法国盟友求援,接替贝当担任了法军总司令的福煦也意识了局势的危急,立即派出了援军,先是派了7个师,后来又增加了6个师,以挽救英国盟友的战线。
但德国人还是成功前进了。3月23日,胡蒂尔部队之一部成功渡过了索姆河,1914年夏季的局面再次出现,柏林欣喜若狂,连颓废已久的威廉二世也坐了专列到前线为将军们打气,并且幻想如何举行接受敌人投降了。
协约国内部慌成一团,一面催促正在法国南部整编部队的美军立即增援前线,一面责令中国远征军展开“积极”的行动,以牵制东线德军。后者当然无济于事,远水不解近渴。协约国很清楚,德国调回西线的军队主要是原波兰和东普鲁士与原俄军西方面军及西北方面军对峙的军队,随着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东线德军主力兵团已经获得了行动自由。如果没有华军的牵制,运抵西线的德军将会更多,指责华军是毫无道理的。但英法的军事领袖们深恐与华军在西乌克兰对峙的德军也被调往西线,他们在胜利曙光已经显现的时候遭受了当头一棒,有点慌不择路了。法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均给北京发去了电报,通报了西线战局,请求北京命令远征军采取积极的行动给予西线有力的支援。
龙谦给英法首脑的复电中指出,不要被德军暂时的成功所吓倒,德国人已经是强弩之末,实际上没有多少后劲了,巴黎不会有陷落的危险,巴黎的危机远不如亚眠,这个连接英法战线的小城市极为重要,绝不能被德军占领,建议法军立即派遣有力部队巩固亚眠,至于已经渡过索姆河逼向巴黎的德军,完全不必太过理会,德国人的进攻势头因其后勤等问题很快就会慢下来,很快就会停止。龙谦指出,鲁登道夫在最初的成功后有些乱了,不安排部队攻占亚眠而将目标对准巴黎是战略性短视。龙谦提醒英法的首脑们,远征军的敌人已经成为了红色俄国,如果红色俄国站稳脚跟,英法美中对于俄国的全部投资将化为乌有,应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俄国的局势才是重心所在。
在龙谦复电之前,英法的军事领袖们已经意识到了亚眠的重要,贝当已经下令前往英军作战区域的法军转向亚眠了。但远隔重洋的中国人眼光之犀利仍令他们感到惊异。美国总统威尔逊完全赞同龙谦对于俄国局势的看法,直截了当地指出,根据乌里扬诺夫政权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们统治俄国,将是整个文明世界的灾难。威尔逊总统在给龙谦的电报中说,美国政府“诚挚地”希望中国在俄国事务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帮助中国在俄国展开有效的军事行动。
彼得堡新政权已经公开宣告退出协约国集团,之前与协约国的各种协定已全部作废,美国各大财团购买的俄国战争债券一夜间成了废纸,尤其是华尔街霸主摩根财团,对俄国新政权简直恨之入骨,摩根深知在美发展迅速的华美机械背后是中国人,曾在与刘晓琦的一次会面中说,只要中国人干掉布党,他愿意出1000万美元赞助军费。摩根财团在俄国巨变中的损失最为严重,从1917年2月革命起,他们总是踩不对鼓点,过于相信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能力了。华美财团(摩根认为华美机械已有财团气象)曾警告摩根,俄国的事情没有完,克伦斯基靠不住,但摩根没有听进去忠告,反而加大了对俄国的投资,导致财团损失巨大,难怪其恼羞成怒。(未完待续……)
。。。
。。。
第二节喀山一
另一个焦点当然在俄国。++++得到中国人帮助的爱国者联盟邓尼金部队自3月初在哈尔科夫完成集结,开始向北进军。3月13日,邓尼金所部击败了布党红军,夺取了重镇库尔斯克。继续向莫斯科方向展开进攻。而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向奥廖尔方向调集了更多的部队,并亲自抵达前线鼓舞士气,准备展开反攻夺回库尔斯克。
令托洛茨基及布党中央感到突然的事件发生了,高尔察克及阿尔杰米耶夫指挥的联盟东方军在中国人的帮助下突然出现在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旧称)附近,莫斯科受到了来自东南方向的威胁。之所以说中国人帮助了东方军,是因为自鄂木斯克通往乌克兰的铁路干线完全在中国人的管制下,中国为了保证其远征军在乌克兰的作战,甚至从国内调集了约200辆机车和大批的车皮,这些机车都是从美国援助的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刚刚下线的,专门为俄国战役所定制,以适应俄罗斯的严寒。这条极为繁忙的铁路线上日夜通行着从中国运往乌克兰的军用物资,有三个铁道兵师驻扎在漫长的铁路线上维护和保卫着这条大动脉。爱国者联盟的军队如果不是得到中国人的帮助,他们是无法从鄂木斯克突然出现在乌里扬诺夫斯克附近的。
彼得堡布党中央获得的消息还说,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敌军中有中国远征军的部队出现了,判断是新增援乌克兰的第3集团军。
中国人要介入俄国内战了吗?布党的领袖们感到了恐慌。乌里扬诺夫召集会议研究最新局势后。认为喀山是莫斯科的东方门户,不容有失,电令去了奥廖尔的托洛茨基立即去喀山指挥战局,并且派出了莫洛托夫绕道前往北京,希望说服中国不要参与俄国的内战。
基辅,中国远征军司令部,3月24日。
跟随王明远返回基辅的陈豪中校被王明远召见。他刚在远征军总院镶上了牙齿。
“报告司令官,中校陈豪奉命来到。”
“我决定派你去9军工作,昨天发生一件不幸的事,27师一个团长因翻车牺牲了。”王明远坐在办公桌后看着陈豪。“我知道你喜欢带兵。那就下去带兵吧。”
“谢谢司令的栽培。可是,9军不是确定要回国了吗?”
远征军总部已经确定第7和第9军回国。在与德国人的战争基本结束后,为缓解后勤的压力,也为让这两支在俄国征战了快两年的部队得到休整。王明远决定将其调回国。北京已经同意了。
“没错。”王明远点头。
“我能不能不接受这道命令?”
“叶延冰给我的信中提到了你。他获知你安全回来很高兴。你在远征军的表现很出色,你已经完成了任务,该回国跟家人团聚了。国家需要你这样的军人。9军回国后仍隶属北方军区,驻地是辽宁……”王明远站起身,来到窗户前,凝视着窗外的景色,春天已经来了,但基辅还基本见不到绿色,“在你回国之前,我决定再次晋升你的军衔,你在出国前已经是中校了,你的表现应当获得这次晋衔,不算照顾。”
陈豪一阵激动,晋升上校是他渴望已久的,他从少校提升为中校已经是破格了,在俄国又蹲了大半年的战俘营,凭着当了两次信使就晋升上校很难说不是前辈们的照顾,他结结巴巴地说,“司令,我请求留在俄国,另外,我在战俘营尚未接受审查,不适宜晋升……”
“和平年代与战争时期不一样,军官的晋升不应该按部就班。另外,团长的编制军衔就是上校。战俘营不是什么问题,一些情况我已经了解了。钟石中校愿意为你担保。不谈这个了,你这就去9军报到吧。”
“司令,我接到了母亲和老婆的信,她们对我回到部队非常高兴,鼓励我好好服役,为国尽忠。我个人请求去第3集团军,做营长,连长都可以。还望司令成全。”
王明远凝视着陈豪,“好吧,既然你这样要求,那就去吧。吴念将军希望支援他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由孔东原带队,你去找他报道吧,我给你写个条子。”王明远回到自己的坐位,在便笺上写了封介绍信,“拿去吧。”
“谢谢司令官。”陈豪大喜。
王明远摆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两年前到远征军报道时第一个接待他的就是孔东原将军,陈豪感觉到自己转了个圈子,有回到原点的感觉。
“上校?祝贺你!来人,给陈豪上校取一套上校领章来。”孔东原自己也是刚刚从准将晋升为少将。军礼服的军衔标志在肩章,而作训服的则在领章,在俄国,上至总司令官,没有人穿军礼服,基本是清一色的作训服。
“司令对你可真不错,来,坐。”孔东原少将热情地将陈豪摁在沙发上,“我知道已经安排你去9军当团长了,伙计,9军的团长职位可不容易得到,你要后悔的。”
“我不后悔。”
“现在后悔也晚了!我们今晚7点39分出发,”孔东原看了下手表,“你还有3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去逛逛基辅吧,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再来了。”
“我想知道我的任务……”
“老弟,”孔东原改换着称呼,“具体做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当团长就不要想啦,估计没空位。哈哈,到了那里自然就知道啦。”
勤务兵取来了上校的领章,孔东原亲自为陈豪戴上了,“好好干吧,再进一步就是将军了!”
陈豪出了孔东原的办公室,跟司令部几个熟悉的军官告了别。想起今晚孙娟约好请他吃饭,于是跟警卫营借了辆车,跑到总院跟孙娟告别,无论如何是没办法吃孙娟的请了。
“是吗?这可真不巧。”孙娟在祝贺陈豪晋升上校后又有些惋惜,“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想跟你聊聊,聊聊陈家崖的乡亲们,我自建国后就再没回陈家崖……”
孙娟的前夫就是陈家崖村民,俩人在建国前就终结了婚姻关系,原因既因为没有孩子。也因为其他。当然,性格不合也是其中之一。陈豪实际上对陈家崖故土也快遗忘了,他很小就跟随母亲到了沂州,后来是济南。基本追随着陈超的脚步。当然也是蒙山军的脚步。
“孙姨。我快把老家忘光啦。”
“那怎么行?你给我记住,那里是你的根啊。可能人年纪大了,总是想过去的事。我在梦里就总是回到陈家崖,回到郑家庄。你不会懂,我们当时跟着龙司令打江山是多么的快乐……根据地的乡亲们真是好啊,我在出国前见到了司令,他也这么说来着……”
只有军队的元老们对总统使用特定的称呼,陈豪明白。
“牙齿怎么样?还习惯吗?”
“至少吃饭快了许多。”陈豪咧嘴一笑。
“娜塔莉亚刚才还说,让你过两天再检查下,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做些修补。对了,她很感谢你,要不要见见她?”
“见她做什么?替我谢谢她吧。她是个勇敢的女孩子,不仅成了国防军的一员,还当上了中国媳妇……”大概是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陈豪脸上浮现出笑容。
“呀,我该回去了。好像你这里轻松多了嘛。”
“轻伤号都出院了,重伤号们大都回国了,当然轻松了。喔,你要小心些,枪炮可不长眼睛。”
“放心吧。再见了,孙姨,您多保重。”
孙娟一直送陈豪到医院大门口,目送陈豪的军车消失在基辅冷清的街道尽头。
当晚,陈豪与40多个来自远征军各部的军官们在孔东原少将的带领下乘火车离开了基辅,向第3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的萨马拉进发。这趟列车是运送第7军一部回国的军列,陈豪在站台上注意到了那些嘻嘻哈哈兴奋不已的士兵们,对于能够囫囵回到亲人身边,士兵们当然高兴。这列车只有一辆票车,是特意给他们加挂的,士兵们当然乘坐闷罐车,而那些平板车上则装载了第7军的重武器。
天亮时分,列车停靠萨马拉,陈豪一行上了两辆带有帆布棚顶的军车,离开了车站。昨晚已经跟同行们熟悉了,这支军官团军衔最高的是少将,最低的是上尉,来自远征军各个部队,职业也五花八门,炮兵,航空兵,工兵,后勤,当然少不了步兵军官。除了带队的孔少将,军官团只有两个熟人,总部情报处副处长钟石上校和**工兵2团的扬基生上尉——乌克兰籍女护士娜塔莉亚的未婚夫。
“哦,听说这次是4军打了头阵,说不好现在都打下喀山了。”来自第5军的少校营长丁小平说。
“不是说我们不介入吗?”另一个来自7军的中校参谋徐开明接话道。
“怎么才叫介入?再说了,我们总不能站在一边看吧?爱国者联盟是我们扶持的对象嘛。”说话的是第1军的工兵少校洛水清。
“如果打下莫斯科就好了,很想看看俄国人的宫殿,据说比北京的皇宫还漂亮。当初从陕西到东北,我有幸参观了皇宫,真是开眼。”那个来自7军军部的中校作战参谋道,“想不到咱国防军也能在俄国耀武扬威!嘿嘿,嘿嘿。”
“老毛子皇宫里的珍宝据说很多是抢了咱们的,八国联军打下北京的那年,老毛子可没少干坏事。”丁小平少校道。
“有件事情不知是不是真的,”徐开明中校压低了声音,似乎是怕被坐在驾驶室的孔东原少将听到,“我倒听说,布尔什维克所宣传的很多主张都不错呢,比如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穷人,比如将资本家的工厂收归国有……不然,他们也不会在几天内组建一支军队出来。大家怎么看?我的意思是怎么看布党和他们的军队?”
“老徐,我不知道你的消息从哪里来的,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该和他们打吗?”洛水清少校问道。
“我看到了油印的《真理报》,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